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托·馮·俾斯麥
德意志帝國首任宰相
奧托·愛德華·利奧波德·馮·俾斯麥(德語: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男,出生於薩克森,德意志帝國首任宰相(1871年—1890年)。
1847年4月14日普魯士聯合邦議會會議開幕,當選為柏林州的正式議員。1851年出任法蘭克福邦聯會議的普魯士王國代表,不久后升為大使,任職8年。1857年被任命為駐俄大使。1862年9月23日擔任首相兼外交大臣。
俾斯麥靠“鐵血政策”自上而下地統一了德國,還幫助法國凡爾賽政府鎮壓巴黎公社。他對內頒布《反社會黨人非常法》,殘酷鎮壓工人運動;對外力圖運用聯盟政策,確立德國在歐洲的霸權;維護專制主義;通過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醫療保險制度、社會保險。
1815年4月1日午後1時出生在普魯士的勃蘭登堡阿爾特馬克區申豪森莊園。出生后的第二年,他們家遷至波美拉尼亞的克尼普霍夫莊園,這是俾斯麥父親在此地繼承的3個小莊園中的1個。
照片
俾斯麥未滿17歲時,入讀了格廷根大學。然而,俾斯麥並不滿意大學的生活。在其就讀大學期間,他經常腰間佩劍,並牽著一隻大狼狗。但卻無心向學,並染上了很多惡習,曾與同學進行過27次決鬥。後來,雖轉到柏林大學入讀法律系。雖然畢業后成為了律師,但他並不甘於此,於是投考政府的官職,當上了一個小書記員。在此時他結識了一位貴族女子,並結下婚約,可是他沒錢,想以賭博賺錢卻反而輸掉所有金錢,並欠下很多債務。因此這次婚約取消了。
其後他結識了一位牧師的女兒,再訂婚約,可惜,那位女子亦跟一位富有的軍人走了。結果俾斯麥只有帶著欠債,回到家鄉。回到家鄉后,他與其哥哥分家,當上了莊園主人,很快便再次進入政壇。
這一次步入政壇,使俾斯麥一生的命運徹底改變了。首先是當上了河堤監督官。2月中旬,易北河的凌汛到了。排山倒海的浮冰從上游堆移下來,若不及時疏導,就有可能在有河壩橋樑的地段壅塞堆集,大塊的冰凌和不斷累積的水壓有可能衝決河壩堤防而吞沒易北河兩岸的田莊牧場。每年凌汛都有一個月左右。俾斯麥倒是很願意接受這個挑戰,很快樹立了正面的形象。藉此機會參加了議會選舉,當選為候補議員,但他卻成功逼使一位議員以患病理由退出,2月聯合邦議會一位馬格德堡市議員生病,格拉赫兄弟要俾斯麥代表他作為薩克森議員,去參加在柏林舉行的聯合邦議會會議。
1847年4月14日普魯士聯合邦議會會議開幕,當選為柏林州的正式議員。
1848年革命爆發,普魯士王被俘。俾斯麥決定親赴柏林,打探虛實。途中,他遇上了威廉親王的妻子,要求他協助其夫稱王,但俾斯麥拒絕了這個請求。後來腓特烈·威廉四世成功鎮壓了這次革命。
軍裝
1857年被任命為駐俄大使。
1862年春,俾斯麥回到柏林,普魯士王因為內部的壓力,並不能升他為首相。結果俾斯麥請辭,並被改派為駐法大使。
1862年9月23日威廉一世召回俾斯麥,並任命其為首相兼外交大臣。
1862年成為首相的俾斯麥在9月26日的下院首次演講中堅定的對議會說道:“當代的重大問題並非通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就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從此俾斯麥被冠上了“鐵血宰相”的綽號。俾斯麥就任首相后,未能解決與議會的衝突。為此,他欲以德國統一的大業來轉移議員的視線,並爭取工人階級的支持來抗衡資產階級自由派。很快,他開始籌劃三場王朝戰爭。
