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區

廣東省廣州市轄區

天河區,隸屬於廣東省廣州市,位於廣州市東部,1985年由廣州郊區分出組建,東與黃埔區相連,南與海珠區隔珠江相望,西到廣州大道與越秀區相接,北與白雲區相鄰,行政區域總面積約96.33平方公里,下轄21個街道。截至2019年末戶籍人口96.57萬人,增長2.8%;常住人口178.85萬人,增長2.4%。

天河區是廣州市新城市中心區,位於城市新中軸線上,承西啟東,接北轉南,是廣州市東進軸與南拓軸交匯點。區內交通資源聚集,擁有地鐵、快速公交系統(BRT)、火車站等多層次城市交通體系。廣州市標誌性建築中信廣場、廣州國際金融中心(西塔)、周大福金融中心(東塔)和廣州大劇院、廣東省博物館等重要文化設施均在區內。石牌至五山一帶,彙集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暨南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多所高等學府。天河區是第六屆全運會、第九屆全運會和2010年廣州亞運會、亞殘運會主賽場及開、閉幕式舉辦地,也是廣州恆大淘寶足球俱樂部主場所在地。

2019年,天河區地區生產總值(GDP)5047.39億元,增長8%;人均GDP28.56萬元,增長6.7%。

歷史沿革


天河區
天河區
天河區早在新石器時期,已有人類居住活動。先秦時期屬南越。秦代,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歸屬南海郡番禺縣。1957-2002年在區東北部的飛鵝嶺和龍洞村,都先後發掘和拾獲新石器和陶器。吉山村發現有東漢時期的墓,沙河頂發現有西晉時期的墓葬。唐朝貞觀年間龍洞村建有廟宇,南宋時期各村基本形成。
建國前,轄區基本上屬番禺縣。建國后,轄區隸屬曾多次變更。1973年10月至1985年5月建區前,轄區全部歸屬廣州市郊區。
1985年5月24日,天河區從廣州市郊區分出成立,成為廣州市轄行政區。建區時,建置只有沙河街、五山街、員村街、車陂街以及沙河區鎮(含同和鄉、京溪鄉)、東圃區鎮。當時面積102.5平方公里,人口20.04萬。
此後轄區範圍曾多次調整。1987年9月,同和鎮(由同和鄉和京溪鄉組成)劃歸廣州市白雲區管轄。1992年4月,楊箕村從東山區劃歸天河區;1994年3月,原代管的柯木塱和漁沙坦兩村從市農工商聯合總公司鳳凰農工商公司劃歸天河區。1994年8月,沙東村二隊自然村)又從東山區劃歸天河區。2000年9月,原屬市新塘農工商公司的新塘、沐陂、凌塘、玉樹4條行政村移交給天河區。
隨著天河區城市化進程的發展,近郊鄉村逐漸改設行政街。1991~2000年,先後成立8條新街。2000年底,天河區轄有沙河、五山、車陂、員村、石牌、登峰、天河南、林和、沙東、興華、棠下、獵德、冼村、天園共14個行政街和沙河、東圃2個鎮。天河區得名於區內的天河體育中心。天河體育中心始建於1984年7月4日,原址為天河機場。天河機場建成於1930年,因機場建在天河村的土地上,故名。天河村原名大水圳村,建於宋代,因村前有一條大水圳而得名(圳為河涌,指沙河涌)。民國年間改名天河村。
建國前,轄區內基本上屬番禺縣管轄。建國后,轄區曾多次變更,沙河地區先後隸屬於廣州市沙河區、石牌區、冼獵楊區、白雲區、東區和郊區;東圃地區先後隸屬於番禺縣、郊區和黃埔區。1956年6月後,轄區曾一度歸屬廣州市郊區。1960年5月和1973年2月,東圃地區兩次轉歸黃埔區。1973年10月至1985年5月建區前,轄區全部屬廣州市郊區。1984年7月27日,中共廣州市委正式發文作出籌建天河區的決定。1985年5月24日,國務院發文同意設立天河區,天河區從此定名。
1985年5月24日,天河區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從廣州市郊區分出,成為廣州市轄行政區。新建區時,有兩鎮四街:沙河區(鎮)(含同和鄉、京溪鄉)、東圃區(鎮),以及沙河街、五山街、員村街、車陂街。當時面積102.5平方公里,人口20.04萬人。此後轄區經過多次變化。1987年9月,同和鎮(由同和鄉和京溪鄉組成)劃歸白雲區管轄。1992年4月,楊箕村從東山區劃歸天河區。1994年2月,原市農工商聯合總公司鳳凰農工商公司屬下的柯木塱、漁沙坦兩行政村劃歸天河區。1994年8月,沙東村二隊(自然村)從東山區劃歸天河區。2000年9月,原屬廣州市新塘農工商公司的新塘、沐陂、凌塘、玉樹4個行政村移交給天河區。2005年6月7日,登峰街和楊箕村劃歸越秀,新塘街的玉樹村劃歸蘿崗區。隨著天河區城市化的發展,鄉村逐漸由行政村改設行政街,2002年12月,沙河鎮和東圃鎮撤銷。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天河區位於廣州市老城區東部,2000年轄區範圍:東到玉樹尖峰嶺、吉山獅山、前進深涌一帶,與黃埔區相連;南到珠江,與海珠區隔江相望;西從廣州大道、楊箕、先烈東路、永福路,沿廣深鐵路方向達登峰,與越秀區相接;北到筲箕窩,與白雲區相接,區境地理坐標是東經113°15′55″~113°26′30″,北緯23°6′0″~23°14′45″。區徑東西極限長18.75公里,南北極限長15.75公里。總面積147.77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約68平方公里,是建設中的廣州市新城市中心區。

