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水利樞紐工程
2009年完工的中國大型工程
三峽水電站,即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又稱三峽工程。中國湖北省宜昌市境內的長江西陵峽段與下游的葛洲壩水電站構成梯級電站。
三峽水電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建設最大型的工程項目。而由它所引發的移民搬遷、環境等諸多問題,使它從開始籌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終與巨大的爭議相伴。三峽水電站的功能有十多種,航運、發電、種植等等。三峽水電站1992年獲得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建設,1994年正式動工興建,2003年6月1日下午開始蓄水發電,於2009年全部完工。
機組設備主要由德國伏伊特(VOITH)公司、美國通用電氣(GE)公司、德國西門子(SIEMENS)公司組成的VGS聯營體和法國阿爾斯通(ALSTOM)公司、瑞士ABB公司組成的ALSTOM聯營體提供。它們在簽訂供貨協議時,都已承諾將相關技術無償轉讓給中國國內的電機製造企業。三峽水電站的輸變電系統由中國國家電網公司負責建設和管理,預計共安裝15回500千伏高壓輸電線路連接至各區域電網。三峽水電站大壩高程185米,蓄水高程175米,水庫長2335米,靜態投資1352.66億元人民幣,安裝32台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的水電機組。三峽電站最後一台水電機組,2012年7月4日投產,裝機容量達到2240萬千瓦的三峽水電站,2012年7月4日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和清潔能源生產基地。
2020年8月18日,“長江2020年第5號洪水”已在長江上游形成,20日8時三峽樞紐入庫流量75000立方米每秒。11月15日,三峽工程發電量已達到1031億千瓦時。
,孫《建略二——業計劃》提建設峽程設。
,政府建設委派支江游勘測隊三峽進行了為期約兩個月的勘查和測量,編寫了一份《揚子江上游水力發電測勘報告》,擬定了葛洲壩、黃陵廟兩處低壩方案。這是我國專為開發三峽水力資源進行的第一次勘測和設計工作。
,產局專潘綏份《貸款籌建廠清償貸款》。
1944年,美國墾務局設計總工程師薩凡奇到三峽實地勘查后,提出了《揚子江三峽計劃初步報告》,即著名的“薩凡奇計劃”。
1945年,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成立了三峽水力發電計劃技術研究委員會、全國水力發電工程總處及三峽勘測處。
1946年,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與美國墾務局正式簽訂合約,由該局代為進行三峽大壩的設計;中國派遣技術人員前往美國參加設計工作。有關部門初步進行了壩址及庫區測量、地質調查與鑽探、經濟調查、規劃及設計工作等。
1947年5月,面臨崩潰的國民政府,中止了三峽水力發電計劃的實施,撤回在美的全部技術人員。
1950年初,國務院長江水利委員會正式在武漢成立。三年後興建了荊江分洪工程。
1953年,毛澤東主席在聽取長江幹流及主要支流修建水庫規劃的介紹時,希望在三峽修建水庫,以“畢其功於一役”。他指著地圖上的三峽說:“費了那麼大的力量修支流水庫,還達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為什麼不在這個總口子上卡起來?”“先修那個三峽大壩怎麼樣?!”
三峽水利樞紐工程
1953年10月,長江水利委員會上游局黨組向西南局財委的報告中提出,將來三峽水庫的蓄水高度可能在190米左右,請西南局向沿江城市和有關單位打招呼,不要在190米高程以下設廠或建較重要的工程。西南局財委同意了這個意見。
1955年起,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領導下,有關部門和各方面人士通力合作,全面開展長江流域規劃和三峽工程勘測、科研、設計與論證工作。3月,在莫斯科簽訂了技術援助合同,第一批蘇聯專家6月到達武漢。長委所屬4台鑽機和第七地形測量隊先後進入三峽地區,開展測量工作。
1955年12月,周恩來在北京主持會議,在聽取長委和蘇聯專家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后,肯定了國內專家的意見,正式提出,三峽水利樞紐有著“對上可以調蓄、對下可以補償”的獨特作用,三峽工程是長江流域規劃的主體。
1956年,毛澤東主席在武漢暢遊長江后寫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的著名詩句。
1957年12月3日,周恩來總理為全國電力會議題詞:“為充分利用中國五億四千萬千瓦的水力資源和建設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的遠大目標而奮鬥。”
1958年3月,周恩來總理在中共中央成都會議上作了關於長江流域和三峽工程的報告,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三峽水利樞紐和長江流域規劃的意見》,明確提出:“從國家長遠的經濟發展和技術條件兩個方面考慮,三峽水利樞紐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應當採取積極準備、充分可靠的方針進行工作。”當月,周恩來總理登上三斗坪中堡島,與隨行專家共同研究三峽工程壩址優選方案。
1958年3月30日,毛澤東主席視察葛洲壩壩址。
1958年6月,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第一次科研會議在武漢召開,82個相關單位的268人參加,會後向中央報送了《關於三峽水利樞紐科學技術研究會議的報告》。
1958年8月,周恩來總理主持了北戴河的長江三峽會議,更具體地研究了進一步加快三峽設計及準備工作的有關問題,要求1958年底完成三峽初設要點報告。
1960年4月,水電部組織了水電系統的蘇聯專家18人及國內有關單位的專家100餘人在三峽查勘,研究選擇壩址。同月,中共中央中南局在廣州召開經濟協作會,討論了在“二五”期間投資4億元、準備1961年三峽工程開工的問題。由於暫時經濟困難和國際形勢影響,三峽建設步伐得到調整。8月蘇聯政府撤回了有關專家。
1970年,中央決定先建作為三峽總體工程一部分的葛洲壩工程,一方面解決華中用電供應問題,一方面為三峽工程作準備。12月26日,毛澤東主席作了親筆批示:“贊成興建此壩。”
1970年12月30日,葛洲壩工程開工。
1979年,水利部向國務院報告關於三峽水利樞紐的建議,建議中央儘早決策。
1980年7月,鄧小平副總理從重慶乘船視察了三峽壩址、葛州壩工地和荊江大堤,聽取了三峽工程的彙報。
1981年1月4日,葛洲壩工程大江截流勝利合龍。
1981年12月,葛洲壩水利樞紐二江電站一二號機組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投產。
1981年11月,鄧小平副總理在聽取興建三峽工程的彙報時果斷表態:“看準了就下決心,不要動搖!”
