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空工業空氣動力研究院

航空工業空氣動力研究與試驗機構

中國航空工業空氣動力研究院隸屬於中國航空研究院,是航空工業空氣動力研究與試驗機構,於2000年由原瀋陽空氣動力研究所(626所)和哈爾濱空氣動力研究所(627所)合併組建。

研究院主要從事航空氣動力設計、數值模擬、風洞試驗基礎與應用技術研究以及配套設備研製,可承擔各類航空航天飛行器型號、高鐵、民用設施等高低速風洞試驗與氣動力綜合技術服務。

歷史沿革


前身基礎

• 第627研究所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哈軍工)空氣動力學實驗室成立。
隨著哈軍工的解體,1970年,空氣動力學實驗室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研究院第七研究所103室。
1976年,成為一個單獨的國防事業單位,名為第三機械工業部第六二七研究所。
1982年,第三機械工業部改稱航空工業部,第六二七研究所更名為航空工業部哈爾濱空氣動力研究所(627所)。
1999年,航空工業部哈爾濱空氣動力研究所(627所)更名為中國航空工業第627研究所。
• 第626研究所
1958年,瀋陽飛機製造廠空氣動力研究室成立。
1961年,改為國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七研究所。
1976年,更名為第三機械工業部第六二六研究所。
1981年,首批獲得空氣動力學專業工學碩士研究生招生培養權。
1982年,第三機械工業部改稱航空工業部,第六二六研究所更名為航空工業部瀋陽空氣動力研究所(626所)。
1999年,航空工業部瀋陽空氣動力研究所(626所)更名為中國航空工業第626研究所。

合併組建

2000年,第627研究所、第626研究所合併組建中國航空工業空氣動力研究院,隸屬於中國航空研究院。
2002年,研究院被國家批准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科研條件


組織機構

據2018年4月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設有總師辦、綜合計劃部、綜合管理與組宣部、產業發展處等部門,其中總師辦設有4個部門、綜合計劃部設有5個部門、綜合管理與組宣部設有9個部門、產業發展處設有5個科技公司。
研究院氣動雜訊技術團隊,為中國航空學會聲學分會氣動聲學專委會主任單位,在香港科技大學設有先進飛行器雜訊技術中心。
總師辦:氣動發展部、實驗技術部、機械技術部、測控技術部
綜合計劃部:綜合計劃處、型號試驗處、科研處、技改處、國際合作處
綜合管理與組宣部:黨政綜合辦公室、紀檢監察審計處、科研保障部、科技委、保密辦公室、財務處、質量安全處、後勤保障處(沈)、後勤保障處(哈)
產業發展處:金凱瑞公司、航科公司、六二六科技公司、模具公司、氣動力實驗廠
組織機構
組織機構

人員編製

據2018年4月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建有7個綜合科研團隊,未來將一共建設40個左右綜合科研團隊。
FL-60風洞
FL-60風洞
非定常氣動力技術團隊:據2018年4月研究院官網顯示,團隊核心成員28人,平均年齡33歲,碩士佔56%,職稱以工程師(57%)和高級工程師(36%)為主。
飛機結冰技術團隊:據2018年4月研究院官網顯示,團隊有核心人員15人,包括氣動、機械、測控等專業人員。
高超聲速氣動技術團隊:團隊成員主要由氣動、機械和測控等專業相關骨幹人員組成,團隊成員學歷以碩士為主。
進氣道技術團隊:據2018年4月研究院官網顯示,團隊共有26人,核心成員職稱以工程師(31%)、高級工程師(27%)、研究員(15%)為主,40歲以下人員佔80%
流動顯示與測量技術團隊:據2018年4月研究院官網顯示,團隊成員23人,平均年齡31歲,包含博士3人、碩士15人、本科5人。
流動控制技術團隊:據2018年4月研究院官網顯示,團隊人員7人。
氣動雜訊技術團隊:據2018年4月研究院官網顯示,團隊共有18人,以碩士、博士為主,由氣動、聲學、測控和結構專業人員組成

