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因鎮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轄鎮

大因鎮,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轄鎮,位於徐水區城區東南部,西北距城區12千米,地理坐標位於東經115°44'34"~115°37'02",北緯38°52'44"~38°58'54"之間。西靠留村鎮,北鄰崔庄鎮和安肅鎮,東與安新縣接壤,南以漕河為界與清苑區毗鄰。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2.80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1.15千米,總面積57.44平方千米。

清初,大因鎮划屬東南路。1958年,建大因公社。1984年,改稱大因鄉。1958年9月,設立大因人民公社。1984年2月,改建為大因鄉。1996年,與原南白塔鄉合併,改置大因鎮。截至2020年6月,大因鎮轄25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大因村。

2017年,大因鎮農業總產值4.59億元;財政收入完成945.3萬元,其中國稅收入完成795.2萬元,地稅收入完成150.1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69億元;引進省外資金1.58億元。 2018年,大因鎮有工業企業40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7個。

2021年,保定市徐水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為53771人。

歷史沿革


清初,大因鎮划屬東南路。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屬第八區。
1953年,分為防陵、大閑、思城,王村4個鄉。
1958年,建大因公社。
1984年,改稱大因鄉。
1949年,屬徐水大因三區。
1954年,成立初級社。
1956年,成立高級社。
1958年9月,設立大因人民公社。
1961年,公社調整時,析大因人民公社建立大因、南白塔、沙口人民公社,大因人民公社仍用原名。
1984年2月,改建為大因鄉。
1996年,與原南白塔鄉合併,改置大因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因鎮位於徐水區城區東南部,西北距城區12千米,地理坐標位於東經115°44'34"~115°37'02",北緯38°52'44"~38°58'54"之間。西靠留村鎮,北鄰崔庄鎮和安肅鎮,東與安新縣接壤,南以漕河為界與清苑區毗鄰。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2.80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1.15千米,總面積57.44平方千米。
大因鎮
大因鎮

地形地貌

大因鎮地處太行山東麓,地貌類型為堆積作用形成的山前傾斜平原,總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勢平坦,平均海拔高度19米。

氣候

大因鎮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2.3℃,年平均降水575毫米。

水文

大因鎮境內境內有漕河、瀑河兩條河流流經,通往白洋淀。瀑河自南賀進入進人大因鎮,貫穿大因鎮北部。漕河自范馬庄流經大因鎮南部。地下水類型為貯存於第四紀沉積物中的孔隙水。 

自然災害

大因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旱澇、風災、低溫、霜凍、雷擊等。

行政區劃


2013年末,大因鎮轄大因、王村、龍化、大千秋、小千秋、漢陽、崔迪城、李迪城、肖迪城、於迪城、小因、任庄、防陵、南白塔、西小營、南賀壽營,葛村、伍級、敬上、大東張、小東張、小西張、范馬庄、前街、後街等25個村民委員會。 
截至2020年6月,大因鎮轄25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大因村。 
大因鎮區劃詳情
大因村於迪城村王村村南賀壽營村小西張村葛村村漢陽村
任庄村肖迪城村龍化村范馬庄村小東張村伍級村——
小因村崔迪城村大千秋村大西張後街村南白塔村敬上村——
防陵村李迪城村小千秋村大西張前街村西小營村大東張村——

人口民族


截至2013年末,大因鎮轄區總人口65542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0.56萬人,城鎮化率8.5%。另有流動人口240人。總人口中,男性3623人,佔51.3%;女性32919人,佔487%;14周歲以下8092人,佔總人口的12.3%;15~64周歲48131人,佔總人口的73.5%;65周歲以上9319人,佔總人口的14.2%。總人口中漢族人口63982人,佔97.7%;少數民族人口主要是回族、滿族、壯族等1560人。人口出生率17.07‰,人口死亡率6.02‰,人口自然增長率11.0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012.58人。 
截至2017年末,大因鎮常住總人口53630人。 
截至2018年末,大因鎮戶籍總人口62994人。
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大因鎮常住人口為53771人。

經濟


綜述

2013年,大因鎮農業總產值37672萬元,農民人均收入7520元。工業總產值126038萬元。 
2017年,大因鎮農業總產值4.59億元;財政收入完成945.3萬元,其中國稅收入完成795.2萬元,地稅收入完成150.1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69億元;引進省外資金1.58億元。 
2018年,大因鎮有工業企業40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7個。 

第一產業

2013年,大因鎮耕地59865畝,糧食作物面積佔耕地總面積85%以上,農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糧食總產量46138噸,其中小麥產量20088噸,玉米產量26050噸。養殖業以飼養豬、牛、雞養殖為主,已建成規模養殖企業15家。生豬飼養量9.1萬頭,年末存欄9.4萬頭;羊飼養量0.09萬隻,年末存欄0.08萬隻;家禽年飼養量54.63萬隻。畜牧業產值16982萬元。 
2017年,大因鎮糧食總產量41878噸,肉類總產量7824噸,蔬菜總產量55323噸。全鎮規模養豬場、養牛場達到8個,生豬存欄65000頭,奶牛存欄4000頭。 