1984年4月,國務院原則批准由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組織編製的《三峽水利樞紐可行性研究報告》,初步確定三峽工程實施蓄水位為150米的低壩方案。
1986年3月,鄧小平接見美國《中報》董事長傅朝樞時表示:對興建三峽工程這樣關係千秋萬代的大事,中國政府一定會周密考慮,有了一個好處最大、壞處最小的方案時,才會決定開工,是決不會草率從事的。
1986年6月,中央和國務院決定進一步擴大論證,責成水利部重新提出三峽工程可行性報告,以錢正英為組長的三峽工程論證領導小組成立了14個專家組,進行了長達兩年八個月的論證。
1989年,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重新編製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可行性研究報告》,認為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報告推薦的建設方案是:“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三峽工程的實施方案確定壩高為185米,蓄水位為175米。
1989年7月,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來到湖北宜昌,考察了三斗坪壩址。
1989年底,葛洲壩工程全面竣工,通過國家驗收。
1991年9月,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視察三峽大壩壩址。
199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喬石視察三峽大壩壩址。
1992年4月3日,七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以1767票贊成、177票反對、664票棄權、25人未按表決器通過《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決定將興建三峽工程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由國務院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國家財力、物力的可能,選擇適當時機組織實施。三峽工程採取“一次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的建設方式,水庫淹沒涉及湖北省、重慶市的20個區縣、270多個鄉鎮、1500多家企業,以及3400多萬平方米的房屋。從開始實施移民工程的1993年到2005年,每年平均移民近10萬人左右,累計有110多萬移民告別故土。
1993年1月,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成立,李鵬總理兼任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會下設三個機構:辦公室、移民開發局和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
1993年7月26日,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查批准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初步設計報告(樞紐工程),標誌著三峽工程建設進入正式施工準備階段。
1993年8月,國務院發布了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條例,規定:國家在三峽工程建設中實行開發性移民方針,使移民的生活水平達到或者超過原有水平,並為三峽庫區長遠的經濟發展和移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創造條件。
1993年9月26日,江澤民主席為三峽工程題詞:“發揚艱苦創業精神 建好宏偉三峽工程。”
1993年9月27日,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正式掛牌成立。
1993年12月25日,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研究三峽工程移民問題。
1994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考察三峽工地時指出,“既然已經下定決心要上這個工程,就要萬眾一心,不怕困難,艱苦奮鬥,務求必勝”。江澤民主席還為三峽工程題詞:“向參加三峽工程的廣大建設者致敬”。
1994年11月2日,朱鎔基副總理視察三峽工程。
1994年11月17日,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研究三峽工程正式開工問題。
1994年12月,李鵬總理在乘船赴三峽工地參加工程開工典禮的途中,寫下歌頌三峽工程的《大江曲》。
1994年12月14日,國務院總理李鵬在宜昌三斗坪舉行的三峽工程開工典禮上宣布: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1995年,三峽庫區一期水位移民搬遷安置工作全面啟動。
1996年6月1日,葛洲壩電廠正式移交中國三峽總公司。
1996年8月,中國目前跨度最大的懸索橋--西陵長江大橋正式通車;12月,宜昌三峽機場通航,這些為更好地服務三峽工程建設,起到重要作用。
1996年11月下旬,三峽工程大江截流系統工程啟動。
1996年12月22日,吳邦國副總理視察三峽工程工地。
1997年1月,國家計委正式批准10億元人民幣三峽債券發行計劃,這是三峽總公司第一次採取國內發行債券的形式用以籌措三峽工程建設資金。
1997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這有利於三峽工程建設和庫區移民統一規劃、安排和管理。
1997年9月中旬,三峽水庫淹沒區一線水位移民搬遷基本結束。
1997年10月1日,亞洲載重量最大的公路大橋——三峽工程覃家沱大橋建成通車,標誌著三峽工程對外交通建設全部完成。
1997年10月6日,人工開挖的3.5公里長、可供大型船隊航行的三峽工程導流明渠正式通航。
1997年10月13日,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審議批准《長江三峽工程大江截流前驗收報告》。
1997年10月14日,國務院第63次常務會議通過三峽工程大江截流前驗收報告,決定三峽工程於11月8日實施大江截流。
1997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胡錦濤一行視察三峽工程。
1997年11月8日,三峽工程工程實現大江截流,標誌著為期5年的一期工程勝利完成,三峽工程轉入二期工程建設。
1998年1月初,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根據國家有關工程質量的法令、法規,結合三峽工程建設實際,制定《三峽工程質量管理辦法》(試行),並於1998年1月正式執行。
