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忠

邢瓷技藝傳承人

張志忠,男,漢族1963年11月14日生,1980年4月參加工作,副研究館員,河北省陶瓷藝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河北省收藏家協會古陶瓷專業委員會顧問,河北省陶瓷藝術大師、河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家、邢瓷技藝傳承人。中國古陶瓷學會會員、河北省收藏家協會理事、邢台市太行山文化研究會理事。現任中國邢窯博物館館長、邢州窯陶瓷藝術有限公司藝術總監。

基本簡介


張志忠1980年以來,先後在臨城縣第一瓷廠美術組、臨城縣邢瓷研製小組、河北省邢窯研究組從事邢窯的恢復研究工作,1983年至1987年擔任河北省邢窯研究組工藝技術課題組組長。主持完成了18種邢窯白瓷的仿製。對古代陶瓷的原料配製、成型、燒成,特別是傳統的拉坯、利坯工藝有熟練的技術,有較強的仿古陶瓷製作經驗。

主要成就


在古陶瓷造型設計、裝飾方面亦有頗多成果,設計的作品多次在省級和國家級陶瓷評比或博覽會上獲獎。先後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了《邢窯工藝技術努寵》、《邢窯隋唐細白瓷研》、《邢窯裝燒方法研究》、《邢窯隋代透影白瓷》、《邢窯裝飾初探》等二十餘篇論文。參加的“邢窯恢復研究”項目獲省輕工業廳科技一等獎,作品多次獲得國家級金獎,並出版了《千年邢窯》、《邢窯研究》、《中國邢窯》等多部專著,被業內譽為:“邢窯研究恢復第一人”。
所獲榮譽
1988年9月,張志忠製作的“水蓮魚紋燈”獲1988年度省陶瓷美術優秀作品三等獎。
1989年7月,張志忠參與的“邢州窯恢復研究”課題獲河北省輕工業廳科技一等獎。
1999年9月,張志忠作品彩陶“雙耳大瓶”獲首屆河北省民間藝術節民間藝術博覽會二等獎。
1999年9月,張志忠被河北省委宣傳部評為“河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家”。
2008年6月,張志忠被複旦大學博物館聘為顧問。
2008年8月,張志忠主編的《邢窯研究》獲邢台市第九界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008年10月,張志忠主編的《千年邢窯》獲河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2008年12月,張志忠被中國防衛科技學院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為古陶瓷方向研究專家。
2009年12月,張志忠被河北省文物局評為“河北省文物系統有突出貢獻先進個人”。
2010年9月,張志忠燒制的作品“白釉長頸瓶”,獲“首屆中國歷史名瓷燒制技藝大賽”銅獎。
2010年10月,張志忠河北省收藏家協會古陶瓷專業委員會聘請張志忠為顧問。
2010年12月,張志忠創燒的作品“葫蘆瓶”,在第九屆全國陶瓷藝術設計創新評比中(廣東佛山)榮獲銀獎。
2010年12月,張志忠的論文《邢窯是燒造工藝與造型裝飾方法》在首屆陶瓷藝術大會論文評比中榮獲優秀獎。
2011年1月,張志忠作品《舞蹈家》、《燭台》、《盤口長頸瓶》入選第九屆全國陶瓷藝術設計創新評比。
2100年3月,張志忠捐贈的陶瓷作品“邢窯葫蘆瓶”、“白釉盤口瓶”,入藏河北省民俗博物館。
2011年6月,張志忠在“北方瓷都杯”河北省陶瓷藝術技藝大賽中,榮獲手拉坯組銀獎。
2011年6月,河北省陶瓷玻璃行業協會授予張志中“河北省註冊陶藝師”稱號。
2011年7月,張志忠被中山大學人類學博物館聘為特約研究員,作品《缽口瓶》被中山大學人類學博物館收藏。
2011年8月,張志忠燒造的作品《一代天驕》(藝術陶瓷類)在首屆“大地獎”陶瓷作品評比中榮獲金獎。
2011年9月,張志忠製作的作品《海韻》在第十四屆唐山中國陶瓷博覽會上,榮獲首屆“北方瓷都獎”藝術陶瓷類金獎。
2012年5月,河北省陶瓷玻璃行業協會授予張志忠一級“河北省陶瓷藝術大師”稱號。
2012年5月,河北省陶瓷玻璃行業協會任命張志忠為河北省陶瓷藝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12年5月,張志忠製造的作品《福如東海》在2012年“峰峰”杯河北省陶瓷藝術與設計創新評比中榮獲金獎。
2012年5月,張志忠作品邢窯《翰林罐》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
2012年7月,張志忠作品《星雨》在第二屆“大地獎”陶瓷作品評比中榮獲金獎。

