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土樓觀的結果 展開

土樓觀

土樓觀

土樓觀位於青海省西寧市祁連路西38號,蘭西高速公路可達,是建築類人文旅遊景區。土樓觀面積1平方公里,是集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宗教場所,始建於公元106年,公元227~233年(魏明帝)時,有僧人在山崖間修鑿洞窟,塑佛像,作佛龕藻井繪畫,從此土樓觀逐漸成為佛教明剎。

土樓觀位於青海省會西寧市城北的土樓山(后習慣稱北山),背靠大墩嶺,西臨湟水河。依山面水,居高臨下,上有斷岩壁立,下有陡坡相連,地勢險峻,氣勢宏偉。古洞窟鑿嵌于山腰峭壁之間,露天金剛經千百年風雨削蝕自然形成,頂摩雲天,古剎殿宇鱗次櫛比,是繼山西省大同“懸空寺”之後的中國第二大“懸空寺”。后存主要道教建築有“西王母殿”、“靈官殿”、“弦女宮”、“城隍殿”、“三清殿”、“魁星閣”、“玉隍閣”、“齋堂”以及“九窟十八洞”等建築,均依山借勢而建置。觀內殿堂雕梁面棟,金碧輝煌,洞窟之中雕塑精美,壁畫連片。

土樓觀的歷史與“絲綢之路”南線和西寧地區佛教的興衰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整個道觀佔地面積101畝,其中各種殿堂、洞窟建築面積為6806平方米。2010年,北山土樓觀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稱號。土樓觀為青海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海省道教協會所在地。

歷史


土樓觀棧道迴廊
土樓觀棧道迴廊
歷史上土樓觀有過很多的名稱。漢朝時,當地群眾為河湟名人——護羌校尉鄧訓在北山修建了“賢聖之祠”,最早稱為“土樓山寺”,
到了明代因明成祖賜名為“永興寺”才有了寺的名稱。因樓層迭起,層次分明,好像一座土樓,故有“土樓山”之稱。北魏旅行家酈道元跆跋涉到西寧,登臨徠土樓山,他的《水經注》中寫道:“湟水東流,經土樓南,上有土樓,北依山原。峰高三百餘尺,有若削成。”土樓有道教庵觀,故有“土樓觀”之稱。北山像一隻奮翼欲飛的雛鳳,而土樓山又似一隻雛鳳的翅翼,從此又多添了一個雅號叫“鳳翼山”。
土樓觀古洞窟(局部)
土樓觀古洞窟(局部)
231年(魏明帝太和五年),佛教盛行於鄯州(西寧),有信徒作龕於土樓山斷岩之間、藻井繪畫、雕牆故壁、建築寺閣棧道,信徒登山朝拜,盛行一時。道教進入土樓山是清代末年的事。231年(魏明帝太和五年)前後,後涼呂光佔據武威河西走廊,絲綢北路不通,一些僧人由蘭州到樂都、西寧經北川、達坂山到張掖,前往印度,從此佛教盛行於河湟地區

建築


土樓觀九窟十八洞
土樓觀九窟十八洞
土樓觀是依特殊丹霞地貌造型而建造的。那裡幾乎全是水平狀的紫紅色砂岩、礫岩,其間還夾有石膏和芒硝層,岩性軟硬相間,在長期地質時期流水、風化等營力作用下,以赤壁、洞穴、險峰為主要特徵的丹霞地貌得到典型發育。軟岩層向里凹進,形成大小不等的洞穴,當地人稱“九窟十八洞”,洞內塑有玉皇、觀世音、文殊、普賢、關雲長等神佛像。洞壁上所繪的神像圖案、花卉山水月具有漢、藏佛教繪畫藝術風格,曾有“西平莫高窟”的美稱。硬岩層向外凸起,猶如屋檐,廟宇殿堂建在其上,殿宇高懸,棧道迴廊將殿宇樓閣與洞穴群相連,使殿中有洞,洞內套洞,洞中藏佛,棧道回曲廊緊靠懸崖,甚至懸空架設。
建築風貌
建築風貌
土樓觀東側有一座高達數十米名叫“露天金剛”的巨大佛像,當地群眾叫“閃佛”,遠遠清晰看出它的頭、身軀、下肢和面部五官,顯得雄渾粗獷,具唐代藝術風格,這是廣大信徒在原造型地貌基礎上雕鑿而成,使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達到完美結合。
土樓觀的建築有山門、山腰牌坊、奎星閣、呂祖殿、斗母殿、三教堂、無量殿、福寧樓、三寶殿、靈宮殿等。殿字樓閣依山勢而建,顯得格外壯觀。
北山頂為寧壽塔,每當煙雨蒙蒙,山隱霧中,蒼蒼茫茫,遠望雲霧中的殿宇,洞群塔寺時隱時現,正如古詩所吟“北山隱約樹模糊,煙雨朝朝入畫圖”,“多少樓台雲樹掩,天然畫圖米家村”。“北山煙雨”由此而得名。
建築風貌圖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