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黨國際

社會黨國際

社會黨國際(Socialist International—SI)起源於1864年(第一國際),1951年7月在聯邦德國法蘭克福召開的國際社會黨代表大會上重新成立。總部設在英國倫敦。是第二國際和社會主義工人國際的繼承者。其最高權力機構是代表大會,每兩年舉行一次,會上宣布原則綱領,決定章程,選舉主席、副主席和秘書長,決定接納新成員和改變舊成員的身份。社會黨國際是一個交換情報和經驗、表明共同立場的組織機構,宗旨是加強各國社會黨的相互聯繫,通過協商方式求得政治態度的一致。對參加成員沒有組織約束力,不硬性規定各成員執行它的決議。

基本概況


社會黨國際(英語:Socialist International,縮寫:SI),是主張民主社會主義的社會黨、社會民主黨、工黨及其他政黨的國際聯合組織,總部設在英國倫敦。
社會黨國際由英國工黨發起,於1951年6月30日至7月3日在聯邦德國的法蘭克福召開的國際社會黨會議上宣告成立。
社會黨國際是主張民主社會主義的政黨和組織的聯合體,截至2004年2月,有各類成員黨和組織168個,其中有50多個成員黨在約50個國家執政或參政,是當今世界上規模與影響力最大的國際性政黨聯盟。
社會黨國際積極與世界其他機構合作,經常向世界各國派出代表團。出版物主要有《社會黨事務》(英語季刊)。

發展歷史


社會黨國際自稱歷史始於1864年的“第一國際”,實際上源於1923年在德國漢堡成立的“社會主義工人國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瓦解)。而“社會主義工人國際”則是原來的“第二國際”,社會黨國際自稱始於1864年,乃是追溯到“第一國際”的成立時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第二國際”27個政黨中就有24個黨的領導集團站到了資產階級政府的立場上,支持本國的帝國主義戰爭,“第二國際”正式分裂。其中堅持1912年“巴塞爾決議”(包括著名的《巴塞爾發戰宣言》)的3個政黨宣布脫離“第二國際”,認為“第二國際”已經死亡。
同樣,這也標誌著主張修正主義的社會黨(包括社會民主黨)與堅持暴力鬥爭和階級專政的共產黨之間的正式分裂。其中列寧領導布爾什維克最終建立的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之後蘇聯又組織建立了“第三國際”。
與此同時,“第二國際”只是在1923年更名為“社會主義工人國際”,並未宣布解散。並且,“第二國際”在世界其他共產黨眼中已經是一個修正主義的國際聯盟,已經背叛了馬克思主義。
社會黨國際__支持者
社會黨國際__支持者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社會主義工人國際”停止活動。1944年,英國工黨和美國勞聯、產聯發起恢復該組織。1947年,歐洲各國社會黨和社會民主黨在比利時的安特衛普召開會議,成立國際社會黨會議委員會。
經4年籌備,於1951年6月30日至7月3日在聯邦德國法蘭克福召開國際社會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宣告成立社會黨國際。此次大會通過綱領性宣言《民主社會主義的目標與任務》(又稱《法蘭克福宣言》)。會上宣布原則綱領,決定章程。
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社會黨國際基本上是歐洲社會黨人的組織,有“白人國際”之稱。20世紀70年代中期,這個國際組織開始向亞非拉地區發展,到1980年,非歐洲成員黨超過半數,其中在拉丁美洲的發展尤其迅速。
在1989年召開的社會黨國際第18次代表大會上通過的《斯德哥爾摩宣言》,是該組織最新的原則綱領。
進入21世紀以來,社會黨國際把亞太地區作為發展方向。

綱領主張


法國社會黨總統奧朗德
法國社會黨總統奧朗德
社會黨國際宣稱其宗旨是“加強成員黨之間的聯繫,通過協商方式求得政治態度的一致” 。它不是各國社會黨的總指導機關或國際中心,而只是一個交流經驗和情報、表明社會黨立場的組織,其決議對各黨各派沒有約束力。
社會黨國際成立之初,宣布其綱領為民主社會主義,宣稱既反對共產主義也反對資本主義,主張走區別於二者的第三條道路,即民主社會主義之路。提出以民主方法建立起“人人平等的福利國家”,強調民主、自由、平等和人權,反對一黨制,主張多黨制和分權主義,實行混合經濟,提倡市場競爭,不反對私有制。
社會黨國際過去一直反對與共產黨建立任何形式的合作,但自1972年第12次代表大會起,始允許成員黨自由決定他們自己同共產黨的雙邊關係。
1989年通過的《斯德哥爾摩宣言》是社會黨國際最新的原則綱領,主張實行民主社會主義,即在政治、經濟、社會和國際層次上實行民主,認為多元化與人權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反對權力集中和階級專政,宣稱在宏觀調節下通過市場才能使社會創新,要求對國有制進行限制並實行民主控制。
社會黨國際對和平與發展問題極為關注,認為維護世界和平是“當前時代的最高任務”,贊成南北對話。在國際政策中主張緩和與裁軍,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加強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合作。

