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五會

地五會穴

地五會穴,中醫學術語,主治頭痛,目赤痛,耳鳴,耳聾,胸滿,脅痛,腋腫,乳癰,跗腫。

基本介紹


【穴位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足背筋膜、骨間背側肌。皮膚由足背外側皮神經和足背中間皮神經分佈。跗外側動脈發自足背動脈(在距骨頸處),向前外行於足背,發交通支連於弓形動脈。
【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藏象
循膽經下傳俠溪穴。
收降水液。
[注]經言本穴“不可灸,灸之令人瘦,不出三年死”者,乃本穴功用即是沉降各經脈氣血中的陰濁,今若灸之則陰濁不降,穴內物質灸則熱脹,脹而生風,陰濁之物隨風氣亂行於人體各部,為氣亂,故不可灸。
【方例】
眼癢眼痛:光明、地五會。
腋下腫:天池、委陽、陽輔、申脈、足臨泣、地五會。
耳鳴、腰痛:耳門足三里、地五會。
乳腫痛:膻中、乳根、足三里、足臨泣、地五會。
【刺灸】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取穴方法


【位置】足背外側部第四、五跖骨間,跖趾關節後方,小趾伸肌腱內側緣凹陷處。當足臨泣下五分。
【取法】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四、五跖骨間,當小趾伸肌腱的內側緣取穴。

穴位釋義


【穴義】天、地二部的寒濕水氣在此交會。
【名解】地,地部也。五,五臟六腑也。會,交會也。地五會名意指天、地二部的寒濕水氣在此交會。本穴所處為足背外側陷者中,膽經上部經脈足臨泣穴傳來的氣血又為天部的寒濕風氣及地部的寒冷水濕,穴外天部的飄散陽氣至此後因本穴氣血的寒冷收引而化雨冷降穴內,穴外地部的溢流水液也匯入本穴,本穴如同五臟六腑的氣血匯合而成,且氣血為地部經水,故名地五會。五會名意與地五會同。

功能主治


【功效】利胸脅、消乳腫。
【主治】內傷唾血,眼目赤疼、腋下腫、乳腫,耳鳴,腰痛、足背紅腫、足外無膏澤。

穴位配伍


配睛明、瞳子髎、風池,有祛風明目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痛。
配乳根、膻中、足三里,有清熱瀉火解毒的作用,主治乳癰。

臨床運用


現代用於治療乳腺炎(早期)。

日常保健


治療手法,用指壓點穴、針炙均可。
指壓點穴時,醫者找到穴位后以食指輕輕揉動穴位。一般以自然把手放在穴位上的力量便足夠了,然後心裡默默地邊揉邊數,從1數到60即可,數數不宜太快,也不宜太慢,大致以1分鐘為限,適當多出一些和不足1分鐘都沒關係,如用針刺,以5分或1寸毫針直刺,深度為1分左右,進針后不停地提插或捻轉以得氣為先,時間與點穴同,可多用點穴法.
凡採用本穴治病,不需要以療程計,急症或輕症,一般1次可愈,重症的和病程長的,可每日2-3次,每次最多3-5分鐘,均數日可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