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藍皮書

中國教育藍皮書

21世紀教育研究院主持編寫的《中國教育藍皮書》,是反映中國教育狀況的年度性報告。主編為楊東平教授,寫作團隊主要由國內高校、教育研究機構、新聞媒體的中青年教育學者、記者等人員組成。

信息


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09)封面
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09)封面
《中國教育藍皮書》致力於從民間的立場和視角來透視、研究、記錄中國教育問題,致力於教育公共政策的研究,聚集教育界內外的民間智慧,從而積極地參與和影響教育現實,推動我國教育變革。2008年起由荷蘭BRILL公司發行英文版,成為海外了解及研究中國教育的重要文獻。
2009年中國教育大事記和2009年中國教育十大新聞,為《中國教育藍皮書》(2010)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2009年中國教育大事記將由專家評定后在新浪網上進行公示,2009年中國教育十大新聞將由網友們從2009年中國教育年度事件中選出。

內容介紹


地震災區兒童

據藍皮書介紹,地震過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走訪了四川、甘肅、陝西等地,收集問卷8千餘份、生物指標數據近千個。對已有數據的初步分析發現,震后的第一個月中,69.1%的兒童和72.4%的青少年出現急性應激反應。3個月後,他們又對北川擂鼓鎮和曲山鎮1600多名城鄉居民進行入戶調查,結果顯示,所有人群中創傷應激障礙(PTSD)的發病率為14.7%,抑鬱症發病率為10.2%,其中中小學生出現創傷應激障礙的比率達到24%。在什邡綿竹德陽的工作也呈類似結果。
藍皮書表示,地震對中小學生產生的心理創傷或負性影響在不同階段的表現是不同的。學齡前兒童表面上常常很難看出有明顯的悲傷,但是日常的生活中表現出行為的變化:不斷眨眼、睡覺時身體成蜷曲狀、常做噩夢、不愛說話等。小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出現典型的退行行為,例如黏人、莫名地哭鬧、以各種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躁動不安、做噩夢、怕黑暗等。初中生處於青春期早期,自我的發展與創傷往往會交織在一起。災后的創傷一般會出現睡眠不好、和父母或老師的對抗行為增多、不願講話等,也會出現一些身體上的變化,例如頭痛、消化不好等。高中生高考的壓力和年齡階段所決定的多重心理矛盾會在大地震中放大。他們往往會出現對未來的學業和家庭經濟擔憂,出現焦慮和緊張或者悲觀失望、沒有學習動力。

關於幼兒教育

《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09)》建議,在幼教階段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學有所教”,需要將普通家庭幼兒享受教育作為制度設計的中心和重點,並以立法的形式保障。
這些年,國家下大力氣促進“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通過各級財政的經費支持,將小學和初中階段的學雜費全部免除,而對城市困難家庭和農村家庭的孩子,則連教科書的費用也一併予以免除。雖然在義務教育階段也存在擺不到檯面上的“擇校費”問題,但即使家長們不去主動“擇校”,孩子們也都能獲得在正規學校就學的機會。
按照國家的現行政策,學前教育不屬於義務教育,國家的財政支持並沒有延伸到這一階段,而是鼓勵社會力量辦學。一方面,中國正處在大規模城市化的進程中,脫鄉入城的新市民和農民工的數量快速增長,城市所能提供的幼兒教育在總量上供不應求,“入園難”成為多數家長頭疼的事情。另一方面,城市中公立幼兒園的數量急劇縮減,民辦和私立幼兒園成為絕對主力,社會資本的逐利傾嚮導致幼兒園在硬體上貪大求豪,在課程上設置繁複,推動幼兒教育的收費不斷上漲。對於普通市民家庭來說,供孩子上正規幼兒園已是一筆沉重的負擔,而對於收入更低的外來打工者來說,他們只能要麼把孩子丟在老家做“留守兒童”,要麼把孩子送到證照不全、照拂不周的低收費“黑幼兒園”。
“三歲看大,七歲至老”。學前教育是孩子重要的成長階段,是開發幼兒智力的關鍵時期。幼兒園的總量不足,將影響不能入托的兒童們的成長潛力。幼兒園的“貧富分化”,使孩子們受教育機會不均等,原本智力水平相當的孩子,還沒有進入義務教育階段就形成接受能力上的落差。此外,打工子弟集中的“黑幼兒園”往往留有安全隱患,不但威脅著孩子們的身心健康,也使他們的家長無法安心工作。“黑園”頻頻出事,卻找不到根治的辦法,這已成為快速發展的大城市的普遍暗疾。
教育藍皮書中關於幼兒教育的論述中,屢屢出現“全體社會成員”“普通家庭”“平民幼兒教育”等用語,這無疑是抓住了亂象叢生的幼兒教育中的要害。說到底,幼兒教育也是剛性需求,也是公益性事業,幼兒教育辦不好,將導致“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不牢。那句“輸在起跑線上”的話,本來是一些專發幼兒財的商人們生造出來的蠱惑之辭,但如果我們聽任幼兒教育中的裂痕不斷擴大,它還真的有可能在一代人身上化為現實。
很顯然,幼兒教育需要國家著力扶助。教育藍皮書提出的“四個保障”可謂對症下藥的解決之道:“明確政府對普通家庭幼兒教育的責任”,才能把這項事業納入政府的公共服務體系。“確定收費標準的同時確定財政經費撥付標準”,才能保證國家經費支持的落實到位,降低家長們的經濟負擔。“立足於舉辦平民的幼兒教育”,才能保證所有家庭的孩子都有正規的幼兒園可上。“嚴格幼兒園的成本核算”,才能遏制幼兒園展開硬體競賽、擴大利潤空間的衝動。
擴大內需是為了保證經濟平穩增長,發展經濟是為了更多地解決民生問題,使所有的社會成員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幼兒教育問題良多,教育藍皮書及時完成了病根的尋找和藥方的開列,就看政府部門如何決策了。雖然國家有限的財政資金需要用於很多刻不容緩之事,但教育問題事關國本,在制度設計和經費劃撥中優先考慮也是理所當然的。

