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夏關係史
宋夏關係史
全書39萬字,引用各種文獻資料200餘種。分12章,主要論述了北宋對西夏政策的演變,北宋末期及南宋與西夏的關係,宋、夏的統兵體制、兵力配置、裝備、給養,宋夏的歷次重要戰役,宋夏戰爭的階段劃分及各階段的特點,宋夏貿易與雙方戰爭的關係,宋夏與遼朝的三角關係,宋夏對西部吐蕃、黨項等族的爭奪,北宋和西夏的交聘情況,以及雙方的國信使制度,“外交”文書等。而結論和尾論則就宋夏關係史的研究方法、史料的運用以及相關的理論問題作了簡要的說明。二、主要觀點:後世嘆惋宋朝之不武,在與西夏的交往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因為西夏與宋不論是其幅員還是經濟文化的發展程度,兩者都是不能相提並論的。但是宋在與西夏的交往過程中卻常常處於尷尬的地位,以至宋神宗慨嘆"夏國自祖宗以來為西方巨患歷八十年,朝廷傾天下之力,竭四方財用以供饋餉,尚日夜偏偏然,惟恐其盜邊也。"那麼,如何解釋泱泱大國難於應付“撮爾”小國的挑戰呢?若僅從宋夏關係中的具體事件或表象去探究,顯然是不夠的,只有深入到對方的政治、軍事體制中,深入到雙方所處的歷史時代和大環境中去探究,才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本書對宋夏關係的描述沒有停留在雙方經濟、軍事交往中的人和事件上,而是以北宋政治運行機製為切入點去探尋宋與西夏交往的發展軌跡。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而政治又是經濟的集中表現。無庸諱言,宋與西夏的時戰時和構成了宋夏關係最重要的特徵,和與戰的轉換,在宋夏關係前80年中主要取決於西夏對宋的挑戰,這一時期宋在很大程度上都處於被動的應戰態勢。那麼為何西夏要屢屢發動戰爭?目前學界對此問題已做了多方面的探討,但結論似不能令人滿意。該書以唯物史觀關於各民族之間的關係,取決於每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展程度的基本原理為指導,從宋夏不正常的經貿關係探究箇中原因。
1978年由傑里弗巴勒克拉夫主編、80位西方歷史學家執筆編撰的《世界歷史地圖集》曾指出"宋比唐的世界主義為少,對外部世界經常採取防範和猜疑的態度"。這有兩方面的具體表現:一是北宋建立后,為避免重蹈五代的覆轍,對唐未五代以來的政治制度、軍事制度、財政制度等作了重大改革和調整,但是由於"以防弊之政,作立國之法",防範武人專權太甚,一些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策和措施,轉化成為它的對立面,軍政弊制使得軍力國勢不振。自宋太宗朝起軍事失敗主義抬頭,政治逐漸走向內傾,從而導致守內虛外國策的形成。二是由於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對周邊諸族滋生了一種文化優越感,在吸收外來文化以發展本民族文化上,也抱著盲目自大的故步自封的態度,特別是儒家傳統文化那種經由宋學強化了的道德至上主義的鄙視講利的思想日益突出。認識這兩點,對考察、理解北宋對西夏的政策發展變化具有重要意義,因為不論是宋的消極應戰,還是此消彼長的主戰論和反戰論的交替,與這兩點都有直接密切的關聯。
李華瑞,1958年生,歷史學博士。現為河北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授,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歷史評審組成員、中國宋史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等職。在《歷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中國史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3部,主編著作4部。1996年以來連續兩次享受河北省青年骨幹教師津貼,被評為河北省跨世紀人才和河北省第三屆社科優秀青年專家。
緒論
第一章 宋初西部邊疆政策
一、宋初的統一謀略
二、宋太祖對西部的經營
三、李繼捧入朝與宋太宗削藩
四、關於李繼遷反宋的性質問題
五、宋太宗晚期政治方針的轉變與宋夏關係
六、反戰論與宋真姑務羈縻以緩爭戰政策的形成
一、元昊的偏霸策略
二、元昊上表與宋夏關係的破裂
三、攻守之爭與反戰論的發展
四、慶曆新與慶力和議
五、整飭邊防與謀取橫山政策的提出
六、夏諒祚繼位至宋英宗繼位間的宋夏關係
第三章 宋神宗、哲宗、徽宗時期對夏政策的發展演變
一、宋神宗與王安石制夏思想的異同
二、熙寧元豐時期對西夏戰略進攻政策的形成
三、熙寧元豐時期反戰論的主張及其影響
四、元袥時期綏撫西夏政策的形成
五、宋妥協退讓政策的失敗與紹聖元符拓邊政策的形成
六、宋徽宗時期拓邊政策的發展
第四章 北宋末期及南宋與西夏的關係
二、南宋與西夏關係的發展演變
第五章 宋夏戰爭論(上)
一、北宋的西部軍隊
二、西夏的軍隊
三、地形與宋夏戰爭中的一般關係
第六章 宋夏戰爭論(中)
第七章 宋夏戰爭論(下)
一、宋夏戰爭諸階段的劃分
二、宋夏戰爭第一階段的特點
三、北宋防禦戰的特點和抵抗方式的改進
第八章 宋夏緣邊的城、寨、堡
一、北宋邊城、寨、堡的建置及其特點
二、北宋城堡寨的內部結構
三、北宋沿邊城寨堡與蕃部武裝的招緝
四、西夏緣邊的城寨堡
第九章 宋夏貿易與宋夏戰爭的關係
……
第十章 宋夏與遼的三角關係
第十一章 宋夏對吐蕃、黨項諸族的爭奪
第十二章 北宋與西夏交聘
尾論
附錄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