《邢窯研究》


張志忠[邢瓷技藝傳承人]
張志忠[邢瓷技藝傳承人]
邢窯遺址的發現,大大促進了邢窯的研究工作。很快有關文物考古單位就對邢窯遺址做了詳細調查和發掘,同時又陸續不斷從墓葬、城址等考古遺跡出土的瓷器中辨別出邢窯產品,出土資料日益增多。與此同時,研究者們從考古學、文物學、工藝技術等不同角度對邢窯進行了研究與探討,取得了一批批成果。

“邢窯研究恢復第一人”——張志忠


邢窯,是唐代著名的瓷窯,五代(公元907-960年)時仍燒造。窯址位於邢台市所轄的內丘縣和臨城縣祁村一帶,是中國白瓷生產的發源地,在中國的陶瓷史中佔有重要地位。邢窯遺址已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邢窯白瓷的製作工藝,經專家研究試驗已摸索探究出來,並在其主要產地臨城縣被仿製成功,千年名瓷重新放出迷人的光彩。
——《邢窯·百度百科》
邢窯遺址發現的親歷者
邢窯是我國古代燒制瓷器的著名窯廠,是唐代燒制白瓷的中心。唐代以南方燒制青瓷的越窯(今浙江餘姚)和北方燒制白瓷的邢窯最受人們推崇,大體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陸羽《茶經》這樣評價:“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瓷類雪,越瓷類冰”。皮日休《茶甌詩》寫道:“邢窯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墜,輕如雲魄起。”李肇《國史補》中說,“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從唐代這些文獻記載可知,唐代邢窯生產的白瓷,其質量是十分精美的。釉色潔白如雪,造型規範如月,器壁輕薄如雲,扣之音脆而妙如方響。同時,也因其數量增多,又因其物美價廉,除為宮廷使用外,還暢銷各地為天下通用。
星移斗轉,物是人非。到了元代以後,邢窯卻神秘地消失了。唐代邢窯遺址在哪裡?成了近代古陶瓷史學研究的“斯芬克斯”之謎。從二十世紀50年代初開始,中國的幾代工作者便為解開邢窯之謎做著不懈的努力。陶瓷考古界的權威陳萬里、傅振倫、馮先銘、葉喆民曾幾次到內丘實地考察,未能發現邢窯,史學界專家楊文山等人50至70年代屢次到內丘、沙河、邢台等地考察,同樣失望而歸。
1980年初,臨城縣二輕局成立了“邢瓷恢復研製小組”,張志忠所在的陶瓷廠也參與其中。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小組在臨城境內共查出包括祁村、崗頭、西雙井等在內的邢瓷窯址18處。1981年春天,張志忠首次與專家一起參加臨城縣祁村唐代邢窯遺址的挖掘。扒開1.5米厚的黃土,發現了60公分厚的瓷片堆積層。深埋在地下一千年前的一件件器物標本漸漸浮出,那“釉色潔白如雪”的細白瓷殘件、那保存較完整的“瓣口瓣腹瓣足盞”、“平沿弧腹圓足托”、“短頸短流鼓腹執壺”、“提梁刻花馬蹬壺”、“唇沿淺腹玉壁底碗”,讓他驚嘆,從此張志忠與邢窯結下不解之緣。
1981年4月25日至27日,邢台地區科委、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系,在臨城縣召開了由中央、省、地、縣考古工作者和新聞部門參加的“邢窯與邢瓷藝術鑒賞會”,與會專家首先考察了瓷窯遺址,對出土器物進行了鑒定。大家一致認為,臨城發現的瓷窯遺址,應是“唐代邢窯”或者說是“邢窯的一部分”,“至少也是邢窯的正統或親支近派”。5月,新華社、人民日報、中新社、向海內外播發了《臨城探尋到新的唐代瓷器窯址——出土的白瓷器物就是著名的唐代邢瓷》、《“邢窯之謎”的解開》等報道,將我國這一重大考古發現公佈於世。
