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風
劉文風
劉平振,筆名劉文風,號墨寶齋,生於1941年11月,河北曲陽人。現任中國五體書法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書畫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香港文聯書協理事、河北省榜書協會理事。
自幼酷愛書法藝術。作品以行草見長,飄逸而沉穩,婀娜而剛健,古潤結合,靜動有度。其榜書雄渾清秀,氣勢如虹,端莊古樸,穩重而靈動。作品古樸與現代相結合,具有自己獨特創新的藝術風采,深受書家肯定。
書法作品多次獲獎,其作品在中國海峽兩岸、東南亞、美國、紐西蘭、日韓等國家和地區廣為收藏。
劉文風老師近照
劉文風老師作品集(一)
近期出版作品
在作品的章法上,他強調:“不離法度,斜正互糾,長短錯落,疏密交至,稼纖間出,枯潤相生”。在字的結構安排上,要“因書取勢”,要考慮字與字之間的避讓與侵佔,前後左右之間字的氣勢,要“隨字異形”,或伸引,或縮短,或闊、或窄;在一幅字中既有重筆,也有輕細,即是“重若崩雲,輕如蟬翼”;教導學員運筆要剛柔並濟,在一幅字中若是相同的筆畫或相同的字,要以不同的角度、俯仰、筆勢使其變化。書法作品要有創意性,構思活潑、靜動虛實,富於變化,真草結合,行草兼備,碑帖相融。完成一幅作品,雄渾與清秀共濟,蒼朗和美感並存。
劉文風老師作品集(三)
一個成功著所知道的,除了奮進就是謙遜。
一個能被信任的人,比擁有萬億財富更值得驕傲。
其作品經中國五體書法研究會、中國書畫藏品展銷網專家評議嚴格審核,認定書法作品潤格價值。
劉文風老師作品集(四)
在漫長的書畫道路上傳播、發揚古老文化和現代藝術,不斷提高自己書寫技藝,增強身心健康,並獲得雙豐收。
在傳統書法基礎上,注重線條美、布局美,並把“精、氣、神”貫穿到書法作品當中。注重創新,作 品不拘泥於形式,古今結合,用語通俗而富有哲理。從他入選《中國書畫名家作品集》的書法作品來看,其創意構思活潑,靜動虛實,富於變化,真草結合,行草兼備,碑貼相融;布局嚴謹,蒼勁而不古板,飄逸而無媚態,或如龍騰空,或似行雲流水,瀟灑脫俗,筆力自如;雄渾中透著清秀,蒼朗中流露大氣和美感;瀟灑不失雄風,蒼勁透出雅氣,真有“疏能走馬,密不透風”之韻味。
記中國書畫研究會副會長劉文風先生
劉文風老師作品集(六)
“在漫長的書畫道路上傳播、發揚古老文化和現代藝術,不斷提高自己書寫技藝,增強身心健康,並獲得雙豐收。”這句話是我在中國中外名人研究會選出的優秀作品上,看到劉文風先生這句格言。看到后我很受啟發,一位退休之人對文化傳承、鍾愛於書法的超高境界。時想有機會與他暢談他對書法藝術的見諦!
在約好於周六早上的競秀公園,我們見面了。公園中部最顯著擺放著其瀟灑、舒逸的書法作品使其遊覽者駐足欣賞,見文風先生乃是一位身材挺拔、精神矍鑠、儒雅平和之人。
劉文風老師作品集(七)
退休后,因時間上的充裕,他博覽群書,廣才博取,兼收並蓄,習米芾《梅花賦》、懷素《自敘貼》,汲取各家精華,體會各家書法之妙道與神采。邊創作、邊總結、邊提高,使他的書法與日並進,並總結出書法創作的“三度”技巧,即:角度,指的是執筆;其次是力度,是指運腕;再次是速度,快利於勁健,慢則使周詳,將“三度”掌握好,書法就變化有致,渾然天成,氣韻生動。
就書法而言,劉文風先生遵循“以質為研、以情為勢、以勢為法”的原則,既學習古人的傳統,又有時代精神,在繼承與創新上作到了“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努力創造自己的藝術風格。他的書法作品能隨物賦形,出之自然,輕靈中有凝重,端莊處有活潑,蒼勁里有典雅。“楷、行、草”三體字他皆能書,真正做到了“真書如立,行書如行,草書如走”。他的草書酣暢淋漓,氣勢奪人,如嫦娥拂袖;轉折激越,似雲長舞刀;行書筆墨酣暢,舒逸健,氣度磅礴,瀟灑練達,沒有一點俗氣,更鮮絲毫柔媚,一筆一劃都表達出書家的穩重修養 和厚實品德。
古代書家有“要想練字,先要修身”的說法。所謂“書者,心之際也”,心之不正,焉能寫出好字?固然他的書法為人稱道,就是和他平易近人、謙遜和藹、淡泊名利、胸襟坦蕩品格一樣令人敬佩。正如他的格言:一個成功者所知道的,除了勤奮就是謙遜。
已近古稀之年的劉文風先生,在50多年的書法征途中,不懈勤奮追求著。正如南開大學教授陳申田對他評價:“翰墨耕耘已多年,不改戎馬總著鞭。路椽巨筆揮灑處,驚雷滾滾散雲煙”。願他在書法藝術中,追求快樂、享受樂趣!
