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配型
骨髓配型
根據幹細胞的來源不同可分為自體、同基因(syngeneic)和異基因(allogeneic)BMT。同基因骨髓移植是指同卵孿生同胞間的移植,由於供、受者在遺傳學上相同,故與自體骨髓移植一樣,不存在免疫不相容的問題。異基因的骨髓移植(allo-BMT)的供髓細胞在遺傳上與受者細胞起源不同,與腎、肝、心等器官移植相比,allo-BMT更易發生排斥反應,而一旦供髓植活后又可發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故供、受者間要進行嚴格的組織配型,受者在移植前必須用免疫抑製劑預處理。
選擇與受者組織相容性配合的供體。
在選擇適合的供體時,首先從在兄弟姐妹中選擇供髓者;如不成,則在近親及血緣無關的自願者中尋找供髓者。在供者選擇上首先在同胞中用血清學方法做HLA檢查,所得結果相差不大后再做淋巴細胞培養(MLC)來檢測D位點並核實HLA配型。即使血清學或分子生物學方法所不能檢出的組織相容抗原的差別往往可通過MLC測出。目前已採用分子遺傳學技術直接檢測HLA基因,如多聚酶鏈反應(PCR)技術,序列特異性寡核苷酸探針雜交(SSOPA)及限制性片斷長度多態性(RFLP)技術,可作為BMT組織配型的重要補充,尤其適用於無關供者組織配型的核實。
HLA配型的重要性及骨髓移植的過程
在HLA配型方面,主要進行HLA-A、HLA-B和HLA--DR三對位點的配型,只有兩個個體的HLA配型完全相同才能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否則可能會發生兩種情況,一是病人體內的免疫細胞把植入的供體細胞當作"異物"或"入侵者"進行攻擊,稱為"移植排斥反應",其結果是移植失敗,"造血"不能在病人體內植活。另一種可能是供體的造血細胞在病人體內植活,產生大量的免疫活性細胞,這些細胞"反客為主"把病人的組織和細胞當作"異物"和"入侵者"進行攻擊,最容易受攻擊的組織和器官是皮膚、肝臟和腸道,發生皮疹、黃疸、轉氨酶升高和腹瀉不止甚至血便,稱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嚴重者可致命。
由於HLA-AB的多樣性最明顯,一般對志願者先做HLA-AB的分型,待檢索供、受者HLA-AB相配后,再對供者作HLA-DR分型檢測,如果供、受者的HLA完全相配,同時供者健康檢查合格,就可以著手準備移植手術。用化學藥物和放射治療摧毀患者身上的病變造血細胞后再接受移植。植入方法如同輸血,植入的造血幹細胞在人體繁植,重建造血和免疫系統,病人逐漸恢復健康。骨髓移植對白血病的有效治癒率可達到65-75%。
HLA血清學方法
這種方法出現的比較早,技術比較成熟,主要應用於HLA Ⅰ類抗原(HLA-A、HLA-B)的分型,適用於骨髓移植前大量骨髓捐獻者的HLA-AB檢索工作。而在HLA-DR類分型中因高質量的定型血清來源困難,存在交叉反應,對抗原特異性確定有出入,而血清學表型的判定還受分離B淋巴細胞的純度與活力、補體質量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導致比較高的分型錯誤率。
HLA複合體微衛星分析技術
在真核細胞中,某些DNA組分在鹼基成分上與主要的DNA組分明顯不同,且在CsSI梯度離心時能分離為明顯的區帶,其中含有2~3個鹼基的成為微衛星(microsatellite)。在真核細胞常染色體中,微衛星可以不同的間隔和頻率重複出現,從而表現為高度多態性。在HLA基因複合體中或其臨近區域,這種微衛星重複序列已繪製成圖。因此,可應用序列特異性引物,通過PCR擴增,根據產物的長度確定微衛星的多態性。微衛星分析技術能夠迅速準確的識別供、受者間HLA單倍型的異同,且由於它包括HLA複合體的更寬區域,可能比HLA-Ⅰ或Ⅱ類單個座位等位基因的分析更為有效,從而為器官移植(尤其是骨髓移植)時供體的選擇提供了重要的參數。
MHC區段配型技術
區段配型(block matching)的理論依據為:在MHC複合體長期進化的過程中,由於各MHC基因的內含子並不編碼功能蛋白,其所接受的選擇壓力不大,故相對外顯子而言較為穩定,可延續許多世代而不發生改變。研究資料已證實,在一組等位基因中,可能共享某一段內含子序列。從進化和遺傳的角度看,這樣的一組等位基因是由同一個祖先譜系進化而來,共同享有的內含子序列即為該譜系的特異性標記。因此,不同的MHC等位基因可據此歸於不同的譜系,且不同譜系間MHC基因序列的差異明顯大於同一譜系內MHC基因序列的差異。對隨機人群應用block matching進行移植配型,其目的是尋找與受者屬於同一HLA譜系的供者,以避免移植后出現較強的排斥反應。該技術最大的優點並非在於單個HLA基因的相配,而是著眼於整個HLA單體型基因序列最大程度的相似,其實踐應用價值已經在HLA多態性的家系調查和BMT療效的回顧性分析中得到初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