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採茶戲

漢族戲曲劇種

江西採茶戲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產生年代大多是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種類繁多,各地特色鮮明。是江西省各地採茶、花燈等漢族民間歌舞小戲的統稱。最初為茶農採茶時所唱的採茶歌,后與漢族民間舞蹈相結合,形成了載歌載舞的採茶燈。每逢燈節或收茶季節,茶農常用這種形式即興演出以採茶為內容的節目,因以茶籃為道具,亦稱“茶籃燈”。後來,內容、唱腔、表演形式不斷豐富,逐漸發展成為活躍於廣大農村的採茶戲

2006年5月20日,採茶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簡介


江西採茶戲
江西採茶戲
江西採茶戲以短小精幹、通俗淺顯為基本特徵,雖是地方小戲,卻承載出歷史悠久、劇目豐富、造詣精深、風格鮮明的民間意趣,深受大家的喜愛與歡迎。

流行地區


江西採茶戲
江西採茶戲
採茶戲最早出現於贛南安遠縣九龍山茶區,繼見於贛東鉛山縣,之後很快在全省各地流傳,並分別吸收當地的民間藝術和各種地方戲曲的劇目、聲腔,衍變為各具特色的多種採茶戲。早期採茶戲以演生活小戲為主,只有三個腳色(二旦一丑,后發展成小生、小旦、小丑3行),故又稱“三腳班”。江西採茶戲根據其不同特點和流行地區,大致可分以下5類:
江西贛南地區 贛南採茶戲形成最早,清代中葉已流行於贛南和粵北。擅演輕鬆活潑的喜劇。表演上丑腳常模擬猴、貓、鳥等禽獸動作,丑的“矮子步”,旦的“扇子花”均有特色。唱腔曲調分燈腔、茶腔、路調、雜調四類,以茶腔為主,弦樂伴奏。劇目多為丑旦合演的漢族民間生活小戲,如《挖筍》、《揀田螺》、《巧耍香龍》等,經過整理的《採茶歌》、《睄妹子》較有影響,《茶童戲主》和現代戲《怎麼談不攏》已攝製成影片。
贛西地區 主要有萍鄉採茶戲和萬載花燈戲等。流行於永新、寧崗、蓮花、萍鄉、萬載一帶,由贛南採茶戲流入后衍變發展而成。清道光年間已盛行於贛湘交界地區,後期受湖南花鼓戲影響較大。有二胡、笛、嗩吶等伴奏樂器。主要曲調分燈彩詞調、花鼓調、歌腔、民歌小調4類,傳統劇目有《放風箏》、《賣雜貨》等,民間故事戲《吳燕花》和現代戲《塞上紅》較有影響。萬載花燈戲後期受高安採茶戲影響較多。
贛東北地區有贛東採茶戲和景德鎮採茶戲兩種。贛東採茶戲源於鉛山縣的茶燈戲,流行於鉛山、上饒、貴溪弋陽等地。初為二旦一丑的“三腳班”,受黃梅採茶戲影響增一小生,后又增加了老生、老旦、花臉,連同三個打擊樂手,稱為“七唱三打”的“半班”。男腳擅長扇子功,旦腳擅長手帕功,曲調分“三角小調”和“湖廣調”兩類,早期演唱只以鑼鼓伴奏,乾唱加幫腔,現已加管弦伴奏。主要劇目有《三矮子放牛》、《三姐妹觀燈》、《打平斗米》、《鸚哥記》、《拷打紅梅》等。景德鎮採茶戲系由湖北黃梅採茶戲流入后衍變而成,流行於景德鎮、波陽、都昌一帶。劇目、唱腔均近似黃梅採茶戲,表演上曾受饒河戲影響。
贛北地區 有南昌採茶戲、武寧採茶戲和九江採茶戲。南昌採茶戲流行於南昌、新建、安義等縣,1927年進入南昌市,其曲調分為本調和雜調兩類,本調系由下河調發展而來,雜調包括茶燈調和小戲專用曲調。傳統劇目有“四大記”(即《南瓜記》、《鳴冤記》、《辜家記》、《花轎記》等48本。武寧採茶戲,流行於武寧修水銅鼓靖安一帶。清道光年間就已演整本戲,如《失印配》、《褂袍記》、《文武魁》等50餘本。音樂曲調有正腔(包括北腔、漢腔、嘆腔、四平腔)、花腔和雜調。劇目、唱腔亦與黃梅採茶戲接近。九江採茶戲流行於瑞昌、德安、九江、湖口一帶,劇目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之說,唱腔分平板、花腔、漢腔、雜調4類,接近黃梅採茶戲。
贛中地區 有撫州、吉安、寧都、高安等多種採茶戲。撫州採茶戲,源於宜黃縣的三腳班,並受黃梅採茶戲、宜黃戲、傀儡戲等影響,流行於臨川、崇仁、宜黃、樂安等地。主要唱調有由“豐城絲弦班”唱調發展起來的“本調”和由撫州“會母調”發展起來的“撫調”,以及川調、文南詞和各種小戲專用曲調。伴奏樂器有笛子、嗩吶、二胡等。劇目有《三伢子放牛》、《小和尚鋤茶》、《白扇記》、《毛洪記》等。吉安採茶戲,流行於吉安地區,亦源於宜黃縣三腳班,曾受湖南花鼓戲、吉安戲、宜黃戲的影響,唱腔分本調、文南詞、小調3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革命根據地,曾演出《大放馬》、《歡送哥哥上南方》、《志願當紅軍》等宣傳革命的節目。寧都採茶戲,流行於贛東南,發展中受祁劇、宜黃戲影響,曲調分本調、小調,主要伴奏樂器為“勾筒”(一種竹筒胡琴),劇目有《鋤豆》、《鏟棉》、《毛朋記》等。高安縣的採茶戲源於燈戲,先後演變成兩種採茶戲,一為鑼鼓班,受當地瑞河大班影響較大,其高腔唱調和鑼經具有特色,現稱瑞河戲。另一種為絲弦班,現稱高安採茶戲,因受贛南等地小調和瑞河戲影響,原來伴奏只用“絲弦”(弦樂器),后吸收了京劇的鑼鼓經。劇目有《孫成打酒》、《劍袍記》和現代戲《喜鵲鬧梅》等。現代戲《小保管上任》已攝製成影片。

