郟縣紅牛

郟縣紅牛

郟縣紅牛原產於河南省郟縣,是我國著名的役肉兼用型地方優良黃牛品種,其毛色多呈紅色,故而得名。主產於郟縣、寶豐、魯山三縣,分佈於毗鄰的十餘個縣(市、區),是我國八大良種黃牛品種之一。郟縣紅牛具有體格大,體質結實,結構勻稱,肌肉豐滿,耐粗飼,適應性強,肉質細嫩,遺傳性穩定等特點,是發展肉牛產業和培育優良肉牛品種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1983年被列入河南優良畜禽品種志,2006年被列入農業部《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

2020年5月29日,郟縣紅牛被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辦公室公布的《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

分佈範圍


郟縣紅牛(二)
郟縣紅牛(二)
郟縣紅牛主產於河南省郟縣、寶豐、魯山、汝州四縣市。其中郟縣主要分佈於大李庄、王集、白廟、渣元等鄉鎮,寶豐主要分佈於汝河兩岸的石橋、趙莊、鬧店、李庄、周庄、商酒務等鄉鎮,魯山縣主要以辛集、張官營、滾子營、馬樓、讓河等鄉紅牛分佈最集中,汝州市與郟縣接壤的紙坊、尚庄小屯、焦村、騎嶺等紅牛飼養比較集中。

外形特徵


郟縣紅牛(三)
郟縣紅牛(三)
郟縣紅牛體格中等大小,結構勻稱,體質強健,骨骼堅實,肌肉發達。后軀發育較好,側觀呈長方形,具有役肉兼用牛的體型,頭方正,頓寬,嘴齊,眼大有神,耳大且靈敏,鼻孔大,鼻鏡肉紅色,角短質細,角型不一。被毛細短,富有光澤,分紫紅、紅、淺紅三種毛色。公牛頸稍短,背腰平直,結合良好。四肢粗壯,尻寅長稍斜,睾丸對稱,發育良好。母牛頭部清秀,體型偏低,腹大而不下垂,膏甲較低且略薄,乳腺發育良好,肩長而斜。

品種性能


役用性能

郟縣紅牛體格大,肌肉發達,骨骼粗壯,健壯有力,役用能力較強,是山區農業生產上的主要動力。據測定,閹牛的最大挽力為421.6公斤,公牛為409公斤,母牛為317.4公斤;一對中型成年閹牛一天可耕地3-4畝,挽車速度每小時4公里,載重2000公斤,日行30公里。

肉用性能

郟縣紅牛肉質細嫩,肉的大理石紋明顯,色澤鮮虹。據測定,其熟肉率為59.5%。據對10頭20-23月齡閹牛肥育后屠宰測定,平均胴體重為176.75公斤,平均屠宰率為57.57%,平均凈肉重136.6公斤,凈肉率44.82%。

繁殖性能

在通常飼養管理條件下,母牛初情期為8-10月齡,初配年齡為1.5-2歲,使用年限一般至10歲左右,繁殖率為70-90%,產後第一次發情多在2-3個月,三年可產兩犢,犢牛初生重20-28千克。母牛配種不受季節限制,一般多在2-8月配種。公牛12個月齡性成熟,2歲開始配種,一頭公牛可負擔50-60頭,最高可達150頭。一次射精量3-10毫升,精子密度每毫升5億個以上,原精子活力0.7以上,精子耐凍性良好。

產地環境


郟縣紅牛原產於河南省郟縣。產區地處南暖溫帶南部,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4.6℃,雨量充沛,年降水量760毫米,無霜期長達210~220天。河流縱橫,水草豐盛,天然牧草種類繁多,除大部為禾本科外,尚有野苜蓿野豌豆豆科牧草,為養牛提供了良好的放牧條件。農業生產較發達,作物種類多,飼料來源廣,加之採取捨飼與放牧相結合的飼養方式,使牛隻長期得到豐富的營養與良好的鍛煉。這是形成郟縣紅牛體質結實,肌肉發達,結構勻稱,后驅發育較好的主要條件。產地地勢複雜,土質不一,礫質土和黃粘土地帶耕作負擔量大,工具笨重,這就需要體大力強的役牛,因之,群眾有選留大牛、壯牛的習慣。

郟縣紅牛節


河南郟縣第六屆紅牛節開幕,1000頭紅牛從全縣25.88萬頭紅牛中脫穎而出參加選美“誰最牛”。農民們歡天喜地牽著自家紅牛來競選,選美及頒獎現場“人山牛海”,熱鬧非凡。真是“幾十里路程不覺苦,只為咱家‘牛最牛’”。
賽場會在郟縣南環會場舉行,記者趕到現場時上千頭紅牛已經各就其位,各個頭戴紅花,參加選美比賽。旁邊的牛戶主站在自家紅牛身旁笑得合不攏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