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民族主義
經濟民族主義
經濟民族主義是一種在發展階段上各個國家取得政治獨立后必然產生的結果,即一個民族在完成自己取得獨立的歷史任務后,必須進一步發展自己的經濟才能使自己真正地站起來。類似於重商主義,指通過政府政策的形式對進口商品建立貿易壁壘,並施加各種各樣的保護主義政策以保護其國內產業。
從宏觀上看,現代民族國家仍是各種資源和財富分配的基本單位,在資源有限並且緊缺的世界體系中,全球競爭主要是國與國之間的經濟競爭,個人和團體最大的現實福利單元在相當時期內是仍然是民族國家。基於這樣的認識,經濟民族主義主張國家把追求更多的超額利潤當作最重要的政治目標之一。一般而言,它對激進的全球化觀念持懷疑甚至否定的態度,認為不應該為抽象的世界福利而犧牲本國利益;相反,它往往認同一個民族國家經濟地位的上升要以犧牲另一個民族國家經濟為代價這樣的殘酷現實。如果經濟民族主義偶爾也贊同或直接介入全球化,那是因為它把全球化視為實現本民族國家利益的手段。
經濟民族主義的出發點是民族國家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相對獲益而不是全球的絕對獲益,它深切關注民族國家整體在世界政治經濟體系中的地位,特別是由民族經濟競爭力決定的民族的長期發展趨勢,而不是世界的共存共榮。
經濟民族主義最顯著地體現在銀行業。在法國和英國,政治家們將納稅人的錢投向出現問題的銀行,並要求銀行更多地對國內發放貸款。然而銀行卻減少了貸款,凍結了大部分資金轉移。監管層面也以本國利益為出發點考慮問題。瑞士在政策上向國內貸款有所傾斜,而對國外貸款全額計入銀行資本折算。
經濟民族主義是不分發達還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民族主義是全球化的孿生物。隨著這個詞頻繁地出現在西方媒體上,從美國到歐洲,從拉美到亞洲,以反外國併購為特徵的經濟保護主義力量正在不斷凝聚,似乎成為反經濟全球化的一股逆流。
經濟民族主義
在2007年,對於中美兩國和全球經濟而言,一個緊迫問題就是中國需要更加靈活的匯率政策。中國正在尋求更加市場化的匯率機制,2006年,人民幣已經升值6%,但是這一速度還不足以緩解中國的貿易盈餘、國內經濟的不平衡和來自外匯市場的壓力。
在中國的通貨膨脹風險正在上升之際,增加人民幣的彈性顯得尤其重要。增加人民幣的彈性會使得中國的中央銀行可以利用貨幣政策來保持中國的金融和價格穩定。正如溫家寶總理所強調的,中國必須採取全面措施以控制通貨膨脹、日益增大的資產泡沫以及過熱的經濟。
在中美關係中,人民幣匯率問題已經成為引起中國競爭更多擔憂的焦點。在全球化和各國經濟越發緊密融合的時候,一些國家擔心外國日益強大的競爭力會通過貿易或者投資給本國經濟帶來影響,這也助長了一種經濟民族主義和保護主義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