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蒲葦鶯
鳥綱雀形目動物
水蒲葦鶯(學名:Acrocephalus schoenobaenus):小型鳥類,體長12-14厘米。雌雄兩性羽色相似。上體褐色,頭頂和背具粗著的黑褐色軸紋;腰和尾上覆羽較淡棕色,無軸紋;頭頂黑褐色軸紋常沿縱軸排列成行;眉紋皮黃色或灰白色,寬闊而明顯;貫眼紋黑褐色;耳下覆羽較四周羽毛色暗;兩翅和尾褐色而沾灰,外翈羽緣紅褐色;下體白色,或淡土黃色;兩脅較暗;腋羽白色,有時稍沾土黃色;翅下覆羽淡銀灰色,羽緣土白色。
棲息於湖泊、溪流、水塘、水庫、沼澤、水稻田、濕草地和海邊等水域附近的蘆葦叢、灌叢和草叢中。常單獨或成群活動。性機警,多躲藏在草叢和灌叢中活動或覓食。食物主要有昆蟲及其幼蟲。廣泛分佈於歐洲,往東經小亞細亞,中亞,一直到葉尼塞河,越冬於非洲。
水蒲葦鶯
大小量度:體重♂11-15g,♀10-13g;體長♂125-155mm,♀120-150mm;嘴峰♂14-16mm;翅♂62-74mm,♀60-71mm;尾♂51-57mm。(註:♂雄性;♀雌性)
主要棲息於湖泊、溪流、水塘、水庫、河流等水域附近的蘆葦叢、灌叢和草叢中,也出入沼澤、水稻田、濕草地和海邊灌叢與草叢。
水蒲葦鶯常單獨或成群活動。性機警,平時多躲藏在草叢和灌叢中活動或覓食,難得看見它們。但在繁殖期間,雄鳥和其它葦鶯一樣常站在灌叢、草叢的枝、莖頂端鳴叫,從早到晚從不停息,有時還進行求偶飛行炫耀:在突出的枝頭上鳴唱一會兒后,突然斜飛向空中,急速地扇動翅膀再繼續鳴唱一陣,然後將兩翅折向背部,再滑翔到原來的棲木上。雌鳥即便是繁殖期間,亦躲藏在灌、草、葦叢中,很少暴露自己。
水蒲葦鶯的鳴聲是沙啞和甜美短句的響亮混合,比大葦鶯聲快,並間雜模仿叫聲。鳴聲能持續數分鐘之久而無間斷。叫聲包括沙啞的顫鳴聲 "tue" 及其的嘟聲。
食物主要有昆蟲及其幼蟲。
原產地: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巴林、白俄羅斯、比利時、貝南、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波札那、保加利亞、布吉納法索、蒲隆地、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中國、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克羅埃西亞、塞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埃及、厄利垂亞、愛沙尼亞、衣索比亞、芬蘭、法國、加彭、甘比亞、德國、迦納、希臘、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匈牙利、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約旦、哈薩克、肯亞、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黎巴嫩、賴比瑞亞、利比亞、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拉維、馬里、馬爾他、茅利塔尼亞、摩爾多瓦、黑山、摩洛哥、莫三比克、納米比亞、荷蘭、尼日、奈及利亞、挪威、阿曼、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中亞區,東亞區,歐洲區)、盧安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獅子山、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索馬利亞、南非、南蘇丹、西班牙、蘇丹、史瓦濟蘭、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突尼西亞、土耳其、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烏茲別克、撒哈拉沙漠西部、葉門、尚比亞、辛巴威。
繁殖期5-7月。營巢於灌叢和草叢中,巢多數呈杯狀,偶見有圓筒狀。離地面10-30厘米草莖或灌木下部,有時築於草叢中乾燥地面上。巢主要由枯草莖和草葉構成,內墊以細草莖、偶見有獸毛。巢的大小為外徑8.5-12厘米、內徑4.8-8厘米、高4-8厘米、深3-5厘米。卵的大小為18-19毫米×13.5-14.5毫米,平均18.3毫米×14毫米。孵卵和育雛由雙親共同完成。孵化期13-14天。育雛期13-14天。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