1998年1月12日,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第七次會議研究三峽二期工程的目標、任務和重點工作的有關問題。
1998年1月13日—17日,江澤民總書記視察重慶市及庫區移民工作,要求把移民放在大事之首,抓住機遇,埋頭苦幹。
1998年4月21日,三峽永久船閘一期開挖工程通過竣工驗收,工程質量合格率達100%,優良率達82.6%,總體質量完全達到設計要求。
1998年5月1日,經過5年的建設,長江三峽臨時船閘正式通航。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雙線五級船閘。
1998年5月14日,由長江水利委員會地球物理勘測研究院提交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一期主體工程建基面彈性波檢測工程》通過專家評審驗收,其成果報告正式歸檔,載入了三峽工程建設史冊。
1998年6月1日,三峽工程二期圍堰下游防滲牆宣告全線封閉,共完成防滲牆面積25746平方米。
1998年7月,三峽壩區遭遇57700立方米/秒流量的大洪水,壩址水域來水量達到1877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值,三峽工程經受住洪水考驗,工程主要項目正常施工。
1998年10月8日, 三峽永久船閘上游引航道靠船墩澆下第一方混凝土,這標誌著世界最大的船閘已由開挖階段轉入混凝土澆築階段。
1998年12月28日—30日,國務院總理、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主任朱鎔基對三峽工程庫、壩區進行了考察,並諄諄告誡全體三峽建設者,三峽工程是“千年大計,國運所系”,質量是三峽工程的生命,質量責任重於泰山。
1999年2月6日,中共中央紀委書記尉健行參觀三峽工程展覽館。
1999年3月12日,由山西長治鍛壓機床廠製造的國內最大卷板機在三峽工地正式投入使用。該機的順利投入使用,標誌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能生產特大卷板機的少數國家之一。
1999年10月3日,三峽工程永久船閘南線五閘首保護層最後一方石碴被運往碴場,至此,由武警水電部隊第四支隊擔負的永久船閘南線開挖全線告捷,這標誌著永久船閘主體開挖工程圓滿結束。
1999年12月31日,三峽工程全年完成混凝土澆築458.52萬立方米,超額完成年澆築448萬立方米混凝土的計劃,遠遠超過巴西伊泰普創下的年澆築混凝土320萬立方米的記錄。
2000年1月24日,三峽工程左岸電站廠房首台機組基礎環在一號機安裝就位,標誌著三峽左岸電站廠房施工由土建施工為主轉入土建與機組埋件安裝並舉階段。
2000年7月17日,150戶639名重慶市雲陽縣農村移民外遷到上海市崇明縣落戶。這是由政府組織的首批外遷移民。
2001年1月5日,“長江三峽工程淹沒區及遷建區文物古迹保護規劃報告”正式通過審查。
2001年2月15日,朱鎔基總理主持國務院第35次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條例(修訂草案)》,這是對1993年的條例進行的修訂。《條例》結合一期移民工作實踐,對移民遷建和管理的一些政策和原則進行了必要的修改、補充和完善。《條例》自2001年3月1日起實施。
2001年5月31日,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第十次會議研究三峽工程建設、外遷移民等有關問題。
2001年8月3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移民局承擔的《中國三峽移民人權保障實證研究》在北京正式啟動。
2001年11月7日,三峽工程永久性船閘首扇反弧門在閘首中南豎井內安裝成功。
2002年1月13日,經過9年建設,三峽工程大壩已經達到2003年蓄水發電所需的壩高,三峽大壩迎水面高程已經全線達到140米海拔高程以上,大壩高度已具備擋水要求。
2002年3月17日,三峽工程首台發電機組轉輪吊裝成功。轉輪的順利安裝為三峽工程在2003年實現首批機組發電創造了條件。
2002年5月1日,三峽工程成功地實施了對上游圍堰的爆破。1997年大江截流形成的上游圍堰完成了歷史使命。
2002年9月1日,三峽工程永久船閘開始進行有水調試。永久船閘按年單向5000萬噸和通過萬噸級船隊要求設計。過往永久船閘的船舶包括萬噸級船隊,每次過閘的時間大約需要2小時35分鐘。根據三峽工程建設計劃,船閘將於2003年6月通航。
2002年9月1日,國務院下達的三峽庫區12萬二期外遷移民任務全面完成,135米水位下的清庫工作接近尾聲。
2002年10月21日,三峽大壩最關鍵的泄洪壩段已經全部建成,全線達到海拔185米大壩設計高程。
2002年10月25日,國務院召開長江三峽二期工程驗收委員會全體會議,同意樞紐工程驗收組關於在2002年11月份實施導流明渠截流的意見。
2002年10月26日,全長1.6公里的三峽二期大壩全線封頂,整段大壩都已升高到海拔185米設計壩頂高程。
2002年10月29日,朱鎔基總理主持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第11次會議,同意國務院三峽二期工程驗收委員會的意見,決定在11月6日進行導流明渠截流合龍。次日,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宣布了國務院三建委的決定。
2002年11月6日,長江三峽工程導流明渠截流合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在截流合龍后發表講話。全長3.7公里、渠寬350米的導流明渠,是為解決三峽二期工程期間通航和過流而開挖出來的一段“人造長江”。
2002年11月7日,世界上最大的水輪發電機組轉子在三峽工地成功吊裝,標誌著三峽首台機組大件安裝基本完成,從此進入總裝階段。
2002年12月16日,三峽工程三期碾壓混凝土圍堰開始澆築。三期圍堰設計總澆築量為110萬立方米,將與下游土石圍堰一起保護右岸大壩、電站廠房及右岸非溢流壩段施工,是實現三期工程蓄水、通航、發電的關鍵性工程。
2003年2月27日,三峽庫區三、四期移民搬遷工作全面啟動。
2003年4月11日,三峽工程臨時船閘停止通航運行,長江三峽水域擬實行為期67天的斷航,至6月16日恢復通航。與此同時,翻壩轉運工作全面啟動。
2003年4月16日,三峽三期碾壓混凝土圍堰全線到頂,比合同工期提前55天達到140米設計高程。
2003年4月22日,三峽工程左岸臨時船閘改建沖沙閘工程開工。
2003年4月27日,三峽工程二期移民工程通過國家驗收。這標誌著三峽移民工作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三峽庫區135米水位線下移民遷建及庫底清理工作已全面完成,達到三峽工程按期蓄水的要求。
2003年5月21日,國務院長江三峽二期工程驗收委員會樞紐工程驗收組正式宣布,三峽二期工程達到蓄水135米水位和船舶試通航要求。同意三峽工程6月1日下閘蓄水,並可以在2003年6月份實施永久船閘試通航。至此,中國建成世界上水位落差最大的船閘。
