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
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
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的前身是私立金陵大學於1916年設立的植病蟲組、昆蟲組以及台灣中央大學於1921年創建的中國第一個植物病蟲害學系。我國植物病理學科的創始人鄒秉文、戴芳瀾和昆蟲學科的創始人鄒樹文、張巨伯在此開創中國植物保護人才培養及科學研究工作,因此,我院是中國近代植物病理學、昆蟲學及植物檢疫事業的發祥地。
2018年12月10日,榮獲首批全國黨建工作標桿院系培育創建單位。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組建植物保護學系,2000年成立植物保護學院。經過幾代人的卓越建設,積澱了嚴謹厚重、勵學敦行的優良院風,傳承並保持了在全國同類學科中的領先優勢,部分研究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正以研究型學院建設為契機,以國家重點實驗室創建為目標,以高級人才培養為基礎,以科學研究為重點,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科技服務為載體,以產學研結合為特色,促進學科融合,培育邊緣交叉,佇立學術前沿,緊扣經濟脈搏,打造傑出人才,強化社會服務,內強素質,外塑形象。力爭在不久的將來,建設具有國際水平的植物病蟲害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病蟲害災變預警與綜合治理實驗室、外來生物入侵監測與控制實驗室及昆蟲活性大分子開發利用工程技術中心,將我院建設成為全國植保領域中舉足輕重的科學研究基地、不可或缺的高層次人才培養陣地以及區域性技術依託中心。
2010年,植物保護學科獲得江蘇省優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 |
2010年,農作物生物災害綜合治理重點實驗室被列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建設名單。 |
2008年,作物病蟲害監測與防控重點開放實驗室被列入第五輪農業部重點開放實驗室建設名單。 |
2008年,“植物保護專業教學團隊”被列入國家級教學團隊建設名單。 |
2007年,“普通植物病理學”被列為國家精品課程。 |
2006年,“農業植物病理學”被列為國家精品課程。 |
2005年,“農業昆蟲學”被列為國家精品課程。 |
2002年1月,“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農藥學”被評為江蘇省重點學科。 |
2000年10月,成立植物保護學院。 |
1996年,被江蘇省教委評為省優秀學科梯隊,同年成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 |
1989年,與農業部聯合建立了全國農作物病蟲測報培訓中心和全國農作物病蟲抗藥性監測中心。 |
1989年,成為國家重點學科。 |
1981年,成為我國首批博士學位授權點。 |
1953年,受命制訂我國第一個植病、昆蟲統一教學大綱。 |
1952年7月,全國院系調整時將金陵大學植物病蟲害系和台灣中央大學植物病蟲害學習組建為南京農學院植物保護學系。 |
1921年,台灣中央大學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植物病蟲害學系。 |
1916年,金陵大學設立了植病組、昆蟲組,並在1941年形成金陵大學植物病蟲害系。 |
2013年
黨委書記:吳益東
黨委副書記:黃紹華
院 長:王源超
副 院 長:高學文
辦公室 — 地址:理科實驗樓;
教務辦 — 地址:理科實驗樓;
學生辦 — 地址:理科實驗樓;
研究生學生辦 — 地址:理科實驗樓。
學院風光
南京農業大學農植物病理學科起源於金陵大學植物病理學系,是我國創立最早、享有世界聲譽的國家重點學科。我國植物病理學界的開創者鄒秉文、俞大紱、戴芳瀾、魏景超、裘維藩、方中達等都曾在此工作過。該學科1982年被批准為博士學位授予點,在農業部歷次評估中均被評為優秀博士點,現設有博士后流動站和“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崗位。自1989年起一直是國家重點學科,也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和江蘇省優秀學科梯隊。目前與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荷蘭等多個國際著名大學的植物病理系有著密切的實質性合作。
本學科擁有一支結構合理、團結拼搏、學術水平高、富有創新精神的學術隊伍。現有教職工25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5人。目前有973首席專家、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全國優秀教師各一人,教育部跨(新)世紀優秀人才4人,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一人。設博士后流動站、9個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向、11個碩士生招收方向,是世界著名的植物病理學高級人才培養基地,先後獲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一、二等獎各1項。目前在讀研究生180名,其中博士生40名,碩士生140名。
學科設有植物病原生物學、植物-病原物互作、植物病害綜合治理三個研究方向,八個專門實驗室,另有公共實驗室300平方米、植物培養室300平方米,校內實驗場所總面積達到3000多平方米,是國內一流植物病理學科研基地。“十五”期間主持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面上項目和人才基金項目等90餘項,經費總額3200萬元,專業教師人均經費約160餘萬元。
