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八月的憂愁的結果 展開

八月的憂愁

民國時期林徽因創作的詩歌

《林徽因作品精選:八月的憂愁》作者林徽因,驚奇世間這樣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被胡適譽為“第一代才女”的林徽因,是二十世紀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及作家。在她身上所透出的才氣、美質與一生的傳奇經歷都為當世仰嘆。一九二四年泰戈爾訪華之際,被當時的上流社會驚嘆為“人艷如花”。如果不是生不逢時,如果不是多病,或許今人讀到的會是一個真正的女詩人,一個近代建築史上的泰斗。

閱讀林徽因,驚奇世間這樣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女人。曠世才情,風華絕代;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才女。

作品原文


黃水塘里游著白鴨
高粱梗油青的剛高過頭,
這跳動的心怎樣安插,
田裡一窄條路,八月里這憂愁?
.
天是昨夜雨洗過的,山崗
照著太陽又留一片影;
羊跟著放羊的轉進村莊,
一大棵樹蔭下罩著井,又像是心!
.
從沒有人說過八月什麼話,
夏天過去了,也不到秋天。
但我望著田壟,土牆上的瓜,
仍不明白生活同夢怎樣的連牽。

詩歌賞析


《八月的憂愁》被認為是優美的田園詩,發表於一九三六年,構思當是更早。——但不能簡單認定此詩僅僅表達恬淡的心境和閒情逸緻,在平靜的敘述中,表達了抒情主體對命運、生活的思考和難以言說的幽怨。“不明白生活同夢怎樣的連牽”一句即透露了詩人的愁思之深:浪漫的理想與現實為什麼竟有如此落差。在安靜、幽美的田園風光背景下,潛藏著詩人深深地思考和難以解脫的愁緒。這種思考的過程即是女性生命意識覺醒的過程,但覺醒的過程充滿苦惱與焦慮。面對生活的困頓與繁瑣,女性顯得微弱而無力、落寞而無奈。但在詩中,這種困惑、煩悶的表達是含蓄、節制的,平靜而委婉的道來,具有古典詩詞中的“幽怨”情致。試分析。
“水塘”、“鴨”,“高粱”等是傳統山水田園詩中的經典意象,意象組合構建了平靜、寂寥的鄉村生活場景。而“跳動的心”如柔和旋律中的一個跳躍而起的音符,悄悄打破了平靜與和諧的氛圍。悠閑、自在的田園生活背景下,抒情主體原來有著並不平靜的心境。甚至這“跳動的心”竟無法安插“田裡一窄條路,八月里這憂愁”,其苦悶可想而知…但詩意並未就此放縱,緊接著詩歌的意緒又漸漸平靜、舒緩下來:“雨洗過的天”、“山崗”、“轉進村莊的羊”意象的組合恢復了恬靜的鄉村氣息。這似乎是一次抑制,試圖以生活場景的平靜掩蓋住內心的苦悶與躁動。但抑制並不成功,隨後,一個不和諧的“音符”再次跳躍而出,“井”的意象出現,“…井,又像是心”。“心”當然代表一種情緒。——“愁緒”如此揮之不去,觸景即生情,暗示了憂愁的難以釋懷。但詩人並不張揚、縱容這種愁緒,而是不斷克制。
第三節,“從沒有人說過八月什麼話”,潛台詞好像是“雖然八月……”似乎暗示了詩人個體對八月的某種不滿和無奈。但詩人並不直接表達自己的幽怨,而用一句“夏天過去了,也不到秋天”,表達一種時間煎熬下的貌似淡然而持久、幽深的無奈和難以解脫的焦慮。雖受煎熬、迫不及待,但詩人也並不詛咒“八月”,只是“望著田壟,土牆上的瓜”,似乎在無望的期盼著什麼,充滿幽怨的。

作者簡介


八月的憂愁[現代詩歌]
八月的憂愁[現代詩歌]
林徽因(1904-1955)原名徽音,福建閩候人,建築師、作家、新月派詩人之一。1904年出生於福建閩侯一個官僚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林長民早年留學日本,是新派人物。1916年入北京培華女子中學,1920年4月至9月隨父林長民赴歐洲遊歷倫敦巴黎日內瓦羅馬法蘭克福柏林布魯塞爾等地,同年入倫敦聖瑪利女校學習,與在倫敦經濟學院上學的徐志摩相遇。1921年回國復入培華女中讀書。1923年參加新月社活動。1924年留學美國,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選修建築系課程,1927年畢業,獲美術學士學位。同年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學習舞台美術設計。1928年3月與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華結婚,婚後去歐洲考察建築,同年8月回國。1955年4月1日清晨,經過長達15年與疾病的頑強鬥爭之後,與世長辭,年僅51歲。
林徽因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作品,均屬佳作,其中代表作為《你是人間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等。出版的詩集有《林徽因詩集》(1985)等。
林徽因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和作家,也是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30年代初,與夫婿梁思成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在中國現代女作家中,林徽因是極有天賦、極具個性、極為獨特的一位,她在建築學上的卓越成就也一直為研究者所關注的話題,深受後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