德國統一之前的歐洲“棋局”
1861年丹麥國王欲接管普丹邊境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兩地,俾斯麥立即以此製造爭端。他首先確保如果普丹開戰,其它列強不會幹涉,並與奧地利結盟共同攻打丹麥,最後逼使丹麥放棄這兩個州。在1864年10月30日所簽訂的《維也納條約》中,規定丹麥放棄兩地。而於1865年8月14日普、奧兩國達成《加斯坦因專約》,將荷爾斯泰因劃歸普魯士統治,石勒蘇益格則歸屬奧地利。這其實是俾斯麥處心積慮的陰謀,因為奧地利所得的石勒蘇益格不但面積狹小,而且被普魯士包圍。這樣奧地利很容易便會與普魯士發生衝突,因此,這是一條將奧地利推向戰爭的導火線。
普丹戰爭后,俾斯麥決定要將奧地利趕出德意志邦聯,以利於將來德國的統一。因此他著手孤立奧地利,首先俾斯麥答應協助俄國取消《黑海中立條款》。並與法皇拿破崙三世會晤,表示普魯士不反對把盧森堡及萊茵河區讓給法國,以此確保法國在普奧戰爭中保持中立。而英國當時繼續實行光榮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奧發生衝突時會保持中立。
1866年4月8日與義大利簽訂攻守同盟條約,規定如果普魯士在3個月內與奧開戰,義大利則必須同時對奧宣戰,只有在奧地利歸還威尼斯予義大利的情況下,方可與奧講和。
普奧戰爭
這時,俾斯麥決定與奧講和。因此在1866年8月23日簽訂的《布拉格條約》中給予奧地利極為寬容的講和條件,以便於保持對奧的良好的關係。
由於法國仍然在幕後操控著南德意志地區的各個邦國,阻礙著德國統一。隨著俾斯麥加緊統一德國,普法矛盾越來越尖銳。1870年普法因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發生糾紛。普魯士做了些讓步,但拿破崙三世得寸進尺。當時在埃姆斯溫泉療養的威廉一世以溫和的口吻予以拒絕,然後將其與法國大使會見的經過用電報通知俾斯麥,讓俾斯麥對電報內容作必要的改動后發表。俾斯麥認為這是一樁對普魯士有重大意義的事件,它提供了一個刺激法國宣戰的機會。在與軍方人士商議后,他當即篡改電報內容,使其帶上侮辱法國的口吻,並相信這“將對‘高盧牛’起到一塊紅布的效果”。7月13日電文一發表,便引起法國政府的狂怒。7月14日晚,法皇決定宣戰,翌晨,法軍接到動員命令。同日晚,普魯士政府亦向北德意志邦聯發出動員令。7月16日南德諸邦也動員起來。7月19日法國首先向普魯士宣戰,普法戰爭就此爆發。
工作照
德意志帝國成立典禮中的俾斯麥
俾斯麥剛當普魯士首相時,並無多大名氣,而且鐵血政策的出籠,還給他帶來了小惡名。普奧戰後他任北德聯邦首相,“鐵血宰相”有大名聲了;普法戰後,帝國宰相、中將、侯爵加身,“鐵血宰相”有了赫赫名聲,成了歐洲家喻戶曉的大偉人。但是這時在國內他的地位已有了隱患。
俾斯麥與德皇威廉二世
1898年7月30日鐵血宰相俾斯麥悄然離世,享年83歲。身後之事,俾斯麥預先都有安排。報紙公布了1890年俾斯麥辭呈的全文。辭呈指斥威廉二世妄改外交政策破壞對俄友誼。俾斯麥去世時,威廉正泛舟夏天的大海上。得知消息他立即從挪威海濱返航基爾,並電告赫伯特移靈柏林舉行國葬。8月2日,威廉抵達弗里德里希斯魯,假模假樣地向鮮花和花環叢中的俾斯麥遺體誌哀。至於國葬,只好免了。老頭早已選好此莊園一片針葉林中的一塊空地。威廉碰了一鼻子灰返回柏林。
