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湖大閘蟹
湖南益陽市地理標誌產品
大通湖大閘蟹,湖南省益陽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大通湖大閘蟹不僅體大、肥美、營養豐富,還以其青背、白肚、黃毛金爪的特點在螃蟹中獨佔鰲頭。
大通湖水域面積12.4萬畝,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產地環境符合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要求。大通湖水下長著茂盛的水草、湖內棲息著十分豐富的螺蚌資源,大通湖歷來是魚蝦蟹蚌生長、棲息的良好場所,產自這裡大閘蟹自然生長成熟,肉質細嫩,味道鮮美。
2013年07月12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大通湖大閘蟹”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大通湖大閘蟹,體圓膘厚,青背白腹,金爪黃毛。肉質膏膩,肢體矯健,置於玻璃板上,八足挺立,雙螯騰空,威風凜凜。大通湖大閘蟹體形近似圓形,脂滿膏肥,體厚實,母蟹一般只重在125克以上、公蟹只重在150克以上;蟹殼成青泥色,平滑而有光澤;貼泥的臍腹甲殼,晶瑩潔白,無墨色斑點;蟹腿的毛呈黃色,根根挺拔;蟹足金黃,堅實有力。
大通湖大閘蟹
大通湖大閘蟹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微量元素,每100克可食部分中17種遊離氨基酸平均總含量48.2毫克、必需氨基酸平均含量16.5毫克、鈣平均含量126.00毫克、磷平均含量182.00 毫克、鐵平均含量2.90毫克、維生素A平均含量 389.00微克。
“大通湖”之名源於清光緒年間,因湖面遼闊,東通東洞庭、南連南洞庭、西注目平湖、北納藕池水,四通八達,故稱大通湖。大通湖位於湖南省南縣東南,長江中游荊江段南岸,原為洞庭湖的一大湖域,在歷史演變過程中,因泥沙淤塞被支解成東、南洞庭湖間的一大湖灣,成為洞庭湖的湖中之湖,是湖南省最大內陸養殖風景湖,享有“山美張家界,水美大通湖”,“三湘第一湖”的美譽。
大通湖內水草茂盛、底棲螺蚌資源十分豐富,歷來是魚蝦蟹蚌生長、棲息的良好場所,河蟹(學名中華絨螯蟹,又稱大閘蟹)在大通湖水域也廣泛分佈。在悠長的歲月長河裡,河蟹在長江口近海產苗,長成幼蟹后,逆長江洄遊,周而復始,居住在大通湖畔的老百姓以打漁為生,世襲而居,撈蟹吃蟹也融入了老百姓生活。
大通湖處於湘中偏北的位置,瀕臨東洞庭湖,處於益陽、岳陽、常德三市的中心地帶,湖泊總水面積8270公頃,流域面積11.3萬公頃,容積為2.32億立方米。大通湖屬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6.5℃,穩定通過10℃的喜溫期達239天,活動積溫5228.5℃,無霜期264天;年均降水1240.8毫米;年均日照1643.3小時,年均太陽總輻射量105.1卡/平方厘米,年均風速2.9—3米/秒之間。
大通湖
大通湖大閘蟹規模放養的歷史可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
1972年開始,大通湖多次實施了大閘蟹大面積放養項目,從長江口引進大閘蟹幼苗幾千萬尾,放流到湖泊水域中。在湖南省範圍內率先進行人工養殖大閘蟹,大閘蟹種群得到有效恢復。
2012年,大通湖產大閘蟹產量300噸、實現產值8000萬元。
2014年,大通湖大閘蟹的總產量20萬千克。
2004年,大通湖大閘蟹獲益陽市首屆綠色農產品博覽會金獎。
2007年,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A級產品認證,獲2007第二屆中國(長沙)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
2008年,“中華絨螯蟹生態養殖技術推廣”項目獲得益陽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2年,大通湖所在沙堡洲辦事處被授予“中國河蟹之鄉”稱號;“大通湖大閘蟹原生態放養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通過省級科學技術成果鑒定。
大閘蟹美食
一、品種
長江水系中華絨螯蟹。
二、養殖環境
大通湖大閘蟹
1.蟹種選擇:在長江口地區選定蟹苗生產場,跟蹤選購,確保苗種來源品系正宗。
2.養殖方式:湖泊人工放流自然生長。
3.蟹种放養:2月底前投放規格為150至200隻/千克的蟹種,湖泊放流密度≤2000隻/公頃。
4.飼餵:湖泊放養不投喂,主要食水體中的螺、蚌、蜆等底棲動物和水草等。
5.環境、安全要求:放養環境,疫情疫病的防治與控制必須執行國家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捕撈
捕撈時間從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起捕規格雄蟹≥125克/只,雌蟹≥100克/只。
五、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體表光澤、背青腹白、黃毛金爪,活動有力、反應敏捷,口感肉質細嫩、有彈性、香鮮甜美。
2.理化指標:粗蛋白含量雄蟹≥15.9%,雌蟹≥15.6%;粗脂肪含量雄蟹≥7.3%,雌蟹≥9.4%。
3.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大通湖大閘蟹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湖南省益陽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大通湖區分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國家質檢總局核准后予以公告。大通湖大閘蟹的法定檢測機構由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