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拓蕪

散文家,詩人

張拓蕪(1928年9月22日-2018年6月29日)散文家,詩人。本名時雄,筆名沈甸、左殘、沈犁、屯墾。安徽涇縣人。自幼家貧,當過學徒。后參加國民黨軍隊,隨軍去台灣。50年代初,任電台編輯,開始發表詩作。1973年退役,后中風致殘,生活窮愁潦倒,以寫自傳性散文《代馬輸卒》度日。其詩曾獲軍方新詩獎、金象獎、銀環獎、金鐘獎,金筆獎等,有詩集《五月狩》,散文集《代馬輸卒手記》等。

人物生平


6歲進小學,4年後改入私塾,一生中只受了六年的教育(小學四年、私塾二年)。12歲時離家到安徽宣城孫家埠油坊當學徒,16歲那年逃家入伍並改名為張拓蕪。在國民黨軍隊中當“代馬輸卒”,即以人“代馬”運“輸”山炮的兵丁小“卒”。最初是二等兵,1973年45歲的張拓蕪以上尉軍銜從軍中退伍,同年中風,病癒后左半邊肢體殘廢,自稱“左殘”。1975年開始寫“代馬輸卒”散文系列,描寫軍中生活與人物,實為當代大兵文學的經典之作。《代馬輸卒手記》這本書在1976年出版后引起巨大迴響。
他的創作經曆始於50年代初,他去台後開始對文藝產生濃厚興趣。1952年3月首次在《新生報》發表詩作,后在《野風》、《半月文藝》等報刊雜誌上陸續發表作品(以沈甸的筆名寫詩)。1962年出版第一部詩集《五月狩》,並曾經獲得國軍文藝金像獎短詩第二名。1975年,在好友鼓勵下開始創作散文,寫出了著名的“代馬五書”。這些作品是他左手左腳都殘廢的情況下以不懈的毅力完成的,用樸素的語言記述了近30年的軍旅生活和一個偏僻小縣城的真實面貌。
張拓蕪照片
張拓蕪照片

活動年表


一九二八年生於安徽省涇縣後山鄉四甲祖宅
一九三四年(6歲)入縣立後山中心小學
一九三八年(10歲)改入培英私塾讀書兩年
一九四○年(12歲)在宣城縣孫家埠油坊當學徒
一九四四年(16歲)在宣城縣參加皖南抗日保安團,為地方警備保安,後轉編入正規國軍
一九四七年(19歲)隨軍來台駐防,隨軍回蘇北剿匪
一九四八年(20歲)開小差逃兵再度來台,卻又在台灣入伍從軍
一九五一年(23歲)閱讀《戰友周報》等報刊對文學發生興趣並自我摸索學習
一九五二年(24歲)學習寫作新詩並嘗試投稿
一九五三年(25歲)開始向《野風》、《半月文藝》等刊物投稿
一九五六年(28歲)參加台灣地區防務事務主管部門國軍文康大競賽獲士兵級詩歌第二名
一九五九年(31歲)由士官升任准尉,調光華廣播電台任編撰官學習寫作廣播稿
一九六二年(34歲)在馬祖廣播電台任編撰,出版詩集《五月狩》(香港:五月)
一九六四年(36歲)獲國軍第一屆文藝金像獎短詩第二名
一九六七年(39歲)製作撰寫廣播節目獲台灣地區教育事務主管部門文化局金鐘獎及個人優等編輯獎,詩作入選《七十年代詩選》暨中國現代詩選(大業書店及創世紀詩社)
一九七二年(44歲)詩作入選《中國現代文學大系》詩之部(巨人)
一九七三年(45歲)退役、中風、殘廢
一九七五年(48歲)受好友鼓勵開始寫作散文,“代馬輸卒手記”在《中華文藝》連載,獲警總銀環獎,出版《代馬輸卒手記》(爾雅)
一九七七年(50歲)《代馬輸卒手記》獲文復會期刊聯誼會第二屆散文金筆獎,散文作品入選《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選集》(源成)
一九七八年(51歲)出版《代馬輸卒續記》(爾雅),散文“門神”收入《閃亮的生命》(蔡文甫編,九歌),為新生報寫專欄“左殘拾碎”,《代馬輸卒續記》獲選《愛書人》旬刊主辦六十七年上半年度十大好書金榜(第四名),出版《代馬輸卒余記》(爾雅),《代馬輸卒余記》入選愛書人月刊舉辦的好書,散文〈我們足以語人生〉收入《閃亮的生命》散文選(蔡文甫主編,九歌)
一九七九年(52歲)《代馬輸卒手記》及《續記》入選出版與研究月刊舉辦的年度好書,《代馬輸卒續記》入選台北市政府新聞處徵選學生優良課外讀物
一九七九年(51歲)出版《代馬輸卒補記》(爾雅)
一九八一年(53歲)出版《代馬輸卒外記》(爾雅),“代馬五書”出齊
一九八三年(55歲)出版《左殘閑語》(洪範)
一九八五年(57歲)出版《坎坷歲月》(九歌),次年獲中山文藝獎,出版《坐對一山愁》(九歌)
一九八八年(60歲)出版《桃花源》(九歌)
一九九二年(64歲)出版《我家有個渾小子》(九歌),次年獲國家文藝獎
一九九八年(70歲)出版《何只感激二字》(九歌)
二零零四年(76歲)出版《墾拓荒蕪的大兵傳奇》(九歌)

