赤石小學
赤石小學
石小學(浙江省雲和縣赤石鄉中心小學),是一所100年老校,歷史悠久,創建於光緒三十三(1907)年,民國八年改建為“赤鎮國民學校”;民國三十四年,為推行國民教育,又更改為“芝石鄉中心國民學校”。1952年學校改為公辦,更名為“赤石鄉完全小學”。現名稱為雲和縣赤石小學。
赤石小學
赤石小學(浙江省雲和縣赤石鄉中心小學),1952年學校改為公辦,更名為“赤石鄉完全小學”。粉碎“四人幫”后,赤石鄉的教育在抓研治校,撥亂反正的大環境下,逐步拚棄“四人幫”在教育戰線的流毒,排除左的干擾,使教育得到較為快速的發展。當時條件雖然較為簡陋,但充分發揮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教育質量有較為明顯提高,尤其是附設初中班,恢復考試製度后,多數科目的成績好於當時的梅源區中學,受到群眾和領導的好評,1983年被評為縣級先進集體。1983年下半年開始,由於緊水灘電站的建造,赤石鄉進入了移民拆遷時期,學校也不例外,由原來的中山殿遷往黃崗,在拆遷的300多個日日夜夜裡,學校領導和廣大師生髮揚共同奮鬥,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一邊上課,一邊拆建,學校沒有因拆遷停一天課,這在整個緊水灘庫區的學校里是沒有的,因而保證了83---84初中畢業生中考成績名列全區前茅。1994年浙江省青年基金會捐款20萬,雲和縣政府出資22萬,其他資金10萬,總投資54萬元,建造雲和縣第一所希望小學,2002年學校初中部三個班併入雲和中學,雲和縣教育局及赤石鄉政府共同投資30萬元,
赤石小學
《百年芸香鑄風流》
序
八百里甌江,浩浩蕩蕩,九曲迴腸。她從浙江之最的百山祖巔峰疾步而來,倘佯於雲和豁然之境,驟然婀娜。碧水環抱之處,翕聚了仙霞、洞宮太祖山脈的靈氣和精華,孕育了這裡的物華人傑,也孕育了人類文明啟蒙的搖籃——百年滄桑的赤石小學。
赤石,風光旖旎的江南小鎮,甌越文明的中心,歷朝商賈的驛站,百舸風帆的港灣。這裡有熾熱的烽火狼煙,也有青山綠水間的繁花錦簇、炊香裊繞、晨雞啼曉。正是赤石小學造就了一個靈魂的支點,支撐起蔚藍的天穹,為這片土地百年的生靈繁衍提供了陽光雨露。一百年,時空的瞬間,兩萬八千餘名學生走出校門,為國之棟樑,為人之英豪。
百年風雨
我們尋尋覓覓,帶著歷史滄桑的厚重,回到百年前的赤石。
赤石小學
文明有了起點,就如雨後春筍、芝麻開花。民國肇建,赤石改鎮,學堂改稱赤鎮初等小學校,遷後街真君廟,由蘭應東執教。民國六年(1917),劉鑒波在溪邊天后宮創辦了赤鎮第二初等小學校,次年,劉先生又在橫街弄口開辦了赤鎮明德女子學校。民國八年(1919),縣政府將三校合併,稱赤鎮國民學校。民國十六年(1927),校長劉光斗增辦小學高級部,稱雲和縣第三區區立赤石中心小學,學生130人,請來王荊周、林開、宋程、王澤成等為專職教員,還聘請周楨、徐毓筠、溫仁甫等為義務教員。民國三十一年(1942),抗日戰爭的硝煙燃到了雲山箬水,浙江省政府遷駐雲和,省保安處、陸軍二十一師司令部遷駐赤石,赤石成了兵家重地,赤石中心小學遷往中山殿教學。次年,呂公望捐國幣一萬元,同時向外界人士募捐國幣四千元,修建兩幢土木結構教室,更名為芝石鄉中心國民小學,在校生151人,原校舍讓給軍方的難民職工子弟教養所。當年七月,省保安處中將處長竺鳴濤在孤魂祠創辦了武德小學,以前任處長宣鐵吾的別名“武德”而命校名,向松陽古寺的湘湖師範聘請了管輔夏等七名教員任教。民國三十四年(1945),更名為芝石鄉中心國民學校。