地形地貌

天河區總體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形成低山丘陵、台地、沖積平原三級地台。其中,丘陵28.41平方公里,佔20.72%;台地21.85平方公里,佔15.94%;平原(包括沖積平原、寬谷、盆地)86.84平方公里,佔63.34%。
天河區依地勢可分為三個區域:北部是以火成岩為主構成的低山丘陵區,海拔222~400米;中部是以變質岩為主構成的台地區,海拔30~50米;南部是由沉積岩構成的沖積平原區,海拔1.5~2米。
中部台地區地質較為複雜。元崗天河客運站至石牌華南師範大學地下有花崗岩殘積土層,遇水極易軟化崩解。五山地下有孤石群,硬度非常高。瘦狗嶺地下斷裂帶(農科院幼兒園地下16米)有急流地下水。
北部低山大體以筲箕窩水庫為中心分東西兩面排列,並以此為天河區與黃埔區、白雲區分界。全區最高處為大和嶂(391米),位於北部,山脊分界處南北分別為天河區漁沙坦村與白雲區太和鎮。以大和嶂為基點往東與蘿崗區的分界主要有杓麻山(388米)、鳳凰山(373.3米)、石獅頂(304米)等海拔261~388米的11個山頭,往西與白雲區分界主要有洞旗峰(312米)等海拔147~312米的9個山頭。筲箕窩水庫以南有火爐山(322米)。北部中央低處形成筲箕窩、龍洞和華南植物園等水庫、寬谷和盆地。中部台地從東到西分佈有吉山台地和五山台地。五山台地中有突出的瘦狗嶺(131米)。
南部沖積平原分佈在廣深鐵路以南珠江沿岸前進、車陂、員村、石牌、獵德一帶。

水文

天河區位於珠江北岸,江岸線11公里,有沙河涌、獵德涌、員村涌、潭村涌、程界涌、棠下涌、車陂涌、深涌等8條主要河涌,總長69.43公里。另外還有近20條支涌、小涌,共長16公里。此外,天河區有龍洞水庫、新塘水庫和天河公園中心湖等。

植被

天河區境內植被由天然林和人工林組成,包括用材林、防護林、特種林、經濟林、竹林、疏林、灌木林等。自然植被主要有季風常綠闊葉林、針葉林、灌草叢等群落。

氣候

轄區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宜人。
一、氣溫
1991年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天河區的氣溫也在變暖。90年代比80年代上升0.1~0.2℃。2000年6月6日,天河區最高氣溫為36.6℃,為50年來同期的最高氣溫。
二、雨量
1991年至今,年平均降雨量減少。建國初至60年代為1800~1900毫米,70年代至80年代為1600~1800毫米;1991~2000年為1781.8毫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1991~2000年,天河區由於迅速城市化,耕地平均以每年1000多畝的速度銳減。從24907畝減至11291畝,減少了13616畝,減少54.66%。2000年除東北部外,靠近廣州市老城區的地方已無耕地。
2000年,天河區的山林面積按所有權屬鎮村部分約有3.7萬畝,加上省市單位的林地,共計約有5萬多畝。主要分佈在北部、西北、東北和中部低山丘陵區。1991年後,由於城市化,森林覆蓋面積從1990年的26.2%減到2000年的23%。1991~2000年,天河區重視建設村鎮公園,植物覆蓋面積逐步增加。2000年,天河區建成區面積7230公頃,綠地面積2007公頃,綠地率達27.76%,人均公共綠地20.92平方米。
至2000年,天河區尚有地形坡度大於25度難於利用的低山丘陵土地42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轄區東北部。

植物資源

2000年,天河區的山林面積按所有權屬鎮村部分約有3.7萬畝,加上省市單位的林地,共計約有5萬多畝。主要分佈在北部、西北、東北和中部低山丘陵區。由天然林和人工林組成,包括用材林、防護林、特種林、經濟林、竹林、疏林、灌木林等。轄區內自然植被主要有季風常綠闊葉林針葉林灌草叢等群落,共有馬尾松、杉、檸檬桉、細葉桉、台灣相思、毛竹、苦楝、芒箕等30多個科、50多個屬、100多個種。1991年後,由於城市化,森林復蓋面積從1990年的26.2%減到2000年的23%。
1991~2000年,天河區重視建設村鎮公園。植物復蓋面積逐步增加。2000年,天河區建成區面積7230公頃,綠地面積2007公頃,綠地率達27.76%,人均公共綠地20.92平方米。

水資源

天河區地表水資源有沙河涌、獵德涌、員村涌、潭村涌、程界涌、棠下涌、車陂涌、深涌等8條主要河涌,總長69.43公里。另外還有近20條支涌、小涌,共長16公里。此外,天河區位於珠江北岸,有江岸線11公里;有耙齒瀝水庫、龍洞水庫、新塘水庫和麓湖、天河公園中心湖等。1991年至今,因城市建設,河涌和水庫面積不斷縮小。天河區地下主要集中在區東北部。其中1991年前已開發的有珠村礦泉水、龍眼洞礦泉水、鳳凰山礦泉水。珠村礦泉水水源位於東圃鎮珠村東北約0.5公里。1998年6月,通過國家部級鑒定為含鋅礦泉水,水量為144~207立方米/天。龍眼洞礦泉水水源位於沙河鎮龍眼洞村洞旗峰南坡山腰,水量為82~156立方米/天,水溫22.5℃。1991年5月,洞旗峰礦泉水廠投資100萬元開發生產“洞旗峰牌”礦泉水。鳳凰山礦泉水源位於沙河鎮漁沙坦鄉以北鳳凰山。1990年,建有鳳凰山礦泉水廠,生產“鳳凰山牌”礦泉水。以上三處水源至2000年仍在生產礦泉水。1997年起,柯木塱村長壽村地下純凈水得到大量開發。1996年11月,發現從龍眼洞到太和帽峰山一帶約200平方公里的地下有大量水源,水質為偏硅型,低鈉、低礦化度,口感好,日開採量可達9099立方米。此外,從天河北路到瘦狗嶺一帶地下有溫泉水源,水溫達36℃,有豐富的偏硅酸、氟、鐵等微量元素,有一定的醫療作用。至2000年,尚未開發的還有位於沙河禺東西路軍體院一帶的礦泉水源。
此外,珠村、吉山、新塘、漁沙坦一帶丘陵台地還有一些百年井泉。

