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額燕鷗
鴴形目鷗科動物
白額燕鷗(學名:Sterna albifrons)是鴴形目鷗科的鳥類。體長22-27厘米,體重55-60克。夏羽頭頂、頸背及貫眼紋黑色,額白。冬羽頭頂及頸背地黑色減少至月牙形。幼鳥似非繁殖期成鳥但頭頂及上背具褐色雜斑,尾白而尾端褐。棲息於海岸、河口、沼澤。常集群活動,以魚蝦、水生昆蟲為主食。為中國常見的夏季繁殖鳥。從東北至西南及華南沿海和海南以及內陸沿海的大部分地區均有繁殖。分佈於歐洲、亞洲、非洲和大洋洲。
白額燕鷗成鳥夏羽:自上嘴基沿眼先上方達眼和頭頂前部的額為白色,頭頂至枕及後頸均黑色;背、肩、腰淡灰色,尾上覆羽和尾羽白色;眼先及穿眼紋黑色,在眼后與頭及枕部的黑色相聯;眼以下頭側、頸側白色;翼上覆羽灰色,與背同色;第1-2枚初級飛羽黑褐色,第1枚的羽干白色,內翈羽緣有寬闊的楔形白斑,至羽端逐漸消失,第2-3枚初級飛羽羽干淡褐色,第3-5枚初級飛羽銀灰色,內翈先段稍沾黑灰,羽緣白色,其餘飛羽灰色;頦、喉及整個下體包括腋羽和翼下覆羽全為白色。
成鳥冬羽:與夏羽相似,頭頂白色向後方擴大,黑色變淡變窄向後退縮。
幼鳥:頭頂部褐白斑駁,后枕黑褐色,上體灰色,因各羽具有褐色羽緣或大片褐色而使上體綴有褐色橫斑和皮黃色或白色羽緣,尾較短,白色,端部褐色。
虹膜褐色:夏季嘴黃色,尖端黑色;冬季嘴黑色,基部黃,夏季腳橙黃色,冬季黃褐色或暗紅色。
大小量度:體重♂40-108g,♀44-68g;體長♂247-283mm,♀230-269mm;嘴峰♂26-33mm,♀25-31mm;翅♂166-194mm,♀157-197mm;尾♂86-123mm,♀81-93mm;跗蹠♂15-18mm,♀15-17mm。(註:♂雄性;♀雌性)![白額燕鷗](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3/3/m33fef482fc2a367b7d64f5f52496c4db.jpg)
![白額燕鷗](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3/3/m33fef482fc2a367b7d64f5f52496c4db.jpg)
白額燕鷗
棲居於海邊沙灘、湖泊、河流、水庫、水塘、沼澤等內陸水域附近的草叢、葦叢及灌木叢中,以及沿海海岸、島嶼、河口和沿海沼澤與水塘等成、淡水水體中,近海無人島礁等處。
白額燕鷗在中國台灣部分為留鳥,在大陸為夏候鳥,春季於4-5月遷來,秋季於9-10月遷走。
常成群結隊活動,與其他燕鷗混群。振翼快速,常作徘徊飛行,潛水方式獨特,入水快,飛升也快。搜覓水中食物。飛翔時嘴垂直朝下,頭不斷的左右擺動。當發現獵物時,則停於原位頻繁的鼓動兩翼,待找准機會後,立刻垂直下降到水面捕捉,或潛入水中追捕,直到捕到魚類后,才從水中垂直上升入空中。
以魚蝦、水生昆蟲、水生無脊椎動物為主食。
常見夏季繁殖鳥。指名亞種繁殖於中國新疆西部喀什地區;廣泛繁殖於中國大部地區,從東北至西南及華南沿海和海南島。內陸沿海均有繁殖。有記錄遷徙時見於台灣。每年春夏之交,它們成群結隊、越過重洋;夏天,它們在海濱濕地周邊繁衍生息、生兒育女;秋風吹起,它們拖家帶口,遠赴萬里之外。幾百上千年以來,白額燕鷗就是這樣,世世代代在南半球和北半球之間來來回回。
白額燕鷗的繁殖期為5-7月。成對或成小群繁殖。營巢於海岸、島嶼、河流與湖泊岸邊裸露的沙地、沙石地或河漫灘上,或在水域附近鹽鹼沼澤地上營巢。巢甚簡陋.主要在沙礫地上扒一淺坑,巢內無任何內墊物,有時墊有少量枯草。巢的直徑為7-8厘米,深1-2厘米。每窩產卵2-3枚,偶爾1枚。卵為梨形,卵的顏色為赭色或淡石色,被有小的黑色或紫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30-34×23-26毫米,平均32.0×24.5毫米,卵重為8-11克,平均9.5克。雌雄親鳥輪流孵卵。孵化期20-22天。
![白額燕鷗分布圖](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c/5/mc5743b54beaf228b29a4fbbe139ee2c0.jpg)
白額燕鷗分布圖
產地不確定:蘇丹。
白額燕鷗(6亞種) | ||
---|---|---|
中文名稱 | 學 名 | |
1 | 白額燕鷗指名亞種 | Sterna albifrons albifrons |
2 | 白額燕鷗非洲亞種 | Sterna albifrons guineae |
3 | 白額燕鷗波斯灣亞種 | Sterna albifrons innominata |
4 | 白額燕鷗澳洲亞種 | Sterna albifrons placens |
5 | 白額燕鷗南亞亞種 | Sterna albifrons pusilla |
6 | 白額燕鷗東亞亞種 | Sterna albifrons sinensis |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