個人作品


作品特色

女作家三毛,寫了一篇讀後感:“這是一個小人物對生命真誠坦白的描述,在他的文章里,沒有怨恨,沒有偏激,有的只是老老實實、溫柔惇厚的平靜和安詳。他用筆記下了那整個時代的見證。他筆下的生活,是一個從來沒有人寫出來過的世界。”相關故事布鞋裡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愛情憶念張拓蕪與表妹沈蓮子自小訂婚,因戰亂在家鄉分手后,天涯海角,不相問聞四十餘年。後來通過海外友人,張拓蕪突接獲表妹從大陸寄來親手縫製的布鞋一雙,他捧著這雙鞋,如捧一封無字而千言萬語盡在其中的家書,不禁涕淚縱橫,欷歔不已。張拓蕪與表妹雖均已老去,但情之為物,卻是生生世世難以熄滅,讓人想起“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的詩句。張拓蕪的好友,台灣著名詩人洛夫感於此事,以沈蓮子為敘述主人公寫下了一首著名的愛情詩《寄鞋》:
間關千里
寄你一雙布鞋
一封
無字的信
積了四十多年的話想說無從說
只好一句句
密密縫在鞋底
這些話我偷偷藏了很久
有幾句藏在井邊
有幾句藏在廚房
有幾句藏在枕頭下
有幾句藏在午夜明滅不定的燈火里有的風乾了
有的生霉了
有的掉了牙齒
有的長出了青苔
現在一一收集起來
密密縫在鞋底
鞋子也許嫌小一些
我是以心裁量,以童年
以五更的夢裁量
舍不合腳是另一回事
請千萬別棄之
若敝屣
四十多年的思念
四十多年的孤寂
全都縫在鞋底
三位作家的惺惺惜惺惺杏林子本名劉俠,她是一位從小就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而手腳萎縮的殘疾人士,她長年坐在輪椅上,無法上學,她自學苦修,竟成了一位傑出的作家,寫過許多幽默感人的勵志文章,並且積極的參與社會各種活動,為殘疾人士爭取社會福利、從政參政權等公益活動,是一位生命鬥士,也受到社會普遍的肯定。三毛有感於她童年與杏林子都同有在家自學的經歷,且童年心靈受創的經驗,她自認與杏林子,以及手臂殘疾的退休老兵作家張拓蕪三人,或因疾病,或因心靈傷痕,同為直面死亡壓力的畸零人,三人感情甚好,號稱「鐵三角」,三毛與張拓蕪不時出入劉家探望劉俠,書信往返也多。
張拓蕪原來默默無聞,其成名代表作《代馬輸卒記》,是素不相識的三毛讀了他的書,在報上寫了一篇情生意動的書評意見,說這一本書「好看極了!」竟使張拓蕪一夕成為知名人物,一本軍人生活故事散文忽然變成暢銷書。三毛助人為樂,張拓蕪的崛起是一個例子。由於三毛丈夫荷西一九七九年過世時,杏林子接獲張拓蕪來信得知消息,曾以聖詩《落日之那邊》為題,寫了一篇「念荷西,慰三毛」的悼文,甚為感人。所以當三毛過世后,杏林子是唯一以「友直」的出發點,批評了三毛不該自殺,她也直言,她最不能原諒三毛的就是她使自己的父母傷心!杏林子於二○○三年二月八日辭世,為病痛奮鬥了一生,躲過各種病魔摧殘,杏林子卻因為精神失常的外籍女傭,將她從床上拖下來打倒在地,骨折致死,這個新聞引起社會的震撼。杏林子過世后,張拓蕪表示,杏林子在半年前,編選「鐵三角」書信往來的《三地書》,似乎有種莫名的力量,使杏林子急於將老友與她的情誼做一個總整理。張拓蕪也透露一個「鐵三角」不為人知的故事,經由此事,亦可加深我們對三毛抉擇生死態度上的看法。劉俠是一個面對生命非常強悍、好勇敢的人,三毛的個性則是心腸軟,點子多。見到劉俠大痛小痛不斷,身體逐漸萎縮的狀態,三毛很不忍心,忽然浮現一個主意,說是假如最後實在忍不下去了,要給劉俠一顆毒藥,然後由最要好的朋友張拓蕪與她來承擔法律責任。張拓蕪立刻說:「我不敢,我沒這個膽子去承擔這種責任!」劉俠的反應是:「不可以!我還沒有活夠!」劉俠對生命的態度是樂觀尊重,充滿讚歎的懷抱。劉俠自從童年罹患類風濕關節炎,醫療信息極有限的情況下,使用過各種偏方醫療。小時候吃過蟑螂蜈蚣、蠍子加味的偏方,這些偏方劉媽媽是不相信的,但為了女兒治病也只好一試。劉媽媽對於三毛的突發奇想,立即加以制止,三毛也不再說這樣的話了。由這件事情,可以反映三個好朋友面對死亡威脅的態度,張拓蕪說,劉俠與他最難過的是,第一個死去的人竟然是身體完好的三毛。劉俠後來還是很想念三毛,多年前動念將他們三人的信件編成《三地書》,唯當時,又有一個作家想加入,而信中因為談到三毛私事,為三毛母親繆進蘭得知后阻止。不知為何,半年多前,劉俠重提此事,仍然是三地書的概念,劉俠、三毛、張拓蕪,三個生命之交的戰友,三款態度。

書籍作品

書籍作品
代馬輸卒手記

代馬輸卒手記

代馬輸卒續記

代馬輸卒續記

代馬輸卒余記

代馬輸卒余記

代馬輸卒補記

代馬輸卒補記

代馬輸卒外記

代馬輸卒外記

五月狩

五月狩

張拓蕪自選集

張拓蕪自選集

左殘閑話

左殘閑話

坎坷歲月

坎坷歲月

坐対一山愁

坐対一山愁

桃花源

桃花源

我家有個渾小子

我家有個渾小子

何只感恩二字

何只感恩二字

墾拓荒蕪的大兵傳奇

墾拓荒蕪的大兵傳奇

勇者塑像

勇者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