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上望金門
2006年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
《鼓浪嶼上望金門》是左河水2006年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該詩描寫了詩人再次登頂福建廈門鼓浪嶼的日光岩,東望與金門島的隔海風雲變幻,心潮激蕩的情形。表達了詩人對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熱切期盼與美好願景。作品首次發表於《詩潮》 2009年第4期,后被當地進行旅遊宣傳的多類報刊及網路文章引用。
鼓浪嶼上望金門
(左河水)
曾登岩頂雨瀟瀟,今望浯洲浪漸消。
隔岸彼門一咫尺,東風何日助西飄。
1、鼓浪嶼:英文:Kulangsu,是福建省廈門市下轄的一個衛星島(行政上屬於城市街道)。南宋時期命“五龍嶼”,明朝改稱“鼓浪嶼”。因島西南方海灘上有一塊兩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每當漲潮水涌,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們稱“鼓浪石”,鼓浪嶼因此而得名。鼓浪嶼街道短小,縱橫交錯,是廈門最大的一個衛星島。
2007年5月鼓浪嶼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金門:即金門島,是福建省沿海的島嶼縣,主要由小金門(烈嶼)和大金門兩座島嶼組成。金門自古屬於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管轄,明朝末期是鄭成功對抗清朝的基地,現由台灣省管轄,曾是一個重要的軍事基地。1958年爆發八二三炮戰,1992年解除戒嚴,2001年啟動金門-廈門航海線,開始“小三通”。
鼓浪嶼之日光岩
6、浪漸消:消,意為在減弱,是一種凋敝貌。《詩話總龜後集》卷四二引宋李獻民《雲齋廣錄》:“黃昏幾度消消雨,蟬鬢犀梳雲欲吐。”此處的“浪漸消”指海峽兩岸的風浪處在逐漸消停的狀態。喻指海峽兩岸關係得到緩和,“九二共識”逐步取代“一邊一國論”,特別是2005年4月26日下午,時任台灣國民黨主席的連戰率領訪問團抵達南京,正式開始其在大陸的“和平之旅”。4月30日,“胡連會”達成五項願景,對兩岸關係產生了積極影響,兩岸的對立狀態處於漸消之中。
7、彼門:即金門。因“廈門”與“金門”兩岸彼此“門對門”,若稱廈門為此門,則金門為彼門。
9、東風:指由東向西刮的風,也就是從台灣方向往大陸移動的風。東風也指春風。《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唐李白《春日獨酌》詩之一:“東風扇淑氣,水木榮春暉。”因此,東風即是和暖之風。
10、西飄:詩的字面物象表達是,從地理上寫彼門(金門島)往西飄向祖國大陸,但島嶼是颱風吹不動的。詩的意象為希望台灣人民能借“胡連會”的東風,全面向大陸靠攏,和平地走向兩岸的統一,攜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鼓浪嶼海岸
時隔達10年之久的2006年,詩人因一項經貿活動第三次來到廈門,此時,海峽兩岸的關係已得到緩和,並成功地舉行了“胡連會”: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和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在北京舉行正式會談,會談后國共兩黨發布了《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錦濤與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會談新聞公報》。這是60年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的主要領導人首次舉行會談,是一次歷史性會談,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正逢此時,詩人站在鼓浪嶼日光岩遠望台灣金門島及其海面,回想起海峽兩岸的風雲變幻,心潮起伏,熱血沸騰,晚上他回到賓館,提筆寫下了《鼓浪嶼上望金門》。因為詩中的內容曾經為國際新聞的熱點,發表后也被一些 文章引用。
鼓浪嶼的曙光
2006年的今夏再次登岩遠望,已雨停風細、浪低濤小。
廈門與金門彼此門對門,僅為近水之隔,猶如咫尺之遙;
“胡連會”的東風何時助推台灣西靠大陸,實現兩岸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