針對農作物重大病害,研究了病原生物關鍵致病因子、植物關鍵抗病因子及其相互識別與信號傳導的機制、病原生物抗藥性的產生機制,開展了作物抗病基因工程研究,研製了新靶標化學農藥和基因工程生物農藥,此外還對外來生物入侵與控制的基礎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發表論文285篇,被SCI收錄41篇,單篇論文影響因子6.22;獲科技成果獎3項、專利15項,轉讓技術兩項。研究成果對我國農作物重大病害控制、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南京農業大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學科是我國農業高等院校建立最早的學科之一,該學科1986年被批准為博士學位授予點,現設有博士后流動站和"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崗位。1992年和1994年分別被評為農業部和江蘇省重點學科,2002年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
該學科點擁有一支結構合理、團結拼搏、學術水平高、富有創新精神的學術隊伍。現有教授12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0人;副教授和講師9人;具有博士學位的13人,佔中青年教師的80%;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基金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2人。十五期間已培養博士生22人,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1篇;碩士生30人。目前在讀碩士生67人,博士生22人。
多年來,該學科已形成昆蟲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學、昆蟲分子毒理學、昆蟲分子生態學、昆蟲化學生態學、昆蟲信息生態學、害蟲生物防治、昆蟲分類學等七個研究方向,在各自的領域已形成明顯特色和優勢。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973"子項目、國家“863”項目、國際合作重大項目、國家科技攻關等一批重要科研項目。近五年,科研經費達2100萬元,年人均科研經費100萬元。已與英國、美國、日本、法國、澳大利亞等國的高校和科研單位開展實質性合作研究,在國際上已有良好聲譽。
"十一五"期間,該學科將針對害蟲暴發頻繁、農產品安全性、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以及昆蟲資源開發利用等目標,應用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納米技術等高新技術,拓寬研究領域,加強條件建設,提高創新能力,把學科點建成為現代昆蟲學人才培養基地、學科交叉研究中心、相關技術開發的源頭,使學科的基礎設施、學術水平、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綜合實力接近和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農藥科學系是2000年對農業昆蟲和植物病理進行專業調整成立的二級學科,是我國較早設立博士點的學科,是江蘇省唯一的農藥學博士點,2002年被評為江蘇省重點學科。目前學科包括農藥毒理與抗藥性(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農藥合成、農藥加工應用與管理、農藥殘留與環境毒理、天然農藥與仿生農藥等5個研究方向,基本覆蓋了農藥學的各個重要領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近年來,在學術梯隊與人材培養、學科研究與學術交流、成果轉化與推廣應用、實驗室與設備建設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的進展。農藥科學系主任、農藥學科點點長、學術帶頭人沈晉良教授有較高的學術造詣,在國內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2000年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
農藥科學系現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講師4人,具有博士學位8人,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導師6人。擁有氣相色譜儀、氣相色譜-質譜儀、高效液相色譜儀、高效冷凍離心機、超低溫冰箱、PCR等各種先進儀器。近年來承擔國家863、973、國家攻關項目、部省級項目、國際合作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共30項,總經費為637萬元;獲部省級以上科技成果獎19項。獲國家發明專利3項,申請專利3項。科技成果轉化11項,獲直接經濟效益2000多萬元,社會效益70多億元。“九五”期間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出版專著教材8部。
本學科培養的本科、碩士和博士分佈全國各地,同時還利用辦學資源,開展成人教育和技術培訓,先後為農業部農技推廣中心、植保系統、植檢系統和農藥企業舉辦培訓班20餘期,培訓人員數百人,建立了推廣碩士聯合培養基地,為提高從業人員專業素質和企業技術實力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一、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可適應終身教育及社會發展需要的知識結構、較好的綜合素質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夠獨立從事植物保護和相關領域的科技開發、推廣應用、經營管理和教學與科研工作的應用型、複合型人才。
二、基本規格與素質要求
(一)基本規格
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能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具有寬厚的人文社會科學基本知識和生物、農業科學知識,紮實地掌握植物保護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得到有害生物綜合治理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生物災害診斷、預測和綜合治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二)素質要求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有紮實的數學、物理、化學等基本知識和較好的中、外文表達能力和計算機應用能力;
