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尾葉蟬

昆蟲綱同翅目葉蟬科動物

昆蟲名,為同翅目葉蟬科。分佈在長江中上游和西南各省。寄主於水稻茭白慈姑小麥大麥、看麥娘、李氏禾結縷草稗草等。黑尾葉蟬取食和產卵時刺傷寄主莖葉,破壞輸導組織,受害處呈現棕褐色條斑,致植株發黃或枯死。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4.5—6mm。頭至翅端長13~15mm。本科成員種類不少,最大特徵是後腳脛節有2排硬刺。本種為台灣常見的葉蟬中體型最大的。體色黃綠色;頭、胸部有小黑點;上翅末端有黑斑。無近似種。黃綠色。頭與前胸背板等寬,向前成鈍圓角突出,頭頂複眼間接近前緣處有1條黑色橫凹溝,內有1條黑色亞緣橫帶。複眼黑褐色,單眼黃綠色。雄蟲額唇基區黑色,前唇基及頰區為淡黃綠色;雌蟲顏面為淡黃褐色,額唇基的基部兩側區各有數條淡褐色橫紋,頰區淡黃綠色。前胸背板兩性均為黃綠色。小盾片黃綠色。前翅淡藍綠色,前緣區淡黃綠色,雄蟲翅端1/3處黑色,雌蟲為淡褐色。雄蟲胸、腹部腹面及背面黑色,雌蟲腹面淡黃色,腹背黑色。各足黃色。

長茄形,長約1—1.2mm;

若蟲

末齡若蟲體長3.5—4mm,若蟲共4齡。

生活習性


黑尾葉蟬
黑尾葉蟬
葉蟬多半會危害植物生長,部分種類更是稻作的重要害蟲。江、浙一帶年生5—6代,以3—4齡若蟲及少量成蟲在綠肥田邊、塘邊、河邊的雜草上越冬。成蟲把卵產在葉鞘邊緣內側組織中,每雌產卵100一300多粒,若蟲喜棲息在植株下部或葉片背面取食,有群集性,3—4齡若蟲尤其活躍。越冬若蟲多在4月羽化為成蟲,遷入稻田或茭白田為害,少雨年份易大發生。主要天敵有褐腰赤眼蜂、捕食性蜘蛛等。

防治方法


(1)選用抗蟲品種。
黑尾葉蟬
黑尾葉蟬
(2)注意保護利用天敵昆蟲和捕食性蜘蛛。
(3)調查成蟲遷飛和若蟲發生情況,因地制宜確定當地防治適期,及時噴灑2%葉蟬散粉劑,每667m2kg或10%吡蟲啉(一遍凈)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2.5%保得乳油2000倍液、20%葉蟬散乳油500倍液,每67m270L。也可用30%乙醯甲胺磷乳油或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90%殺蟲單原粉,667m2 50—60g對水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