礦物資源

1、高嶺土:俗稱瓷土,白色,質軟有滑感,具有吸水、可塑、耐火等特徵,是重要的陶瓷原料和耐火材料。高嶺土分佈在瘦狗嶺西南面,60年代起建有廣州建築陶瓷廠。
2、鉍、鎢:分佈於龍眼洞南社水沖嶺、白虎窿、深窿、大窩、崩崗等處。1956年國家在此開辦有色金屬礦物採礦場,開採礦石。60年代初關閉。
3、鋁:分佈於馬坑園村東側,表土層一米以下的土壤是一種黑白混合泥,因其含鋁量高達23~38%,被稱為鋁質泥。儲量不詳。1972年開採,加工成泥粉,出售給車陂水廠和郊區鋁廠,至1986年數量已超過15000噸。水廠用於沉澱水中的雜質;鋁廠則用於製造硫酸鋁。1986年因開採成本過高而停產。
4、河沙:1991年前,尚有沙河涌等河湧上游的河沙可採用為建築材料。後來由於環境污染,河水變濁,可利用的河沙逐漸減少。至2000年已無河沙可采。
5、岩石:岩石資源以花崗石為主,主要分佈在北部的岑村火爐山和龍眼洞的洞旗峰一帶。早在建國初的1951年,火爐山就有東升石礦場開始採石。至1991年,火爐山下有市東升石礦場、凌塘、新塘等石材場,洞旗峰下主要有市派安石礦場和龍眼洞石場,還有元崗、長湴等石材場,大小共44個石場。1993年11月,廣東技術最先進、規模最大的廣州天河龍洞派安採石場正式投產,採區面積13萬平方米,總投資0.98億港元,年產量100萬立方米。1995年後,為保護生態環境,各石場陸續關閉。2000年派安採石場被廣州市政府關閉。至2000年,尚余鳳凰山、背坪、新世界等21個石場。

地下木材資源

長湴村往東至新塘、玉樹村一帶有地下林木。長湴,古時是沼澤地,因泥湴過膝得名。地下六七米深處有古河道和林木。60年代長湴村不少村民都曾從地下挖出過大樹,其中一棵樹榦直徑40多厘米。同時,在玉樹村採掘深至2.5米時,也發現泥層中尚有大批未腐透的喬木。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10月,天河區轄21個街道,共有22個街道辦事處和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天河科技園、天河軟體園(均為天河區政府的派出機構)。天河區人民政府駐天園街道天府路1號。
五山員村車陂沙河石牌
興華沙東林和棠下獵德
冼村天園天河南元崗黃村
龍洞長興鳳凰前進珠吉
新塘

人口民族


建國初期,天河地區(沙河和東圃地區)人口為37000人,以後迅速增加,1953年71729人,1964年159149人,1982年229276人,1990年430153人。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全區總人口達到1109320人。
截至2019年末,戶籍人口96.57萬人,增長2.8%;常住人口178.85萬人,增長2.4%。戶籍人口出生數為1.44萬人,出生率14.65‰,死亡率3.42‰,自然增長率11.24‰,符合政策生育率95.72%。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天河區常住人口為1432431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1029787人相比,十年共增加402644人,增長39.10%,年平均增長率為3.36%,分別比全省、全市的年均增長率快1.46和0.88個百分點,與上一個十年(1990-2000年)的9.94%相比,增速放緩6.58個百分點。
天河區占廣州市常住人口的比重由五普時的11.16%上升至11.28%,總量在全市排第四,位於白雲、番禺、海珠之後。天河區作為全市的中心城區,隨著CBD建設及產業退二進三地推進,人口規模得到有效控制。
天河區本地居民主要說粵語,說客家語的客家人主要分佈在鳳凰街道沙河街道等地。
2021年5月,廣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天河區常住人口2241826人,地區人口變化分別增加809395人。

政治


區長:陳加猛
副區長:饒潔怡、黃國和、劉武彬、黃凱旋、劉慶進

經濟


綜述

2019年,天河區地區生產總值(GDP)5047.39億元,比上年(下同)增長8%,總量連續13年全市第一。三次產業比例為0.02:7.94:92.0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8億元,增長20.3%;第二產業增加值400.72億元,增長10.2%;第三產業增加值4645.48億元,增長7.7%。現代服務業實現增加值3666.39億元,增長8.4%,佔GDP比重達72.6%。四大主導產業實現增加值2784.16億元,增長8.7%,佔GDP比重達55.2%。其中,金融業實現增加值988.29億元,增長8.2%,佔GDP比重達19.6%;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增加值753.63億元,增長11.9%,佔GDP比重達14.9%;現代商貿業實現增加值738.8億元,增長4.5%,佔GDP比重達14.6%;商務服務業實現增加值303.44億元,增長12.5%,佔GDP比重達6%。人均GDP28.56萬元,增長6.7%。

第一產業

2019年,天河區第一產業增加值1.18億元,增長20.3%。

第二產業

2019年,天河區第二產業增加值400.72億元,增長10.2%
● 工業
2019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863.71億元,增長12.9%。工業產品生產銷售銜接良好,產銷率達99.7%。從登記註冊類型來看,國有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億元,增長21.6%,股份制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790.37億元,增長13.8%,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71.34億元,增長3.7%。分行業來看,製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09.29億元,增長7.3%;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54.41億元,增長14.9%。
● 建築業
2019年,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239.4億元,增長10.9%;其中,省外完成產值386.37億元,增長15.3%;省內完成產值853.03億元,增長9%。按構成分,建築工程產值1145.14億元,增長11.1%;安裝工程產值56.79億元,增長11%;其他建築業產值37.47億元,增長3.8%。完成建築竣工產值479.91億元,增長46.3%。完成建築施工面積9276.67萬平方米,增長13.7%;其中,本年新開工房屋施工面積1248.97萬平方米,下降15%。全年新簽合同額1428.24億元,增長10.4%。