2003年5月30日,三峽工程依次開啟位於泄洪壩段的20、21、22、23號4個泄洪深孔,這是三峽工程泄洪孔建成后首次開啟。
2003年6月1日零時,三峽大壩中的閘門按計劃準時啟動,三峽工程正式下閘蓄水。三峽工程船閘全長6.4公里,其中船閘主體部分1.6公里,引航道4.8公里。三峽船閘系雙線5級梯級船閘,其工程規模居世界之最。
2003年6月16日,三峽船閘開始試通航。
2003年6月24日,三峽首批發電的2號機組成功進行併網發電試驗。
2003年7月1日上午9時58分,三峽工程第一台發電機組——2號機組開始進行72小時併網試運行。4日5時52分,2號機組發生運行故障,機組隨即跳閘停機。在故障原因查明后,2號機組於5日11時16分重新啟動,開始新一輪72小時併網試運行。
2003年7月10日1時31分,長江三峽工程第一台發電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的2號機組提前20天實現併網發電。
2003年8月18日9時32分,三峽工程第3台投產的發電機組——3號機組正式併網發電。
2003年10月,國務院總理、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主任溫家寶赴三峽庫區和三峽樞紐工程建設工地考察。
2003年11月22日,長江三峽工程第1號機組正式併網發電並投入商業運行。至此,三峽工程首批發電的6台機組全部投產。三峽工程已經創造出一年內裝機420萬千瓦、連續投產6台70萬千瓦的水電安裝和投產世界紀錄。
2004年1月9日,三峽工程從2004年起進入三期工程。三峽三期工程至2009年曆時6年,期間將完成右岸大壩和右岸電站建設,修建世界上最大的升船機,有20台單機70萬千瓦的機組投產。
2004年4月,三峽工程三期移民搬建工作已全面展開。三峽工程竣工后,三峽庫區將搬遷移民113萬人,其中重慶103萬人。根據規劃,重慶市三期動遷移民32.44萬人,遷建工礦企業304戶,復建各類房屋942萬平方米。三期移民工作預計將於2006年上半年完成。
2004年4月30日,長江三峽工程左岸電站7號發電機組正式併網發電。至此,三峽工程已有8台70萬千瓦大型機組投產,日發電量達1.15億度。
2004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視察三峽工地。
2004年6月8日,新華社報道,全國對口支援三峽庫區工作實施戰略轉移。今後對口支援工作重點將圍繞國家扶持庫區發展的四大產業進行,在支援上逐步實現從輸血型向造血型、從扶貧型向開發型、從政府主導型向市場行為型、從單方受益型向互惠互利型轉變。
2004年7月6日,新華社報道,投入40億元的三峽庫區二期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已基本完成。此項工程已經發揮出三大效益:一是基本消除受135米水位影響的崩滑體災害;二是基本消除了受135米水位影響塌岸災害;三是消除了大量危及移民遷(復)建工程、城鎮、港口碼頭、公路等的地質災害。
2004年7月8日,國務院長江三峽二期工程船閘通航驗收委員會在三峽工地宣布,三峽船閘已經通過正式通航驗收,由試通航轉為正式通航。
2004年7月26日,三峽工程第9台投產機組——三峽左岸電站11號發電機組正式併網發電。11號機組發電機轉子最大直徑為18.74米,高3.42米,重量為1779噸,加上發電機定子和水輪機的重量,機組總重量在4900噸左右,是當今世界已投產的水輪發電機組中重量最重的機組。
2004年8月24日,三峽工程左岸電站8號機組於正式併網發電。至此,三峽工程已有10台機組投產發電,投產總裝機容量達700萬千瓦,實際裝機容量已位居世界發電廠第3位,發電能力位居全國第一。
2004年8月26日,重慶奉節縣的882名移民踏上赴江西的外遷之路,標誌著三峽庫區出省市外遷移民工作全部結束。至此,三峽庫區已經外遷移民16.5萬人。
2004年9月底,三峽樞紐工程已累計完成靜態投資393億元,占投資概算的78.5%。輸變電工程累計完成靜態投資208億元,佔總投資概算的64%。移民搬遷安置工程已經完成移民包干補償資金靜態投資330億元,占投資概算400億元的82.5%。
2004年10月12日,《光明日報》報道,歷時5年、涉及16.6萬人的三峽移民外遷安置工作已正式結束。截至 2004年9月,庫區政府共組織外遷移民9.6萬人,加上重慶市內、湖北省內安置4.5萬人,以及自主外遷到20多個省市的2.5萬人,共從庫區外遷農村移民 16.6萬人。據統計,三峽農村移民安置在上海、江蘇等11個省市的249個縣、1062個鄉鎮、2000 多個安置點。外遷移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落實,承包土地人均達到1畝左右,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0—25平方米。
2004年12月8日,長江三峽工程地下電站主體工程首次進行公開招標,拉開了三峽地下電站建設的序幕。三峽地下電站是置發電機組於大壩右側山體內的隱蔽式電廠,將安裝6台70萬千瓦的發電機組。地下電站於2009年全部建成投產後,將使三峽工程的總裝機將由原來設計的26台增加到32台,裝機容量由1820萬千瓦增加到2240萬千瓦。
2004年12月28日,三峽電力外送的第三條通道--三峽至上海500千伏直流輸變電工程在湖北宜都市正式開工。工程將穿過湖北、安徽、江蘇、浙江4省,跨越長江、漢江,從三峽電廠直抵上海市青浦區,線路全長1075公里,工程總投資70億元,計劃於2007年建成完工。
2005年1月,中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公布了三十個未辦理環保手續就違規開工的工程項目名單,其中包括三峽電源電站和三峽地下電站。三峽總公司一開始對此極力爭辯,並不顧環保總局的停工命令,繼續施工,雙方形成頂牛之勢。後來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調解下,三峽總公司被迫認錯停工,繳納罰款。直到2005年4月,在補辦完所有手續后,方又重新開工。
2005年4月5日,三峽庫區農村移民外遷工作總結表彰會在重慶萬州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副主任曾培炎出席會議並講話。曾培炎指出,三峽庫區農村移民出省市外遷安置任務如期完成,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體現了中華民族團結互助的精神,在新中國移民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2005年5月12日,新華社報道,三峽工程四項攻關課題榮獲200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這四項課題分別是:《特大型施工機械運行安全、診斷與優化研究》《三峽1200/125t橋式起重機研究》《長江三峽工程二期上游圍堰防滲牆施工技術與研究》和《三峽工程明渠導流及通航研究與運行實踐》。
2005年9月16日,三峽工程左岸14台70萬千瓦機組全部併網運行,提前一年實現了投產發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出席投產發電儀式並致辭。
