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市博物館
1989年建於泉州的博物館
石獅市博物館佔地10.3畝,位於石獅市文體中心,與文化館、體育館、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職工活動中心、文聯活動中心等文體設施連為一片。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總投資2400萬元,系石獅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重點建設項目。2008年11月23日落成開放,並列為福建省第一批免費開放博物館。館藏藏品2407件,珍貴藏品2087件。

2005年發現的“海峽人”骨
設立《閩台獅文化》專題展覽、《勇立潮頭》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暨石獅建市二十周年成就展和《魅力石獅》歷史文化展三個特色展覽館。三大特色展覽具有重要而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和鮮明的時代氣息。重點突出“閩台獅文化”、“閩台對渡文化”、“海峽人遠古文化”、“華僑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展覽的推出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展現了“石獅”文化品牌,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和促進閩台文化交流構築文化平台。
在辦好陳列展覽的同時,注重發揮館藏族譜文獻資料在協助台灣同胞尋根謁祖中的特殊作用,設立譜牒文獻研究中心,開通“台灣鄉親尋根網站”。發揮“閩台獅文化”、“對渡文化”與“譜牒文化”優勢,先後與金門縣文化藝術創作協會、金門縣宗族文化研究協會、台灣省宜蘭縣河東堂獅子博物館、台灣鹿港文教基金會等團體結成文化交流協作單位。共同在石獅、金門等地開展《閩台對渡文化論壇》、《福建省石獅市·金門縣族譜文獻聯展》等系列活動,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獅文化”特色展

石獅市博物館
石獅市博物館展出的“獅文化”藏品,包括石雕、木雕、根雕、磚雕、瓷器、陶器、紫砂、玉器、鐵器、書畫等,品種多樣,形象別緻。有宋代大型石獅雕像、罕見的明代卧式墓首獅、清代磁灶窯醬釉“瓦將軍”、獨特的民國磚雕風獅爺等。其中百餘個清代陶質武士騎風獅爺陶俑群,每一尊風獅爺的表情、動作不一,列陣而立,頗為威風。

石獅市博物館
金門著名的風獅爺陶藝創作大師王明宗先生,贈送4尊金門風獅爺給石獅市博物館收藏。4尊陶藝風獅爺每尊身高1米,雕刻細緻、造型各異,或懷抱綵球,或持官筆掛帥印,或手按古銅錢,或擁捧太極圖案的八卦牌,分別寓意為有求必應、加冠功名、招財進寶、平安吉祥。
展館眾多藏品中,最令人驚奇的是一尊擺放在展館一端的“獅頭石舟”雕刻。長約五十厘米的石刻小舟兩側雕著浪花、水紋,石舟內有一個小孔,令人不解的是,舟首還雕刻著一個獅頭。“這個我們也不知道究竟是做什麼用的。”李館長稱。這個石雕估計是清朝中期的作品,最特殊的就是石舟前方雕刻著一個獅頭,目前國內還沒有類似石雕的報道。從石舟的大小、樣式看,專家估計這是一種精緻的擺設,用於種花或養魚,但專家也無法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
“海峽人”陳列展
2008年石獅市博物館推出《遠古家園》專題展覽,成為大陸唯一以陳列台灣海峽古人類與古生物化石為特色的博物館。石獅文物考古重大發現,最有影響的是1999年2月在石獅市祥芝鎮發現4000多件從台灣海峽打撈出水的古人類與古脊椎動物化石,引起我國考古學界的重視和國內外新聞媒體的關注。其中古人類肱骨化石經科學鑒定為早期智人骨骼化石,人類學權威、中科院院士賈蘭坡教授為之命名為“海峽人”,並親筆題字祝賀此重大發現。中央電視台在新聞解說詞中說:“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考古事業的重大發現之一,為遠古時期大陸與台灣一體說提供了有力的佐證。”石獅市博物館在此基礎上,策劃開放“台灣海峽古人類與古脊椎動物化石”陳列室,使之成為全國唯一的特色博物館專題陳列。

1999年發現的“海峽人”骨
2020年5月13日,石獅市博物館入選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名錄。
地址:石獅市寶塘路中段博物館大樓
開放時間:星期二到星期天,星期一閉館
乘車路線:可以乘坐老乾專線和寶塘路專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