第三產業

2019年,天河區第三產業增加值4645.48億元,增長7.7%。
● 國內商貿
2019年,天河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24億元,增長4.3%,佔全市的19.3%。其中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增長3.9%;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增長8.2%。主要商品中,限額以上糧油食品類、金銀珠寶類、通訊器材類、新能源汽車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14.8%、28.9%、37.4%、70.9%。網上零售保持較快增長,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通過公共網路實現的商品零售額增長19.2%。
● 對外經濟
2019年,天河外貿進出口總值585.3億元,下降5.6%。其中,出口249.9億元,下降8.4%;進口335.4億元,下降3.3%。新業態跨境電商進出口1.98億元,下降76.5%;市場採購出口31.21億元,下降50.1%。服務外包全口徑執行額34.78億美元,增長11%,離岸執行額11.89億美元,增長16.1%。
增合同利用外資27.38億美元,下降25.1%;實際利用外資6.26億美元,增長72.4%。新設項目736個,其中,新設及資合同外資超千萬美元項目41個。新接洽入庫項目177個,落地項目36個。
● 房地產業
2019年,天河區房屋施工面積1246.55萬平方米,增長14.5%;房屋竣工面積444.53萬平方米,增長7.9倍。商品房銷售面積80.54萬平方米,下降17%,其中,現房銷售面積31.14萬平方米,增長58%;期房銷售面積為49.41萬平方米,下降36.1%。
● 營利性服務業
2019年,天河區實現營業收入合計2154.11億元,增長12.5%。其中,網際網路、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完成營業收入1601.71億元,增長13.1%;其他營利性服務業完成營業收入552.41億元,增長10.8%。其他營利性服務業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營業收入491.51億元,增長11.3%;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營業收入11.38億元,下降9.6%;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營業收入49.51億元,增長11.8%。
計劃期間經濟發展情況
天河區
天河區
“八五”計劃1991~1995年)期間,天河區以工業的快速增長為主要推動力,以房地產為突破口,以房地產業和商貿業為重點,實現全區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快速發展。
1995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達33.58億元,完成“八五”計劃的114.03%,比1990年增長4.7倍,年均遞增41.59%。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七五”期末的28.59:28.83:42.58調整為“八五”期末的5.95:30.74:63.30。
工業已初步形成電子、通訊器材、精細化工、生物製藥、汽車修理、機械製造、建材、紡織、製鞋和彩印等行業的規模生產。全區共有年產值超千萬元的工業企業47家。工業總產值達31.62億元,年均增長45.15%。
第三產業包括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迅速發展。商貿業抓住城市中心東移的機遇,得到較大發展。到“八五”期末,全區商業總面積達10.3萬平方米,是“七五”期間的兩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8.60億元,年均增長31.43%。房地產開發與建築業,從“八五”的中期開始,到“八五”期末,已成為天河區經濟支柱之一。五年中商品房竣工面積52.67萬平方米,為原定計劃指標的4.68倍。
農業總產值3.1億元,年均增長2.03%;農村經濟總收入55.6億元,年均增長48.97%。其中鄉鎮企業總收入達52.39億元,年均增長51.91%。
外向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外貿出口總值1.978億美元,年均增長70.8%。五年累計實際利用外資2.0億美元,完成“八五”計劃的104.7%。1995年底,外資以港澳地區為主發展到18個國家和地區,初步形成對外開放的整體格局。
財政收入達2.84億元,完成計劃的144.23%,年均增長40.57%。
城鎮職工年人均工資和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分別為8708元和9831元,平均增長率分別為21.94%和26.42%。農村生活已進入小康,1995年通過了省政府組織的“農村小康達標驗收”。城市居民居住條件與生活設施有了明顯改善。
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長率均在“八五”計劃規定的控制指標之內。
九五計劃期間經濟發展情況
“九五”時期,天河區通過實施科教興區、可持續發展、外向帶動、“三二一”產業結構調整四大戰略,實現“九五”計劃提出的各項主要指標。
天河區
天河區
2000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9.17億元,“九五”期間下同,略)年均增長21.57%;產業結構趨向高層次化。三類產業比例由1995年的5.96∶30.74∶63.30調整為2000年的1.32∶34.53∶64.15;高新技術產業成為區的戰略性主導產業,國家火炬計劃軟體產業基地——天河軟體園迅速發展。2000年天河科技園完成工業總產值44.16億元,佔全區工業產值的比重達50.87%,年均增長為33.66%;外經貿持續發展。2000年,實現外貿出口總值21091萬美元,年均增長1.29%;實際利用外資11296萬美元,年均增長12.69%;財政收入穩步增長。2000年一般預算收入達8.95億元,年均增長為25.84%;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0年城鎮職工年人均工資18850元,年均增長12.92%;農民年人均純收入14012元,年均增長7.34%。
2012年,天河區GDP(地區生產總值)2394.81億元,比上年(下同)增長11.1%;稅收收入456.93億元,增長29.3%。一般預算收入49.16億元,增長16.2%。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2067.65億元,增長11.1%,佔GDP比重86.3%。天河區擁有企業地區總部近300家,雲集全市三分之二的金融機構和三分之一的律師事務所,服務業呈高端化發展態勢。是年,地區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等指標均排在全市各區(縣級市)第一位。
2012年,天河區推進廣州國際金融城、天河智慧城、天河中央商務區和天河路商圈四大平台建設。廣州國際金融城起步區征拆工作取得突破,與石東村、車陂村、棠下村簽訂集體土地徵收補償安置協議;配合市完成金融城起步區城市設計國際競賽和深化設計成果編製工作。天河智慧城管委會獲廣州市批准成立,智慧城概念城市設計經市規委會審議通過;天河軟體園被授予全國首批軟體和信息服務類“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至2012年底,天河中央商務區共有144家世界500強企業入駐並設立183家企業或機構,稅收超億元樓宇達40多棟,其中超10億元的達13棟。打造天河路商圈“火樹銀花”景觀,聘請國際一流策劃機構啟動天河路商圈整體策劃和立體步行廊道、交通組織、重點地段城市規劃的編製工作。
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3432.79億元,增長8.8%,總量連續9年位居全市首位。發展質量穩步提升,人均GDP突破3.5萬美元,稅收收入603.97億元,增長6.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1.85億元,增長4.2%。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現代服務業主導作用進一步凸顯,實現增加值2403.39億元,占第三產業比重達79.8%。總部經濟和樓宇經濟集聚輻射效應進一步釋放,實現四大主導產業增加值2047.33億元,占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達68.0%。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0.04:12.26:87.70,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3010.36億元,增長9.0%。