2005年10月12日,三峽大壩啟動導流底孔封堵工程。該工程計劃於2006年5月15日前完工。
2005年12月1日,三峽重慶庫區三期蓄水庫底清理工作全面啟動,清庫工作將為2006年汛后三峽工程蓄水至156米做準備。
2005年12月16日,歷經55天的三峽船閘下引航道、口門區及連接段清淤施工順利結束,完成疏浚工程量44萬立方米,是三峽船閘引航道自2003年通航以來清淤量最大的一次。
2006年2月10日,新華社報道,到2005年底,三峽工程已累計完成靜態投資近430億元(超過概算90%)。左岸大壩已全線達到185米高程,左岸電站14台機組(980萬千瓦)比設計提前1年全部投入運行;右岸大壩澆築高程已達到160米(超過計劃2米),未發現裂紋和質量問題,右岸電站機組埋件安裝全面展開,地下電站主廠房、尾水洞等工程正在抓緊實施,工程質量進一步提高。
2006年2月10日,截至當日10時,三峽電站累計發電量達到1000億度,為緩解我國電力緊張局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6年2月10日,三峽工程三期庫底清理工作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2006年3月29日,三峽大壩進入最後的施工建設階段,離大壩全部建成只剩下約7.8萬立方米混凝土。三峽大壩全長2309米,混凝土總方量為1610萬立方米,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大壩,設計壩頂海拔高程185米。
2006年4月10日,新華社報道,國務院三峽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第15次到三峽工地現場檢查。專家組認為,三峽三期工程施工質量完全處於受控狀態,左岸機組安裝和地下廠房開挖質量很好,右岸大壩沒有裂縫創造了世界奇迹。
2006年4月13日,由中宣部、國務院三峽辦、中共重慶市委聯合主辦的三峽移民精神報告會在北京舉行。三峽移民精神集中體現了“顧全大局的愛國精神,捨己為公的奉獻精神,萬眾一心的協作精神,艱苦創業的拼搏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2006年4月21日至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重慶考察工作,就重慶經濟社會發展及三峽庫區移民工作進行深入調查研究。
2006年5月11日,由葛洲壩集團機 電建設公司承建的三峽右岸電站首台機組定子開始組裝,這標誌著三峽右岸電站12台發電機組進入機電安裝階段。首台組裝的是26號機組定子,這台機組預計於2007年8月安裝完成。
2006年5月12日,國務院總理、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主任溫家寶主持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第十五次全體會議,聽取三峽辦等有關部門的工作彙報審議批准三峽水庫今年汛后蓄水至156米的工作方案。
2007年2月28日,三峽右岸下游圍堰成功爆破。
2008年,三峽工程開始175米試驗性蓄水。
2010年10月26日,三峽工程成功蓄水至175米。
2012年5月4日,三峽地下電站27號機組首次啟動成功,此舉標誌著三峽工程最後一台70萬千瓦機組投產發電進入倒計時階段。
2013年6月7日,國家審計署公布對長江三峽工程竣工財務決算草案審計結果。審計署從2011年6月到2012年2月,對長江三峽工程竣工財務決算草案進行了審計。這也是審計署第20次對三峽工程進行審計。審計結果顯示,三峽工程財務決算總金額為2078.73億元,在審計過程中,三峽工程涉及多方面嚴重問題,其中挪用移民資金2.79億元,還發現涉嫌違法違紀和經濟犯罪案件線索35件,涉及金額1.13億元。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署國務院令,公布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安全保衛條例》,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
2013年10月20日三峽集團,三峽電站累計發電量已突破7000億千瓦時。據測算,三峽電站年發電量,相當於減排二氧化碳7514萬噸、二氧化硫90萬噸。十年發電量相當於減少使用約3億噸標準煤。
2014年9月15日凌晨起,長江三峽樞紐工程正式啟動新一輪175米試驗性蓄水。由於新一輪洪水正在過境三峽,本輪蓄水工作屬近年來首次與防洪調度同步開展。預計10月底或11月份,三峽工程將蓄至175米水位。
2016年9月18日,三峽水利樞紐升船機進入三峽試通航階段。
2020年8月18日,從三峽集團了解到,“長江2020年第5號洪水”已在長江上游形成;8月20日8時,長江水文網發布水情實時監測信息,三峽樞紐迎來建庫以來最大洪峰,入庫流量75000立方米每秒,出庫流量49200立方米每秒,水位161.81米。此前三峽水庫入庫最大洪峰為2012年的71200立方米每秒。三峽樞紐已經開啟11孔泄洪 ,下泄流量達49200立方每秒。
2020年11月1日,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三峽工程日前完成整體竣工驗收全部程序。根據驗收結論,三峽工程建設任務全面完成,工程質量滿足規程規範和設計要求、總體優良,運行持續保持良好狀態,防洪、發電、航運、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全面發揮。
2020年11月15日8時20分,三峽工程發電量已達到1031億千瓦時,打破了此前南美洲伊泰普水電站於2016年創造並保持的1030.98億千瓦時的單座水電站年發電量世界紀錄。
樞紐控制流域面積100萬km²,占長江流域面積的56%。壩址處多年平均流量14300m³/s,實測最大洪水流量71100m³/s,歷史最大洪水流量105000m³/s,多年平均懸移質年輸沙量5.3億t。壩區地殼穩定,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壩址區河谷開闊,谷底寬約1000m,河床右側有中堡島,將長江分為大江和后河。兩岸谷坡平緩,沖溝發育,岩石風化層較厚。壩址基岩為堅硬的前震旦紀閃雲斜長花崗岩,強度高,斷層不發育,裂隙規模較小,以陡傾角為主,微風化和新鮮岩體的透水性微弱。壩址具備修建高壩的良好地址條件。
三峽大壩的選址最初有南津關、太平溪、三斗坪等多個候選壩址。最終選定的三斗坪壩址,位於葛洲壩水電站上游38千米處,地勢開闊,地質條件為較堅硬的花崗岩,地震烈度小。江中有一沙洲中堡島,將長江一分為二,左側為寬約900米的大江和江岸邊的小山罈子嶺,右側為寬約300米的后河,可為分期施工提供便利。
關於大壩的壩高,在籌劃中曾有低壩、中壩、高壩三種方案。20世紀50年代,在蘇聯專家的影響下,各方多支持高壩方案。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短、平、快”的思路佔了主流,因而低壩方案非常流行。但是,出於為重慶改善航運條件的考慮,各方最終同意建設中壩。