幼兒教育保障

藍皮書認為,應從以下4個方面加以保障:
一是明確政府對普通家庭幼兒教育的責任。依照幼兒教育事業的社會公益性屬性,各級政府應確保幼兒教育的健康發展,明確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公共服務體系中幼兒教育的地位,將幼兒教育納入當地教育發展的統一規劃與管理之中,落實人力、物力、財力。
二是在確定收費標準的同時要確定財政經費撥付標準。幼兒園收費標準應根據生均教育成本、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群眾的承受能力以及不同幼兒園分級分類的情況來確定。政府在確定幼兒園收費標準的同時,還必須確定政府對幼兒教育的經費補助標準,包括對民辦幼兒園的補貼標準,以保障最基本的辦園條件。
三是立足於舉辦平民的幼兒教育。根據政府財力以及多數家庭經濟能力,國家應制定傾斜政策,鼓勵辦面向平民的幼兒教育。
四是嚴格幼兒園的成本核算。幼兒教育屬於社會公益事業,並非純粹的企業經營,收費不能夠隨行就市,其費用不應該也不可能都由家長單方面承擔。
實行“實際培養成本”分擔的技術前提是先要有合理的“成本核算”。必須通過專業研究確定各地幼兒教育支出的標準,嚴格執行財務管理規定,控制幼兒教育成本不必要的上漲或虛抬。

關於特殊教育

《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09)》表示,我國正在逐步完善特殊教育中的“隨班就讀”方式,期望這些措施對“隨班就讀”的質量提高會有所幫助。
藍皮書介紹,隨著城鄉義務教育免費政策的出台,中國經濟發達地區基本普及了殘疾兒童的義務教育。經濟欠發達地區殘疾兒童的入學率也有了大幅度提高。殘疾兒童有學上以後,自然要解決“上好學”的問題。
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政府就制定政策,在普通學校招收殘疾兒童進行“隨班就讀”。但要保障殘疾兒童在學校接受合適的教育,需要滿足很多條件:良好的師資,小規模的班級,程序合法的個別化教育計劃,專業人員的多方面協助等。
藍皮書認為,我國目前“隨班就讀”的對象只涉及盲、聾和智力障礙兒童,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的進步,越來越多、不同情況有特殊需要的兒童都將被納入“隨班就讀”行列,如腦癱兒童、重度肢殘兒童、自閉症兒童多重殘疾兒童,這些兒童的入學和教育質量都有待提高。
藍皮書說,目前,我國教育行政部門已經認識到了“隨班就讀”存在的問題,正在採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強師資培訓、建立和完善資源教室、增加資金投入、建立法制保障等,期望對“隨班就讀”的質量提高有所幫助。

關於性別平等

藍皮書表示,教育在縮小男女兩性收入差異上發揮了顯著作用。有研究表明,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男性和女性平均工資的差異逐漸縮小。具體來說,根據2005年的數據,女性工資與男性工資的比值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為68%,高中階段的為76%,大專程度的為80%,大學本科及以上程度的為83%。
藍皮書說,這表明低教育程度的女性面臨更大的工資性別歧視,而對高教育水平的女性而言,工資性別歧視則要小得多。
勞動力市場上的性別歧視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同一般女性相比,“女大學生”所代表的人群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階層女性,但在就業時同樣受到性別歧視的困擾。女大學生作為就業市場上的弱勢群體,就業形勢越是嚴峻,女大學生就業問題就越是突出。
藍皮書認為,除了政府以外,在大學生就業的性別歧視問題上,社會、用人單位、高校、女大學生自身都應付出必要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