文化


天河區鳳凰街轄區內的柯木塱村村民大多數是客家人,自古以來愛唱客家山歌。2004年起,這裡每年舉辦客家山歌比賽,參與者不僅有本地居民,還有來自增城、白雲區、惠陽等外地的客家山歌愛好者。
粵曲、粵劇在天河地區流傳廣泛,村民一般都能哼唱幾句。各街村都組織樂社,村民繼承傳統,自娛自樂。
天河區農村舞獅的習俗由來已久,每逢春節和喜慶日子,獅隊敲鑼打鼓舞獅子,前往拜賀,還在人多熱鬧的地方表演獅子采青、踩木樁、上樓台等高難度動作。
農曆四月八之後,選定吉日將龍船從龍船坦里挖起,一年一度的龍舟節拉開序幕。傳統的龍舟活動過程分為起龍、出龍、送龍船頭、對龍舟的“聖化”、投龍船標、扒龍、散龍船標、藏龍八大程序,前後持續時間一個月左右。
七夕節的乞巧是過去民間普遍的節俗活動,遍於全國各地,尤以廣東地區廣府為盛。如今,乞巧節的節俗在全國其他地方已普遍衰落,但在天河,由於民間和政府的共同推動,乞巧節依然迸發出強勁的生命力。

民俗文化

● 龍舟活動
天河地區南臨珠江,從東到西排列有深涌、車陂涌、棠下涌、程界涌、潭村涌、獵德涌、沙河涌7條主要河涌。所在鄉村每年端午節都舉行隆重的划龍船活動,又稱龍舟賽。
天河的龍船均是傳統的龍船,總長33米,每艘龍船可容納50多個划船手,此外還有船頭指揮、船中羅傘手、旗鼓手、鞭炮手,船尾大艄,共70多人。龍船可以有多種顏色。如獵德村中約的是紅底花龍,東約的是五色底花龍,西浦的是紅龍,林家的是黑龍。
農曆四月八之後,選定吉日將龍船從龍船坦里挖起,一年一度的龍舟節拉開序幕。傳統的龍舟活動過程分為起龍、出龍、送龍船頭、對龍舟的“聖化”、投龍船標、扒龍、散龍船標、藏龍八大程序,前後持續時間一個月左右。
● 醒獅
天河區農村舞獅子的習俗由來已久。新中國成立前,各村都有醒獅隊和武術隊。醒獅和武術通常聯繫在一起,武術隊多為醒獅隊,舞獅則以武術為基礎。每到春節,就敲鑼打鼓舞獅子,到家家戶戶拜年、采青。還在人多熱鬧的地方表演獅子上樓台和國術(武術)。每到菩薩行鄉日,抬菩薩出巡時,也舞獅助興,以圖吉祥如意。
● 迎春花市
迎春花市是中國獨一無二的民俗景觀,其不但呈現了古老的嶺南春節習俗,更與廣州人的生活密切相關,迎春花市融合了廣州人“講意頭”的傳統,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花卉語言。天河區舉辦第一屆花市是在1986年,此後,年年舉辦,從不間斷。
● 七夕乞巧
天河區有許多傳統的節日習俗,已逐步湮滅,但其中姑娘為主的“七夕乞巧”習俗至90年代在天河農村又重新興起。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稱乞巧節,因人們向天仙織女求織布繡花的技巧而得名,又稱七夕,主要是姑娘們的節日,傳說牛郎與織女每年七月初七日,藉助“喜鵲填橋”在銀河相會。
天河地區的乞巧節相傳明朝已有,清末民初珠村舉人潘名江曾有《珠村七夕吟》,生動地記錄了珠村乞巧節的盛況。
● 客家山歌
天河區鳳凰街轄區內的柯木塱村是一片秀美的山區,村民大多數是客家人,自古以來愛唱客家山歌。2004年起,這裡每年舉辦客家山歌比賽,參與者不僅有本地居民,還有來自增城、白雲區、惠陽等外地的客家山歌愛好者。
● 粵曲粵劇
粵曲粵劇在天河地區流傳廣泛、深入,據傳清代已有,民國時尤其興盛。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一般老百姓也會哼上一兩段。除做粵劇(大戲)外,每當神誕抬菩薩出遊時,還有唱八音,規模比演戲小。墟場或街巷中,常有盲公唱南音,節目多為《觀音出世》、《目蓮救母》、《韓湘子出家》,亦有唱龍舟的。當時的賭攤、茶樓,常請一些省城的女伶回來唱粵曲。晚上有些村中姑娘在妹仔屋集中學唱木魚書,內容多是《碧容探監》、《金葉菊》、《狄青三取珍珠旗》等。
● 民謠
天河地區直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仍基本上是農村。千百年來,留下了許多民謠,其中具代表性的有: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檳榔。檳榔香,食子姜。子姜辣,買蒲達。蒲達苦,買豬肚。豬肚肥,買牛皮。牛皮薄,買菱角。菱角尖,買馬鞭。馬鞭長,起屋樑。屋樑高,買張刀。刀切菜,買籮蓋。籮蓋圓,買只船。船沉底,浸死番鬼仔。一個浮頭,一個沉底,一個哩埋(躲)床下底,一個哩埋門角頭,偷食油炸鬼。
● 擺中元
“擺中元”是一項傳統的農村文化現象,是車陂一年一度的傳統大事。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辦“擺中元”,即是拜祭天官、地官和水官,祈求風調雨順。該村“擺中元”已有五百多年歷史,雖然“擺中元”的手工藝品及儀式與乞巧節十分相似,但是並不是乞巧節。車陂最大規模的一次“擺中元”活動是在1935年。