移民是三峽工程最大的難點,在工程總投資中,用於移民安置的經費佔到了45%。當三峽蓄水完成後,將會淹沒129座城鎮,其中包括萬州、涪陵等兩座中等城市和十多座小城市,會產生113萬移民,在世界工程史上絕無僅有,並且如果庫尾水位超出預計,還會再增加新的移民數量。移民的安置主要通過就地后靠或者就近搬遷來解決,但後來發現,水庫淹沒了大量耕地,從而導致整個庫區人多地少,生態環境趨於惡化,於是對農村人口又增加了一種移民方式,就是由政府安排,舉家外遷至其他省份居住,現已經有大約14萬名庫區移民遷到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湖北(庫區外)、湖南、廣東、重慶(庫區外)、四川等省市生活。
從三峽工程籌建的那一刻起,它就與各種爭議相伴。早期的不同意見多偏重於經濟和技術因素,普遍認為經濟上無法支撐,技術上也無法也難以實現預定目標,並且移民的難度極大。爭議還包括:三峽工程對當地地質的影響,對氣候的影響等。
1983年水利電力部提交了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並著手進行前期準備。1984年國務院批准了這份可行性研究報告,但是在1985年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以周培源、李銳等為首的許多政協委員表示了強烈反對。於是,從1986年到1988年,國務院又召集張光斗、陸佑楣等412位專業人士,分十四個專題對三峽工程進行全面重新論證,結論認為技術方面可行、經濟方面合理,“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更為有利”。
2011年5月18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三峽後續工作規劃》和《長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
會議指出,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十七年艱苦努力,三峽工程初步設計建設任務如期完成,防洪、發電、航運、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開始全面發揮。
三峽工程在發揮巨大綜合效益的同時,在移民安穩致富、生態環境保護、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對長江中下游航運、灌溉、供水等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這些問題有的在論證設計中已經預見但需要在運行后加以解決,有的在工程建設期已經認識到但受當時條件限制難以有效解決,有的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提出的新要求。適時開展三峽後續工作,對於確保三峽工程長期安全運行和持續發揮綜合效益,提升其服務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能力,更好更多地造福廣大人民群眾,意義重大。
會議強調,開展三峽後續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關注民生,保護環境、持續發展,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國家扶持、多元投入,區分緩急、分步實施的原則,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建設和諧穩定的新庫區,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
《三峽後續工作規劃》的主要目標是:到2020年,移民生活水平和質量達到湖北省、重慶市同期平均水平,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庫區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交通、水利及城鎮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移民安置區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地質災害防治長效機制進一步健全,防災減災體系基本建立。
為此,一要促進庫區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移民安穩致富。大力促進就業。對進城鎮安置移民和生態屏障區農村相關轉移人口,補助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個人繳費。
二要加強庫區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將水庫水域、消落區、生態屏障區和庫區重要支流作為整體,綜合採取控制污染、提高生態環境承載力、削減庫區入庫污染負荷等措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體系。
三要強化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建立完善監測預警系統和應急機制。對受地質災害威脅的農村人口實施避險搬遷,對遷建城鎮、人口密集區和影響重大的地質災害體實施工程治理。嚴格控制地質災害易發區縣城、集鎮建成區規模。
四要妥善處理三峽工程蓄水后對長江中下游帶來的不利影響。實施工程整治,穩定河勢,加固堤防,改善航道和取水設施功能。實施生態修復,改善生物棲息地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強觀測研究,優化水庫調度。
五要提高三峽工程綜合管理能力。構建綜合的監測體系、信息服務平台和會商決策系統,形成系統的工程運行管理長效機制。
六要以洪水資源化、水庫優化調度、供水效益拓展為主攻方向,拓展三峽工程防洪、發電、航運、生態和水資源配置等綜合效益,提高在國家水安全和電網運行安全等方面的戰略保障能力。會議要求有關地區和部門加強領導和協調配合,完善政策措施,精心組織實施。
《長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的範圍,包括尚未納入水污染防治規劃的長江幹流、長江口、漢江中下游、洞庭湖和鄱陽湖等5個控制區,涉及8個省(區、市)的408個縣,流域面積63.3萬平方公里。長江中下游流域是我國人口密度最高、經濟活動強度最大、環境壓力最重的流域之一。
三峽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大壩長2335米,底部寬115米,頂部寬40米,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大壩壩體可抵禦萬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最大下泄流量可達每秒鐘10萬立方米。整個工程的土石方挖填量約1.34億立方米,混凝土澆築量約2800萬立方米,耗用鋼材59.3萬噸。水庫全長600餘千米,水面平均寬度1.1千米,總面積1084平方千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調節能力為季調節型。
