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歸族
恐歸族
恐歸族是對那些在外地工作、不願意回家過春節的人的概稱。在常人眼裡,甚至在自己的父母親人眼裡,“恐歸族”有那麼一點冷血,甚至還容易和不孝牽連在一起,但對“恐歸族”來說,恐懼回家實在有太多的理由,其中回家要做的事情太多,假期永遠太短;年底各種開銷加大,回家過年無疑又是一次“大出血”以及現在過大的春運壓力等等都造成了外地工作的人們不願意回家的主要原因。
恐歸族漫畫(圖1)
回家要做的事情太多,可假期永遠太短;親戚朋友一大群,好生熱鬧,卻似乎三頭六臂也探不完;鄉情縱然可親,可常年生活在外,自己已經無法適應這片土地上的生活節奏;年底各種開銷加大,回家過年無疑又是一次“大出血”,令財政赤字越發岌岌可危;好不容易能靜靜地享受單身貴族的特權,卻被父母親抓住連逼了七日的“婚”。
恐歸族漫畫(圖2)
俗話說:"男人三十而立",但有幾個達到了這個要求,經濟上只能養活自己,養個家庭還感覺吃力。紅紅火火大過年的,怎麼好意思交“白卷”啊。
婚姻大事是每個父母最懸心的事情。他們只希望你們能夠早日結婚傳宗接代讓他們抱上孫子,卻不明白現如今的婚姻也不是那麼容易想結就結的。
有些偏遠山區仍然有些觀念十分落後。有一位剛剛結婚的女孩子跟著新婚老公回農村老家過年,吃飯住宿倒還可以習慣,可家裡的規矩實在受不了。
已經工作了,回去就意味著不得不給哥哥嫂嫂的下一代發壓歲錢,物價上漲,壓歲錢的行情自然也看漲,幾十塊錢的紅包自己都不好意思發出去,這樣一來,對我們這些工薪階層來說,又成了一筆不小的負擔。
火車票也好,飛機票也罷,以往多貴都得買,往往是不考慮價錢的!路近的幾百塊,路遠的幾千塊,本
來就沒存多少錢,一下子全報銷在回家的路上了。
工作壓力太大,擔心自己的業務會在春節期間被落下,所以忙著工作,春節先放在一邊了。
由於很多外出打工、求學、工作者等都遠離家鄉,回家春節飛機太貴,火車太長,而大部分白領層次的都只有不足10天的假期,以至於來迴路上將花費2~6天不等,甚至偏遠地區長達8~10天,因此扣除這些時間后,真正在家時間不長,因此就覺得必要性不強了。
春節票難買、坐火車累、各種不方便加在一起,導致春節時間人太累,得不到休息,回到家還要走親戚,對於不喜串門交際的人來說更是雪上加霜,因此覺得沒有必要這麼折騰自己。
很多外出工作的人長時間在工作地,習慣了當地生活,到春節期間回家會導致很多水土不服,或者溫差過大,特別是在南邊工作的人回到北邊溫差太大,因此很多人不願意回家。
回到家,很多親戚和很久不見的朋友在一起難免會問及對方情況,這樣看似關心的話其實卻隱含攀比,攀比的對象不僅僅限於工資收入、是否有車有房、有妻有子,甚至還包括孩子成績、妻子外貌等多種情況,難以回答和面對。
由於老家往往和現實的生活有些脫節,有些人就不願意回家,因為不適應家裡的環境,或者是妻子和孩子不習慣,甚至擔心孩子在農村的安全和被其他孩子帶壞、欺負等。
由於飛機和高鐵動車組極大的減少了回家的時間,因此很多經常回家或者回家方便的人便不願意去擠這春運高峰,對節日氣氛也比較淡薄,因此寧可好好利用春節難得的幾天假期,好好休養或者旅遊等做自己平時沒時間去做的事。
恐歸族漫畫(圖3)
在某網站工作的宋軍也表示,春節回家應酬太多,不但沒時間陪父母,也把自己弄得很疲勞,“回來上班,一個星期都緩不過來”。宋軍是重慶人,來廣州工作已5年,基本上年年都回家,07年春節,他
決定帶女友去福建旅遊。
以下摘錄一段記者(簡稱記)和宋軍(簡稱宋)的真實對話——記:你對春節期間的禮節性探訪怎麼看?
宋:對於同學、好友和師長,我認為還是有必要聚聚的。至於走親戚,我覺得有一部分就比較煩。有些是不得不去的,另外一些我根本不認識,但父母讓去也沒有辦法。最頭痛的是,如果不去哪家,就會被誤認為清高,他們會覺得你翅膀硬了有出息了,就不認窮親戚了,回頭可能會說你看不上他們呀什麼的……所以,有時候真希望自己有三頭六臂!
記:那去親戚家要買些什麼東西?還是要送紅包?大概花費如何?
宋:東西紅包都要啊!而且有時候買200元的禮物過去,一些農村的親戚還看不上,所以我乾脆就送100元現金。基本上每回家一次,路費和其他費用加起來都要1萬元以上。
記:回去一般幾天?能在家裡呆幾天?