設備資源

FL-1風洞實驗室
FL-1風洞實驗室
據2018年4月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擁有各類高低速風洞13座,具備完整的測力/測壓、非定常、CTS(外掛物捕獲軌跡試驗系統)、動力模擬、聲學測量、流動顯示等試驗技術能力,可以為飛行器的性能與載荷預測,推進系統安裝在飛行器上的性能分析、以及武器掛載與飛離安全性評估等飛行器研發項目提供試驗數據。
低速風洞群:Φ1.5米開口迴流式低速風洞(FL-5)、3.5米×2.5米閉口迴流式低速風洞(FL-8)、4.5米×3.5米低速增壓風洞(FL-9)、4.5米×3.5米開/閉口迴流式低速風洞(FL-51)、8米×6米開/閉口迴流式低速風洞(FL-10)、2.0米×1.5米航空聲學風洞(FL-52)
高速風洞群:2.4米連續式跨聲速風洞(FL-62)、1.5米亞跨超三聲速風洞(FL-3)、1.2米亞跨超三聲速風洞(FL-2、FL-60)、0.6米連續式跨聲速風洞(FL-61)、0.6米亞跨超三聲速風洞(FL-7)、0.6米亞跨超三聲速風洞(FL-1)
天平校準設備:BACS-1500天平校準系統、BACS-5000天平校準系統、高準確度自補償天平靜態校準系統、大載荷天平靜校台等

建設成就


科研成果

據2018年4月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FL-2、FL-8等風洞為中國飛行器研製進行了數十萬次的高、低速風洞試驗,參與了幾乎所有重點飛機型號的研製工作,先後獲得部級和國家科技進步獎100多項,被評為“中國航空工業重大貢獻單位”。
研究院的主要專業技術業務領域包括:氣動力技術基礎研究、高低速風洞試驗技術研究、CFD技術研究與應用、飛行器氣動布局設計技術研究、風洞及風洞試驗設備設計與製造、各類航空飛行器風洞試驗。

研究項目

• 承擔殲10飛機氣動力試驗任務
殲-10飛機的研製中,氣動院FL-1(風雷1號)風洞、FL-2(風雷2號)風洞、FL-8(風雷8號)風洞主要承擔了殲10飛機的進氣道試驗、雙座艙測壓試驗、單噴管靜態特性試驗、動力模擬試驗、流譜試驗、旋轉天平試驗、常規測力試驗等任務,通過完成一系列的氣動選型,確定了飛機的最佳設計形式。從80年代開始,分別在高、低速風洞完成了30多期試驗,累計試驗吹風7000餘條,為殲-10首飛和後續的系列改進提供了氣動力技術支撐。
•AG600水陸兩棲飛機研製的主要承接單位
在中國首款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研製設計過程中,航空工業氣動院通過完成一系列的氣動選型試驗,確定了飛機的最佳設計形式。4年時間裡分別在FL-8低速風洞和FL-9低速增壓風洞完成了13期試驗,累計試驗吹風3000餘條,為AG600成功首飛提供了技術支撐。
• C919飛機風洞試驗的主力
AG600飛機在氣動院FL-8風洞進行試驗
AG600飛機在氣動院FL-8風洞進行試驗
作為C919飛機風洞試驗的主力,氣動院及時準確地完成了所負責的所有試驗。從2010年9月至2015年2月期間,氣動院分別在FL-8低速風洞和FL-9低速高雷諾數風洞,兩座風洞完成了十餘期C919飛機試驗,累計試驗天數二百餘天。
在風洞試驗中,通過增壓改變試驗雷諾數,獲得不同雷諾數對C919飛機低速構型氣動特性的影響,為增升裝置的優化設計及低速氣動力數據修正工作提供參考;通過低速狀態下平尾、升降舵、方向舵、副翼和擾流板的部件測力試驗,獲得複核作動器設計載荷校準數據,為操穩、飛控系統等專業的初步設計提供必需的原始依據;通過低速高雷諾數下機翼的失速分離特性試驗,獲得雷諾數效應、機翼典型剖面的壓力和流態分佈,優選出改善C919飛機失速特性的最有效的手段,獲得了代價小收益大,失速特性明顯改善的技術方案,這一系列舉措成功解決了C919飛機的諸多關鍵問題,為C919飛機選型和首次飛行試驗成功提供了技術支持。
• “一帶一路”共建項目
從2014年開始,研究院在南線的巴基斯坦奈及利亞、泰國等亞非國家開拓市場,在北線的俄羅斯開展技術引進,聯合攻關。截至2017年5月,近三年的時間裡,與“一帶一路”沿線的相關國家,就風洞試驗技術服務、風洞試驗設施建設等方面開展了10餘項技術合作。
• 虛擬飛行試驗技術
FL-2風洞實驗室
FL-2風洞實驗室
2017年6月,航空工業氣動院在FL-51風洞順利開展了縱向靜 不穩定動態標模虛擬飛行演示驗證試驗,完成了起風階段模型控制、定姿穩態飛行、控制律調參等科目,實現了俯仰操縱、偏航操縱、滾轉操縱、橫航向耦合操縱及三自由度耦合操縱等多模態下的自動增穩與姿態指令控制演示,成功利用地面操縱設備“駕駛”該模型在風洞中“飛”了起來,使氣動院在新型動態試驗技術領域實現了階段性突破。
截至2017年6月,項目團隊已突破了動力學相似模型研製、三自由度支撐機構設計、數據採集及飛控系統設計等關鍵技術。