1984年夏至1985年夏,內丘縣先後發現邢窯遺址20餘處。1987年至1990年,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為主組成的邢窯考古隊開始進入內丘、臨城工作,對所有已發現的窯址進行逐一調查核實,確定邢窯窯址21處。到2011年,確認邢窯遺址26處。
邢窯研究的三十年,是張志忠人生經歷中最為重要的三十年,張志忠以親歷者的身份見證並記述了邢窯研究的幾次成果:
1988年至1992年,邢窯考古隊發掘了內丘縣城區及臨城縣祁村、山下3處窯址,為邢窯的粗略分期斷代以及對邢窯不同時期遺跡遺物的認識提供了依據。內丘縣西關窯址出土了隋代薄胎透影細白瓷,這一發現將我國薄胎細白瓷的創燒時間提前了近千年,填補了中國陶瓷史上的空白。
1997年9月,邢台市文物管理處對邢台市順德北路施工工地發現的隋代邢窯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首次明確了邢台市城區內也存在著豐富的邢窯遺址,出土的黑瓷筒瓦、板瓦、尖頂桃形器等建築構件,是已知我國最早的建築瓷器。對研究建築瓷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物證。
2003年5月至8月,河北省文研所對內丘縣步行街(禮堂)建設施工工地所涉及的邢窯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現一些唐代的細白瓷碗、盒、罐類的器物底部或蓋子上,刻有“盈”、“官”、“翰林”字款,為各地遺址和墓葬出土的相應款識的白瓷找到了窯口。特別是出土的十餘件“官”字款器物,改變了古陶瓷學界一直以來認為是定窯特有款識的觀點,具有重大的考古價值。
2011年,邢台市文物管理處、臨城縣文管所對西瓷窯溝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不僅發現了金元時期的窯爐和作坊,而且還出土了大量的白底黑花與刻印花瓷器標本,特別是白底黑花瓷器標本,不但為邢台一帶出土的相應瓷器解決了窯口歸屬問題,還反映了邢窯與磁州窯之間的交流與影響。
邢窯研究的佼佼者
1987年以來。張志忠相繼發表了20餘論文,出版了6部專著,從邢窯瓷器的工藝技術、裝燒方法、裝飾風格、化學組成等諸多方面,對邢窯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確定了邢窯燒造的地址及年代,解決了邢窯遺址之爭。確立了邢窯隋代透影細白瓷在中國古陶瓷史上的歷史地位,提出了“邢窯白瓷是對越窯青瓷的超越和發展”的觀點,批駁了“邢不如越”的舊論,從而奠定了他在邢窯研究領域的權威地位。
關於邢窯燒造的地址及年代,張志忠認為:邢窯的燒造歷史從北齊、隋代、唐代至五代、宋、金、元、明,源遠流長。包括內丘、臨城、邢台的窯址,均為邢窯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集中在高邑縣北焦村以南(2011年3月,在此地發現初唐時邢窯窯址,當時高邑和臨城為一縣管轄,名曰房子縣),邢台縣西堅固村以北約七、八十公里,寬約三十公里的地帶。解決了邢窯遺址“內丘”、“臨城”之爭。
邢窯白瓷在隋、唐時期最為鼎盛。在隋代,邢窯窯工不僅發明了白瓷,而且成功創燒了薄胎透影白瓷。這種透影白瓷薄處不足1毫米,瓷化程度很高。有的肉眼已分不出胎釉,達到了半脫胎的程度。而江西景德鎮窯直到明朝成化年間,才燒制出同類瓷器。
