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山

浙江省溫州樂清石帆鎮龍門山

龍門山位於溫州樂清市石帆鎮,峰巒疊翠,茂林修竹,環境清幽。有七星池、玉簫峰、王十朋的讀書處、鹿跡岩、倆老峰、仰天龜、梅花洞,還有晉朝的寨城等景觀。

龍門景區


七星池

池水碧綠,終年不枯。其外形如北斗星座,夜間在月色下閃爍銀波,常可映見七女星。據傳,池名系宋代王十朋所取。民間故事《王十朋捉蟹精》即以此池附近的賈宅為背景。池畔有一眼水井,水凈如碧玉,冬暖夏涼。

鹿跡岩

岩坡呈鳳翼狀,坡上窟窿星羅棋布,狀如群鹿踩過的足跡。其中一處維妙維肖。民間傳說為“八仙過海”時仙鹿踏過的遺跡,故名鹿跡岩,賈氏祖先賈仁三建村即以“鹿岩”為村名。此岩所依的山形如鳳凰,山上有古墓“金雀墳”遺址。

倆老峰

系龍門山光朗堂主峰之一,奇峰聳立,狀似倆老者相伴,形態逼真。峰下山色如畫,草木蔥蘢,鳥語花香。

王十朋讀書處

又名龍門庵,典出自“鯉魚跳龍門”。傳說南宋王十朋少年在此攻書,曾題詩:“三更打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期。黑髮不知讀書早,白頭方悔求學遲。”後由其叔公(妻之叔)賈如規資助上京(臨安)投考,中取狀元。

玉簫峰

與縣城簫台山遙遙相對。據傳王子晉當年在樂成吹簫騎仙鶴經此,見此峰奇特,在此吹奏一曲仙樂,簫聲悠揚,遠近可聞。

仰天龜

在玉簫峰旁,狀如靈龜觀天。傳說當年靈龜在此仰首聽王子晉吹簫。王子晉騎仙鶴飛去,靈龜仰首送行,呈戀戀不捨狀。王十朋曾有詩詠之。

梅花洞

在玉簫峰下,洞高約40米,闊8餘米。可容百餘人。洞境清幽。據傳梅花娘娘在此修行得道,聽仙樂后成仙。後人在洞內建寺,塑梅花仙子像。

文化背景


樂清市東的龍門山,峰巒疊翠,茂林修竹,環境清幽。山上的玉簫屏,據說是晉張文君乘白鹿吹簫雲遊過的地方,山上的龍門庵留有南宋狀元王十朋的讀書處,還有晉朝的寨城,至今寨門、寨牆依然屹立。
山上有如此景觀,山下大界村有唐天授三年、宋祥和九年皇帝賜匾額的古剎——明慶寺。王十朋曾在此開闢書館。幾處古村落人文薈萃,文化積澱深厚,古物古迹甚多。古時候,驛道經過山下,晉代著名學者、文學家郭璞為縣城選址路過龍門山下一小村,龍門山景使他讚不絕口,後人便將此村叫作“郭路庄”。王十朋有詩讚頌。山下的賈嶴村,與王十朋有三代聯姻關係。王十朋高祖母是該村賈如規之祖姑,王十朋之大母是賈如規之嫡姑,王十朋內室是賈如規的嫡侄女。賈如規,少年時在龍門庵攻讀經籍,宋宣和年間(1119—1125)補入太學,50歲中特奏進士,任廣昌尉。任內判決精明,吏畏民服,后調興國司理,不赴,隱居鄉里,自號鹿岩居士,濟貧興學,間有著述,以其氣節懿行稱頌當世。至今該村保留著賈如規故居遺址上的府第大門,俗稱“司理門”,是留存明代風貌的建築。賈如規的高風亮節,對王十朋影響甚大。
玉簫屏右翼,大界村左原嶺頭下,峭崖下一股清泉碧波蕩漾,石壁上“源遠泉”三字清秀剛勁,熠熠生輝。三字系山下大界村人、南宋忠烈劉黻所書。劉黻,號蒙川,34歲入太學,厄言勁氣,屢觸權奸,因此得罪朝廷,削去學籍,流放南安(今江西大佘)。45歲中進士,出任浙東提舉,後晉升監察御史。所上第一疏,即論皇上賞賜之濫的弊端,為此降職。但政聲極佳,后拜刑部侍郎,試吏部尚書兼中書舍人。1276年臨安被元軍攻破,端宗趙在福州即位,元軍追逼,端宗渡海至廣東,劉黻攜家奔赴,病死在廣東增城,夫人林氏舉家投海為國殉難。劉黻著有《蒙川遺稿》。劉母解氏胸懷豁達,樂善好施,如今村中“慈濟橋”就是劉母解囊捐資建造,數百年風雨無摧,是樂清市著名的古橋,屬市文保單位。
劉黻墓在左原嶺上,系衣冠冢,是後人為緬懷這位鄉賢而建。常有人爬山越嶺到此瞻仰。
龍門山鍾靈毓秀,人傑地靈,歷史上還有數位進士,官至長沙太守等職。現代又有從農家走出的學者、博士、作家,成就斐然,著述甚豐。

