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果實

列夫·托爾斯泰創作的諷刺喜劇

列夫·托爾斯泰一生寫了七部劇本,諷刺喜劇《教育的果實》(1891)是他最優秀的劇作之一,同時也是俄羅斯乃至世界古典戲劇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內容梗概


列夫·托爾斯泰的四幕諷刺喜劇《教育的果實》以其辛辣而又犀利的筆鋒無情地嘲諷了遊手好閒、精神空虛、醉生夢死的地主貴族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並將前人尚未直接觸及的最尖銳的缺乏土地的貧苦農民問題首次搬上舞台,把俄國現實主義戲劇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這部作品筆調詼諧而又幽默,讀來令人啼笑皆非,忍俊不禁。
因此,前蘇聯戲劇導演霍赫洛夫認為,它是一部對垂死的沙皇俄國“進行有社會意義的諷刺的劇本”。評論家洛姆諾夫也說,“在俄國,還從來沒有過如此真實,如此有力地表現貴族地主與被他們掠奪的農民之間階級利益的衝突的劇作”。列寧則稱讚它出色地表達了農民“令人傷心的真情”,並在自己的論著和演說中多次援引“連只小雞都沒有地方喂”這旬廣為流傳的台詞,闡述“十九世紀末俄國的土地問題”。

創作背景


《教育的果實》構思、創作於1880年至1890年1月之間。托爾斯泰創作這一喜劇時,無論是在劇本的思想上,還是藝術上,確實都留下了深刻的“內心狀態”的烙印。
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俄國社會急劇的變化引起了托爾斯泰的注意。農村破產,農民身處絕境的艱難困頓,使這位與農村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偉大作家體驗和發現了日常生活和整個世界的荒謬性。1879—1880年,他寫出了標誌他思想巨變的《懺悔錄》。1881年7月6日,他在日記里寫道:“經濟革命不是可能發生,而是不可能不發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他徹底背棄了自己的貴族立場,站到了宗法制農民的一邊,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抨擊土地私有制,認為土地私有沒有任何根據,是“低級的動物性的人類的本能”。他甚至放言人因為貪婪和私有制而把自己貶低到連動物也不如的地步。他在作品《霍爾斯托密爾》里通過一匹馬公然宣稱:“在生物分級的階梯上,我們高於人類。”這當然是驚世駭俗的言論。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日記記載,“卡特科夫說到列夫·托爾斯泰時也證實說,聽說他完全瘋了”。
托爾斯泰開始了生活平民化的實踐。但是,他的家人並沒有與他保持思想的同步。他們一如既往,仍沿著固有的生活軌道前進。因此,他和家人的矛盾不可避免,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愈演愈烈。他曾當面指責妻子和女兒說:“你們這樣生活不感到可恥嗎?”
在托爾斯泰看來,他的妻子、兒子及其所屬的上流社會都過著可怕的墮落的生活而不以為非。經歷了昨非今是的大徹大悟的蛻變的托爾斯泰悲天憫人,自以為對他們肩負有啟蒙的任務,必須用自己的筆和行動去幫助教育他們。這樣,就出現了他的《教育的果實》。

作者簡介


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
列夫·托爾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1910),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學作品在世界文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其文學代表作品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列夫·托爾斯泰出生於貴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學,受到盧梭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影響。1847 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並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里米亞戰爭。幾年軍旅生活不僅使他看到上流社會的腐化,而且為以後在其巨著《戰爭與和平》中能夠逼真地描繪戰爭場面打下基礎。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其成名作:自傳體小說童年》(1855)、《少年》(1857),這些作品反映了他對貴族生活的批判態度,“道德自我修養”主張和擅長心理分析的特色。從中篇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義貴族立場主張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莊園試驗失敗的過程。
1857年托爾斯泰出國,看到資本主義社會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滅社會罪惡的途徑,只好呼籲人們按照“永恆的宗教真理”生活。這些觀點反映在其短篇小說《琉森》(1857)之中,后又創作了探討生與死、痛苦與幸福等問題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為考察歐洲教育,托爾斯泰再度出國,結識赫爾岑,聽狄更斯演講,會見普魯東。他認為俄國應在小農經濟基礎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會;農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貴族應走向“平民化”。這些思想鮮明地體現在其中篇小說《哥薩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爾斯泰創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戰爭與和平》,這是其創作歷程中的第一個里程碑。小說以四大家族相互關係為情節線索,展現了當時俄國從城市到鄉村的廣闊社會生活畫面,氣勢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間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特別是 1812年庫圖佐夫領導的反對拿破崙的衛
國戰爭,歌頌了俄國人民的愛國熱忱和英勇鬥爭精神,主要探討俄國前途和命運,特別是貴族的地位和出路問題。小說結構宏大,人物眾多,典型形象鮮活飽滿,是一部具有史詩和編年史特色的鴻篇巨製。
1873~1877年他經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藝術已達爐火純青。
70年代未,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發生巨變,寫成《懺悔錄》(1879一1882)。80年代創作:劇本《黑暗的勢力》(1886)、《教育的果實》(1891),中篇小說《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萊采奏鳴曲》(1891)、《哈澤·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說《舞會之後》(1903),特別是1889~1899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復活》是他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也是對俄國社會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為世界文學不朽名著之一。
托爾斯泰晚年力求過簡樸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從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於一個小站,享年82歲,一代文學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