宋:如果請到探親假,一般能呆半個月吧,但在家最多就能呆5天,其他時間都在外邊到處“拜年”。
記:這樣回家好像有點勞民傷財,你覺得值嗎?
宋:值不值就要看個人的心態了。我認為兩年回去一次是必要的,畢竟回家是能夠好好放鬆的,而且能感受家鄉的變化。要是隔年把父母接來過年就最好。
恐歸族漫畫(圖4)
自打那次起,她對回家就沒那麼狂熱了,“倒不是說回家花錢不值得,而是覺得自己目前的收入水平和消費習慣還不足以支持年年回家。這樣折騰一次確實挺‘傷’,加重經濟負擔的同時,也對正常的朋友交往有影響。比如因為要還錢,好長一段時間都沒法出來赴約。那才叫慘!”
與小風的“無厘頭”花錢法相比,更多人的錢袋是被壓歲錢“洗劫”一空的,家住普寧的徐莎就是其中一位。徐莎說,過年回家最怕的就是要花很多錢。由於派紅包是潮汕春節習俗中的重要一項,不僅長輩要封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封給長輩。而在她家鄉,人們習慣用錢數來衡量“心意”,推崇“你給多少我還多少”的交換觀念,“一般每封紅包最少也要封50元,像我這種親戚多,自己又沒結婚沒有小孩的,可就‘虧大了’。”徐莎說,“我很羨慕廣州一些珠三角城市,給紅包可以象徵性地封個五塊、十塊,我覺得這樣比較容易接受。”
有關派紅包的另外一種情況,則與觀念有關。老家在湖北的陳小姐表示,給比較親的人派紅包,我很樂意。但給那些根本不熟悉的、幾乎叫不出名字的親戚紅包,讓我覺得自己很傻。其實這不是錢的問題,只是我更願意把錢用來請朋友吃飯,或是出去旅遊……至少讓我知道錢是花在了實際的地方。
親友的催婚煩不勝煩
由於各種原因,很多都市白領仍然形單影隻。眼看家鄉的同齡人多已成家生子,故每次回家,父母挑起的頭一樁話題便是婚姻大事。而在春節,親朋好友聚到一起,大規模的“集體圍攻”就成為經常出現的景象。為了逃避這場“逼婚”亂箭,有些人只好躲避回家。
小程的父母住在江蘇一座小縣城內,近兩年,由於親戚朋友都陸續搬遷到了大城市,這讓春節回家的小程幾乎無親可探。雖然在那些疲於走親訪友的人看來,小程是幸福的,然而她卻也有自己的苦悶:“過年回到家,想找個人說話都難。”記者忙問何不多與父母聊聊天?小程一臉無奈:“聊。但他們只要一開口,就有意無意地把話題扯到‘找男朋友’上來。像什麼‘你看你今年過年都二十幾啦’,‘上次看到你小學
恐歸族漫畫(圖5)
26歲的阿瓊是潮汕人,她說:“按我們家鄉的風俗習慣,如果女孩子25歲還沒出嫁,全家人就會特別著急。每次回家過年,親戚朋友都會特別詢問我,怎麼還沒有男朋友啊,有沒有人幫你介紹啊……煩得要命。其實親人的關心我完全理解,可是這種事哪能急呢?今年春節我不回家過年,不為別的,只想圖個耳根清凈。”
小梁出校門剛一年,用他自己的話說:“事業剛剛起步,正自需要拼搏。”可春節一回到家,他就被父母天天催著找女朋友。就因為沒有女朋友,小梁整個春節都在遭受被“審訊”的滋味,“他們這麼一逼,什麼過年的心情都沒了。雖然老媽做了很多我愛吃的食物,可我好像得了厭食症,什麼都吃不下,只想趕快逃走。”
記者手記:內傷好過情傷
過年回家“不爽”。想到這個題目,是因為記者本身就是“受害人”。哈哈,頂著被家人口誅筆伐的風險,還是決意聊此話題,是因為在下相信,有不少年輕人和我一樣深諳其苦,不管怎樣,我們只是需要一點他人的理解。
其實,倒不是回家真有多麼不開心,只是春節,這一中國人的傳統節日,牽連了太多的繁文縟節和既定程序,讓簡簡單單的回家過年憑空多了許多負累,加上假期有限,就很容易產生矛盾,落得身心俱疲的下場。一個處理不好,難免冷落了親友,傷了感情;即便處理得“好”,也最多是以馬不停蹄換來“皆大歡喜”,而彼時,回家者本人所能享受到的春節之樂,恐怕已打了不少折扣。
筆者以為,遇到回家難題的人,無非需要兩樣東西:要麼是堅定的立場,要麼,是犧牲精神。前者可使自己與“不爽”絕緣,而回家也未必要在春節,但這無疑需要家人的理解;至於後者,則是懂得處理的人須備的特質。換言之,有些人春節回家能夠處理得好,多是以某種犧牲為代價的,只是這犧牲,可以盡量做得不為旁人所覺察。基本上,回家一趟或多或少都會受些“內傷”,回來稍事調整也就算了。所幸這春節一年才一度,因而這內傷也就可以忽略不計。世事難有十全十美,不妨將這看成是回家的一種代價吧。
若不甘願受些內傷,恐怕就要冒著有人須受“情傷”的危險。也許是咱們的父母,也許還會波及到更多人,自己也難逃其疚。一位因工作原因九年沒有回家過年的朋友說了這樣一句話:有家回居然還要探討什麼煩惱?過年有家不回的人,那一定是腦子有問題,要麼就是家裡有問題。因而,剛剛獲得“新生”的她信誓旦旦地告訴我:今 年說什麼也要回家過年。
親情和煩惱在天平的兩邊,哪一個更重,還是那句話:個人掂量了算。其實親朋好友無非是想看看你,看看獨在異鄉的你過得是否安好,只要想通了這一點,就算東奔西跑仍是那樣累,恐怕心裡也沒那麼不爽了。
網友 泥巴球:誰不想回家,誰不想有個溫暖的家,有個停靠的港灣,但生活中總有些不得已的困難,如果真是窮山溝的父母,混的差你回去感覺很難受的,不是錢多錢少的問題,而是面子的問題。我又能說什麼呢,我很同情這些不回家的人們,祝福你們也能一樣過得精彩!
