鍬峪鄉
鍬峪鄉
鍬峪鄉位於甘肅渭源縣南部,南北長20公里,東西寬5公里,總面積67平方公里,鄉政府駐地鍬峪村距縣城12.5公里。鍬峪鄉有11個村民委員會,73個村民小組3740戶,15574人。總耕地面積34088畝。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全鄉各類商業批發零售和餐飲服務網點148個,藥材年交易額在230萬元以上。
衛星地圖
鍬峪鄉
教育事業長足發展。投資314萬元,先後建成了鍬峪中學教學大樓、鍬峪一小教學樓。南橫學校教學大樓即將交付使用,鍬峪二小教學大樓已列項待建。體育事業發展迅速,素有“體育之鄉”之美稱。
鍬峪鄉
地方物產豐富。境內適宜於種植小麥、蠶豆、洋芋、玉米、油菜等多種農作物,特別是食用百合,多種名貴中藥材,花卉種球,蕨菜等區域特色經濟迅速發展,初步形成了萬畝洋芋,萬畝藥材,500畝食用百合等支柱產業基地。
鍬峪鄉
生態旅遊業方興未艾。位於鍬峪鄉峽口境內的“天井幽谷”------天井峽,全長7.5公里,有仙女屏、歇佛岩、水簾洞、卧龍潭等20多個各具特色的景點,令人目不暇接。鍬峪城鎮建設堅持“高起點設計,高標準建設”,以完善規劃,加快行政中心的形成和發展為重點,強勢推進城鎮東擴戰略,加快推進新區建設,積極推進旅遊服務型城鎮建設,大力推進和活躍商貿服務業,發展房地產業,開發旅遊業,做大飲食服務業。
食用百合
鍬峪鄉農民運動會
每到國際兒童節,也就是6月1日,鍬峪鄉幾乎全體村民都齊聚鍬峪中學運東場,觀看一年一度的盛會,欣賞由鍬峪鄉各個教育單位帶來的大型文藝匯演,在接下來的3天,大家將參與或者觀看包括籃球、乒乓球、拔河、象棋、書法等在內的比賽項目。忙碌了許久的人們,在這個時刻可以好好享受一下了,拋卻一切煩惱,什麼都不去想,什麼都不去做,靜靜的去聆聽、去欣賞,或陪家人在運動場走走,或與親朋在運動場邊小樹林里坐坐,或獨自在林旁小河邊走一走……
運動會伴著鑼鼓喧天、號傳八方、彩旗飄飄、人山人海的入場式在6月1日拉開帷幕,參加入場開幕式的各方陣來自鍬峪鄉各學校學生,從幼兒園到中學,毫無疑問,這是全鄉的盛宴。運動會吸引四方八鄰的鄉親們前來觀看,見證屬於兒童的節日狂歡,同時也屬於大家的輕鬆時刻。
在人們悠閑地時刻,比賽場上上演著另一道風景線,那就是緊張激烈和鬥志昂揚。每個村代表隊、校代表隊都為了榮譽奮戰,那種不服輸、跌倒了繼續站起來奧林匹克精神,展示出了鍬峪人民強壯的體魄,同時也體現著廣大勞動人民去努力建設家鄉的信心與智慧。
鍬峪鄉
鍬峪鄉
土豆(馬鈴薯):
鍬峪鄉
時下,走進渭源縣馬鈴薯種薯主產區會川、五竹一帶,放眼望去,標準化管理的數千畝馬鈴薯良種網棚銀波蕩漾、碧浪起伏,機械化耕作的種薯大田,壟溝分明,長勢喜人,遍野盛開的薯花濃郁芬芳,沁人心脾,成為渭水源頭一道靚麗的“特色產業風情線”。
渭源縣獨特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決定了其馬鈴薯種薯繁育的資源優勢。面對新世紀建設現代農業的機遇和挑戰,縣委、縣0按照工業化思維謀划農業產業優化升級,突出在馬鈴薯種薯生產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上做文章,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從2000年前的不足10萬畝增加到40萬畝,2010年全縣馬鈴薯總產值達到4.1億元,佔到一產比重的46.38%,農民人均從馬鈴薯產業中獲得收入1267.43元,點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7.86%。
推進標準化與優質化相結合,堅持以抓好“綠色牌”、“標準牌”為載體,先後完成了“渭源縣馬鈴薯種薯”原產地標記認證,註冊了“五竹”、“渭河源”牌種薯商標,被中國農學會特產之鄉組委會命名為“中國馬鈴薯良種之鄉”、被甘肅省農牧廳認定為甘肅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渭源馬鈴薯種薯的知名度不斷提升,品牌效應逐步顯現,所產種薯遠銷新疆、內蒙等10多個省市,年外銷馬鈴薯種薯40多萬噸。
