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安陵

萬安陵

萬安陵位於南京市江寧區上坊社區,是陳武帝陳霸先及其皇后章氏的合葬陵。守護萬安陵的一對石獸,在1500多年不離不棄的對皇陵的守望中,贏得尊嚴。

陵墓簡介


萬安陵,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陳高祖武皇帝陳霸先的陵墓,位於今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東山街道上坊社區,北距南京南大門中華門約10多公里。三國兩晉南北朝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較為混亂的一段歷史,與五代十國有得一拼。《三字經》有各種版本,內容不盡相同,但關於三國兩晉南北朝這一段的概括各種版本卻是一致的:“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其中“都金陵”的宋齊梁陳四朝,合在一起只有170年,再其中的陳朝相傳5代皇帝只有33年。萬安陵神道石刻在江寧區東山街道石馬沖,今存天祿、麒麟各一。北石獸較完整,長2.60米、高2.57米,南石獸長2.72米、高2.28米,從頸部斷裂,胸部碎裂,殘缺較嚴重。二獸均有翼無角,張口垂舌,須拂胸際,身上的紋飾比較簡練,造型樸實,風格獨具。現在萬安陵尚存神道石刻一對,造型奇特,均雄性。北獸似天祿,長2.50、高2.57米,較完整,南獸似麒麟,長2.72、高2.28米,頸部斷裂,胸部碎裂,風化嚴重。二石獸均無角,頭有鬣,雙翼,又類辟邪。其頷須拂胸,舌不下垂,體形較大,造型樸實、線條簡潔。1964年整修、提升並加固。據《建康實錄》載,萬安陵原有華表,早佚。

歷史記載


據《陳書·本紀第二·高祖下》記載:
陳武帝陳霸先
陳武帝陳霸先
乙酉,北江州刺史熊曇朗殺都督周文育于軍,舉兵反。王琳遣其將常眾愛、曹慶率兵援余孝勱。六月戊子,儀同侯安都敗眾愛等於左里,獲琳從弟襲、主帥羊暕等三十餘人,眾愛遁走,庚寅,廬山民斬之,傳首京師。甲午,眾師凱歸。詔曰:“曇朗噬逆,罪不容誅,分命眾軍,仍事掩討,方加梟磔,以明刑憲。”徵臨川王裝往皖口置城柵,以錢道戢守焉。丁酉,高祖不豫,遣兼太宰、尚書左僕射王通以疾告太廟,兼太宰、中書令謝哲告大社、南北郊。辛丑,高祖疾小瘳。故司空周文育之柩至自建昌。壬寅,高祖素服哭於東堂,哀甚。癸卯,高祖臨訊獄訟。是夜,熒惑在天尊。高祖疾甚。丙午,崩於璿璣殿,時年五十七。遺詔追臨川王蒨入纂。甲寅,大行皇帝遷殯於太極殿西階。秋八月甲午,群臣上謚曰武皇帝,廟號高祖。丙申,葬萬安陵。高祖智以綏物,武以寧亂,英謀獨運,人皆莫及,故能征伐四克,靜難夷凶。至升大麓之日,居阿衡之任,恆崇寬政,愛育為本。有鬚髮調軍儲,皆出於事不可息。加以儉素自率,常膳不過數品,私饗曲宴,皆瓦器蚌盤,餚核庶羞,裁令充足而已,不為虛費。初平侯景,及立紹泰,子女玉帛,皆班將士。其充闈房者,衣不重彩,飾無金翠,哥鍾女樂,不列於前。及乎踐祚,彌厲恭儉。故隆功茂德,光有天下焉。