三峽水電站的機組布置在大壩的后側,共安裝32台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其中左岸14台,右岸12台,地下6台,另外還有2台5萬千瓦的電源機組,總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遠遠超過位居世界第二的巴西伊泰普水電站。
三峽電站初期的規劃是26台70萬千瓦的機組,也就是裝機容量為1820萬千瓦,年發電量847億度。后又在右岸大壩“白石尖”山體內建設地下電站,建6台70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再加上三峽電站自身的兩台5萬千瓦的電源電站,總裝機容量達到了2250萬千瓦。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1日宣布,截至2014年12月31日24時,三峽電站全年發電量達988億千瓦時,創單座水電站年發電量新的世界最高紀錄,並首度成為世界上年度發電量最高的水電站。
三峽電站全年累計發電988億千瓦時,相當於減少4900多萬噸原煤消耗,減少近一億噸二氧化碳排放。如果每千瓦時電能對GDP的貢獻按10元計算,三峽電站全年發出的清潔電能,相當於為國家帶動創造了近一萬億元財富。這也為國家“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注入了強大動力。
三峽工程預測的靜態總投資大約為900億元人民幣(1993年5月末價格),其中工程投資500億元,移民安置400億元。預測動態總投資將可能達到2039億元,估計實際總投資約1800億元左右。建設資金主要來自三峽工程建設基金即電費附加費。
據2011年《三峽(重慶)庫區移民工作報告》顯示,三峽後續工作目標所需的規劃投資總額為1238.9億元。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底,三峽工程已累計完成投資1849億元人民幣。
根據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關於三峽工程竣工驗收的相關要求和國務院的部署,審計署於2011年6月至2012年2月對長江三峽工程竣工財務決算草案進行了審計。按照三峽集團公司等編製的竣工財務決算草案,三峽工程財務決算總金額為2078.73億元。具體情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樞紐工程:截至決算基準日2008年12月31日,決算草案金額873.61億元,其中:已完工項目投資801.51億元,升船機、壩區整理完善等尾工項目預計投資72.1億元。截至2011年底,這兩個尾工項目分別完成其總投資的38%和43%。
輸變電工程:截至決算基準日2008年12月31日,輸變電工程全部完工,決算草案金額348.59億元。其中:一次系統項目322.95億元(直流工程192.24億元、交流工程130.71億元),二次系統項目12.32億元,專項費用8.59億元,總預備費2.23億元,電網調度大樓2.5億元。
移民資金:截至決算基準日2011年6月30日,實行任務和資金“雙包干”、納入三峽工程竣工財務決算草案的移民資金共856.53億元,按21︰4︰75的比例分別計入防洪、航運和發電資產。此外,用於移民的資金還包括國家相關支持政策派生資金(移民資金存款利息、耕地佔用稅返還、超面積使用土地的出讓金等)、三次提前蓄水一次性補助、工礦企業關閉破產補助等63.76億元2。截至2011年6月30日,移民搬遷安置已支出共計757.7億元,在建項目或未完成結算項目162.59億元。
按照竣工財務決算草案,三峽工程形成資產2078.73億元。其中:交付三峽集團公司1729.25億元,包括防洪資產179.87億元、發電資產1300.24億元、航運資產247.55億元(含升船機等尾工項目)、壩區接待中心等其他獨立資產1.59億元;交付國家電網公司輸變電資產348.59億元;三峽辦辦公樓等資產8800萬元待財政部批准後轉出;核銷80.8萬元。
三峽工程的業主是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設計單位是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監理單位是中國水利水電建設工程諮詢西北公司,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三峽發展等。主要施工單位有中國葛洲壩集團公司(葛洲壩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安能建設總公司(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水電部隊)、中國水利水電第四工程局(聯營體)、中國水利水電第八工程局(聯營體)、中國水利水電第十四工程局(聯營體)等,這些企業曾經承擔了包括葛洲壩水電站、二灘水電站、引灤入津工程在內的許多大型水利工程建設。
三峽電廠不是獨立法人,它是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的下屬單位。三峽樞紐除通航建築以外的所有設備設施均由三峽電廠管理,包括左岸電站、右岸電站、地下電站、電源電站、泄洪設施、大壩水工建築等。
三峽工程主要有三大效益,即防洪、發電和航運,其中防洪被認為是三峽工程最核心的效益。
● 防洪
歷史上,長江上遊河段及其多條支流頻繁發生洪水,每次特大洪水時,宜昌以下的長江荊州河段(荊江)都要採取分洪措施,淹沒鄉村和農田,以保障武漢的安全。在三峽工程建成后,其巨大庫容所提供的調蓄能力將能使下游荊江地區抵禦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有助於洞庭湖的治理和荊江堤防的全面修補。
● 發電
三峽工程的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發電。該工程是中國西電東送工程中線的巨型電源點,所發的電力將主要售予華中電網的湖北省、河南省、湖南省、江西省、重慶市,華東電網的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以及南方電網的廣東省,可緩解我國的電力供應緊張局面。
截至2012年底,三峽電站歷年累計發電量達到6291.4億千瓦時,相當於減排二氧化碳4.96億噸,減排二氧化硫595萬噸,為節能減排做出了積極貢獻。
2018年12月21日8時25分21秒,三峽工程在充分發揮防洪、航運、水資源利用等巨大綜合效益前提下,三峽電站累計生產1000億千瓦時綠色電能。據統計,1000億千瓦時綠色電能,相當於節約標煤0.319億噸,減排二氧化碳0.858億噸。如果按照每千瓦時電量產生12元GDP計算,1000億千瓦時電量可以支撐我國1.2萬億元GDP。
● 航運
三峽蓄水前,川江單向年運輸量只有1000萬噸,萬噸級船舶根本無法到達重慶。三峽工程結束了“自古川江不夜航”的歷史,三峽幾次蓄水使川江通航條件日益改善。2009年,通過三峽大壩的貨運量有7000萬噸左右。自2003年三峽船閘通航以來,累計過壩貨運量突破3億噸,超過蓄水前22年的貨運量總和。
● 通過量
