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圖塔

位於雲南大理下關鎮的旅遊景點

佛圖塔位於下關北面羊坪村,距離下關3公里,塔高30.07米,為十三級密檐空心方形的磚塔,立於佛圖寺前(現佛圖寺僅留殿房,所塑佛像自1937年以來已逐年被毀,塔因寺而得名)。

建設背景


位於大理市下關鎮陽皮村北側的佛圖寺前,地處大理蒼山斜陽峰麓,北鄰陽南溪,南距下關三公里,東距214國道約500米。
佛圖寺塔,現當地俗稱為蛇骨塔,名由白族民間流傳的“白族英雄段赤城捨身斬蟒”的故事而來。據《南詔野史》記載:“唐憲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除洱河水怪,建龍塔,高十二丈,按:《白古記》洱水有妖蛇,名薄劫,興大雨水淹城。王出示能滅者賞盡庫,蛇吞之,蛇亦死,水患息,王建寺鎮之,以蛇骨、皮灰塔,名曰靈塔。”

建築特色


塔高30.7米,為十三級密檐式方形磚塔,塔基為二層台方形基座,下層台邊長19.7米,高1.2米,用毛石壘砌,條石壓沿。塔身內空,內壁為筒體結構,直通至十二級。整塔造形優美,氣勢雄偉,建築風格及技巧與崇聖寺千尋塔大體一致。因時間久遠,塔身向東北方向傾斜,塔頂偏離中心1.18米,偏心角為2°14′25″。維修中在塔頂和第一層塔檐西面清理出土塔模、觀音像、金剛杵、銅鏡等塔藏文物52件,另有各色珍珠26粒,海貝80枚。在拆除塔門過梁時,左右兩側清理出土一批經卷,多數為元代物,少數手抄本可能早致大理國初期。
蛇骨塔的興建年代,根據塔的建築風格和出土的塔藏文物以及現存《重修佛圖塔記》進行綜合考證,認為該塔的建造年代應與崇聖寺千尋塔的建造年代相差不遠,當為唐南詔時期(公元737—938年)。
“蛇骨塔”經1981年維修實測后,定名為“佛圖寺塔”塔西面的佛圖寺,現存大殿、南北廂房和過廳,為清代建築。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佛圖塔
佛圖塔

文化活動


文物價值

1981年5月維修時,在塔剎基座內發現銅觀音造像等52件文物,在塔門上部發現元代經卷47件,為研究佛教藝術提供了實物資料、1983年1月,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雲南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傳說

明代李元陽著《嘉靖大理府志》古迹條中記載:“赤城冢,段赤城誅蟒除害,後人德之,於其冢上建塔以標之,事具鄉賢語中。”據史志記載的傳說故事可知,“蛇骨塔”之名的俗稱由來已久。
大理海東道安法師滅蛇
提起蛇骨塔,久居大理的人們就自然地聯想起許許多多聳人聽聞而又神奇古怪的關於大蛇的記載和傳說。據清代(滇釋)記載,有一天夜裡,大理海東道安法師在羅基島附近的海面上,看見100多小孩在玩耍,法師知是怪物,就施展魔法。第二天起來,小孩不見了,只見海面上漂浮著100多條大蛇的屍體,自此後,洱海的水患就平息了。
赤誠斬蟒
在眾多的記載和傳說中,最膾炙人口和神奇美妙的,莫過於段赤誠斬蟒的故事了。相傳南詔時,蒼山馬耳峰下出現了一條碩大無比的巨蟒,這畜牲是吃人的魔王“薄劫”變的。蛇的頭像獅子,身子像龍,兩隻碧綠的眼睛閃著寒光,一張血盆大口吐著凶焰。只要蛇一張口,幾十丈外的人畜瞬息就被吞進肚裡。蛇還時常跑到洱海里興風作浪,打翻船隻淹沒田莊,害得洱海沿岸的人們無以為生。巨蟒危害的消息,傳到南詔王宮后,從國王到文官武將,一個個嚇得面無人色,呆若木雞,拿不出降服巨蟒的辦法來,最後只好掛榜招賢,徵求斬蟒勇士。
蒼山應樂峰下的綠桃村有個年輕英武的石匠,名叫段赤誠,看到巨蟒危害,人民受難,便決心為民除害。他揭下招賢榜,手執兩刃“浪劍”,身捆24把鋼刀,辭別了揮淚送行的父老鄉親,隻身撲向波浪翻滾的洱海。
那巨蟒正在海中尋覓食物,忽見有人向它撲來,使張開大口,等待一頓美餐。段赤誠趁勢躍入蟒蛇口中,揮動兩把利劍,在蟒腹中上下翻滾,左挑右刺,把巨蟒的五臟六腑攪得稀爛如泥。巨蟒被殺死了,段赤誠也英勇犧牲了。水患平息后,人們把蟒蛇打撈上來,剖開蛇腹,揀出段赤誠的屍骨,隆重地安葬在蒼山馬耳峰下。為了永遠紀念這位為民除害,以身殉難的英雄,人們把蛇骨燒製成磚塊,在段赤誠墓地上建起了一座雄偉的大塔,這就是蛇骨塔的來歷。
這個流傳很久的古老的傳說,雖然包含了許多虛構的神話色彩,但它卻反映了古代白族人民戰勝邪惡災難的願望和決心。蛇骨塔,也可以說就是一座白族人民戰勝大自然的英雄紀念碑。
佛圖塔
佛圖塔
傳說的由來
古時的大理,到處是沼澤湖泊,蒼山之麓,林莽叢生,加之氣候溫暖潮濕,食物豐富,為蛇類的生長提供了極好的條件,於是各種各樣的蛇類和有關蛇的傳說便應運而生。至今在大理和周圍各縣,各種類型的蟒蛇還時有所見,至於小型蝮蛇,那就更是司空見慣了。勤勞勇敢、富於創造的白族人民,把田野林莽叢生,遍地蛇跡狼煙的不毛之地開發呈現在這樣明麗多姿的新大理,不知付出了多麼巨大的代價!蛇骨塔就是歷史的見證。

旅遊信息


交通

交通:可乘往來與下關和大理古城的公交車,下車后可步行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