鍬峪地處渭源縣南部,氣候陰濕寒冷,毗鄰五竹地區,幾乎每家都會種一些馬鈴薯,有的是準備秋收后賣出,有的則是自己做飯吃。可以這麼說吧:鍬峪人就是吃土豆長大的。
渭源馬鈴薯種薯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粉條:
鍬峪鄉
特點:馬鈴薯粉條,色白,條細,養分多。適於熬菜,烹炒和涼拌菜用。
粉條的加工方法:
1、手工工藝流程:選料提粉→配料打芡→加礬和面→沸水漏條→冷浴晾條→打捆包裝。
2、機械化加工方法:
漏瓢式工藝流程:澱粉原料→制芡糊→合粉揣揉→抽氣泡→漏絲成型→煮粉糊化→冷卻撈粉→切斷上掛→冷凝→冷凍→解凍乾燥→(壓塊)包裝→成品粉絲。鍬峪村二隊有一家加工土豆粉條多年的廠子,老闆叫王忠,從事粉條加工和買賣多年,機器也不斷升級,方便了附近農民的粉條加工。
塗布工藝流程:精製澱粉原料--調漿--塗布--糊化脫布--預干--時效--切絲成型--乾燥--包裝--成品粉條,從鮮粉到成品加工時間只需2小時,實現時效可控化,大幅恢復馬林薯核心功能。
擠出式加工工藝流程:配料與打芡--合漿--下料--加熱成熟並擠出--冷卻--乾燥--定長切割--包裝。
黨參:
鍬峪鄉
素有“千年葯鄉”之稱的渭源縣,盛產黨參、當歸、黃芪等名貴中藥材,尤以黨參質量最佳,自古就有“黨參故里”之說,2002年被中國農學會特產之鄉組委會正式命名為“中國黨參之鄉”。該縣立足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按照“南歸北參川芪”的布局,形成了北部黃土梁峁溝壑乾旱區黨參種植基地,2009年種植面積達8萬畝以上。為了維護和提高“渭源白條黨參”在國內外市場的信譽度和知名度,切實保護生產者、使用者和消費者合法權益,縣上積極進行“渭源白條黨參”證明性商標相關資料的收集、撰寫和申報工作,2008年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正式受理,經過一年多的公告評審,正式註冊。
渭源白條黨參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渭源白條黨參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渭源白條黨參為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
當歸:
當歸,拉丁文名:Angelica sinensis,別名干歸、秦哪、西當歸、岷當 歸、金當歸、當歸身、涵歸尾、土當歸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國分佈於甘肅、雲南、四川、青海、陝西、湖南、湖北、貴州等地,各地均有栽培。當歸的根可入葯,是最常用的中藥之一。當歸也可用於滷製品配料中,其主要特點是去腥增香,增加肉製品和葯香味。藥用價值: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
鍬峪人民種植當歸比較普遍,當歸對鍬峪人名來說是一種經濟作物。
黃芪:
鍬峪黃芪
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后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由於長期大量採挖,近幾年來野生黃芪的數量急劇減少,有趨於絕滅的危險。為此確定該植物為漸危種,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黃芪在鍬峪可以說家家都種,而且種植面積還比較多,個頭大,尺梢長,長姿端正,可謂優品。鍬峪人民歡迎各位中藥材老闆前來考察,同時也希望我們的中藥材能有一個好銷路。
其他:
當然了,還有好多其他特產,歡迎大家補充和指正。後續會更新一些照片。
歡迎大家來鍬峪考查,鍬峪人民歡迎您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