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德意志歌劇院

柏林德意志歌劇院

柏林德意志歌劇院是柏林三大歌劇院中最大的。它坐落於柏林俾斯麥大街,是世界最悠久、知名度最高的歌劇院之一。歌劇院領導只邀請世界一流的指揮家和傑出的歌唱家登台,這一傳統地完好地保持到了今天。

劇院簡介


柏林德意志歌劇院
柏林德意志歌劇院
德意志歌劇院便是德國歌劇的至高殿堂。成立於1912年12月7日,1943年11月23日毀於戰火,重建於1943年11月23日。

歷史


柏林德意志歌劇院於1912年創建,尤以對德語歌劇的權威闡釋見長。德意志歌劇院原建築於1943年11月23日毀於戰火,1961年9月24日,由弗里茨·伯恩曼設計的德意志歌劇院新建築揭幕,演出了莫扎特的《唐璜》,歷任院長包括卡爾·艾伯特、埃貢·希費爾納和著名導演戈茨·弗里德里希、烏多·齊默爾曼等,歷任音樂總監包括著名指揮家費倫茨·弗里恰伊、洛林·馬澤爾、科博斯和德·布爾格斯,1997/98演出季開始由克里斯蒂安·蒂勒曼任音樂總監兼音樂會藝術總監。自2004/05演出季起,基爾歌劇院前任院長琪爾斯婷·哈爾姆斯擔任院長,成為德意志歌劇院歷史上第一位女性院長。2005年10月,義大利指揮家雷納托·帕盧姆博被任命為音樂總監,他指揮演出的第一部歌劇是阿爾貝托·弗蘭切蒂斯的《日爾曼尼亞》,作為2006/07音樂季的盛大開幕式。
德意志歌劇院便是德國歌劇的至高殿堂。成立於1912年12月7日,坐落於柏林俾斯麥大街的的德意志歌劇院(Deutsches Opernhaus)雖然歷史較短,但其辦院宗旨卻是與林登大街的原皇家歌劇院(現柏林國立歌劇院)大相徑庭。以德國人的劇院為核心思想,該歌劇院自開幕以外便被奉為人民的劇院,也與柏林市的歷史肝膽相照。
20世紀初葉到魏瑪共和國,德國政治動蕩經濟蕭條。德意志歌劇院更改數個東家後於1925年被柏林市政府收購,更名為市政歌劇院(St?dtische Oper)。歌劇院請來了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的學生,指揮家布魯諾?瓦爾特擔任音樂總監,前布萊斯勞劇院首腦Heinz Tietjen擔任總經理。這一任命行之有效。其間劇院除了將不少19世紀鮮為人知的歌劇搬上舞台,對於當時新作品諸如恩斯特?克熱內克(Ernst Krenek)的《容尼奏樂》(JONNY SPIEL AUF)、庫特?威爾(Kurt Weill)的《主角》(DER PROTAGONIST)和《教皇被攝》(DER ZAR L?SST SICH PHOTOGRAPHIEREN)等的大力推廣則奠定了其作為整個德國首屈一指的歌劇演出場所和團體的地位。
20年代末卡爾·艾伯特(Carl Ebert)上任總經理,將歌劇院帶領到一個全新高度。艾伯特既為藝術管理者,本身也是顯赫的歌劇導演。庫特?威爾1932年3月的全球首演《誓言》(DIE BüRGSCHAFT)便是由他執導。此外同年秋天由弗里茨?布希(Fritz Busch)指揮的威爾第歌劇《假面舞會》也是當時柏林文化界的一大亮點。
納粹上台之後
納粹上台之後滿腔抱負的艾伯特和弗里茨?布希來到了英國,開創了格林德波恩巡迴歌劇節,這一為歌劇領域奠定新標準的做法至今依舊時鮮。1934年德意志歌劇院被第三帝國宣傳部接管。1943年,同大多數德國文化場所一樣,德意志歌劇院屢經盟軍空襲轟炸已成一片廢墟。1944年1月30日,歌劇院的辦公地點也被炸毀。全面戰爭使音樂變為無聲。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戰爭結束後幾個月,盟軍和柏林市政府達成一致,同意在俾斯麥原址重建歌劇院。歌劇院方面借用西方劇場(Theater des Westens)上演音樂會,並將其作為臨時駐紮地。上世紀50年代,在艱難的過渡場所,弗倫岑?弗里柴(Ferenc Fricsay)於1948-52年擔任音樂總監,並邀請到了當時德國首屈一指的歌唱家諸如迪特里希?費舍爾-迪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伊麗莎白·格呂莫(Elisabeth Grümmer)、約瑟夫?格蘭德爾(Josef Greindl )和恩斯特?海弗里格等(Ernst Haefliger)登台亮相。躊躇滿志的老經理卡爾?艾伯特亦從1954-1961年重返歌劇院擔任總經理職位,促成了歌劇院新大樓的落成和歌劇院的遷回舊址。
1961年9月24后
1961年9月24日,由弗里茨·波納曼(Fritz Bornemann)設計的新歌劇院開幕,開幕演出為莫扎特的《唐璜》 。在弗里柴的建議下,歌劇院更名為如今使用的柏林德意志歌劇院(Deutsche Oper Berlin)。波納曼的設計繼承了當時包豪斯主義的遺風,無論是外部建築還是內部陳設都極為簡潔明快,街面牆上甚至少有窗戶。這些都是為了讓音樂在歌劇院內占絕對統治地位的煞費苦心之作,而將建築的“分心”可能降到最低,同時突出最大的功能性,尤其是聲學效果。
冷戰時期
隨著冷戰開始和柏林牆的立起,德意志歌劇院成了西柏林乃至整個聯邦德國唯一的大型歌劇院。古斯塔夫·魯道夫·塞爾納(Gustav Rudolf Sellner)繼任艾伯特出任總經理。同艾伯特一樣,塞爾納也是位卓有成就的歌劇導演,由他在過渡劇院導演的勛伯格《摩西與艾倫》(MOSES UND ARON )轟動一時。1965年他任命年輕的洛林?馬澤爾(Lorin Maazel )為音樂總監。在馬澤爾以及其後被譽為“奧地利總指揮”的卡爾·伯姆(Karl B?hm)和老牌指揮尤金·約夫姆(Eugen Jochum)的操持下,歌劇院藝術質量達到了黃金時期,那時出現在歌劇院舞台的大牌歌唱家包括貢杜拉?雅諾維茨(Gundula Janowitz)、何塞·凡丹姆(José van Dam)、里奧尼·雷薩尼克(Leonie Rysanek)、安亞·希爾雅(Anja Silja)和阿格尼斯·巴爾查(Agnes Baltsa)等。樂團開始廣泛世界巡演,比如1968年赴墨西哥奧林匹克運動會以及之後的三次日本巡演。一大批著名指揮家和導演也紛至沓來,為歌劇院的藝術繁榮錦上添花,值得一提的是導演制歌劇(Regietheater)奠基人,作曲家理查?瓦格納的孫子,也是著名歌劇導演維蘭?瓦格納(Wieland Wagner)便將他為拜羅伊特度身定製的若干瓦格納歌劇帶到德意志歌劇院演出,使德意志歌劇院成為瓦格納歌劇的殿堂和歌劇導演最前沿理念的坐標。當著名大提琴家齊格弗里德·帕爾姆(Siegfried Palm)於1976年接替 Egon Seefehlner出任總經理時,歌劇院在西班牙指揮家洛佩茲·科博斯(Jesús López Cobos)和德國指揮家基德?阿爾布萊希特(Gerd Albrecht)的調教下開創了更為世界性的劇目,由此一大批法國各義大利歌劇明星也紛紛在歌劇院初試啼聲,比如艾迪塔?格魯貝洛娃在唐尼采蒂《拉美摩爾的露琪亞》中的職業生涯首演。此外齊格弗里德?耶路撒冷(Siegfried Jerusalem)和芭芭拉?亨德里克斯(Barbara Hendricks)也是在德意志歌劇院開始了自己的舞台生涯。

