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倉公園

國家3A級景區

太倉公園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市,舊址是南宋“海寧寺”,前身是“妙蓮庵”,已有一千餘年的歷史。園內人文古迹眾多,有宋代花石綱遺物“望海峰”、明洪武年間開鑿的“通海泉”、元代大型“鐵釜”以及“墨妙亭”等。

園中原有三山(西弇、東弇、中弇),一嶺、三佛閣、五樓、三堂、四書室、一軒、十亭、一修廊、二石橋、六木橋、五石樑、四洞、四灘、二流杯。園廣七十餘畝,土石佔十分之四,水佔十分之三,室廬佔十分之二,竹樹佔十分之一。可惜這樣一座歷史名園在清初已毀。

為了繼承和發揚悠久的園林藝術,2003年由政府投資,據明代張南陽原圖紙,在南宋“海寧寺”舊址重建“弇山園”。

發展歷史


弇山園
弇山園
弇山園為明代南京刑部尚書、文學家王世貞家園。初稱“小祇園”。后因《莊子》、《山海經》、《穆天子傳》有“弇州”、“弇山”,皆仙境,他自號“弇州山人”,改園名為“弇山園”、“弇州園”。後門又榜為“琅琊別墅”。王世貞以為“第居足以適吾體,而不能適吾耳目,計必先園”,因而與當時造園高手張南陽合作,在太倉城裡最先建成了號稱“東南第一名園”的“弇山園”。
太倉公園
太倉公園
2003年重建“弇山園”。借鑒太倉歷史名園“弇山園”的創作構思,在園內疊山理水,廣植大樹,修復古建築,恢復了“弇山堂”、“嘉樹亭”、“點頭石”、“分勝亭”、“小飛虹”、“九曲橋”等20多處景點。面積也由原66畝增加到110畝,舊貌換新顏,重現了“弇山園”碧波環繞,亭台樓閣,綠樹成陰的旖旎風光,成了探詢太倉古韻的重要旅遊景點。

主要景點


太倉公園
太倉公園
太倉公園內最值得一看的當數墨妙亭。此亭《辭海》中也有介紹(查1999年版普及版《辭海》並無此亭)。據地方志載,該亭原址在城北的淮雲寺中,此寺為元代浙江軍器提舉官顧信舍宅而建。顧信與元代大書畫家趙孟頫私交甚厚,曾拜趙為師,潛心書法。其辭官歸故里太倉時,趙孟頫為其臨別贈書,寫下了《歸去來辭》與《送李願歸盤谷序》兩幅墨寶相贈,顧信如獲至寶,回太倉后即勒石供之,築亭翼之,起名為墨妙亭。1983年3月,移至此重建。重建的墨妙亭後壁嵌有按明代拓本重刻的趙孟頫《歸去來辭》碑,與唐褚遂良《枯樹賦》,以及趙書《重建海寧禪寺》碑等石碑九塊,頗得原碑神韻。
說起這《歸去來辭》碑,還有則小故事,相傳明閹黨魏忠賢專權,其黨羽蘇州巡撫毛一鷺山塘為其造生祠,嚴令太倉送趙書碑刻,太倉人不願白白相送,又迫於其淫威,最後在當地學政陸應麟等商議下,想出了敲斷碑刻,以保留碑刻的辦法,因碑已殘損,才得以保存。清代時,此碑移嵌於孔廟大成門壁間。文革時,斷碑又不見影蹤。1980年代初普查文物時才發現,一段作了洗衣石板,一段充作豬欄墊板,倖存下來。亭內“墨妙亭”三字為本邑丹青大師朱屺瞻手筆。當地耆宿王君麓撰寫的楹聯“墨妙建新亭,點綴園林景色;文明耀古園,發揚藝術光輝”,為已故著名書法家費新我左筆。亭內抱柱楹聯為潘景鄭撰文,沈抱一所書,上聯為“墨痕垂婁水,長護新亭同仰之”;下聯為“妙跡傳鷗波,遠珍遺範式高風”。
太倉公園
太倉公園
郟亶北宋時為王安石欣賞的吳中著名水利學家。他在宋熙寧五年,出任司農寺丞,負責興修兩浙水利,著有《吳門水利書》等,對吳中水利有大貢獻。據《太倉州志》載:“郟亶墓始築於宋代,有墓道、墓門,兩側有石馬一對,並有專祠一所,后廢。”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知州蒯德模釐正墓道,修築墓門,重建郟司農寺祠墓。后又廢。現墓側的土墩即為原墓所在地,其上有櫸樹黃楊冬青、老槐、劍麻棗樹等,鬱鬱蔥蔥。土墩邊上的郟亶墓為1993年8月建造,四周雜樹蔽蔭,松柏環抱,幽靜而肅穆。墓前有一石亭,亭內的重建郟司農祠記碑,是清同治七年(1868年)知州蒯德模釐正墓道、修築墓門時所立。
太倉公園
太倉公園
太倉公園進門右手邊,有一片寺廟遺址,即海寧寺遺址。2003年公園改造時發現大量石礎、石柱、條石,另有牆基遺址、石亭遺址等。石塊上有比較精美的雕刻。海寧寺始建於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元時重修,清咸豐年間毀於大火。在太倉王錫爵故居碑刻展廊中還有海寧寺修造記碑。遺址清理仔細,保存很好,現已經成為公園內一處景點。海寧寺遺址的保護得利於所處位置及當地文物工作者的辛勤工作。而一些地處偏遠、人跡罕至的小型建築遺址就得不到這樣的“待遇”,殘磚斷壁散落於荒草,希望今後都能效仿海寧寺遺址得到較好的保護,儘可能增加地區性的歷史文化內容。

旅遊信息


公交線路:126路、109路、106路
自駕車線路:
上海:滬嘉高速——瀋海高速G15——太倉出口下——上海路——右轉至太平南路——左轉進入縣府街東街——直行至縣府西街40號
蘇州:蘇崑太高速雙鳳出口下——204國道往南走市區方向——在市區縣府街左轉東行500米到
景區門票:免費
開放時間:7:30—17:00
位置: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市縣府西街40號
太倉公園
太倉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