從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獲悉,2021年前三季度,三峽樞紐通過量1.1億噸,同比上漲14.37%。其中,三峽船閘通過量1.07億噸,同比上漲11.43%。
三峽工程影響環境來自於水庫的污染。三峽兩岸城鎮和遊客的排放的污水和生活垃圾,都未經處理直接排入長江。在蓄水后,由於水流靜態化,污染物不能及時下瀉而蓄積在水庫中,因此已經造成了水質惡化和垃圾漂浮,並可能引發傳染病,部分城鎮已在其他水源採集生活用水,同時大批移民開墾荒地,也加劇了水體污染,併產生水土流失的現象。對此,當地政府正在大力興建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場以期解決污染問題,如果發現污染過於嚴重,也可能會採取大壩增加下泄流量來實現換水。
三峽工程將會對周邊生態造成衝擊,因為有大壩阻隔,魚類無法正常通過三峽,它們的生活習性和遺傳等會發生變異。三峽完全蓄水后將淹沒560多種陸生珍稀植物,但它們中的絕大多數在淹沒線以上也有分佈,只有疏花水柏枝和荷葉鐵線蕨兩種完全在淹沒線以下,現均已遷植。
在水庫滿蓄水后,三峽的峽谷感將會受到一定程度削弱,同時三峽周邊在古代是巴文化和楚文化的交匯地。水庫淹沒區已探明的文物點有1200多個,從1992年起文物部門便開始進行搶救性發掘,預計可在2009年蓄水完成前搶救、保護完畢。此外,政府還對其中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其他重要古建築文物設立專案、撥給專款予以保護。
據統計,1031億千瓦時清潔電能,相當於節約標準煤3171萬噸,減排二氧化碳8671萬噸、二氧化硫2.06萬噸、氮氧化物1.96萬噸,有利於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按每千瓦時電量可產生13.8元GDP推算,1031億千瓦時電量可支撐中國約1.42萬億元GDP。
三峽工程是一個生態工程,目的在於改變不利於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狀態,改善人類生存環境,減少災害。三峽工程防洪效益巨大。它使得長江中下游的洪澇災害得到有效控制,確保了荊江河段的防洪安全,增強荊江以下河段防洪調度的靈活性,有效化解了過往洪水泛濫造成的環境惡化、災后疫情等棘手難題。
2019年9月,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2021年6月,被國資委命名為首批100個中央企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21年12月,入選由中國工程院院刊《工程》(Engineering)組織評選的“2021全球十大工程成就”。
三峽工程,總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排名世界第一。
全天票價:免費(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含大陸居民、港澳台居民、海外華僑);105元(外賓)(以上內容2014年9月25日零時起施行)。
免費範圍:包括罈子嶺園區、185觀景平台、截流紀念園。遊客進入三峽壩區后,需在遊客換乘中心通過安全檢查、換乘景區專用觀光車遊覽景點。與此前收取門票時相比,遊客遊覽方式、遊覽景點和遊覽線路基本不變。景區交通服務為有償服務。A線遊覽長江左右岸3個景點,交通費每人35元;B線遊覽長江左岸的罈子嶺園區、185觀景園區兩個景點,交通費每人18元。
免費說明:為確保旅遊接待服務質量和三峽壩區管理秩序,三峽大壩旅遊區單日最高接待遊客量上限設定為4萬人,較歷史最高單日遊客量高出0.5萬人。參觀遊覽實行實名預約制,景區為遊客提供網上在線預約和憑身份證現場預約兩種預約服務。遊客自駕車、團隊車憑車輛行駛證,需到三峽專用公路三角地接待站、馮家灣接待站按有關規定辦理通行手續。
截流紀念園景區演出時間:9:30、10:30、14:30與15:30
宜昌到三峽大壩景區遊覽您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
1、乘3、4、9、21、100路公交車到位於(平湖大酒店對面)東山大道80號的大三峽國際旅行社門口,換乘旅遊專線巴士,即可直達景區。
2、乘4、10、21、100、101路公交車在夜明珠轉盤下車,換乘壩區8路公交車到六閘首遊客接待中心下車,換乘景區循環巴士遊覽大壩風光。
3、自駕車經漢宜高速公路到宜昌東山開發區收費站,進入三峽大壩專用公路,在三峽大壩旅遊區接待站辦理入園手續,接待站免費提供導遊上車帶路。開車至六閘首遊客接待中心后,換乘景區循環巴士遊覽。
景區內交通方式
景區循環巴士:六閘首遊客服務中心—截流紀念園,20分鐘一趟。
電瓶車:截流紀念園—壩頂觀景點。
沿途景點
一、涪陵:白鶴梁水下題刻、烏江畫廊、大木花谷、武陵山森林公園、816核工業博物館
二、豐都:豐都鬼城、豐都雪玉洞
三、瞿塘峽二、忠縣:石寶寨
四、萬州:市場、雜技、青龍瀑布
五、雲陽:張飛廟
六、奉節:白帝城、瞿塘峽
七、巫山:小三峽、小小三峽、大昌古鎮
八、巴東:神農溪
九、秭歸:三峽大壩、屈原祠、香溪、古黃陵廟、九畹溪、太平溪
遊客遊覽三峽時應當注重保護景區環境,注重個人安全,文明出行。2013年7月12日,國務院第16次常務會議通過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安全保衛條例》,旨在加強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安全保衛工作、維護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的安全和秩序。
2014年5月19日,一名巴西遊客因在三峽壩區非法升空航模受到行政警告處罰,這是自2013年10月1日《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安全保衛條例》實施以來,宜昌市查處的首起外國人違反《條例》規定的案件。放飛航模的外國遊客系巴西人,於2014年5月6日在北京購買了航模。2014年5月16日,他在三峽壩區罈子嶺遊玩時拿出航模進行放飛,后被景區工作人員制止並刪除了照片。然後,該遊客就離開了罈子嶺景區,乘船到達宜昌三游洞新世紀碼頭,準備乘車前往武當山。
詢問完后,民警對當事人的航模內存卡進行了查看,並對其電腦進行了查驗,未發現其它可疑情況。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安全保衛條例》經2013年7月12日國務院第16次常務會議通過,2013年9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640號公布,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禁止在空域安全保衛區進行風箏、孔明燈、熱氣球、飛艇、動力傘、滑翔傘、三角翼、無人機、輕型直升機、航模等升放或者飛行活動。
由於該遊客行為違反了《條例》第二十三條之規定非法升空航模,三峽壩區公安分局根據《條例》中的處罰規定,對其進行行政警告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