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聘之

陳聘之

陳聘之(1897.7 - 1984.9),字懷珍,原名陳同新,出生於河南濟源市,軹城鎮,下雁門村。

幼年讀私塾,后就讀於河南省立沁陽中學。

個人履歷


1919年,進入北京大學攻讀法文專業。
192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法文系,畢業后受聘母校講師。
1925-1937年,在北京大學、輔仁大學、中法大學和孔德中學任教。
1933-1936年,出版法國文豪法朗士“白石上”等譯著,編寫、出版中國第一部法文教科書(三冊),並晉陞教授。
1937年,陳聘之拒絕在日本侵略軍統治下的北平學校任教,辭去所有教職。
1937-1949,被迫棄文從商,慘淡經營舊房翻新,后成為京城大房商。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歷任北京市優撫工作委員會副主委、北京市勝利折實公債認購委員會副主委,北京抗美援朝捐獻委員會副主委,北京興業公司董事等職務。
1951-1953年,捐獻給故宮博物院大量古董和文物。
1955年3月1日,陳聘之及夫人經營的永泰工具廠和大生牛奶廠第一批實現“公私合營”。
1957年10月,被打成右派。在他最初建立的工廠燒了五年鍋爐。
1962年,陳聘之退休。
1966-1976,文革期間慘遭迫害。
1976年,終獲平反
1984年9月,因病逝世。

家族成員


父親 陳法元
夫人:傅瑛君
兄弟:陳同福、陳同舉、陳同剛
子:陳濟生、陳京生、陳燕生、陳嵩生
女:陳四維、陳五權、陳家慧
陳法元- 靠勤奮積攢起了土地和家業,對兒女們管教嚴厲。在陳聘之出走雁門時,家中唯獨父親陳法元支持,並給了聘之二十塊大洋。
傅瑛君-陳聘之老家的媳婦去世后,傅瑛君是伴隨輔助成全陳聘之一生的賢妻良母。雖只有初中二年的學歷,但以她絕頂的聰慧,掌管陳家巨額財富,悉心教育子女成才。
陳濟生- 6歲來京定居,就讀於孔德學校。1937年“七七事變”后,棄筆從戎,考入黃埔軍校十四期。1938年底黃埔畢業,分配到中條山93軍10師,其間參與過血戰山西中條山,粉碎日寇第七次圍剿等戰役,於1944年轉戰廣西全州,迎擊日寇於興安縣松江口,斃敵大佐,繳獲七星戰刀等戰利品,后投傅作義部,任團長、副師長。1949年,隨傅作義將軍和平起義。后入蜀,利用舊部關係,做“策反”工作,勸說故舊及老上司羅廣文將軍在四川郫縣率部起義。1952年李明灝應周恩來總理邀請出席“舊職人員安排會議”,李向總理介紹了陳濟生的情況及入學深造的願望,總理當即指示教育部馬敘倫部長,特准陳濟生以35歲的超齡考入河北農學院深造,至1956年畢業,後到北京農校、北京農學院等從事教學工作。由他開發並推廣的小尾寒羊,為國家貧困地區創造了數億元財富。
陳嵩生-1939年,出生於北京。自幼就讀於育英小學、育英中學(后北京25中學、北京65中學)。1962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現北京外國語大學)。1980年調入剛剛建立的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1981年,在University of Arizona (亞利桑那大學)深造。自從1981年移居美國后,他一直致力於開發祖國和美國、世界各地之間的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
1982年,開始了美國汽車公司(AMC)和北京汽車製造廠合作項目的艱苦而又有創造性的談判,直到1984年,中、美第一家工業合資企業,北京吉普汽車公司(Beijing Jeep Corp.)正式成立。
陳嵩生曾擔任世界第一大電梯公司,美國奧的斯電梯公司(OTIS)副總裁(太平洋-中國事務)。在擔任中國天津奧的斯電梯公司副董事長期間,陳嵩生還曾任世界第一大汽車公司-美國通用汽車公司(GM)總部的中國項目總經理。
陳嵩生教授是由近百位有傑出成就的美籍華人組成的美國“百人會 – Committee of 100”的發起人之一和首屆董事會董事。他目前擔任北京外國語大學、寧夏大學、河北大學的客座教授。
陳嵩生教授是著名的中國問題演說家。作為美國海外京劇聯誼會會長,他的京劇演唱集、裘派名劇“姚期”、以及和京劇表演藝術家譚元壽先生合作錄製的“將相和”等,深受國內外京劇愛好者的喜愛。他以七年時間完成並出版的“Red Circle, China and Me, 1949-2009”贏得了美國2010年度四項文學大獎。身在海外時刻不忘家鄉學子,經常回鄉在礪志報告會上為學子勵志,以父親陳聘之早年發奮讀書,成才報國為例,深入淺出地講明了“沒有知識,就沒有出路”的報告主題。隨後他以自己成功的經歷現身說法,說明人的未來最大的財富不是金錢,而是知識的道理,並以“學成於專毀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的格言與師生共勉。