2.掌握生物學和農業科學的基本理論知識;
3.具備識別和調查農業有害生物的技能和方法;
4.熟悉農業有害生物的發生髮展規律,具備有害生物災變預測和指導防治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5.熟悉植物保護、農產品檢驗檢疫和農藥管理的有關法規;
6.具有植保新技術推廣應用和經營管理的能力;
7.掌握科技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備一定的科學研究、獨立工作和創新能力;
8.有良好的調查研究、綜合決策、組織管理和自我表達能力;
9.具有良好的學風和協作奉獻精神。
三、學制
四年。
四、主幹學科與主要課程
(一)主幹學科:生物學、作物學、植物保護學。
一、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具有適應終身教育及社會發展需要的知識結構、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綜合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在科研機構、高校、企事業單位、生態規劃、環境保護及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科研、教學和管理等工作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應用型、複合型人才。
二、基本規格與素質要求
(一)基本規格
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能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具有寬厚的人文社會科學基本知識和農業生物科學、生態學、環境科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接受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訓練,掌握現代生態學和計算機模擬等方面的實驗技能,具備該領域教學、研究、開發和管理的基本能力。
(二)素質要求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有一定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
2.具有紮實的數學、物理、化學等基本知識和較高的中、外文表達能力和計算機應用能力;
3.掌握生物學和生態學的基本理論知識;
4.掌握科技文獻檢索、資料查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備一定的獨立工作和科研創新能力;
5.掌握生態學數據的調查和採集方法,具有利用現代技術分析、處理和整合不同類型、不同尺度和不同層次的生態學信息的能力;
6.了解生態學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能夠以系統生態學思維處理可持續發展中的各種生態學問題;
7.有良好的調查研究、綜合決策、組織管理、文字組織和自我表達能力;
8.具有良好的學風和協作奉獻精神。
三、學制
四年。
四、主幹學科與主要課程
(一)主幹學科:生態學、生物學、環境科學。
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科的歷史地位及現實貢獻
我國創立最早的同類系科,培養了國內最早的植物病蟲學多年制本科畢業生:前身是金陵大學於1916年設立的植病組、昆蟲組以及中央大學於1921年創建的中國第一個植物病蟲害學系。
中國近代植物病理學、昆蟲學的發祥地:我國植物病理學的創始人鄒秉文、戴芳瀾和昆蟲學創始人鄒樹文、張巨伯在此開創植保人才培養及科學研究工作。
中國現代植物保護學科的主要起源地:學院前身培養出一批植物保護學界泰斗,解放前畢業生佔全國植物病蟲工作人員的近50%。歷史上曾經有一批大師支援兄弟院校而成為其植物保護學科的開拓者。
在全國同類學科中具有領先優勢,部分研究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植物病理學和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學均為國家重點學科;農業部首批重點開放實驗室 ---病蟲監測與治理重點開放實驗室被列為重中之重建設。
國家植保行業中的職業培訓中心:全國唯一的農作物病蟲測報培訓中心以及抗藥性監測培訓中心均附設於此。
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授32名,其中博士生導師27名。擁有"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全國模範教師、教育部青年教師獎獲得者各1名,3人入選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培養計劃, 7人獲得教育部新世紀創新人才計劃資助。
植保領域中重要的國家級科研基地:主持了科教興國戰略中的所有相關重大科學研究項目,在研總經費超億元。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三項。在《Nature》等國際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學術影響名列學校和國內同行前茅。兩篇博士論文先後榮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
人才培養水平國內領先,質量優秀:兩度主持了本學科的面向二十一世紀國家教改項目研究;“植物保護本科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榮膺植保專業人才培養總體研究方面唯一的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植物保護專業為江蘇省首批品牌專業。
教學改革影響巨大:
教育部頒布的現行植物保護學本科人才培養規範及教學大綱亦由我院主持制訂;5門專業核心課程均為省級優秀課程,其統編教材3部主編、1部副主編。
畢業生就業率高,就業層次高,社會貢獻大:就業率穩定在95%以上,多年位居 全校榜首。其中1/3考取國內外研究生,1/3進入機關事業單位,1/3進入外資或國內骨幹企業,教育回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