為了弄清邢窯隋代透影白瓷的內在結構,張志忠請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對透影白瓷殘片進行化學分析,發現透影白瓷粘土原料中氧化鉀含量很高,胎釉中引入一定量的鉀長石,瓷坯中長石的配比量高達40%以上。這種採用石英—長石—粘土三元系統原料配製而成的古代陶瓷產品,胎釉硬度較高,與傳統一元配方的瓷器相比,其質量有顯著提高。我國北方地區富產高嶺土,而且還有豐富的石英、長石等制瓷原料,加上邢窯高超的工藝,使得透影白瓷脫穎而出,光艷照人。張志忠認為,邢窯透影白瓷的物測結果,為“硬質瓷”燒成於中國提供了有力證據,把薄胎細瓷的起源提前了近10個世紀。
關於邢窯白瓷在中國古陶瓷史上的歷史地位,張志忠認為:細白瓷的發明是邢窯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大貢獻。邢瓷窯場自北朝末期開始,到金、元之際,燒造的時間長達八百餘年之久。它的主要技術成就就是創燒成功精細白瓷,結束了自商周以來青瓷一統天下的局面,在中國陶瓷史上形成“南青北白”爭奇鬥豔的兩大體系,標誌著我國古代陶瓷已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邢窯不但燒制出於青瓷完全不同的新品種——“白瓷”,而且不斷改進配方,由一開始的粗白瓷向不用化妝土的細白瓷轉變,質量迅速提高。到隋代中晚期,就已經能夠燒制出符合現代細白瓷標準的產品。據計算,邢瓷的胎質和釉質,是經過1320℃以上的高溫燒成的。邢瓷的物理性能,與現代世界制瓷業最先進的所謂“硬質瓷”的燒成物理要求十分接近。邢窯從產品的種類上說已多於越窯,質量也有過人之處,因此,說“邢不如越”,今天看來是無法成立的。
讓千年邢瓷重放異彩
2012年8月3日,張志忠帶我們走進臨城縣普利街邢州窯陶瓷藝術有限公司。和公司一牆之隔就是臨城縣著名景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普利寺塔
院內擺滿了一排排制好的坯,瓶、壺、罐、壇,雖然還沒上釉,卻已顯出它的古樸典雅之美。拉坯機旋轉著,張志忠現場為我們表演拉坯,只見一團白色的胎泥在他的手中一會兒功夫便變出圓圓的瓶身,細細的瓶頸,圓潤的瓶嘴,一個梅瓶便成型了。
張志忠深有感觸地說:“別看拉坯才十分鐘,我可是練了三十年的功!”
張志忠出生於臨城縣西鎮村,1979年他高中畢業后,父親問他想幹啥工作,那時,農村做木匠活很吃香,他想到縣木器廠學木匠,結果父親把他安排在離家20多里的縣陶瓷廠工作。沒想到,這一安排卻“歪打正著”,使張志忠與邢瓷結下一世情緣。
當年縣陶瓷廠主要生產面盆和大缸等產品。因他長得瘦小,領導擔心他沒力氣,搬不動大缸,便把他安排在廠美術組,負責設計、繪圖和一些技術性問題。
當時,張志忠只知道瓷器是百姓和面、裝米、吃飯等生活的日用品。只是因為廠里搞邢窯恢復研究工作,在祁村找到了唐朝細白瓷窯址,才使他真正愛上了白瓷。
邢窯遺址出土的白瓷器物,具有圓唇、短頸、豐肩和鼓腹的特點,狀如花瓣,形如玉壁,色如霜雪。形體線條有直有弧,有行有止,有抑有揚。或一氣呵成如飛瀑直瀉,或輕攏慢捻若小橋流水。線條飽滿酣暢,製作規整精細,釉色銀白恬靜。唐代邢窯工匠將玉石雕刻、金銀器的造型藝術應用於陶瓷製造上,實用性與藝術性相結合,莊重大方,雍容華貴,美不勝收。
邢窯白瓷,如大海一樣浩瀚無邊,如高山一樣聳入雲端,張志忠潛心鑽研,倍感它的珍貴。他決心要傳承白瓷的燒制技術,讓千年白瓷重放異彩。
1981年4月,在臨城召開的“邢窯與邢瓷藝術鑒賞會”上,一位北京的陶瓷專家說:“不解決拉坯技術,恢復邢瓷只是一句空話。”這句話深深觸動了張志忠。
北方拉坯工藝幾近失傳,於是張志忠慕名去了景德鎮,他花2角錢買了一張參觀古窯瓷廠的門票,在這裡看到了拉坯的老師傅,可一打聽讓他傻了眼,這兒技術不外傳。