陵墓被掘


陳霸先死後葬萬安陵,隋滅陳后,被陳霸先殺掉的王僧辯之子王頒掘墓焚骨替父報仇。

起因

南朝陳高祖武皇帝陳霸先
南朝陳高祖武皇帝陳霸先
梁元帝崇尚玄虛,暴戾兇狠,心胸狹隘,又剛愎自用,既是學界巨人,又是政界侏儒。梁承聖三年(554)九月,西魏發兵突襲江陵,王僧辯未及時救援,梁元帝被殺,朝臣與百姓中強壯者都被掠走,陳霸先的兒子陳昌、侄子陳頊本在梁元帝宮中值事,這次也被擄至長安。江陵幾乎成了一堆廢墟。梁元帝之侄、故昭明太子之子蕭詧在西魏駐軍監視下,被扶為傀儡皇帝,建立了一個地方不過三百里的“後梁”小王國。江陵陷落後,王僧辯與陳霸先書信往來不斷,經反覆商議,於次年二月迎接梁元帝第九子蕭方智(543~558)至建康,準備稱帝。蕭方智到建康不久,北齊(東魏已被北齊禪代)文宣帝高洋不甘心西魏勢力南擴,也想趁梁國破敗,前來瓜分,派其弟上黨王高渙領兵南向,護送原被東魏俘虜的貞陽侯蕭淵明來登梁國帝位。王僧辯起先拒不允應。承聖四年三月,齊軍兵至東關(今安徽巢湖市東南),王僧辯遣徐州刺史裴之橫領兵攔擊,裴之橫戰敗被殺,王僧辯在驚懼之中親自領兵出屯姑熟。其間,王僧辯一方面與北齊、另一方面與陳霸先書信往來不斷。陳霸先堅持不納蕭淵明,但王僧辯隨著裴之橫敗亡,漸漸軟弱下來,屈從於北齊壓力,於七月迎蕭淵明到建康稱帝。陳霸先苦爭無效,恨王僧辯單方做主,擅自廢立,九月,在京口舉兵,突襲石頭城,殺死王僧辯,把蕭淵明趕下台,蕭方智登基稱帝。陳霸先任大都督,總攝梁朝軍國大事。梁國經過侯景之亂,到這個時候,實際上已四分五裂,淮南被東魏侵佔,四川被西魏攻取,長江中游除江陵一個“後梁”小朝廷外,湘州(州治在今長沙市)還有一個王琳。

經過

萬安陵
萬安陵
王頒是王僧辯之子,聞聽父親被殺“號慟而絕,食頃乃蘇,哭泣不絕聲,毀瘠骨立。”據史書《隋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三十七·孝義·王頒》記載:“其父平侯景,留頒質於荊州,遇元帝為周師所陷,頒因入關。聞其父為陳武帝所殺,號慟而絕,食頃乃蘇,哭泣不絕聲,毀瘠骨立。至服闋,常布衣蔬食,藉藁而卧。周明帝嘉之,召授左侍上士,累遷漢中太守,尋拜儀同三司。開皇初,以平蠻功,加開府,封蛇丘縣公。獻取陳之策,上覽而異之,召與相見,言畢而歔欷,上為之改容。及大舉伐陳,頒自請行,率徒數百人,從韓擒先鋒夜濟。力戰被傷,恐不堪復斗,悲感嗚咽。夜中因睡,夢有人授葯,比寤而創不痛,時人以為孝感。”

結果

萬安陵
萬安陵
隋朝滅亡南朝陳后,王頒掘陳霸先墓萬安陵“焚骨取灰,投水而飲之”《隋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三十七·孝義·王頒》記載:“及陳滅,頒密召父時士卒,得千餘人,對之涕泣。其間壯士或問頒曰:“郎君來破陳國,滅其社稷,讎恥已雪,而悲哀不止者,將為霸先早死,不得手刃之邪?請發其丘壟,斷櫬焚骨,亦可申孝心矣。”頒頓顙陳謝,額盡流血,答之曰:“其為帝王,墳塋甚大,恐一宵發掘,不及其屍,更至明朝,事乃彰露,若之何?”諸人請具鍬鍤,一旦皆萃。於是夜發其陵,剖棺,見陳武帝須並不落,其本皆出自骨中。頒遂焚骨取灰,投水而飲之。既而自縛,歸罪於晉王。王表其狀,高祖曰:“朕以義平陳,王頒所為,亦孝義之道也,朕何忍罪之!”舍而不問。有司錄其戰功,將加柱國,賜物五千段,頒固辭曰:“臣緣國威靈,得雪怨恥,本心徇私,非是為國,所加官賞,終不敢當。”高祖從之。拜代州刺史,甚有惠政。母憂去職。後為齊州刺史,卒官,時年五十二。”可惜一代英主陳霸先死後卻落得被“焚骨取灰,投水而飲之”的下場……