方言

根據專家考證,地道的廣州話應以西關(今荔灣區西部一帶)話為準。天河地區基本上是位於老城區東部,歷史上使用的是廣州話,如:都將“吃飯”講成“喫飯”;但有些發音與地道的廣州話有區別(如“玩”講成“廖”),甚至各村之間還有些差別。
在一段話的尾音上,一些村也有習慣差別。如流傳的民謠的:“車陂哦,棠下喳,元崗、石牌、冼村耶。”車陂村一帶的人在一段話的尾音上,習慣帶“哦”;棠下村一帶的人在一段話的尾音上,習慣帶“喳”;元崗、石牌、冼村一帶的人在一段話的尾音上,習慣帶“耶”。
天河地區鄉音大多相同,但仔細考究起來,各處鄉音仍有差異可能與河流有關係。沿著車陂涌、棠下、沙河涌三條涌兩岸的村落,似乎有相似的發音。此外,獵德、車陂與龍眼洞兩村位於天河區南北兩端,直線相隔15公里,中間又相隔許多山林台地,但兩村間竟然有很多鄉音相同,而車陂水又剛好從北到南流經這兩地。這說明,同一流域可能會形成相同的尾音,不同流域就會形成不同的尾音。這並不是說水質決定鄉音,而是說可能在古代長時期內,人們處于山嶺叢林相隔之中,互相間的交往只能通過水路進行。因此,沿水路上下村落的人們便形成共同的鄉音。

交通


陸路運輸

橋樑:廣州大橋、華南大橋、東圃大橋、琶洲大橋、獵德大橋等。
主幹道:天河路、中山大道、黃埔大道、廣園路、先烈路、廣州大道、廣汕路、廣州環城高速公路、華南快速路、廣園快速路等。
廣州東站建在天河區內,BRT線路、廣州地鐵1號線、廣州地鐵3號線、廣州地鐵4號線、廣州地鐵5號線、廣州地鐵6號線、廣州地鐵21號線、廣州地鐵APM線經行天河區,在該區設有體育西路站、體育中心站、廣州東站、林和西站及珠江新城站等站點。
天河區內有天河汽車客運站、東圃汽車客運站和天河大廈汽車客運站等大型汽車客運站。

航空運輸

天河區歷史上曾先後有5個機場,包括燕塘機場(1912年荒廢)、石牌跑馬場機場(開通中國首條國際航線,1938年停航)、廣州天河機場(已廢置)、黃村機場、岑村機場,其中岑村機場仍在使用,是廣東省公安廳警務飛行隊直飛基地。

社會


文化事業

2019年,連續三年舉辦文創產業大會∙天河峰會,成功舉辦2019年度中國幸福城市論壇,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縣/區)”和“城市吸引力最強區”。擦亮尚天河文化季、廣州乞巧文化節、迎春花市嘉年華、一水同舟·國際龍舟文化藝術節等品牌,開展群眾文化體育活動979場。推進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建設。黃埔軍校燕塘分校舊址成功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獲國家表彰。
天河區
天河區

教育

天河區於2003年被評為省教育強區。區內大部分中小學都達到市級以上等級。其中,省一級幼兒園2所,小學8所,中學6所。此外,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教育科研、民國教育、社區教育和村民素質教育都有比較成功的經驗。
天河區
天河區
天河區內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大中型企業和文化場所高度集中。區內有22所高等院校、34間科研院所、60多家大中型企業,還有國家級的廣州市天河高新技術開發區和聞名的科技一條街,擁有800多家科技企業,300多家"三資"企業,各類科技人才2萬多人,其中高中級職稱的有1萬多人。區內還有活躍的科技市場和靈通的信息網路,全國乃至世界水平的高新技術都可以在這裡交易和獲取。密集的科技設施和人才為天河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區內有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範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州大學等全日制普通高校27所,有廣東廣播電視大學等成人高校38所,有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廣東省社會科學院以及中科院和省、市級研究所等科研院所57家。因此天河區又被稱為廣州市高校區、高科技密集區。
2012年,天河區公共圖書館藏書達103.34萬冊,比上年增加4.65萬冊。全年主辦、承辦、協辦各種群眾文化活動1400場次,檢查文化經營場所3152家次,核實清理違法違規經營場所近300家,查繳非法光碟165.64萬張,非法圖書、雜誌、報刊共約5.25萬冊(份),發出責令整改通知書22份,天河區城市公共文明指數測評位居全市前列。全年新接收8所小區配套幼兒園,年末天河區幼兒園173所,在園幼兒數39901人,增長8.5%;年末各類學校教職工人數16032人,其中專任教師數11787人,增長7.8%;小學79所,在校生96714人;普通中學(含普中和職中)51所,在校生52651人,特殊教育學校5所,在校生1029人。是年,區屬公辦學校重點本科上線率居全市第一,獲評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地區。
2019年,廣州奧林匹克中學等重點學校建設加快,執信中學天河校區、廣州中學鳳凰校區教學樓項目動工,天河外國語學校智慧城校區啟動土地收儲。教育資源供給加大,新成立教育集團2個,新招聘教師624名,高標準開辦4所小學和18所幼兒園(園區),增加公辦學位8010個。為來穗人員子女安排公辦學位2158個。

醫療衛生

截至2019年末,全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776個,包括:醫院46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719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8個,其他衛生機構3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1.3萬張,其中醫院1.26萬張。每千常住人口擁有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7.27張。在崗職工3.32萬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2.67萬人,執業(助理)醫師0.98萬人,中醫執業(助理)醫師0.11萬人,註冊護士1.25萬人。按常住人口統計,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5.45人,中醫執業(助理)醫師0.61人,註冊護士7人。全科醫生640人,每萬常住人口擁有全科醫生3.58人。全區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量2430.83萬人次(其中:醫院佔64.9%,基層衛生機構佔34.4%,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佔0.7%),住院人數48.1萬人次。醫療病床使用率81.9%,出院者平均住院日7.69天。

體育事業

2019年,建設兒童健身遊樂設施15套,推進建設健身路徑40條、小型足球場2個;維修維護轄內全民健身器材450餘件,正常使用率達到98%以上。與13所學校、9家體育機構共建19個體育項目訓練,新註冊青少年運動員316人,累計註冊3190人,日常參訓運動員1300餘人。組織廣州市“市長杯”羽毛球賽、天河區徒步健身活動、廣州市健身氣功站點聯賽等體育活動賽事24項次。