生平愛好


讀書、教書、書法、收藏、交友、武術太極拳

求學經歷


陳聘之自小聰敏好學,幼年讀私塾。后受私塾先生的啟發、點播,報考懷慶府中學(河南沁陽中學)。勇於挑戰的陳聘之不負眾望,成為雁門有史以來唯一中榜的“秀才”。上了省立中學,陳聘之眼界大開,學識更加長進。
在老家,有幸結識法國傳教士柯萊氓神父,得知大量國內外新聞,更向柯萊氓神父學了一口地道的法語口語。受這位法國傳教士的啟發,陳聘之刻苦學習法文,決心進京深造。從離開雁門老家,一路上經歷磨難,一邊打工賺錢一邊趕路,經過兩個多月終於到達北京。1918年秋,陳聘之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北京大學預科。大學期間,陳聘之利用空閑時間,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勤工儉學。當時,李大釗任圖書館主任,毛澤東任助理員,陳聘之有幸與毛澤東共同工作。

教育理念


“學成於專毀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人物軼事


從講師升為教授的陳聘之被稱之為“布衣教授”。從來不穿西服,從來不穿皮鞋,從來不帶手錶。成為教授之後,依然如此。總是在上課鈴響起之前走進教室。一聲“今天就講到這裡”之後,準會響起下課鈴。陳教授對學生的嚴格要求,遠近聞名。學生們又敬他,又怕他,可是卻一直記著這個老師。

主要著作


1、翻譯法國文豪法朗士《白石上》等著作,並出版
2、編寫、出版中國第一部法文教科書《中法大學新式中學法文教本》(全3冊)
陳聘之
陳聘之
陳聘之
陳聘之

遭受迫害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原本已在學術領域和商業領域取得一定成就的陳聘之一下子因為之前資本家的有關關係,拋進命運的深淵,不僅學術生涯戛然而止,而且,人生之路也陷入無限的困惑和痛苦中。1976年,文革結束,陳聘之恢復個人名譽。

人格典範


九一八事變爆發后,大量古董文物流失海外。陳聘之策劃挽救了文物:“三希堂帖”中的“二希”——“中秋帖”和“伯遠帖”,也因此結識了張伯駒。同時,以重金從清王室後代手裡買下無價之寶:蓋有四代皇帝御印的褚遂良硯台。陳聘之在新中國成立后,將大量古董和文物捐獻給故宮博物院。只可惜這方褚遂良硯台在文革初抄家丟失后,至今沒有下落。
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寇佔領北平。陳教授不僅拒絕在日本侵略軍統治下的北平學校任教,還支持兒子陳濟生報考黃埔軍校,在李明灝將軍任主任的黃埔二分校就讀。
作為一代儒商,陳聘之曾義捐五所住宅,作為對北平抗日陣亡將士家屬的救濟基金。在北京市抗美援朝認捐大會上,陳聘之捐獻巨款,創全國一次捐獻最高記錄。1951年陳聘之又將此豪宅轉讓給了全國供銷合作社使用。作為信奉“有國才有家”的學者儒商,陳聘之多次為祖國捐款贈物。1955年3月1日,陳聘之和夫人經營的永泰工具廠和大生牛奶廠第一批實現了“公私合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