1865年 - 1871年:高貴的俾斯麥-順豪森的奧托伯爵。
1871年 - 1890年:高貴的俾斯麥親王。
1890年 - 1898年7月30日:高王貴的俾斯麥親,勞恩堡公爵。
在國內問題方面,首先在1871年至1877年間的“文化鬥爭”中,與羅馬教廷互相攻擊,最後以雙方互相妥協結束。再在1878年隨即開始“圍剿左派”,制定《非常法》,以打壓社會民主黨。但同時間,他亦制定了很多保障工人的措施,來進行攏絡,雖然很多隻屬表面性質,但仍使德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勞工立法的國家。
軍事思想
晚年的俾斯麥
王朝戰爭
對丹麥的戰爭結束后,他便積極籌劃對奧戰爭,1866年6月17日普魯士出兵荷爾斯泰因,發動對奧戰爭。7月3日雙方主力在薩多瓦村(捷克境內)展開決戰,普軍大勝。8月23日雙方在布拉格締約,奧地利退出德意志聯邦。
普奧戰爭結束后,成立了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德國統一已經走了一大半路程,剩下的還有萊茵河以南、鄰接法國的4個小邦國(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和黑森—達姆斯塔得)。而法國擔心德國因統一而變得強大,所以竭力阻擾普魯士統一的步伐。
1870年7月19日法國向普宣戰。戰爭爆發后,普軍優勢明顯,並迅速攻入法國境內,9月1日雙方在色當展開決戰。普軍的數百門大炮輪番轟炸,幾小時內法軍傷亡達2.5萬名。下午3點,法軍升起白旗投降,拿破崙三世當了俘虜。普法戰爭后,巴伐利亞等4邦國加入德意志聯邦,德國統一全部完成。
外交思想
普魯士與奧地利形勢
拉攏鄰邦
俾斯麥把錯綜複雜的局面簡約化,在德丹、普奧和普法戰爭中,首先通過外交以利益交換拉攏大多數強國,孤立敵人,然後每次都設定與實力匹配的有限軍事目標,一擊而中,見好就收。在統一德國之後,俾斯麥繼續拉攏英、俄和奧地利,集中力量排擠和限制強鄰法蘭西,並鼓勵法國在海外殖民地擴張,轉移它在歐陸的注意力,從而最大限度地維護了德國利益。
三國同盟
柏林會議
1877年俄土戰爭爆發,俄國大敗土耳其,並簽訂了《聖斯蒂法諾和約》。但這損害了英、法列強的利益,因此列強便請沒有置身其中的俾斯麥作出調停。
1882年與義大利,奧匈帝國簽訂“三國同盟”。
1883年羅馬尼亞也加入了三國同盟。三國同盟的建立標誌著以德國為盟主的一個帝國主義軍事集團最終形成了。
英德矛盾
在俾斯麥的領導下羽翼漸漸豐滿的德國,迫不及待的加入了殖民擴張的隊伍。
1885年佔領了坦噶尼喀(德屬東非)。不久,又相繼佔領了盧安達、蒲隆地。德國企圖沿赤道佔領東西非洲,這樣一來,就與英國的計劃(2C計劃)發生了衝突。
1890年德英簽訂條約,雙方劃分了在東南非的勢力範圍,德國取得坦噶尼喀,英國獲得肯亞和烏干達。但條約並未最終制止兩國的矛盾。隨著俾斯麥的離職,英德矛盾愈演愈烈,成為“一戰”爆發的重要原因。
有一次,俾斯麥租了一個地方當辦公室。他要求房東在房間里裝個電鈴,但房東以“沒有置辦裝電鈴的義務”為理由拒絕了。當時,俾斯麥沒說什麼。晚上,俾斯麥的房間忽然傳來了槍聲。房東以為發生了意外,立刻前去查看。只見俾斯麥在慢條斯理地辦公,書桌上擺著尚在冒煙的手槍。
房東膽怯地問:“發生了什麼?”俾斯麥淡淡地說:“沒什麼。我只不過在用槍召令我的部下。”第二天一大早,俾斯麥的房間就安上了電鈴。