新聞報道


【來源:南京報業網—金陵晚報】
萬安陵中空守荒冢的石獸
2006年03月06日
萬安陵
萬安陵
【金陵晚報報道】上坊,江寧區一個不起眼的小鎮上,有個當地人稱作石馬沖的地方。一看這名字,便能聯想到古代帝王墓葬前守陵的神獸們。確實,這些在風雨中站立了近1500年的神獸守衛的正是南朝的一代英主陳霸先及其皇后章氏的合葬陵——萬安陵。萬安陵距南京主城不過20分鐘的車程,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南北朝時,已有一定的風水說法,所以萬安陵“背靠山、面平原”,而石刻也往往位於一個凹地,以“納風聚氣”。“石馬沖”的“沖”字便是這一地形特徵的反映,可以想象,當年的萬安陵,三面為丘陵所環繞,一面對著相對平緩的平原,也算是一塊可以“蔭庇後代”的風水寶地了。
可是,這塊風水寶地並沒有能夠“蔭庇後代”,陳王朝經歷了三代五帝之後便滅於隋,更令人感嘆不已的是,陳亡國之後,曾經因私通北方而被陳霸先誅殺的王僧辯之子王頒,竟然糾集舊部,在夜幕的掩護下掘萬安陵,剖棺焚屍,成為轟動一時的大事。翻開史冊,恐怕沒有哪個皇帝在過世后,還受此奇恥大辱。這也難怪清代學者陳文述感嘆道:“無復萬安陵寢在,空餘石馬勢騰驍。”
萬安陵
萬安陵
正因為如此罕見的破壞,再加上歲月的侵蝕,現在的萬安陵僅存陵前的兩個石獸,文物部門和當地政府為了保護這兩隻石獸,為其修建了巨大的廣場,廣場一側還有一個小巧的池塘,池塘邊幾個村婦就著池水,用最原始的方式漿洗衣服。如果不是那 兩隻南北相對而立的石獸和一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的石碑,恐怕誰也不會想到這就是曾經叱吒風雲陳武帝陳霸先的墓地。
走近守護荒冢的石獸,記者看到的是兩隻經歷了15個世紀風雨滄桑的石獸。據記者了解,長久以來這兩隻石獸都埋藏在土裡,直到1963年才從土中挖出,到1964年提升至地表。當地一位沈師傅告訴記者,以前這裡是一片農田,兩隻石獸就卧在農田之中,春暖花開之時,就好像石獸被一片綠色所包圍。仔細觀察這兩隻造型奇特的石獸,它們的體型都比較瘦長,頭略向後仰,張口垂舌,線條非常簡潔流暢。但是,1500多年的風雨在它們身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迹,兩隻石獸都風化嚴重,其中有一隻石獸胸部缺損大塊,露出一副疲憊之態。也難為它們空守荒冢1500年。 【周揚天宇】