1949年,國慶的禮炮震動了赤石的翹楚群巒,中心國民學校也像春日的山杜鵑吐露芳華。建國后,學校仍駐中山殿,首任校長李希權。1952年,改為公辦,更名為赤石完全小學。1965年,拆除原有中山殿,縣政府撥款修建泥木結構教室6間,宿舍和廚房共12間。1968年,增設初中班,學生400餘人。同年,開始新建初級中學校舍283平方米,於1971年遷入新校舍。1976年8月,在距村三公里處的麻山壩創辦赤石公社“五七高中”,招收初中畢業生72名,半天勞動半天上課,1978年7月畢業,此後高中停辦。直至移民動遷前夕的1982年,全校有小學生243人,初中生290人,12個教學班,19名教員。
1984年,隨著緊水灘大壩的崛起,浩蕩的甌江化為碧波萬頃的高峽平湖,學校遷到黃崗,建起了混凝土結構的校舍。1988年,試辦“三加一”職業班,招收初中畢業生學習一年專業技術,專業有養殖、電工、食用菌、種植等。由於移民,學生減少,1990年,小學4個班131人,初中6個班280人,教員22人。1991年,開始實施八年制義務教育。1993年,受沈炳麟先生資助,投資100多萬元,建成12間教室的慶同樓。1994年,浙江省青年成才基金會捐資20萬元,縣政府出資22萬元,赤石鄉政府出資12萬元,建成雲和縣第一所希望小學。1995年,麗水地區行署、雲和縣政府共同投資,建成新的教師宿舍,是年,學生數達到高峰,初中6個班,小學10個班,學生數600餘人,教師30多人。1995年,課桌凳全部更新。1996年,通過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驗收。此後的12年,赤石小學在平靜中成長,迎來了百年華誕。
濃墨春秋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百年書香,盡數風流。是前驅們面頰流淌的汗液滋潤了桃李芬芳,是先賢們的“絳珠仙水”釀造了瓊漿玉液。點點滴滴,可歌可泣。
劉鑒波先生歷盡千辛萬苦、費盡百般口舌,求來李真君廟五十石租田為基金,又荷鋤上山,植造校林,鞏固學堂。
民國廿三年(1934),赤石公立初級小學教員月工資4.95元,僅買谷兩石。
六十年代,師生挑桶打水山腳下,荷鋤種菜山野間,提籃洗衣一里程,彎腰馱米石階前。水貴如油,老師全家共用一盤洗臉水,一盤水從頭洗到腳。夜闌伏案於煤油燈下,鼻孔成黑色的“小煙囪”。許多老師一家四口擠於十平米斗室,晴天柴灰當“味精”,雨天滴水作“料酒”。
苦樂年華,老師們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神聖的使命,三尺講台連天下,一支粉筆寫春秋。一本本的備課筆記留下了他們汗水的烙印,一層層的青山記錄了他們鏗鏘的話語。更有一面面的錦旗、一項項的成績,像無言的詩,像無色的畫,默默地折射赤石小學歲月抹不去的輝煌。
民國廿六年(1937),共產黨員周佐平組織師生抗戰宣傳,歌詠、演劇等隊伍紛紛出動,極大鼓舞了雲和人民的抗戰熱情。民國廿七年,學生傅滿金獲全縣踢氈比賽第一名,華世傑獲全縣乒乓比賽第一名。民國廿八年,獲全縣拳術團體操比賽第一名。民國廿九年,獲全縣消防表演比賽第一名。民國三十年,全縣運動會總分第一,捧回金盾一個。同年,師生在劉樟元的導演下,排演越劇《三看御妹》,還演出亂彈、花鼓戲等,在全縣頗具盛名。民國三十一年,學生王葉荃以一首《太行山上》獲全縣歌詠比賽第一名。