故事傳說


張文君入竹隱龍門
晉代樂清高士張文君,入竹歸宿在何方?這是樂清文史界幾乎未曾涉足的課題。民間廣為流傳的是張文君“成仙說”,是說張文君煉丹得道“入竹”變成仙人了。這對我們無神論者來說,僅僅是一個美麗的傳說而已,而志書史乘有關記載語焉不詳。
據明永樂《樂清縣誌》“仙釋”部記載:“張文君,字子雁,樂清人。世居白鶴山下,得神仙修鍊之術,於所居旁煉丹……后遂舍宅為寺,日中乘白鶴入山,不知所之。”南宋吏部尚書、參知政事劉黻(樂清龍門大界人)在《龍門山記》中云:“龍門山……玉簫峰隸其下,晉張薦(張文君)騎鹿入竹而游之,竟逃焉不返。蓋疑茲山有仙焉,不但龍專之也。”劉黻不僅對“不知所之”作了註解,而且似乎將張文君視為久居龍門的山中仙了。
從東晉張文君“入竹”至南宋劉黻寫這篇《龍門山記》,時間已跨越800年左右,這位山中仙竟然在龍門山“紮根落戶”,劉黻似乎將做當作自己的鄉親了。我們可以依此推斷:張文君入竹,是在龍門山隱居到老而仙化(逝世)的。他既然當初“舍宅為寺”,“騎鹿入竹而游之,竟逃焉不返”,那麼至死也絕不會返回樂成金溪的,張文君入竹的歸宿之處,就是在龍門山麓的鹿岩村(今屬石帆街道賈嶴村)。
原龍門鄉鹿岩村有張文君祠、鹿跡寺、鹿跡岩等諸多歷史文物遺址,如今仍然歷歷在目,凡此種種屬於物證,再加上本文上述的書證(志書史乘記載),讓我們試著像剝筍殼般層層解開“張文君歸宿何方”的謎底。
據《永樂樂清縣誌》記載:“文君祠,在永康鄉鹿跡岩下,去縣東二十里。舊志云:‘張文君乘白鹿游此鄉。’”“鹿跡岩,去縣東二十里,在永康鄉賈嶴。相傳晉張文君乘白鹿游此,故名。至今鹿跡尚存。”(見卷六)“玉簫峰,去縣東三十里,在永康鄉。其山岩崖峭拔,舊傳張文君吹簫游此。”(見卷二)
清代《道光樂清縣誌》記載:“龍門山……在三都……兩崖如門,下有龍潭,中有古剎……玉簫峰在龍門下,相傳張文君吹簫於此。”“龍門南行為龜山,其嶴為賈嶴。岩巒嵽嵲,高矗瓊霄……東旋為鹿跡岩。隆慶《志》:張文君乘白鹿游此,跡尚存,下為賈如規故里。”明隆慶《樂清縣誌》記載:“鹿跡岩:晉張文君乘鹿過此,鹿跡尚在。下為賈如規故里。”這似乎隱現張文君入竹成仙(隱居至老死)的落腳點、歸宿處在鹿岩的端倪。
根據上述志書史乘所記,結合歷史文物建築遺址以及當地百姓口碑所傳,張文君入竹隱龍門。綜合《永樂樂清縣誌》及有關資料的記載,古時候在鹿跡岩下建有一座文君祠。這是當初當地張氏後裔為紀念先賢張文君所建,曾廢。後來村人在廢墟恢復修建了一座文君祠。“文革”時期,造反派認為文君祠宣揚神仙,屬於迷信,在“破四舊”中遭到破壞。“文革”後人們將文君祠遷建到鹿跡岩背,改稱鹿跡寺,內供張文君像及其牌位。又因南宋狀元王十朋曾在旁邊的鹿岩鄉塾里讀過四年書,寺院內有一眼狀元泉,泉水清冽,常年不枯,所以樂清東鄉遠近慕名來此祭祀者紛至沓來,寒暑不斷,香火甚旺。