機構簡介


社會黨國際(SocialistInternational—SI)起源於1864年,1951年7月在聯邦德國法蘭克福召開的國際社會黨代表大會上重新成立。總部設在英國倫敦。各國社會黨、社會民主黨和工黨的國際聯合組織,前身是1923年在漢堡成立的社會主義工人國際。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社會主義工人國際停止活動。
1944年英國工黨發起恢復該組織。
1947年歐洲各國社會黨和社會民主黨在比利時安特衛普召開會議,成立國際社會黨會議委員會。
皇家社會黨
皇家社會黨
經4年籌備,於1951年6月30日至7月3日在聯邦德國法蘭克福召開國際社會黨第 1次代表大會,宣告成立社會黨國際。大會通過綱領性宣言:《民主社會主義的目標與任務》(又稱《法蘭克福宣言》)。
截止1983年,共有49個正式成員黨派、17個諮詢黨、3個兄弟組織、8個聯繫組織,擁有1600萬黨員,1億選民。執政或聯合執政的黨有25個,組織成員以歐洲的黨佔多數,拉丁美洲次之。英國、法國、聯邦德國、奧地利、比利時、荷蘭、丹麥、瑞典等國家的社會黨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尤其是英國工黨,長期擔任社會黨國際領導職務,其政治思想觀點對制定社會黨國際的綱領和政策有相當影響。

機構歷史


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社會黨國際基本上是歐洲白人所組成,其中在拉美的發展尤其迅速,近年它把亞太地區作為發展方向。從1951年至1983年召開過16次社會黨國際代表大會。機關刊物為《社會黨事務》(雙月刊)。1971年社會黨國際設立研究中心,探討社會民主黨的理論和政策。60年代後期到70年代,社會黨國際先後建立了亞太社會黨組織、非洲社會黨國際以及社會黨拉美和加勒比海委員會等地區性組織。
自稱其歷史始於1864年第一國際成立之時,是第二國際和社會主義工人國際的繼承者。其最高權力機構是代表大會,每兩年舉行一次,會上宣布原則綱領,決定章程,選舉主席、副主席和秘書長,決定接納新成員和改變舊成員的身份。大會閉幕期間,由執行局和秘書處等機構負責日常工作。總部設在倫敦。主席維利·勃蘭特,總書記P.韋內寧(1986),另有副主席25人。
社會黨國際主席莫魯瓦(中)
社會黨國際主席莫魯瓦(中)
在1989年召開的第18次代表大會上通過的《斯德哥爾摩宣言》,是該組織最新的原則綱領,反對權力集中和階級專政。社會黨國際對和平與發展問題極為關注,認為維護世界和平是“當前時代的最高任務”,積極主張裁軍,贊成南北對話,倡議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社會黨國際是主張社會民主主義的政黨和組織的聯合體,是21世紀世界上規模和影響最大的國際性政黨聯盟。