流派


江西採茶戲
江西採茶戲
採茶歌舞四處傳播,並以當時盛行茶區的馬燈、龍燈和舞獅形式,發展了載歌載舞的茶籃燈。從茶山開市到逢年過節、家有喜事均以茶籃燈助興盛行趨勢可見茶籃燈倍受歡迎之程度。此後,江西採茶戲便是在這供人們娛樂欣賞,載歌載舞、且歌且舞的形式(即採茶歌和茶籃燈)的基礎上發展了起來。從地區劃分看,可稱之為贛南採茶、贛北採茶、贛東採茶、贛西採茶和贛中採茶等。從藝術風格看,五種採茶又可稱之為“五大流派”;以地名稱謂,則江西十九餘縣市幾乎都有,其中南昌採茶戲、高安採茶戲、萍鄉採茶戲、瑞昌採茶戲、吉安採茶戲、撫州採茶戲等較為突出。

著名演員


江西採茶戲
江西採茶戲
江西採茶戲豐富多采,載歌載舞,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雖從清乾隆時起屢遭禁演,但它仍以頑強的生命力活躍於廣大農村。由於它善於吸收各種民間歌舞和地方戲曲的長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發展非常迅速,現已成為江西流行最廣泛的地方戲曲。著名演員有鄧筱蘭、朱銘盛、劉日鳳、徐榮秀、丁少年、諶國泰、黎花英、彭金花、易蘭英、李鳳嬌、鄧小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