清初以降,建祠之風趨盛,各省州縣均有名目繁多的鄉賢祠。凡本籍德行著稱的士紳,故後由官吏題准祀於祠中,每歲春秋予以祭祀。另外,歷代亦有民間自發立祠的,除宗族祠堂之外,也有少許是民眾為先賢名士所建的祠堂。《永樂樂清縣誌》所記載的張文君祠,大概屬於此類。《永樂樂清縣誌》所記的張文君祠有兩處:一處坐落在樂成金溪,那是他的出生、煉丹的地方;一處坐落在龍門鹿岩,這是他隱居歸宿的地方。也就是說,後者是張文君“入竹”歸隱、安度晚年的地方。
賈嶴村后大竹山俗稱“仙竹山”,賈宅屋后的大竹園叫“仙竹園”,鄰村有個村名叫“竹嶼”。賈嶴和竹嶼,歷史上都曾屬於“竹林鄉”(今均歸屬石帆)。而且,如今賈嶴仙竹山仍然是一片蔥蘢疊翠的竹海,鹿跡岩、鹿跡寺(文君祠)就在仙竹山(又名鳳尾山)。這些也可以佐證上述的推論思路合乎邏輯和情理,總而言之,與傳說中張文君歸宿在龍門的說法比較一致。
據明代庠生金廷威嘉靖四十年撰《樂成珠垟張氏宗譜重修序》記載:“按其先世,由福之太倉州,有諱虯者,好煉丹辟穀之術,遨遊四方,來居縣治丹霞山下。有諱文君者,蹈其故術。郡守王羲之慕其名而訪焉。行誼載於縣誌,可稽也。子孫繁衍,有居雲門福地者,有居河嶴石馬者,散處左原,為邑之望族。及宋乾元二年,洪水淹沒,居民漂泊。胡元之初,有諱懋者徙張山,攜子五人,曰懇、曰惠、曰衍、曰志、曰恩,以是地隘不足居,頗信黃牛地鉗之說,乃命其子以珠垟為定居焉。”若宗譜記載屬實,張文君入竹后並非成仙,而且繁衍了後代,散居於左原(今屬四都)、珠垟(今屬樂成)等地。左原、珠垟均是龍門的毗鄰,而珠垟歷史上曾屬龍門鄉。這些地方的張姓人或是張文君的後裔。
賈嶴村南有個小地名叫“張嶴”(疑是古代張氏後裔聚居地),就在鹿跡岩旁邊。而賈嶴鹿跡岩與竹嶼小群山墓葬群只隔一片“張嶴垟”,距離僅幾百米。根據市文物部門考證資料,1965年竹嶼小群山曾發現晉代古墓多座,一些墓磚銘文中有“張睎之墓,太元十一年丙□歲□月建”及“太和”、“元嘉”等文字與紀年。這些有著“張氏”記號的古迹文物,也許與張文君或其家族魂歸之處有關。筆者譾陋,不敢妄斷,立此存照,以俾方家便於考證。

相關詩詞


南宋開科狀元詩人王十朋
三更打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期。黑髮不知讀書早,白頭方悔求學遲。
南宋詩人劉黻
《和杜老人龍門寺題寶界東柱》
招提有宿緣,坐此豁心境。
風來松寄聲,月過竹移影。
殿依鯉石古,井汲龜泉冷。
究竟定慧門,如何日三省。
《南山龍門》
山椒誰立石,人說有龍居。
此地終招隱,何年定結廬。
雲封秋嶂老,瀑倒夕林虛。
不似膺門峻,為謀恐未疏。
當代詩人宮秋白
《題龍門禪寺·讀崔詩有感》
西聯山寺郁森森,攬卻秋風入燕門。
閑步松間傳梵語,方知鳥雀是禪身。
此外不少當代樂清詩人先後在此遊覽題詩,網間餘下不少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