機構意義


社會黨國際是一個交換情報和經驗、表明共同立場的組織機構,宗旨是加強各國社會黨的相互聯繫,通過協商方式求得政治態度的一致。對參加成員沒有組織約束力,不硬性規定各成員執行它的決議。社會黨國際章程規定,其成員分正式成員黨、諮詢黨、兄弟組織和聯繫組織4種,諮詢黨和聯繫組織有權出席社會黨國際代表大會和參加社會黨國際其他機構的活動,有發言權,沒有表決權。社會黨的基本綱領概括稱之為"民主社會主義",宣稱既反對共產主義,也反對資本主義,要成為代替資本主義和一黨制國家共產主義的第三種力量。主張民主、自由、人權和“民有、民治、民享”,通過擴大資產階級民主把權力交給全體人民,創造一個“使自由人能以平等地位在社會中共同工作”的社會。主張採取普遍的福利措施,實行私人企業自由競爭和主要工業國有化相結合的混合體制,依靠國家的計劃和措施來調節經濟,緩和社會矛盾。
日本社會黨原國際局長
日本社會黨原國際局長
主張實行多黨制和分權主義,反對權力過於集中。社會黨國際的機構有:代表大會,最高權力機構,每三年舉行一次,宣布社會黨國際的原則,決定其章程,並由佔2/3多數通過的決定來吸收或開除成員黨以及確定它們的成員地位。理事會,最高執行機構,由正式成員黨和兄弟組織組成,每年召開兩次會議。在代表大會閉幕期間代表社會黨國際決定政策與原則,下設專門委員會和研究小組,負責批准年度預算。財務與行政委員會,由理事會選出的九個正式成員黨或兄弟組織組成,每年至少召開兩次會議。秘書處,是常設機構。
社會黨國際的主席團和各黨派領袖定期舉行會議。社會黨國際還經常召開專題會議,並設有和平、安全和裁軍、經濟政策、發展和環境、人權、中、東歐、拉美和加勒比、地中海、中東、非洲、亞太地區、財政及管理等方面的委員會、理事會及研究小組。
社會黨國際積極與世界其他機構合作,經常向世界各國派出代表團。出版物:《社會黨事務》季刊(英文)。2004年2月,社會黨國際主席古特雷斯率領社會黨國際代表團來華訪問。

主要特徵


社會黨國際全球治理思想的實質是凱恩斯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的應用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由民族國家領域向全球範圍的擴展和延伸。它在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的同時,也存在 著一定的局限性,這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進步性

首先,社會黨國際全球治理思想是其基本價值觀的具體體現。從社會黨國際全球治理思想的主要內容來看,貫穿始終的依然是社會黨國際一向所堅持的基本價值原則即自由、公正、團結、和平等,社會黨國際的全球治理思想實際上是這些基本價值觀在全球化時代的基本應用。儘管社會黨國際的基本價值觀受到了全球化的衝擊,面臨著喪失其身份特徵的危險,但是在社會黨國際制定的所有綱領和決議中,都特彆強調要對這些基本價值觀進行堅持。
“首先重要的是政治要對全球化的挑戰負責,同時也要對復興獨立自主負責,它是通過全世界的民主國家中市民所表達的公共利益。我們的任務是鼓勵迎接我們時代挑戰的責任和行動,保證更多的自由、平等和團結”。所不同的是,這些基本價值觀應用的範圍從過去的單一民族國家變成為全世界,應用的具體內容也主要從民族國家內部各階層之間的不平等轉為世界範圍內民族國家間的不平等,應用的框架也在全球範圍內擴展了。在全球化條件下,體現為全球治理思想中的基本價值觀有了新的內涵,多元化、團結、正義、和平、民主、人權、民族國家和國際主義在全球治理中有了新的作用。
其次,社會黨國際的全球治理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世界形勢的發展趨勢和客觀要求,體現了人類歷史發展的進步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國際經濟民主化的進程。社會黨國際尤其強調自身在引導全球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宣稱自己“是唯一的能夠對治理全球化做出決定性貢獻的國際政治組織,也是唯一能夠促進全球團結的政治組織”。作為擁有140多個成員黨的國際上最大的政黨組織,社會黨國際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是不可忽視的。
“20世紀是社會民主主義的世紀”,在全球化的21世紀,同新自由主義相比,社會民主主義在影響和地位方面處於弱勢,並且面臨著被前者同化的危險,但這種同化是相互的。因而,至少我們可以說,新自由主義佔主導地位的21世紀,將一定會帶有濃厚的社會民主主義色彩。這是社會黨國際全球治理思想重要意義的體現,也是其進步性的一個重要體現。