學術交流

據2018年4月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先後與俄羅斯TsAGI、法國ONERA、義大利CIRA、德國DLR、德荷(DNW)、英國ARA、美國WMU、英國UoC、英國UoS及香港HKUST等國際知名氣動力研究機構建立合作關係,聯合開展一系列國際合作項目。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截至2018年3月,研究院設有學術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1個,是經國家批准設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國航空工業空氣動力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學術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流體力學

教學建設

中國航空工業空氣動力研究院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共建學生實踐基地,並接收本科學生到單位結合項目工作完成畢業設計;每年接待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學生來院暑期實習和參觀交流。
研究院通過課堂講授、現場實習和參與項目實踐的遞進式培訓,幫助新員工快速具備工作崗位的勝任能力;同時加強思想引導,向新員工傳遞“以業為重”的核心價值觀文化、增強團隊凝聚力和集體歸屬感。通過專題講座、技術交流、聘請國際知名專家和選派骨幹出國學習等各種方式積極開展技術交流與培訓工作,提升技術人員專業化水平,拓展國際化視野。鼓勵並資助員工在職攻讀碩士、博士學位,選派優秀青年骨幹到國外留學深造。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司徽
司徽
研究院標識使用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司徽,司徽地球及變體飛行器組成。
飛行器指向右上方,象徵著航空工業“富國、強軍、惠民”的志向。
藍色環形表明航空工業有深厚的航空高科技基礎,也象徵著集團公司所屬單位圍繞航空工業,緊密團結,有著強大的凝聚力。
飛行器下方“AVIC”,代表航空工業。
通觀整體構圖,表現了航空工業在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領導和關懷下,實施“兩融、三新、五化、萬億”的戰略。弘揚“航空報國,強軍富民”的集團宗旨和“敬業誠信,創新超越”的集團理念,為建設新航空、大航空、強航空而不懈奮鬥。

精神文化

• 航空工業文化
航空工業發展戰略:“兩融、三新、五化、萬億”
兩融:融入世界航空產業鏈、融入區域發展經濟圈。
三新:塑造品牌價值、創新商業模式、構建集成網路。
五化:市場化改革、專業化整合、資本化運作、國際化開拓、產業化發展。
萬億:到2020年挑戰銷售收入一萬億元的奮鬥目標。
航空工業宗旨:航空報國、強軍富民
航空工業理念:敬業誠信、創新超越
• 航空工業氣動院文化
總體發展思路:“一個願景、二個體系、三種能力、四項基礎”
一個願景:成為中國航空氣動力研究發展的主要推動者和引領者,具有中國特色/國際知名的航空氣動力專業研究機構,實現業興、院強、職工富裕幸福的美好未來。
二個體系:氣動力技術發展體系、氣動力技術服務經營體系
三種能力:創新開拓能力、執行能力、修正能力
四項基礎:人才隊伍建設、基礎科研管理、考核評價與薪酬體系、黨群工作與文化建設
核心價值觀:以業為重、務實進取、真誠合作、共榮共贏。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院長袁立
黨委書記王宗文
副院長卜忱、李德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