建國后,執著的師生們承襲了先驅的智慧之光,演繹了一個花甲更加璀璨的光芒。春來桃李滿園,秋去碩果累累。
1979年,12名學生代表梅源區隊參加全縣小學生籃球賽,獲全縣第一名。
1983年,學校被評為全縣教育工作先進單位。
1986年,全鄉兒童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普及率均100%,獲省發獎狀。
1992年,被評為麗水地區先進單位。
1995年,被評為雲和縣先進集體。
2000年,被評為麗水地區教書育人先進單位。
2004年,浙江省教育廳授予教育強鎮稱號。
2005年,被評為麗水市示範性小學。
2006年,被評為雲和縣文明單位。
世紀豐碑
校長是學校的靈魂,學校前進的每一步,皆離不開他們的高瞻遠矚和厚德載物。讓我們再一次記住他們名字:劉照黎、劉鑒波、蘭應東、劉光斗、竺鳴濤、周平、周楨、葉永青、王若欽、劉傑、華壽南、徐環寶、李希權、劉紹、張正、張中、童鶴書、顏夏章、何玉雄、孫葆初、程守安、鄭雲飛、周乃玖、顏元儉、柳紹宗、周建營、王澤信、梅向榮、李德權、楊偉華、劉志鋒、周世炎。
學校每一次質的飛躍,都離不開慷慨解囊的仁人志士,他們的名字、他們的靈魂與日月共輝,與赤石的山河同在。
呂公望(1879—1954),字戴之,浙江永康人,清廩生。歷任浙軍協統、浙軍第六師師長、嘉湖鎮守使、浙江督軍兼省長等職。曾在上海、浙江等地經營實業。建國后,曾任救災總會杭州分會副主席、浙江省政協委員。民國三十一年,捐國幣一萬元,修建芝石鄉中心國民小學兩幢木結構教室。
華壽南,字樂山,赤石人,原芝石鄉國民學校校長,旅台教育家,歷任省立高級中學校長,治學嚴謹,精益求精。在美國銀行存入1萬美元,成立赤石小學華氏官金公獎助學基金。已助赤石學生2萬多元人民幣。
沈炳麟,1913年出生於浙江寧波,著名慈善家、香港大業織造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應善良福利基金會創辦人。早年在上海經營草帽買賣,后移居香港創業。一生以善為樂,以“捐資助學、扶貧救災”為主要慈善事業。1993年,投資100多萬元,建成赤石中心學校慶同樓。
此外,還許多為學校的建設添磚加瓦的先賢今聖。
再創新篇
今日校園,門迎綠水秀嶼,屋伴黛壑雄峰,似燕巢棲於湖畔,如明珠爍於青山。然校園的柳杉綠了又黃,黃了又綠,學校的發展、建設需要大家添磚加瓦。我們敞開校門,歡迎您舟車常達,玉趾日至,您一點一滴的幫助,都將名勒豐碑。
彈指一揮,百年匆匆,六倍於西湖的仙宮湖水有了更深更廣的積蘊,鄉村教育已走上正途。一百年的辛勤耕耘,換來今天的春華秋實。我們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點,繼往開來,不負眾望,銳意進取,將用我們的雙手和智慧,創造更加燦爛輝煌的新百年。
后賦
萬載甌江路,岸芷汀蘭處。赤鎮百年學府,桃李花千樹。前清先賢立業,世紀滄桑風雨,可歌亦可賦。慷慨解金囊,名勒豐碑簿。學子慧,夫子智,芳華吐。一部長卷丹青,煌煌功德錄。但見風雷眼底,立木頂梁成柱,磅礴凌雲霧。今日慶華誕,明朝繪新幕。
戊子冬月 (選自《鄉土雲和》,作者:黃育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