墨海融情翰書一生
春日,草長鶯飛,百鳥啁啾的交響時,筆者一行由朋友引見,在古樸典雅的書房裡見到了劉文風先生。步入書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左側牆壁上懸掛著毛澤東《沁園春。長沙》四條氣勢磅礴的長屏,彰顯書房主人的大家風範。一米八幾的個頭,身材魁梧健壯,精神抖擻,渾身散發出軍人特有的魅力,熱情、風趣、謙遜是初識劉文風先生給記者的印象。
劉文風,原名劉平振。已是古稀之年的劉老平時生活深居簡出,但談起書法藝術的話題,他便滔滔不絕,思路敏捷而清晰。談到興起時,吩咐家人擺上筆墨紙硯,當場揮毫,“學海無涯勤是岸,雲程有路志為梯”落款,按印,一氣呵成。行雲流水般的筆觸力透紙背,瀟灑而豪邁。
劉老出生於河北曲陽,自幼酷愛書法。折枝為筆,以地沙為習練之處,多年自學潛心苦練,對書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愛好。的確,劉文風通過他自身的稟賦,“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的頑強拼搏,以堅忍不拔的意志,跨越了藝術的高峰,予以人們撼人心魄的藝術感受。劉老1958年入伍,在24年的軍旅生涯中,對書法從不曾放棄。一個優秀的書法家,猶如一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用筆如用兵,布局如布陣,書法用筆的優與劣,布局的巧與拙,如同軍事上的用兵同樣事關成敗。書法家常以排兵布陣之法構思書法之章法,以用兵的出沒、起伏、虛實來處理點畫與結構,使書法作品收到意外之奇效。
書法的諸多術語,也直接來自於軍事術語。衛夫人在《筆陣圖》中,以用兵的陣勢、武器的銳利、軍事行動的威力等軍事術語來喻書法之筆畫。書聖王羲之在《題筆陣圖》中,喻紙為陣地,喻筆為矛戈,喻墨為盔甲,喻硯為城池,構思即將帥,技法即副將,結構即謀略,運筆出入宛若發號施令,轉折有力勢如破陣殺敵,筆畫飛揚真箇是決定勝負了。難怪清代書法大家康有為說:“古之論書,猶古兵法也。”創作一幅書法作品只是一個瞬間,指揮一場戰鬥也是一個瞬間,永恆的是那種深邃的哲思,是遊刃有餘的書藝與兵藝。墨池之深,蕩蕩乎如江海;書法之奇,危危乎如用兵。軍人研習書法,揮毫潑墨,不僅有助於對兵法的理解,而且通過書法領悟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愛國意識和民族自豪感。因此,軍人不僅要學會“舞刀弄槍”,還應學會“揮毫潑墨”,能文能武,盡顯當代知識軍人之風采。
劉文風老師作品
劉文風有自己的格言:一個成功者所知道的,除了勤奮就是謙遜。一個能被信任的人,比擁有億萬財富更值得驕傲。
2007年他的格言被中國中外名人研究會選為優秀作品:中國是一個有悠久文化的國家。就書法而言,歷代著名的書法家莫不是在繼承和創新的結合下煥發出自身新的藝術生命,因而在書法的學習上不能有半點的虛偽的矯飾。
劉文風老師作品
通過書法筆會開展書法交流與切磋活動等形式,推動保定地區的書法文化建設。他說:“為了弘揚中華文化藝術,要繼承這一藝術遺產,就必須引起大家的興趣和引導大家參與這項活動,繼承才有希望。”退休后,他仍然奔波在書法交流的工作中。書法是一門藝術。在寧靜的整體感覺中,有“矯如龍蛇”的線條,有“飄若浮雲”的深蘊內涵,若沒有名師指點,則很難領悟出字與字之間的內存規律。劉老師自從肩負起“為人師表”的重擔后,把自己幾十年來“藏鋒”的心得體會悉心指導求教者。辯證法里曾講:事物是在不斷地變化發展的。同樣,書法也是如此。劉文風認為不應只墨守“懸腕肘書寫”、“腕活指死”、“橫平豎直”等陳規。
劉文風老師硬筆作品
劉文風老師硬筆書法
在漫長的書畫道路上傳播、發揚古老文化和現代藝術,不斷提高自己書寫技藝,其作品流傳廣泛,國內外收藏者甚多。書法即陶冶了情操,又增強身心健康,也得到人們的讚譽和嘉許。正如南開大學教授陳申田對劉文風的評價那樣:“翰墨耕耘已多年,不改戎馬總著鞭。路椽巨筆揮灑處,驚雷滾滾散雲煙。”我們期待著劉文風先生在書法藝術的道路上,能夠越走越遠,今後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