成就


1977年,偉大的德國導演瓦爾特·費森斯坦(Walter Felsenstein)的嫡傳弟子戈茨?弗雷德里希(G?tz Friedrich)在歌劇院首次執導歌劇,隨後成為歌劇院的掌門人。1972年他問鼎瓦格納聖地拜羅伊特音樂節的便是自己製作的《唐豪瑟》。作為戲劇導演奇才,戈茨·弗雷德里希集藝術成就和行政管理於一身,決定性地為歌劇院開拓了廣闊的國際舞台。他邀請了更具國際背景的指揮家加盟歌劇院,包括霍爾斯特·施泰因(Horst Stein)、朱塞佩?西諾波利(Giuseppe Sinopoli)、馬賽羅·維奧蒂(Marcello Viotti)、克里斯托弗·普里克(Christoph Prick)和彼得·施耐德(Peter Schneider)等。值得一提的是由醫學博士轉行當指揮的義大利指揮家朱塞佩·西諾波利(Giuseppe Sinopoli)當時是歌劇院的常客,他的指揮嚴謹而考究,專業人士和愛樂者都對他傾心有加。更具傳奇色彩的是,西諾波利正是2001年4月20日在德意志歌劇院指揮《阿依達》演出時暈倒在地,因心臟病發作不治身亡,演出中斷。他也成為極少數在指揮台上殉職的指揮家。

其先鋒導演


作為先鋒導演的一面旗幟,戈茨?弗雷德里希充滿做到了百花齊放。雖然他的歌劇製作始終佔據了當時的主流思想,但他依舊不遺餘力地邀請其他導演光顧指導,包括赫伯特·維爾尼克(Herbert Wernicke)、讓·皮埃爾·波奈爾(Jean-Pierre Ponnelle)、君特·克雷默(Günter Kr?mer)和漢斯·紐恩菲爾斯(Hans Neuenfels)等。2000年12月弗雷德里希去世,他製作的瓦格納和理查·施特勞斯等人的歌劇依舊活躍在世界的歌劇舞台。
9月6日,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為了更好的加強中外文化交流,特地增加了中外藝術院團交流的板塊,國家話劇院特邀了德國柏林德意志劇院出演話劇《俄狄浦斯城》,還邀請柏林德意志劇院的首席戲劇構作和劇院副院長:索尼婭·安德斯和藝術運營總監:米夏埃爾·德·維維於在中國國家話劇院舉辦了“劇場運營和戲劇季”的運營專題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