局限性

全球治理思想本身具有許多限度,這裡僅僅從社會黨國際的組織結構和綱領、政策的角度來揭示其主要的局限性。首先,在全球化背景下,社會黨國際面臨著新自由主義、個人主義和原教旨主義的威脅,有喪失自己身份特徵的危險。“在全球化的作用下,社會黨國際保持其標誌性身份特徵即平等和集體行動的能力不斷受到限制。由於作為競爭對手的其他政黨(主要是右翼政黨)也能夠適合社會民主主義的主張,這就造成了社會民主主義政黨在選舉中競爭能力的降低……因此,社會黨國際傳統的主張再也不可能那麼奏效了。
它在以下幾個方面已經開始束手無策:有效地調控自由市場;重建對國家的信任;說服選民接受高稅收是有益的觀點;使人們相信在工作場所和黨的內部關係上高度的民主是極其重要的;運用直接干預的方法來實現和提高平等”。這樣一來,社會黨國際及其成員黨實際上只能繼續推行右翼新自由主義的經濟與社會政策並適當地注意不要過分擴大社會矛盾和社會衝突,也就是說,使新自由主義政策變得溫和一些。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其次,社會黨國際內部各成員黨之間分歧嚴重。各個成員黨面臨的不同的國內外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決定了它們對全球化的理解以及應對全球化的措施也不可能是一致的。在國際內部,存在著由於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的成員黨對全球化的不同主張引起的分歧,也包括國際內部左翼和右翼即悲觀派和樂觀派的分歧,在西歐主要發達國家成員黨之間,甚至每一個成員黨內部也都有不同的派別。由於內部分裂,社會黨國際的地位、影響和活動能力受到嚴重削弱。
再次,政策調整中的社會黨國際,實用色彩濃厚,又加上缺乏必要的工具和體制,使得其全球治理的主張和政策的可操作性受到很大限制。為了迎合選民的要求,爭取更多的選票,各社會黨不得不淡化它們的綱領和長遠目標。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和新自由主義的威脅,社會黨國際雖然進行了革新,並提出了系統的全球化綱領,但除了向新自由主義妥協之外,拿不出可令選民普遍接受的行之有效的替代方案。
社會黨國際儘管制定出了系統的全球化綱領,但是由於缺乏必要的機制,理論和實踐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反差,其大部分政策目標也根本無法實現。比如,社會黨國際主張政治優先,強調政治的作用,卻沒有一個有效的世界性的政治主體;主張對世界經濟進行全球治理,但一些已經存在的世界經濟組織又不能發揮必要的作用。這樣,由於思想的貧乏和機制上的制約,社會黨國際很可能不但無法解決全球化帶來的危機,反而在全球化的衝擊下陷入了新的困境。

常設機構


代表大會

歐洲議會社會黨黨團主
歐洲議會社會黨黨團主
社會黨國際最高權力機構,每3年舉行一次,宣布社會黨國際的原則,決定其章程,並由佔2/3多數通過的決定來吸收或開除成員黨以及確定它們的成員地位。

理事會

社會黨國際最高執行機構,由正式成員黨和兄弟組織組成,每年召開2次會議。

財務與行政委員會

由社會黨國際理事會選出的9個正式成員黨或兄弟組織組成,每年至少召開2次會議。

秘書處

社會黨國際常設機構,主要負責日常的行政事務。

其他機構

社會黨國際的主席團和各黨派領袖定期舉行會議。
社會黨國際還經常召開專題會議。

主要宗旨


全球化已經成了國際社會中大多數政治討論和經濟辯論的焦點話題。社會黨國際作為國際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積極參與關於全球化的討論,主張進行全球 治理,並將1996年召開的二十大和1999年召開的二十一大的主要任務定為“討論全球化和制定應對全球化的綱領”。在2003年10月巴西聖保羅召開的二十二大上,社會黨國際將大會的主題確定為“政治的回歸:為了公正負責的全球治理--實現人民對全球化的治理”。通過這三次代表大會,社會黨國際制定並完善了全球治理綱領,系統表達了其全球治理思想。

全球化的挑戰

全球化給社會黨國際的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同時也對社會黨國際的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關於經濟全球化的性質是歐洲社會民主黨人爭論的主要問題之一,雖然難下最後結論,但在對全球化的特徵、所引起的後果和其對社會黨國際的影響的界定上已經有了一個較為清醒的共識。

全球化的特徵

社會黨國際認定“人類正在進入一個以全球化現象為標誌的新時代。從工業社會過渡 到以信息和知識為主導的社會的速度和範圍達到了空前的水平”,並在二十大的《經濟宣言》中宣布,當今世界正出現一個“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新時代。這個新時代積 極的方面是提高了生產效率,促進了世界貿易和生產,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加價廉物美、豐富多彩的產品和服務,提供了新的市場機會。
但是,這個新時代也有金融秩序混亂、發展不平衡、不平等加劇、失業率升高、排外情緒滋生和社會動蕩等消極的一面。全球化一方面增強了跨國公司的力量,增強了對交換市場和國際組織的操縱能力,但同時也會削弱政府力量、選民利益和民主化進程,因而,必須採取重大措施,政治民主必須壓倒經濟壟斷和金融寡頭。
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社會黨國際在二十一大通過的《巴黎宣言》中對全球化的基本特徵做出了如下總結:信息全球化伴隨著聯繫方式的巨大變化和時間與空間的劇減,使全球範圍的接觸在任何地方和時間成為可能;經濟和貿易的全球化有力地改變著公司、市場、工業關係和投資的規模及結構,生產力的增長和技術進步導致現存工作的過剩,也同時創造了新的工作機會,盈餘被不公平地分配,傳統的就業觀念正在發生變化;金融體系的全球化帶來了短期資本流動的巨大增長,缺乏有效的、使之具有可預見性的制約框架。