第二產業

2013年,大因鎮發展造紙、紡織、文具、制磚、不鏽鋼加工、農產品深加工等行業。全鎮規模以上工商企業46家,主要從事造紙,制磚、不鏽鋼加工,農產品深加工等行業。建成大因鎮舊物資購銷市場和南白塔不鏽鋼加工兩大特色市場,其中南白塔不鏽鋼加T市場已成為河北省最大的廢舊不鏽鋼購銷基地。有收購企業34家,加工企業5家,從業人員1500餘人。有工商戶南戶723家,主要從事農產品加工、物資購銷、建築、建材、服務運輸等行業。 
2017年,大因鎮新上投資千萬元以上項目7個,500萬元以上農業項目5個。全鎮不鏽鋼購銷年加工處理不鏽鋼12萬噸,苗木栽培、工程綠化產業輻射帶動1200餘農戶致富增收。 

第三產業

2013年末,大因鎮有超市、商品零售146家,集市12個。社會商品零售額146萬元。有郵政所1個,郵政業務總量350萬元,報紙、雜誌累計期發行26萬份。通信服務網點1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5萬門,固定電話用戶2900戶,電話普及率69.34%;行動電話用戶9250戶,網際網路用戶2300戶。

文化


名字由來

大因鎮因鎮政府駐大因村得名

地方特產

徐水漕河驢肉火燒,為圓形火燒,是徐水區特色小吃,也是大因鎮的地方小吃。火燒為一種麵食,一般為死面(死面為未經發酵的麵粉)做成,將其在餅鐺里烙熟后,架在灶頭裡烘烤,使其外焦里嫩,趁熱用刀劈開,加入熟驢肉,還可加入辣椒和香菜。驢肉湯加澱粉熬制的燜子,也可加入火燒佐食。
據史料記載,驢肉火燒在清康熙年間便已聞名於世,起源於明代徐水區漕河鎮,那時是以馬肉火燒的形態出現的。
明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開始著手削藩。燕王朱棣對削藩心存不滿,便以尊祖訓、誅“奸臣”為名正式起兵造反。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朱棣所率的部隊跟李景隆所率的建文帝軍在河北保定雄縣的白河溝展開了一場大戰。燕王軍被建文帝軍打敗,被迫引軍退到了徐水。糧草被毀,軍中廚師把烹制的馬肉夾在火燒中送給燕王食用,戰士得以飽腹,並最終取得了白河溝之戰的勝利。在朱棣稱帝世道太平之後,徐水漕河當地人開始效仿朱棣,殺馬做馬肉火燒。一直到清代,因為康熙皇帝重農桑,禁止屠戮牛馬,人們便以驢肉替代,驢肉火燒從此誕生。

交通


大因鎮境內京港澳高速公路、京廣高速鐵路穿境而過。主要道路有3條:大因西線、中線、東線。橋涵5座。2013年,大因鎮有徐水區7路、3路公交車通過,設站點17處。

社會


教育事業

2013年末,大因鎮有幼兒園7所,在園幼兒1680人,專任教師65人;小學11所,在校學生3702人,專任教師159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學生1238人,專任教師102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教育設施完善,中小學校實現了電化教學、遠程教育。

體育事業

2013年末,大因鎮有學校體育場所27個。25個村全部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5.3%。 

文化事業

2013年末,大因鎮有鎮文化站1處,村級文化活動中心25處,各類圖書室26個,藏書6萬餘冊。有大鼓會、秧歌會、小劇團等。擁有各種文化娛樂場所20餘處。 

醫療衛生

2013年末,大因鎮有衛生院共2所,為大因中心衛生院和南白塔衛生院。有床位75張,醫護人員37人。除西小營外,其他村莊都已設立農村合作醫療點,門診部(所)34個;有床位102張,每萬人擁有病床22張;固定資產總值346萬元。專業衛生人員34名,其中執業醫師12人,執業助理醫師8人,註冊護士6人。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3.6萬人次。25個村村民全部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100%。 

基礎設施

2013年末,大因鎮有線電視用戶3986戶,入戶率32.94%;有深水井5眼及成套凈化設備,年供水1.65萬立方米;鎮區主要道路兩側鋪設排水管道3840米;有3.5萬千伏安變電站1座,變壓器392台,更新、改造農電線路12.5千米,節約能源動力費用約5萬元。 

社會保障

2013年末,大因鎮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810戶,人數1132人,月人均110元,與上年持平;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810戶,人數1135人,月人均60元,支出81.72萬元。醫療救助64人次,救助資金14.9萬元;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2.5萬人,參保率95%。農民參合率達到94%以上;初步建立起了養老、醫療等多層次、廣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