他反應機敏,口才一流。他初次擔任外交官,並出席了日耳曼同盟會議。德國國王任命他當外交官時,對他有點不放心,說:“你從無外交的經歷,竟接此重任,實在很大膽。”俾斯麥機智地回答:“陛下將此重任託付給我,是陛下的膽量大。至於我能否勝任,過一段時間就知道了。如果我不能勝任,請陛下立刻撤我的職。如今陛下敢下令,我就敢接受命。”
俾斯麥與友人到森林裡打獵。友人不慎跌入沼澤。俾斯麥聽到求救聲跑來,故作嚴肅地說:“我若貿然救你,一定連我也陷入沼澤中,所以我決定不救你了。可是我又不能眼睜睜看你受折磨,為了免除你的痛苦,我只好下狠心一槍幹掉你。”話完舉槍,友人害怕被殺,拚命掙扎,終於死裡逃生。
卡提利納是古羅馬政治活動家,反對貴族共和國的密謀策劃者。俾斯麥在許多場合把他的政治上的反對者說成是卡提利納分子——唯恐天下不亂的密謀策劃者。他在1862年9月30日普魯士議會預算委員會的會上說:“在國內有大批卡提利納分子,他們最大的興趣就是唯恐天下不亂。”
還有一次,在1878年俾斯麥針對自由派反對派則說得更為粗暴:“要按著撞牆,讓他們疼得哇哇叫!”對於不順耳的言論,他有時斥之為“政治上的井中投毒”(1882年1月的說法);有時又有“報刊——印在紙上的胡扯”(1888年在帝國議會的演說)這樣的驚人之言。
俾斯麥還把跟他製造麻煩的人稱為“爬行動物”。1869年,俾斯麥為了對付他的政敵,建立了一個他稱之為與“爬行動物作鬥爭的”秘密基金,這個秘密基金就被俾斯麥叫做“反爬行動物基金”(Reptilienfonds)。與當時的許多政府一樣,俾斯麥擁有大筆預算外的秘密支配的基金,此後這些秘密基金就被稱為“反爬行動物基金”。在政治、外交上,俾斯麥是使用秘密基金賄賂、收買相關人員的高手。在1870年末,為了使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同意普魯士國王當統一德國的皇帝,俾斯麥從“反爬行動物基金”即秘密基金中給路德維希二世撥出很大一筆錢。收到錢后,巴伐利亞國王在俾斯麥起草的“勸進書”上籤了名:請求威廉二世接受德意志皇帝的頭銜。
俾斯麥與李鴻章
俾斯麥這句真假難考的謙語,卻真正道出了其與李鴻章其實是截然不同的人。梁啟超認為李鴻章難以與俾斯麥媲美,“李鴻章之學問智術膽力,無一能如俾斯麥者,其成就之不能如彼,實優勝劣敗之公例然也。雖李之際遇,或不及俾,至其憑藉則有過之。人各有所難,非勝其難,則不足為英雄。李自訴其所處之難,而不知俾亦有俾之難,非李所能喻也。使二人易地以居,吾知其成敗之數亦若是已耳。故持東李西俾之論者,是重誣二人也”。
關係 | 姓名 | 簡介 | |
祖輩 | 外祖父 | 路德維希·門肯 | 在腓特烈大帝和腓特烈·威廉二世的朝中任過高等文官,曾任普魯士駐瑞典大使、內務大臣。 |
父母 | 父親 | 費迪南德 | — |
母親 | 威廉明妮 | — | |
妻子 | 喬安娜·馮·普特卡默 | — | |
子女 | 長子 | 赫伯特 | 由其父親自己“傳、幫、帶”但並不理想。後來他與一位匈牙利貴族女兒結婚。 |
次子 | 比爾 | 比父親僅多活3年,嗜酒如命。 | |
女兒 | — | 活了78歲,其女是俾斯麥小兒媳。 | |
孫子 | — | 俾斯麥長子赫伯特之子。一任外交官,一在軍隊。此孫曾於1944年7月20日,參與行刺希特勒,事敗被囚於薩克森豪森集中營。 |
1858年的俾斯麥
蘇聯歷史學家葉魯薩里姆斯基:不僅僅是1848年不徹底的革命的掘墓人,同時也是這場革命的遺囑執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