科學技術

2019年,天河區新增科技類企業2.6萬家,增長18.6%,佔全市32.2%;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987家,總數達3406家,佔全市28%;認定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庫入庫企業2780家,佔全市30%;5家企業入選全國網際網路企業百強,佔全市63%。全區共計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企業技術中心21家,佔全市33.9%。2018年全社會R&D經費投入166.1億元,同比增長38%,佔GDP比重3.6%。

社會保障

2019年,全區參保戶數21.61萬,增長13.4%,其中養老保險131.38萬人,失業保險146.97萬人,工傷保險133.55萬人。及時足額發放70周歲以上長者長壽保障金4261.42萬。設置養老大配餐服務點89個,核撥助餐配餐費共計1368萬元,累計服務超470萬人次。全區首個機構老人院區老人院啟用,首批投放床位200張。救濟對象累計5511戶8516人次,累計支出低保金950.01萬元,支出分類救濟金、節日慰問金和臨時生活救助金等255萬元,發放殘疾人兩項補貼1492萬元。發放生活困難補助金50.9萬元,發放醫療救助金4.52萬人次累計2280.13萬元。

城市建設

2012年,天河區重點推進8條道路、14項水務工程的建設及前期工作。其中,獵德涌升級改造工程被列入2012年省、市、區重點推進河涌整治工程,暨南大學片區排水改造工程作為2011年廣州市內澇整治重點工程,匯水面積約239.4公頃,新建或改建管道約5公里。推進潭村立交、地鐵、河涌截污等征地拆遷工作,地鐵征拆完成征地2.18畝,借地5萬餘平方米,拆卸房屋約2.2萬平方米。完成44宗、400多個圖斑,合計面積1.86萬畝地塊的補辦歷史用地手續。
建成區綠地面積5476公頃,其中公園綠地面積1940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26.1%。打造“火龍鳳”生態休閑帶和珠江“左岸”景觀休閑帶,在火爐山森林公園建設3000米緊急防火快速救援通道和長約2500米的景觀登山道,實施龍眼洞森林公園林分改造。打造7條河涌都市生態與人文景觀。完成“美麗鄉村”示範點珠村規劃編製和審批工作。黃村街康城社區、五山街電子五所社區成功創建為市低碳示範社區。全年刑事治安警情下降9.5%,盜竊警情同比下降7.1%,降幅雙雙排名全市第一。

民生社保

2012年,天河區用於民生和各項公共事業支出佔一般預算支出比重為86%;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達71.7%;天河區各項社會保險基金徵收總額達79.98億元,區核撥社會保險金13.82億元。社會化管理退休人員達3.34萬多人,社區管理率為82.3%。納入勞動網格監管的企業達39672戶,受益勞動者69.35萬人。
實施街道“一隊三中心”和幸福社區建設,21個街道全面建成家庭綜合服務中心,投入2000萬元開展幸福社區建設專項資金競爭性分配,打造康城、廣氮、華新社區等市級幸福社區和智慧社區示範點。

旅遊


珠江公園

珠江公園
珠江公園
顧名思義,珠江公園是因臨近珠江和天河區珠江新城而得名,是廣州市實施“三年一中標”的成果之一,於2001年竣工正式對外開放。2001年10月1日至2002年3月17日在這裡及以西67公頃的地段上舉辦了中國第四屆園林博覽會而使珠江公園聲名鵲起。園內還保存著園博會參展的一些景點。

華南理工大學校門

華南理工大學校門
位於石牌五山路斜坡處,建於民國24年(1935年)。
校門為-座高大的石砌牌樓,五山路穿牌樓而過。牌樓灰白色,分五門。中門寬8米,兩側各兩門,依次寬5米、4米,均深6.75米。牌樓由12根花崗.石方柱組成。中門石柱稍高,約10米,由7塊邊長0.95的花崗石砌成。各柱頭為花蕾狀,左右橫伸華表和石鼓。柱下也有石獅和石鼓。中門石柱並有獅頭含環浮雕,柱內側有一鑲嵌大理石,上刻台灣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前身)奠基於民國24年1935年)及校長鄒魯和諸董事姓名。現牌樓正中書“為人民服務”,原來書“台灣中山大學”。

馮如紀念碑

馮如墜機處紀念碑在天河區沙河花生寮。中國始創飛行大家馮如在美國研製飛機成功后,為“壯國體,挽利權”,回國創辦航空事業,於1912年8月25日在廣州燕塘表演飛行,不幸失事犧牲。當時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曾令行廣東軍政府都督在馮如墜機犧牲處立碑紀念。由於袁世凱帝制自為,孫中山發動討袁戰爭失敗等影響,迄未動工興建,直到1988年,才由廣州市沙河文博學會建造“馮如墜機處”紀念碑一座,正面鑲嵌一刻有“中國始創飛行大家馮如於一九一二年八月廿五日在燕塘表演飛行不幸墜機於此殞命葬於黃花崗,沙河文博會立”四十七字的雲石。

劉氏家廟

劉氏家廟位於廣州大道北路東側,沙河大街大洲地2號,為清末愛國將領劉永福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主持建造,佔地面積1170平方米。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越南維新會曾以劉氏家廟作為會址,開展驅逐法國侵略者,光復越南的革命活動。抗日戰爭時期,該廟曾遭破壞。民國37年(1948年)改作市75小學。建國后50年代初期,改作沙河小學及其附設幼兒園、初中班。1963年後改作市五金交電倉庫。1989年,市政府公布其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華南植物園

華南植物園建於1956年,總面積約4500畝,是全國最大的南亞熱帶植物園,它與世界上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植物園、樹木園有學術和種子交流業務。園內引種國內外植物約5000種,成為熱帶、亞熱帶經濟植物引種馴化、推廣應用以及珍稀瀕危植物遷地保存的科研基地。這裡眾多的植物,與白雲山一起,成為廣州市“市肺”的兩片“肺葉”。
華南植物園從1980年起向公眾開放,1986年被廣州市評為“羊城新八景”之一,譽名“龍洞琪林”。1995年被有關機構評為“中華之最”——全國最大的南亞熱帶植物園。該園每年客流量為40萬人次。