網友黃驊知青:有家不能回,是自己的悲哀也是社會的悲哀,在春節期間不能回家與父母和親人們團聚,多少會背上一些“情債”,他們是敏感的,他們的壓力也很大,家長也要理解孩子們的苦衷。
網友 7979:不歸不等於不孝,很多人被迫在親情與現實中抉擇時,我們應該尊重別人的選擇,繁文縟節太多、假期太短、買票太難、不適應回家的生活節奏……,很多原因交織在一起,何況通訊這麼發達,打個電話也能表達對家人的思念。
網友 騎牛過村:在這個文化多元的時代,春節不回家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其實不回家也許能過得更精彩,過得更溫馨,老年人也要學會自己創造快樂,學會獨立、獨樂,不能越老越依賴兒女。
一面是父母的殷殷期盼,一面是一大堆恐歸的理由,“恐歸族”們在進退兩難間確實難以抉擇。
心理學教授認為,年輕人害怕回家涉及到一種文化現象,是一種比較典型的東方文化心理現象。
東方文化比較注重結果,忽視過程。人們注重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害怕別人發現自己不成功或是認為自己不成功。所以,不夠成功的人往往會自己給自己一些心理暗示,覺得別人會看不起自己,回家會沒有面子。其實,回家過年是家人的團聚,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不應該把它當作一個展示或顯示自己財富的平台。
父母年紀大了,會嘮叨,這是很正常的,但父母真正在乎的,絕對不是孩子能給自己多少錢,而是孩子是否平安快樂。將財富和地位看淡一點,過年了,有錢沒錢,還是要記得回家!畢竟父母年紀大了,陪伴他們的時間已經不多,應該好好珍惜。
很多人選擇不回去,也不是純粹的從路費上考慮,最重要的是覺得會丟臉。中國有一種傳統文化心理叫“衣錦還鄉”。所以,一些年輕人覺得沒有賺到錢或者沒有好的工作就回家,很沒有面子。
但是,從傳統家庭文化的角度上考慮,春節還是應該回去的。如果在外工作的人們長期不回家,這樣容易跟家人脫離聯繫,又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容易感到孤獨。“春節最重要的意義就是一家人團圓。如果沒有特殊的情況,還是回家去吧,父母也並沒有要求年輕人一下子就能賺到很多錢。回家給父母送上一份安慰,比金錢更加重要。”
職場人要放開心態 企業應多關愛員工
春節過年回家,對大多數職場人士來說並不是個輕鬆的話題。贍養父母、購房還貸、結婚生子等,都需要人上足了“發條”在職場打拚。原本一些平時可以逃避的“痛苦”話題,在春節過年回家后便無法隱藏,這讓太多人糾結,甚至難以承受。
“恐歸,可以說是職場人士面對超越自己收入水平消費的一種趨利避害的自我心理保護機制。”人力專家認為,春節過年回家,職場人士往往會感覺到更強的經濟壓力。建議企業重視這一現象,在一些細節上採取措施以提高員工的滿意度和忠誠度。比如,加大“年終獎”發放力度,或對考核優秀的員工發放雙薪,也可報銷一定比例的探親交通費用,在節前的企業年會上,也盡量通過禮品、現金等形式來獎勵員工。
心理諮詢師也表示,“恐歸”的心理壓力,是不少在異地工作的人都經歷過的。對“恐歸族”來說,首先得告訴自己,“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你不是孤獨的”。面對親人過高的期望,不妨如實告知自己的現狀,同時也要對親人描述在異鄉發展的不易。若父母親友對你的“個人問題”或者其他隱私等比較關注,在你願意交流的前提下,在掌握好溝通程度的基礎上,對親近的、真心關心自己的人可以說多一點,對純屬想打聽隱私、私下攀比的人,可一笑了之,或者說句玩笑話表達自己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