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悠悠行

唐代詩人李賀的作品

《古悠悠行》是唐代詩人李賀的作品。此詩前四句由白天過去太陽已落山,黑夜到來月亮東升這一極其普通的自然現象,萌生出“千歲隨風飄”的奇思遐想;后四句分別用兩個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具體寫出了“千歲隨風飄”。全詩以晝夜之道,生死之說,譏刺秦皇漢武,諷寓當朝時弊,既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又具有尖銳的諷刺性。

作品賞析


李賀常常用他的詩歌去探究宇宙的奧秘,人生的真諦,寫下了一曲曲帶有哲理意味的詠嘆調。這首《古悠悠行》就是這樣的作品。
詩的前四句是說,日入西山,夜色深遠,晝夜循環,今古如此,無有窮盡,本是大自然的規律;即使是千歲之久,在歷史的發展中,亦如風飄之疾速,匆忽即逝。詩人此種感系,曾在許多篇什中抒發,如“王母桃花千遍紅,彭祖巫咸幾回死?”(《浩歌》)。以仙人比凡人,足見年命之短促。但日月遞更,今古無盡的道理,聯繫實際,並不是人人都能悟得。“今古何處盡?千歲隨風飄。”這兩句雖然很簡短,但卻是經過高度濃縮寫出來的具有豐富內涵的詩句。這兩句用粗線條勾畫了一幅綿延無盡的時間和廣袤無限的空間背景。“千歲”句表面上雖然只是指時間,“千歲”,在漫長的時間長河裡像一陣風那樣飄忽而過。但是“千歲”又不僅僅是指時間,也指千歲之內的一切事物。這千歲內的人、事、物,也和時間一樣隨風飄蕩而逝,無影無蹤了。
詩的前四句蘊含的無比深厚的內容。這當中有詩人在時間消逝時心靈顫震的音符,有悠遠的時間廣闊的空間背景。“千歲隨風飄”一句又帶起了下面四句。
詩的后四句,則進一步寫大自然的變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求仙不老,終難實現。君不見海沙雖細,經年變化,也可以長大為石。詩人在《夢天》中曾寫道:“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人間的滄海桑田之變,猶如千年走馬,說的是變化迅速。海沙成石說的是變化巨大。日久天長,人間萬物都會發生變遷。秦王石橋,群魚吹沫;漢武銅柱,流光銷磨,至今已不復存在。這說明代更年遠,必然發生陵谷之變,此為萬物消長的常理。
此詩通篇富於哲理,充滿理趣,不生枝蔓,純乎理喻,這在李賀詩中是罕見的。在結構筆法上,先寫日月如梭,反覆更替,流光迅速,無有終期,是為不變之道;再寫海沙變石,魚沫吹橋,流光消柱,無法阻止,是為萬變之理。變與不變,對比寫來,深化主題,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量。

創作背景


李賀作詩,命題立意,比物征事,凡有諷寓,“皆深刺當世之弊,切中當世之隱”(姚文燮《昌谷集注序》)。詩人經歷的貞元唐德宗年號,785——805年)、元和唐憲宗年號,806——820年)期間,唐王朝已由盛而衰,政治混亂,憲宗昏庸無能,惑於神仙,祈求長生不老,上行下效,形成風氣。此詩正是由此而發。

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字長吉。河南府福昌縣昌谷鄉(今河南省宜陽縣)人,祖籍隴西郡唐朝中期浪漫主義詩人,與詩仙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後世稱李昌谷。
出身唐朝宗室大鄭王李亮)房,門蔭入仕,授奉禮郎。仕途不順,熱心於詩歌創作。作品慨嘆生不逢時、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反映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社會剝削的歷史畫面。詩作想象極為豐富,引用神話傳說,托古寓今,後人譽為“詩鬼”。27歲(一說24歲)英年早逝。
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作為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代表人物,李賀與“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齊名,留下了“黑雲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著有《昌谷集
李賀因長期的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昌谷,27歲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