全球化挑戰

和平、自由、正義、團結、重視政府調控經濟作用的凱恩斯主義、建設福利國家、保護環境和文化多樣性,這些社會黨國際基本的價值觀和身份特徵,在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下,面臨著巨大挑戰。首先,對民族國家權力的侵蝕。“全球化的最終結果就是民族國家逐漸失去權力”,這就必然會衝擊社會黨國際的傳統根據地--國家政府。民主社會主義近一個世紀以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它接受資本主義的國家機器,使之民主化,並利用它管制資本主義經濟。而全球化,特別是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對民主社會主義以國家為基礎的戰略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資本主義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全球機構以全球為方向的發展,使社會黨國際的國家導向戰略受阻。簡而言之,由於市場經濟的全球擴張,全球市場成為一種無孔不入的力量,國家喪失了控制自己事務的權威,已經不能再奉行獨立的經濟政策
其次,對福利制度造成的危機。福利國家是民主社會主義的主要特徵之一。在全球化的作用下,福利主義的經濟社會政策正逐漸失去效力。“不管人民做出怎樣的理解,經濟全球化都摧毀了社會福利國家的妥協所依賴的歷史結構”。“由於全球化的經濟擺脫了調節型國家的干預,因此,民族國家與社會福利國家之間的積極聯繫受到了嚴重的威脅”。人們宣布了“社會民主黨世紀的終結”。
各國的市場經濟不僅圍繞著它們各自對福利所起的作用進行競爭,而且圍繞建立卓有成效的社會保障體系進行競爭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今天,取而代之的是圍繞儘可能有效地摧毀上述這個福利國家的保障而進行競爭。許多執政的社會黨都在實行緊縮政策,自行削減自己一手創辦的社會福利,西歐國家的福利建設正出現不斷弱化的局面。
再次,對民主、和平和人權的威脅。“隨著冷戰的結束,相關的軍備競賽和核戰爭的威脅似乎減弱,但是后冷戰時期的經歷並非只是積極的;儘管談判使許多冷戰地區的衝突得到和平解決,但危機和軍事衝突又在其他地區出現;儘管在裁軍方面已經取得重大進展,然而大規模殺傷武器和常規武器還大量儲存,世界依然把稀缺的資源浪費在過度的軍費開支上”。男女不平等是現存的重要的不平等問題之一,儘管實際上要求平等權是世紀性的偉大成就之一。“全球化意味著把競爭兩個字寫得很大,把團結互助幾個字寫得很小”。“由於全球化引發的勞動世界的變化導致了一種社會失控”,“全球化損害了市民社會的團結”。
社會黨國際二十大和二十一大對全球化所帶來的嚴重後果作了詳盡的論述“在過去幾十年間人們目睹世界財富滾雪球似地增長,但這種進步付出了很高的社會代價。從80年代早期起,建立在經濟失控和漠視社會心聲基礎上的極端自由主義模式蔓延全世界。判定這種極端自由主義發展模式的是'貨幣和預算就是一切'的觀念。15年後,這些觀念未能實現其諾言而且導致了前所未有的失衡、絕望和普遍的不公正”。
共產主義模式的消逝,使得新保守主義和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發展為一種傲慢的原教旨主義的簡單化的世界觀,它把市場經濟和市場社會混為一談,並宣布關於不同政治經濟形式的意識形態的爭論的終結。技術進步、經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以及兩極格局的消逝正在改變著作為民主和主權焦點的聯合國的作用。宏觀經濟政策被全球金融市場操縱,而且被局限於能夠努力獲取和強迫迎合關於公共赤字和通貨膨脹等的嚴格需要。政治的功能正在改變,伴隨著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和新保守主義與日益強化的所謂市場社會的新角色一起沿著向“小政府”趨勢發展,這才是民主社會真正的市場經濟。