天河公園

天河公園位於黃埔大道北側,面積75公頃,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公園最初為廣州政府林場(又名石牌林場),始建於1928年,1933年為紀念孫中山易名為中山公園。廣州解放后,從1950年8月至1953年底,政府對公園進行了大面積綠化造林,並將公園劃分為中山林場和中山果園場,1957年改名為森林公園,1960年易名為東郊公園。民族英雄鄧世昌墓就在園中。
公園內有喬木、灌木、花草、棕櫚、竹子等100餘種植物。此外,公園還建有各種遊樂項目和大型燒烤活動區。

文物保護單位列表

天河區
序號名稱地點年代類別級別
1十九路軍凇滬抗日將士墳園水蔭路113號1933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2劉氏家廟廣州大道北大洲地2號1900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3雲從龍墓廣州大道北五仙橋直街雲家山古墓葬
4朱執信墓先烈東路127號、執信南路152號1921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5陳恭尹墓天河區柯木塱楊屋村後山坡古墓葬
6鄧世昌衣冠冢天河公園乞兒崗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7新一軍印緬陣亡將士公墓廣園東路2133號、廣源中農貿市場、濂泉路28號1947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8沙基慘案烈士墓廣州市銀河烈士陵園1925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9粵軍第一師諸先烈紀念碑興華街燕嶺路1939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10朱澄墓華南植物園蒲崗1277古墓葬
11華南理工大學石牌舊址建築群五山路、東莞庄1935-1952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12毛澤東視察棠下農業生產合作社舊址棠下達善大街27號、49號1958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13胡漢民墓廣汕一路329號廣東省林業職業技術學院1936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14拜庭許大夫家廟(含許應鑅墓)龍洞街龍洞村火界頭近代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15林偉民墓廣州市銀河烈士陵園1927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16石仁窿蓄水湖碑棠下村上社公園1946石刻
17
蘇紹箕墓
(晴川蘇公祠、車陂蘇氏墓群)
車陂街祠前大街2號古建築
車陂石獅山古墓葬
18李是男墓沙河頂65號1937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19周總理視察岑村紀念舊址岑村南街新廳1974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20秦悅會家族墓凌塘村背底山古墓葬
21蓮池寺普同塔廣州大道北五仙橋街75706部隊內古建築市登記保護
22潘達微祖居棠下棠東村啟明大街27號民國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市登記保護
23龍母廟獵德村東南大街古建築市登記保護
24胡紹宗墓柯木塱雞冠山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四普一批
登記保護
25日軍侵華遺址(碉堡)漁沙坦大和嶂山頂1938-1945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四普一批
登記保護
26李賴南墓龍洞村白虎癃1號民國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四普一批
登記保護
27景祚樊公祠龍洞東大街108號古建築
四普一批
登記保護
28綠筠溪館前進街石溪橋頭4號古建築
四普一批
登記保護
29日軍侵華飛機庫遺址龍口東橫路28號1938~1945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四普一批
登記保護

代表人物


王道夫(1235~1279年),字以行,號見雷,番禺縣東圃車陂鄉(今天河區車陂街車陂村)人,祖籍山西太原,另一說原籍福建蒲田。參與抗元,最後殉國。
凌震(1235~1315年),字國威,號雷門,番禺縣東圃宦溪鄉(今天河區前進街宦溪村)人,原籍福建蒲田。父凌棟,凌震為第四子。宋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後任南海道宣慰使,舉家遷至廣州。次年升任廣東都統,官封二品。
盧昌(?~1854),又稱盧八、盧八萬、盧八萬倉。番禺縣鹿步司冼村(今沙河鎮冼村)人。盧昌務農為生,自幼習武,使一把大關刀,武藝出眾,而且步履如飛,人稱“草上飛”,頗受鄉人敬重。
李湛(1884~1913),字杭進,號竹貢,清光緒十年(1884年)出生在番禺縣鹿步司大水圳村(今沙河鎮天河村)農民家庭。中國同盟會會員。
潘達微(1880~1929),又名心微,乳名阿忠,字鐵蒼,號景吾、冷殘、覺廬冷道人等,祖籍番禺縣鹿步司棠下村(今廣州市天河區東圃鎮棠東村),其本人出生於今廣州市荔灣區。父為清末武官和廣州廣仁善堂的創始人之一。潘達微晚年潛心藝術,在美術、攝影等方面很有成就,其攝影作品曾獲國際攝影沙龍獎。
潘文治(1882~1949),字華庭,番禺縣鹿步司珠子鄉(今東圃鎮珠村)人。其父潘名江為清末舉人,務農為業。潘家有9兄妹,其排行第三。民國13年3月,任海軍練習艦隊司令。是年底,任廣東大元帥府大本營咨議。隨後,辭職返鄉。
蘇英法(?~?),廣州沙河花生寮人。民國時期,蘇曾先後任番禺縣東區國民黨黨部委員、龍眼洞堡田畝稅收委員、番禺合群運輸公司總經理、番禺八桂中學校董、廣州市東郊土地登記周局長、番禺縣明倫堂委員。民國23年(1934年)1月,任番禺縣第二屆參議會副議員。民國36年,任番禺縣臨時參議會副參議長。
樊伯賢(1916~1993年),番禺縣龍眼洞鄉(今天河區龍洞街龍洞村)人。1979年1月被授予廣州市名老中醫稱號。1980年8月起被選為廣州市郊區第一、第二屆政協副主席。

獲得榮譽


2017年12月,天河區入選中國工業百強縣區。
2018年9月,天河區獲評為中國百強區第二名。
2018年11月,天河區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區。
2019年10月,入選2019年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試點縣(區)名單。
2019年11月13日,入選2019年工業百強區。
2019年11月25日,被推選為“2019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縣級)。
2020年2月,在“2020中國美食百佳縣市”榜單中,天河區排名第65位。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7月,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天河區位列其中。
2020年7月,評選為“2020中國秋季休閑百佳縣市”。
2020中國百強區榜單,排名第2。
2020年11月,榮登2020年中國工業百強區名單,排名第20位。
2020年11月,入選202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城區)。
2020年12月,入選2020胡潤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區域百強榜,位居第6。
2020年12月26日,天河區入選“2020年度中國全面小康百佳示範縣市”。
2021年8月,入選2021年賽迪百強區,排名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