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白麻
大葉白麻
大葉白麻,拉丁學名:Poacynum hendersonii(Hook. f.) Woods.,別稱:羅布白麻、野麻、大花羅布麻。屬於夾竹桃科直立半灌木,高0.5~2.5米,具乳汁。枝條傾向莖的中軸,光滑。葉互生,堅紙質,橢圓形至卵狀橢圓形,長3~4.3厘米,寬(0.4)1~(2.3)1.5厘米。花萼5裂,花冠下垂,外麵粉紅色,裡面稍帶紫色,寬鍾狀;雄蕊5枚,花藥箭頭狀;花盤肉質,環狀。蓇葖果雙生,倒垂,長100~300毫米,直徑3~4毫米。種子有白色絹毛。可作為紡織、造紙原料,也是很好的蜜源植物。
大葉白麻
圓錐狀的聚傘花序一至多歧,頂生;總花梗長2.5-9厘米;花梗長0.3-1厘米;總花梗、花梗、苞片及花萼外面均被白色短柔毛;苞片披針形,長1-4毫米,反折;花萼5裂,梅花式排列,裂片卵狀三角形,長1.5-4毫米,寬1-2毫米,內無腺體;花冠骨盆狀,下垂,花張開直徑1.5-2厘米,外麵粉紅色,內面稍帶紫色,兩面均具顆粒狀凸起,花冠筒長2.5-7毫米,直徑1-1.5厘米,花冠裂片反折,寬三角形,頂端鈍,長2.5-4毫米,寬3-5毫米,每裂片具有三條深紫色的脈紋;副花冠裂片5枚,著生在花冠筒的基部,裂片寬三角形,基部合生,頂端長尖凸起;雄蕊5枚,著生在花冠筒基部,與副花冠裂片互生,花藥箭頭狀,頂端漸尖,隱藏在花喉內,基部具耳,葯耳平行,緊接或重疊,背部隆起,腹部粘生在柱頭的基部;花絲短,被白色茸毛。
大葉白麻
蓇葖2枚,叉生或平行,倒垂,長而細,圓筒狀,頂端漸尖,幼嫩時綠色,成熟后黃褐色,長10-30厘米,直徑0.3-0.4厘米;種子卵狀長圓形,長2.5-3毫米,直徑0.5-0.7毫米,頂端具一簇白色絹質的種毛;種毛長1.5-2.5厘米;子葉長卵圓形,與胚根幾乎等長;胚根在上。花期4-9月(盛開期6-7月),果期7-12月(成熟期9-10月)。
主要野生在鹽鹼荒地和沙漠邊緣及河流兩岸沖積平原水田和湖泊周圍。本種已引種栽培馴化。
大葉白麻分佈於中國新疆、青海、甘肅等地;俄羅斯也有。
幼嫩枝條,山羊、綿羊、駱駝採食。枯黃后,駱駝採食其落葉,為低等飼用植物。粗蛋白含量較低,據測定,消化率可達63.12%。
經濟用途與羅布麻相同,惟本種的花較大,顏色鮮艷,腺體發達,是良好的蜜源植物。
莖皮是一種良好的纖維原料,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新的天然紡織原料,故被譽為“野生纖維之王”。用羅布麻纖維精加工紡織而成的服裝具有透氣性好、吸濕性強、柔軟、抑菌、冬暖夏涼等特點。
中國剛開始利用的麻類纖維。由於羅布麻纖維比薴麻細,單纖維強力比棉花大五六倍,而延伸率只有3%,較其他麻纖維柔軟,它所含纖維素也比其他麻類高,因此是一種優良的紡織纖維材料。羅布麻纖維可以與棉、毛或絲混紡,織成各種混紡棉布、呢絨、絹紡綢類。與毛混紡品種,有華達呢、嗶嘰、凡立丁等;與棉混紡品種有嗶嘰、華達呢、麻紗等;與絹絲混紡品種有羅絹等。羅布麻布比一般織品耐磨、耐腐性好,吸濕性大,縮水小,是麻織品中很有發展前途的品種。
大葉白麻
大花羅布麻葉總黃酮對缺氧小鼠腦組織保護作用。
方法:灌胃給予高、低劑量的大花羅布麻葉總黃酮(250、100mg/kg),模擬高原海拔5000m缺氧環境建立小鼠缺氧模型,測定小鼠腦組織含水量和乳酸含量,以及腦組織中超氧物歧化酶(SOD)、脂質過氧化物丙二醛(MDA)和乳酸脫氫酶(LDH)活性,觀察大花羅布麻葉總黃酮對缺氧小鼠腦保護作用。結果:與缺氧模型組相比,大花羅布麻葉總黃酮能明顯降低缺氧狀態下小鼠腦組織的含水量和乳酸含量以及MDA的活性,明顯增加小鼠腦組織中SOD和LDH活性。結論:大花羅布麻葉總黃酮對缺氧小鼠腦組織具有保護作用,其機制可能與其提高缺氧狀態下乳酸脫氫酶(LDH)活性,減輕乳酸在腦組織中的積累,抑制脂質過氧化物MDA以及增強腦組織中抗氧化酶SOD活性有關。
大葉白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