機構思想


關於經濟全球化所必需的政治行為的範圍的討論,仍然在進行中。布萊爾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一種理所當然的事實,應對其後果的唯一正確的戰略是為提高和加強國家在全球競爭中的地位而改變國家的經濟和社會以適應全球化浪潮。相反,施羅德、若斯潘和其他歐洲領導人則號召建立新的跨國政治合作模式,以重新在全球範圍內獲得政治調控的能力。與上述觀點所不同的是,社會黨國際在1999年巴黎大會上提出了一種融合上述兩種方案價值觀的、現實的全球治理主張。該主張的內容主要包括:

主張政治優先

“首先重要的是政治要對全球化的挑戰負責”。為什麼要提倡政治優先?這是由民主社會主義的本質目標所決定的,公正、平等和團結等基本價值觀的實現被定義為民主社會主義的本質。如果任全球化散漫發展而不對其進行政治治理,將會增大不公正性,這決定了政治優先的必要性。全球化進程必須要有政治行動來引導,由此來實現社會民主主義的目標--創造一個公平的社會。因此,面對全球化的種種挑戰,社會黨國際主張政治優先於經濟,經濟運行的全球化必須伴隨著一個平等的政治全球化。這是新世紀現實主義的需要,也是抵制自由主義,爭取更多的平等權和人權的需要。
社會黨國際對全球化中政治的作用,做了以下概括:政治家的工作是促進經濟活動和鼓勵不同公司之間的競爭,避免在市場發展過程中的壟斷傾向,從而提高消費者的地位;政治的責任是滿足普遍的受教育的權利、健康的權利和老年人受到照顧的權利、兒童和年輕人得到保護的權利;保證諸如交通、能源、通信和信息等公共服務部門的正常運行;保護環境;保護世界上每一個角落裡的公民的人權;創造新的國際秩序來保證和平與安全,尊重不同身份特徵的多元化,在尊重普遍的人權的同時學會分享不同的價值。
另外,社會黨國際高度重視聯合國的作用,認為多極化有利於全球化,有利於建立對全球經濟進行調節的框架,避免野蠻的毫無控制的全球化。社會黨國際主張在承認民族,國家是民族凝聚力保證者的同時,推行類似歐盟的主權共享的“開放地區主義”,以應對單個民族國家無法應對的挑戰,促進多極化的發展。社會黨國際贊成區域化的發展主張,認為它比純粹的多邊主義更能有效地增強民族國家的作用。

主張新秩序

鑒於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削弱了民選政政府抵制投機貿易、稅收入侵和資本流動的能力,為了建立更好的國際協調機制,社會黨國際主張建立一個新的全球經濟和金融秩序。“國際和平與安全和經濟、財政問題密切相關,這要求我們必須以進取的姿態來處理經濟和財政問題。因此,保證在國際金融領域內的有效透明度和為所有的金融體系建立審慎的規則,就變得極為重要了,自然也包括在投機資本和海外資產領域。取消財政規避,限制短期流動投機資本向發展中國家的流動所帶來的不穩定影響,通過更加有序的方式開放資本市場,包括起積極作用的貸款方在解決危機中的機制。反對有組織的國際犯罪、國際毒品走私和洗黑錢,主張在聯合國的監督下建立一個經濟安全委員會”。

綠色發展

關於可持續發展,社會黨國際指出:“可持續性不僅僅是指民族國家和國際社會的環境和發展政策,而且成為促進持久和平、公正、安全、福利、民主和發展文化多元化的,全球治理和一個新的世界政策的指導原則。它的主要任務有三個: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這三者相互促進,構成了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三個重要支柱。”社會黨國際在2000年12月召開的曼布托理事會上通過的《全球進步綱領》,也強調環境和發展之間的緊密聯繫是可持續發展的最基本因素。

