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新編

博物新編

《博物新編》是1855年上海墨海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合信。本書是近代西方科技輸入中國的第一本著作,分為3集,初集分地氣論、熱論、水質論、光論、電氣論四部分。

基本信息


《 博物新編》是中國清朝晚期英國人合信(Benjamin Hobson)用中文編著的一本書籍。該書於1855年(咸豐五年)由上海墨海書館出版,是近代西方科技輸入中國的第一本著作。全書分3集,每集1卷,介紹了物理、化學、天文、生物、地理等自然科學知識,包括許多當時的最新科學發現和成果,在當時風靡一時,對近代中國的科普事業起到一定作用。

內容簡介


《博物新編》介紹了氣象學、物理學、化學等學科的基礎知識。其中化學部分“物質物性論”講道:“天下之物,元質(即化學元素)五十有六,萬類皆由之而生”。稱化學元素共有56種,大致反映了西方19世紀初期的化學水平。書中雖還未引入西方的化學符號,但介紹了“養氣氧氣)”、“輕氣氫氣)”、“淡氣(氮氣)”、“炭氣(一氧化碳)”以及“磺強水(硫酸)”、“硝強水(硝酸)”、“鹽強水(鹽酸)”等性質和製造方法。曹元宇在《中國化學史話》一書中指出,該書介紹近代化學知識,要比同文館出版的《格物入門》早13年,比江南製造局出版的《化學鑒原》早近20年,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講化學等科學的書籍。
初集物理學部分分別介紹了熱能、蒸汽機、火車、水甑、汽櫃、冷水櫃、火爐、汽尺、汽制等。其中光論一節,總述光與視覺的關係、光的用途、光的分類、光的特性和行為、白光的分解、物體的顏色。然後解釋幾種常見的光學現象,如空中巨人、空中船象、海市蜃樓、空橋、日暈月暈虹霓、咸汐光、磷光、蟲光等,其中“光射之速”一段,介紹光的傳播需要時間和光速的概念。雖然在此之前,張福僖編譯的《光論》一書,曾介紹過丹麥科學家羅麥利用木星的衛星食測定“光之行分”,但王錦光等著的《中國光學史》一書認為,遠沒有《博物新編》表述的明確。初集中還介紹了風力機寒暑表、輕氣球、潛水衣等實用器物。
二集分天文略論、地球論、晝夜論、行星論、日離地遠近論、日體圓轉論、地球行星論、眾星合論等若干部分,並介紹地球經緯結構,四大洲各國土地人物、四季、月輪圓缺、月蝕潮汛水星、金星、火星小行星、土星、吁呢嗱土星、彗星、經星等。其中還附有赫謝爾(Herschel)望遠鏡、象限儀光學儀器的外形圖,圖示了凹面鏡聚焦、凸面鏡散光和虛焦點、照度減倍、小孔成像、投影大小、幻燈機顯微鏡、各式透鏡、凸透鏡成像等幾何光學知識。
三集分鳥獸略論等十六部類,介紹了猴、象、犀牛、虎、獅、豹、犬、熊羆、馬、駱駝、齠獸、哺乳類的胎生魚(如鯨魚),以及鷹類、無翼禽、涉水鳥等。

社會影響


《博物新編》的編譯出版,對中國近代早期一批科學家與知識分子,產生過很大的影響。清末思想家王韜曾講此書“詞簡意盡,明白曉暢,講格致之學者,必當由此入門,奉為圭臬”。後來聞名近代科學技術界的徐壽華蘅芳,都曾研讀過此書,“甚為欣羨,有愜襟懷”。徐壽還把此書帶回無錫家中,按照書中的方法做了些儀器,來驗證其中的結論。據傅蘭雅《江南製造總局翻譯西書事略》記載,徐壽不但試驗該書所載的方法,而且觸類旁通,做出一些書上沒有的實驗。徐壽後來在江南製造局主持翻譯館,非常注意介紹西方綜合性的科學知識,曾建議至英國購《泰西大類編書》(即《大英百科全書》),把西方近代科技知識系統化地介紹給中國知識界,這與他早期接觸合信的《博物新編》不無關係。
《博物新編》以啟蒙為主,內容並不深入,因此只能說是科普書籍而非科學著作。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人們已無法滿足《博物新編》中一些淺顯的科技知識了,於是大勢所趨,其後又有《談天》、《地學淺釋》、《化學鑒原》與《光學》等翻譯書籍相繼問世。但《博物新編》作為清末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一部重要譯著,還是應當予以高度的評價。
《博物新編》還曾傳入日本,在日本產生一定影響。該書傳入日本后,在1874年和1875年以《博物新編譯解》、《博物新編》(石板堅壯授,神崎有鄰編)、《博物新編講義》(近藤圭造講義)的書名刊行。

作者介紹


合信
合信
《博物新編》作者合信(Benjamin Hobson)於1816年出生在倫敦,曾獲英國醫學碩士學位,是皇家外科學會的會員。1839年來華,在澳門倫敦佈道會任醫師。1843 年在該會香港醫院任院長,以後在廣州西關外金利埠開設惠愛醫館。據當時的知名人士王韜說,去該醫館就醫者甚眾,“幾乎其門如市,戶限為穿,於是合信氏之名,遂遍粵東人士之口”,還稱其“為人謙遜和藹,謹默肫篤,有古君子風”。 1857年又轉任上海仁濟醫院醫師。1859年退休回國,1873年病逝。他一生將不少外國的生物學解剖學、內外科理論、婦嬰衛生等自然科學著作譯介到中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