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性口炎

念珠菌性口炎

念珠菌性口炎,是一種口腔部疾病,主要分為四種,分別是急性假膜型,急性萎縮型慢性肥厚型,慢性萎縮型,好發於各個年齡段的人,尤其新生兒。

疾病概述


念珠菌性口炎又分為四型。
(1)急性假膜型,又稱為雪口病或鵝口瘡。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的人,但以新生兒最多見,多發於出生后2~8日內。好發於頰、舌、軟齶及唇部,在粘膜充血上,有散在的白色如雪的柔軟小斑點,后逐步融合成界限清楚的白色或藍白色的絲絨狀斑片,並可繼續蔓延擴大,嚴重者可累及扁桃體、咽部、牙齦等處,呈滿口白斑雪片狀。斑片附著不十分緊密,稍用力可擦掉,暴露紅的粘膜糜爛面可輕度出血。患兒煩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難,有時有輕度發熱,全身反應一般較輕。
(2)急性萎縮型,多見於成年人,常由於廣譜抗生素皮質類固醇激素長期應用而致。大多數患者用抗生素等藥物前即有消耗性疾病,如白血病營養不良內分泌紊亂、腫瘤化療后等,或患某些皮膚病系統性紅斑狼瘡銀屑病天皰瘡等,故又稱為抗生素口炎。粘膜充血糜爛,舌背乳頭呈團塊萎縮,周圍舌苔增厚,有味覺異常或喪失,口腔乾燥,粘膜灼痛。
(3)慢性肥厚型,又稱增殖型念珠菌口炎。可見於頰粘膜、舌背及齶部。頰部病損位於口角內側三角區,呈結節狀或顆粒狀增生,或為固著緊密的白色角質斑塊,類似一般粘膜白斑;齶部病損可由托牙性口炎發展而來,粘膜呈乳頭狀增生;舌背病損為絲狀乳頭增殖,色灰黑,稱為毛舌。本型粘膜表層的假膜與上皮層附著緊密,不易剝脫。高齡患者應及早活檢,明確診斷。
(4)慢性萎縮型,又稱托牙性口炎。常發生於上頜義齒的齶側面所接觸的齶、齦粘膜,女性多於男性。粘膜紅腫發亮,或呈黃白色的條索狀或斑點狀假膜。可以併發唇和口角的損害。

癥狀體征


斑膜易撕下、聲音嘶啞吞咽困難

診斷檢查


1、詢問病程及全身情況,成人應問是否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或免疫抑製劑等,有無慢性消耗性疾病
2、檢查病變部位、顏色、周圍粘膜情況,斑膜是否易撕下,底部情況如何。
3、注意有無聲音嘶啞或吞咽困難的情況。
4、必要時刮取標本作鏡檢或培養白色念珠菌

治療方案


1、儘可能去除致病誘因,如積極治療慢性病,對長期用廣譜抗生素或免疫抑製劑者應停葯或改用其他葯。
2、局部用2%碳酸氫鈉溶液或0.2%洗必泰溶液清洗或含漱,后塗布新配製的2%甲紫液或制黴菌素液(10萬U/ml),也可貼制黴菌素葯膜。
3、因細胞免疫功能低下而反覆發生者可注射轉移因子等。

安全提示


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的人,但以新生兒最多見,見多發於出生后2~8日內。

疾病預防


1、避免產房交叉感染,分娩時應注意會陰、產道、接生人員雙手及所有接生用具的消毒。
2、經常用溫開水拭洗嬰兒口腔,哺乳用具煮沸消毒,並應保持乾燥,產婦乳頭在哺乳前,最好用1/5000鹽酸洗必泰溶液清洗,再用冷開水拭凈。
3、兒童在冬季宜防護口唇乾燥開裂,改正舔唇吮舌的不良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