治理說明


面對全球化的挑戰,社會黨國際在二十大和二十一大通過的《經濟宣言》和《巴黎宣言》以及二十二大通過的《聖保羅宣言》、《社會黨國際道德憲章》和《全球社會的治理--社會民主主義的道路》中,詳細地論述了社會黨國際的全球化主張,主張實行全球治理。這一主張的提出主要是基於以下原因:
首先,社會黨國際認為,全球化的發展,全球問題的出現,客觀上提出了全球治理的必要性。這種必要性主要體現為如下方面:
從全球政治領域看,舊的國際機構已經不能適應變化了的世界局勢和冷戰後建立國際 政治經濟新秩序的需要。在全球化的世界里,民族國家獨自解決迫切的未來問題的能力 是有限的,世界性的問題和跨國界的問題只有加強國際合作才能得到解決。而新的強有力的國際政治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世界上還不存在起平衡作用的強大的政治組織,只有一個超級大國,這種政治格局不能保證世界局勢穩定、民主和對人權的普遍尊重。
從全球經濟領域看,全球市場的發展並沒有促進適宜的全球調控機制的形成。各國的市場通過各個國家的法則進行調節,各國又自有一套完善的調控手段來保證本國的“國家團結”。然而,對全球市場,則缺乏一個能起國家作用的全球性調節機制,旨在調控全球市場的國際組織依然十分脆弱。經濟全球化發展、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以及現實的和潛在的全球經濟危機的存在,要求建立起對全球經濟進行有效管理的機制。“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一國範圍內的凱恩斯主義'已經失去了意義。比較有前途的政策是讓自己的國家投身到全球的競爭當中,而且要更積極、靈活和穩妥”。
從全球生態環境看,全球化發展所引發的諸如貧困加劇、生態惡化、環境污染等問題,要求對其進行全球性的綜合治理。全球化在給人類帶來巨大福祉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危機,貧困、生態危機、環境污染、艾滋病等正日益困擾著國際社會,並威脅到整個人類的生存。
其次,社會黨國際認為,全球化的發展,全球問題的出現,不僅提出了全球治理的必要性,而且為實行全球治理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因為從組織機制上看,除了社會黨國際本身這一擁有140多個成員黨、力量遍及五大洲的世界上最大的政黨聯盟之外,還有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已經存在的國際機構。再則,伴隨全球社會結構的變化,新的組織和團體也不斷湧現,這些團體和組織把政府之外的許多社團的利益和力量匯聚起來,促進了相互間的交往。
再者,從規約機制上看,在全球化背景下,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國際規章不僅在數量上正在迅速增多,而且其發生效用的範圍也在日益擴大。除了《聯合國憲章》、《聯合國人權公約》等全球性規約以外,還有一系列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國際和地區性規約,這些公約、規章為全球治理提供了有效的制度約束和保障。
社會黨國際認為,全球化的發展方嚮應當是全球進步,即加強全球化的積極方面,限制它的消極方面。另外,應該給全球化制定一個社會標準,以便讓全球化更好地為人類服務,通過全球治理,實現全球進步和可持續發展。
在實現上述目標的過程中,社會黨國際特彆強調要堅持以下幾個原則:首先是團結的原則。“團結,充分表達了我們的身份特徵,總是指引我們制定公平分 配財富、醫療和關心老年人的政策,它還指引我們為兩性平等而努力,為反對各種形式 的建立在出生、信仰以及其他方面的歧視而鬥爭”。社會黨國際強調在全球化時代,不僅需要團結一致,而且需要更新團結的觀念和形式。
其次是多元化原則。社會黨國際指出多元化“會成為一種廣泛對話的前提,它會使我們相互依賴、共同行動以實現我們的目標”
再次是民主參與原則。社會黨國際特彆強調指出了培養和提高民主和市民參與的重要性:“重要的是把我們聚集到一起的價值:在普遍尊重人權,兩性平等,個人和集體自 由的基礎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實現社會公正和團結,這是民主的實質。”

組織成員


世界上由社會黨國際成員、諮詢員執政的國家
世界上由社會黨國際成員、諮詢員執政的國家
社會黨國際的成員分4種:正式成員黨、兄弟黨組織、諮詢黨、聯繫組織。
其中,正式成員黨和兄弟黨組織享有發言權和表決權,諮詢黨和聯繫組織有發言權,無表決權。

