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豇豆的結果 展開

豇豆

藥物

豇豆,中藥材名。本品為豆科植物豇豆的種子。秋季果實成熟后採收。

別名


羊角、豆角(《醫林纂》),角豆、飯豆腰豆、長豆、裙帶豆(《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漿豆(《貴州民間方葯集》)。

來源


品豆科植豇豆。秋季熟採收。

性味歸經


甘,。
①《滇南本草》:味平。
②《綱目》:甘咸,平,無毒。
③《本草從新》:甘澀,平。
入脾、腎經。
①《得配本草》:入足太陰經氣分。
②《本草求真》:入腎,兼入胃。

功能主治


健脾補腎。治脾胃虛弱瀉痢,吐逆,消渴,遺精,白帶,白濁小便頻數
①《滇南本草》:治脾土虛弱,開胃健脾。
②《綱目》:理中益氣,補腎健胃,和五臟,調營衛,生精髓。止消渴,吐逆,泄痢,小便數,解鼠莽毒。
③《本草從新》:散血消腫,清熱解毒。
④《醫林纂要》:補心瀉腎,滲水,利小便,降濁升清。
⑤《四川中藥志》:滋陰補腎,健脾胃,消食。治食積腹脹,白帶,白濁及腎虛遺精。

形態特徵


一年生纏繞性草本。莖無毛或近於無毛。托葉棱形,兩端漸狹急尖,基部著生莖上;3出複葉互生,頂生小葉菱卵形,兩側小葉斜卵形。花序較葉短,著生2~3朵花;小苞片匙形,早落;萼鍾狀,無毛,皺縮,萼齒5,披針形;花冠蝶形,淡紫色或帶黃白色,旗瓣、翼瓣有耳,龍骨瓣無耳;雄蕊10,2體;雌蕊1,子房無柄,花序頂部被髯毛。莢果長20~30厘米,下垂;種子腎形或球形。花期6~7月。果期8月。

分佈區域


全國大部分地區有栽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或煮食。

配伍


①治食積腹脹,噯氣:生豇豆適量,細嚼咽下,或搗絨泡冷開水服。(成都《常用草藥治療手冊》)
②治白帶,白濁:豇豆、藤藤菜。燉雞肉服。(《四川中藥志》)
③治蛇咬傷:豇豆、山慈姑、櫻桃葉、黃豆葉。搗絨外敷。(成都《常用草藥治療手冊》)

注意事項


《得配本草》:氣滯便結者禁用。

化學成份


種子含大量澱粉、脂肪油、蛋白質、煙酸、維生素B1、B2。鮮嫩豇豆含抗壞血酸22毫克%。

論述


1.《滇南本草》:治脾土虛弱,開胃健脾。
2.《綱目》:理中益氣,補腎健胃,和五臟,調營衛,生精髓。止消渴,吐逆,泄痢,小便數。解鼠莽毒。
3.《本草從新》:散血消腫,清熱解毒。
4.《醫林纂要》:補心瀉腎,滲水,利小便,降濁升清。
5.《四川中藥志》:滋陰補腎,健脾胃,消食。治食積腹賬,白帶,白濁及腎虛遺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