經了解得知,這個廠辦室主任是臨城東鎮人,他找這位老鄉幫忙,可好說歹說廠長仍然不同意。於是,他在附近找了一個簡陋旅店住下來,每天找廠長軟纏硬磨,29天後廠長被他的真情所動,破例讓他進廠學徒。他拜輕工業部陶瓷研究所退休的70多歲的拉坯大師程光逵為師,每天利用中午或晚上下班后的時間,用別人剩下的泥跟師傅學藝。師傅答應他每天跟著在自己家中學藝,又練了三個月,他初步掌握了拉小件坯的技術,便告別師傅,回到臨城。
張志忠在做大件拉坯時又遇到了難題,於是,他又向師傅請教。師傅不顧年老體邁,從景德鎮趕往臨城,手把手教他,使他逐步掌握了大件拉坯的技術。他斷斷續續跟師傅學習不到一年,使他受益終生。
1981年12月,國際友人路易·艾黎來到臨城考察邢窯遺址,張志忠做了一隻花口深腹碗,送給路易·艾黎先生作禮物。
1983年,河北省輕工業廳成立了由臨城縣經委、唐山陶瓷研究所參加的河北省邢窯研究組,承擔“邢窯恢復研究”課題。1984年,該課題又被列入輕工業部課題。1985年,張志忠被破格調入縣文保所,之後,張志忠和有關專家在內丘、臨城進行了大量實地勘查,確定了邢窯的窯址範圍,並對實物和資料,從藝術造型、裝飾技法、以及工藝技術路線等方面,進行了系統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礎上,張志忠經過上百次試驗,成功仿製出玉壁底碗、玉環底碗、平底碗、執壺、白瓷盒、白瓷瓶、白瓷壇等20多種產品。該課題於1987年1月15日順利通過省部級鑒定。專家鑒定委員會認為“用手工拉坯成型,按照唐代邢窯工藝程序和造型裝飾藝術做出的產品是成功的,達到了試製的目的,胎釉特點比較準確,基本接近唐代邢瓷的藝術水平。”
三十年卧薪嘗膽,三十年打磨錘鍊,三十年跋山涉水,三十年青燈黃卷。張志忠潛心研究邢窯文化,傳承發展邢瓷精湛技藝,漸入佳境。終於在2010年登堂入室,蟾宮折桂。
張志忠的工作室,我們看到繪製在邢瓷上的瓷畫,眼前一亮:“龍騰盛世”,群蝦嬉遊;鷹擊長空,“大展宏圖”;牽牛花開,“蒸蒸日上”;構圖雅緻,筆觸清新,晶瑩剔透,色彩斑斕。細細端詳,落款為“李春造”。張志忠介紹說,李春造是河北巨鹿人士,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的第三代嫡傳弟子,人稱當代“蝦王”。其精品佳構曾被故宮博物院、人民大會堂、中南海收藏。這批瓷畫由李春造創作,張志忠親自燒制。為了把大師作品的意境完美地再現,張志忠在畫紙上配色,突出質感,然後配瓷、配釉,先燒盤,再製版,再燒盤,經過上百次試驗,用了上千個盤子,終於達到透明透亮的效果。蝦王瓷畫,邢州白瓷,珠聯璧合,美不勝收。
如果把邢瓷比作張志忠的戀人,那麼台灣地區著名詞曲作家梁弘志的《讀你》,便能恰如其分表達張志忠對邢瓷的深情:
……
張志忠[邢瓷技藝傳承人]
張志忠[邢瓷技藝傳承人]
讀你千遍也不厭倦,
讀你的感覺象春天,
喜悅的經典,
美麗的句點。
你的眉目之間,
鎖著我的愛憐,
你的唇齒之間,
留著我的誓言。
你的一切移動,
左右我的視線,
你是我的詩篇,
讀你千遍也不厭倦。
……
在張志忠眼裡,邢窯是一部永遠讀不完、讀不懂的書,他用眼看,用心讀,一次比一次都有不同的感悟,日新,日新,日日新。
在張志忠眼裡,邢窯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每當他迷茫、困惑、無所適從的時候,他總是從邢窯那裡,汲取營養、智慧和靈感。
在張志忠眼裡,邢窯是一位女神,她美若天仙,奪魂攝魄。在她面前,張志忠崇拜得五體投地。總是恭恭敬敬,戰戰兢兢,不敢有絲毫的怠慢和不恭。
“我這一生註定離不開邢瓷了。”張志忠說。

張志忠作品賞析


張志忠作品
張志忠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