正式成員黨

歐洲
奧地利社會民主黨,比利時社會黨,保加利亞社會民主黨,保加利亞社會黨,愛沙尼亞社會民主黨,德國社會民主黨,匈牙利社會黨,義大利左翼民主黨,義大利民主社會黨,立陶宛社會民主黨,黑山社會民主黨,荷蘭工黨,挪威工黨,葡萄牙社會黨,斯洛伐克社會民主黨,西班牙工人社會黨,瑞士社會民主黨,聖馬利諾社會主義與民主主義黨,烏克蘭社會黨,英國工黨,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黨,阿爾巴尼亞社會黨,安道爾社會民主黨,亞美尼亞革命聯盟,波黑波斯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社會民主黨,克羅埃西亞社會民主黨,塞普勒斯社會民主黨運動,捷克社會民主黨,丹麥社會民主黨,芬蘭社會民主黨,法國社會黨,泛希臘社會主義運動,匈牙利社會民主黨,冰島聯盟,愛爾蘭工黨,拉脫維亞社會民主工人黨,盧森堡社會工人黨,馬其頓社會民主聯盟,馬爾他工黨,北愛爾蘭社會民主工黨,波蘭民主左派聯盟,波蘭勞工聯盟,羅馬尼亞社會民主黨,斯洛維尼亞社會民主黨,瑞典社會民主黨,土耳其共和人民黨
拉丁美洲
巴貝多工黨,智利社會黨,哥斯大黎加民族解放黨,牙買加人民國家黨,巴拿馬民主革命黨,秘魯人民黨,烏拉圭社會黨,尼加拉瓜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阿根廷社會黨,阿根廷激進公民聯盟,阿魯巴人民選舉運動,巴西民主工黨,智利社會民主激進黨,哥倫比亞自由黨,庫拉索新安的列斯群島運動,多米尼加革命黨,厄瓜多左翼民主黨,海地社會民主聯盟,墨西哥革命制度黨,墨西哥民主革命黨,巴拉圭二月革命黨,波多黎各獨立黨,烏拉圭社會黨,烏拉圭新空間黨,委內瑞拉民主行動黨
非洲
安哥拉解放民眾運動,維德角非洲獨立黨,象牙海岸人民陣線,埃及國家民主黨,莫三比克解放陣線,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阿爾及利亞社會主義力量陣線,貝南社會民主黨,玻利維亞左派革命運動,布吉納法索民主與進步議會,喀麥隆社會民主陣線,赤道幾內亞社會民主黨,幾內亞人民黨,馬里非洲團結正義黨,模里西斯工黨,模里西斯戰鬥運動,摩洛哥人民力量社會主義聯盟,尼日民主社會主義黨,塞內加爾社會黨,突尼西亞民主憲政大會
亞洲
蒙古人民黨,尼泊爾大會黨,伊拉克庫爾德斯坦愛國聯盟,日本社會民主黨,黎巴嫩社會進步黨,馬來西亞民主行動黨,巴基斯坦人民黨,吉爾吉斯斯坦社會民主黨,以色列工黨,印度國大黨,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
北美洲
加拿大新民主黨,美國民主社會主義黨,美國社會民主黨
大洋洲
澳大利亞工黨,紐西蘭工黨

諮詢黨

亞塞拜然社會民主黨,白俄羅斯社會民主黨(人民代表大會),波黑獨立社會民主聯盟,蒲隆地民主陣線,多米尼克工黨,斐濟工黨,加彭進步黨,迦納全國民主大會黨,瓜地馬拉社會民主聯盟,格陵蘭先鋒黨,蓋亞那工人聯盟,馬里示威運動,黑山社會主義者民主黨,納米比亞國會民主黨,納米比亞西南非人民組織,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巴拉圭關心國家黨,菲律賓公民行動黨,菲律賓民主社會主義黨,俄羅斯社會民主黨,聖基茨和尼維斯工黨,聖露西亞工黨,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聯合勞工黨,塞爾維亞民主黨,塞爾維亞社會民主黨,東帝汶獨立革命陣線,多哥非洲人民民主大會黨,突尼西亞勞工自由民主論壇,烏克蘭社會民主黨,烏克蘭社會黨,委內瑞拉社會主義運動

觀察員黨

波札那民族陣線,保加利亞社會民主黨,中非進步愛國陣線,哥倫比亞獨立民主極端,剛果民主共和國民主與社會進步聯盟,海地奮鬥人民組織,印度人民黨,伊朗庫爾德斯坦民主黨,約旦左翼民主黨,茅利塔尼亞民主力量團結黨,摩爾多瓦社會民主黨,巴勒斯坦法塔組織,土耳其民主社會黨,葉門社會黨

歷任領導


徠胡錦濤接見喬治·帕潘德里歐(2009年)
徠胡錦濤接見喬治·帕潘德里歐(2009年)
社會黨國際榮譽主席:魯本·貝里奧斯·馬丁內斯
1951年~1957年:摩根·沃爾特·菲利普斯
1957年~1962年:阿爾辛·安德森
1963年:埃里希· 奧倫豪爾
1964年~1976年:布魯諾·皮特曼
1976年~1992年:維利·勃蘭特
1992年~1999年:皮埃爾·莫魯瓦
1999年~2005年:安東尼奧·古鐵雷斯
2005年~ :喬治·帕潘德里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