萬安陵石刻


【陳武帝陳霸先萬安陵石刻】
萬安陵南石麒麟
萬安陵南石麒麟
陳武帝陳霸先萬安陵石麒麟坐落在江寧縣上坊鄉石馬沖農田中。陳霸先(503年一559年),南朝陳的建立者。字興國,小名法生,吳興郡長城縣(今浙江長興縣)人。家世寒微,早年當過鄉里的里司,后至建康(今南京)為油庫史、傳教。大同初年,受到梁朝新渝(一作喻)侯。吳興太守蕭映的賞識,后蕭映出任廣州刺史,陳霸先隨其至廣州,任中直兵參軍,因鎮壓當地少數民族起義有功,官位漸顯。梁武帝太清三年(547年),官至西江督護、高要太守,督七郡諸軍事。侯景叛亂時,陳霸先於梁簡文帝大寶元年(550年)在始興(今廣東韶關西南)起兵,受湘東王蕭繹節制,與征東將軍王僧辯會合,討滅侯景,因功升征虜將軍。不久,千里馳援,解秦郡北齊兵之圍,升任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徐州刺史,封長城縣公,進駐京口(今鎮江)。梁元帝承聖四年(555年),王僧辯擁立由北齊扶植的梁貞陽侯蕭淵明為帝,改元天成。陳霸先起兵,襲殺王僧辯,奉晉安王蕭萬智為帝,改元紹泰。同年,平定叛亂,擊敗來犯的北齊兵,完全掌握梁朝大權。太平二年(557年)十月受封陳王,隨即廢梁敬帝蕭萬智自立為帝,國號陳,改年號永定。
萬安陵
萬安陵
萬安陵北石麒麟
萬安陵北石麒麟
陳霸先匆匆稱帝,還未來得及肅清各地割據勢力,便於永定三年(559年)六月去世,時年57歲。同年八月,謚曰武皇帝,廟號高祖,葬於萬安陵。陳武帝萬安陵在陳朝滅亡后便被掘毀。據《北史·孝行傳》記載:陳亡后,陳霸先政敵王僧辯之子王頒,糾集其父舊部,夜掘陳武帝陵,剖棺焚屍,成為轟動當時的大事。陳武帝陵的特殊遭遇,引起古往今來世人的無限感慨。清代著名學者陳文述詠《陳武帝萬安陵》詩寫道:“當年僧辯平侯景,太室銘刻定不祧。立長有心圖卻敵,背盟何意出同僚。本容方智生南國,終遣蕭庄死北朝。無復萬安陵寢在,空餘石馬勢騰驍。”一代梟雄陳霸先雖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登上帝座,但死後難免遭到仇敵之子的毀陵焚屍,空餘“石馬”(即石麒麟)守護荒家。同時代的學者袁枚有一首《梁武帝疑陵》詩,實際上寫的就是陳武帝萬安陵,詩中寫道:“古來萬事風輪走,除出虛空無不朽。忽逢攔路兩碘減,欲訴前朝尚張口。一麟腹陷泥沙深,一鶴僵蹲山角陰。牙須剝落湖爪盡,風雨千年石不禁。旁有穹碑無文字,萬萬蠅書記某吏。葵首有穴當胸穿,……又聞地名石馬沖,毋乃陳祖萬安富。當時鬚根和骨掘,規模那得還豐隆。是梁是陳語正嘩,東風一陣吹煙沙。黃圖我欲披皇覽,白骨人誰認帝耙。”陳武帝陵寢被毀、遺骨被焚,石麒麟和石碑作為目擊者,欲說無語,欲哭無淚。陳武帝陵至今仍保存石麒麟兩隻,均為雄獸,無角。南側麒麟身長2.72米,高2.28米,體圍2.56米;北側麒麟身長2.50米,高2.57米,體圍2.43米。兩隻麒麟造型相似,均昂首張口,頭有鬣毛,長舌下垂,下頦須髯拂胸,腹側飾雙翼,四足,腳趾著地,長尾曳地旋轉成半圓形。整個造型既像麒麟又像辟邪。由於體表風蝕嚴重,雕飾花紋多已磨滅不清。從陳武帝陵的石麒麟現狀來看,造型較為粗放,紋飾較為簡樸,這與當時百廢待興的國內狀況當有聯繫。陳霸先陵墓現已無跡可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