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汰餘

著名愛國實業家

蘇汰餘(1886~1948年),四川省巴縣人,愛國民族實業家,中國紡織業巨子,“裕大華”傳奇的奠基人,是與盧作孚、胡子昂、潘昌猷、古耕虞等人齊名的愛國工商業巨子。少年時在其父塾館讀書,1907年在重慶《廣益叢報》擔任編輯,因發表譏諷抨擊清廷懦弱無能,遭致日本侵略的文章,觸怒當局,為逃避輯捕,出走漢口,在“德厚榮”字型大小就職。辛亥革命后,德厚榮字型大小老闆劉象曦、副經理徐榮廷創建楚興公司,他任徐榮廷的助手,1921年與徐榮廷投資白銀210萬兩創建大興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次年又投資創建裕華紡織股份有限公司,並在武漢創立“裕大華”紡織工業系統,在中國棉紡織工業中佔有重要地位,受到各方面的重視。抗日戰爭時期,將武昌裕華紗廠內遷重慶,還先後興建廣元大華紗廠、成都裕華紗廠、開設永利銀行。抗日戰爭時期,蘇汰餘組織生產了大量軍布供應前方,還組織募捐,為接濟難民,籌措不少資金、寒衣和藥品,為抗戰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裕大華”系統直接的業務,除紡織工業擁有工廠6個,紗錠約20萬枚(當時佔全國總錠數的4%),布機2000餘台外,發展到包括煤礦、銀行、進出口等各個方面。通過裕大華再投資,蘇還擁有棗莊中興煤礦、民生實業公司、聚興誠銀行、川康毛紡織廠、大秦毛紡織廠、慶華顏料化學公司、秦平煙草公司等企業的股份,均任常務董事。歷任湖北省商會會長、華商紗廠聯合會湖北分會主席和遷川工廠聯合會理事、中國全國工業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國貨廠商聯合會監事等職。

人物生平


人物照
人物照
蘇汰餘(1886—1948年9月),著名愛國實業家。四川省巴縣(今重慶市)人,光緒十一年(1886年)出生於巴縣的一戶書香門第,幼年時家境清貧,就讀於其父的私塾中。十五歲時,其父受聘在成都西川書院任教習,他才有機會進入學校的大門,隨其父在該書院復讀了三年,父子同榻,半夜即起,勤學苦讀,后又回重慶,進入存仁書院繼續求學。
1907年,在重慶廣益叢報報社擔任編輯。《廣益叢報》是近代四川出刊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綜合性旬刊。1903年由辛亥先賢楊庶堪、梅際郇、朱必謙等創辦。時值國難當頭,清政府腐敗無能,對帝國主義的侵略無力抵禦,屢簽喪權辱國的條約。國運瀕危,痛心疾首,具有濃郁的愛國思想和強烈愛國精神的蘇汰餘不禁提筆撰文,在《廣益叢報》上發表譏諷抨擊清廷腐敗、專制獨裁、懦弱無能遭致日本侵略的文章,以致觸怒當局,為逃避通緝,無奈只得背井離鄉,星夜兼程隻身逃到漢口,投奔其父的好友劉象曦家謀生。從此,他便棄文從商,在劉家經營的川幫“德厚榮”(百貨土產)字型大小里當一名小小的文書,起草作復來往商業函件,日夜忠於職守,有時還能提出很有見地的建議。晚間,當其他夥計仨仨倆倆去吃館子、逛妓院的時候,他一人獨守孤燈,勤奮讀書。由於為人勤勉通達、刻苦自勵、精於文墨,深得副總經理徐榮廷的賞識。“德厚榮”的老闆劉象曦系川人鉅賈,光緒末年將“德厚榮”總部遷往漢口,資本數百萬兩白銀,在漢口首屈一指。劉象曦在漢生意主要交由徐榮廷來打點。很快蘇汰餘在商場上嶄露頭角,成為徐榮廷的得力助手。
辛亥革命后,徐榮廷任湖北官錢局總辦,徐利用其與湖北軍政府都督黎元洪“金蘭之交”的關係,承租官辦紗、布、絲、麻四局組成楚興公司,所謂“四局”,是指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創辦的湖北紡織、紡紗、繅絲、制麻四局。“四局”是湖北最早採用資本主義大機器工業生產方式的官辦民用工業,也是中國近代機器紡織業大型企業之一。徐榮廷自任楚興公司總經理,委任蘇汰餘為協理兼管財務。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西方列強無暇顧及中國市場,加上楚興管理得當,公司大量盈利,戰後的1919年、1920年,楚興公司的銷售利潤竟達八百萬兩白銀,相當於原始股本的十幾倍。除去主要股東劉象曦獲得的巨額利潤外,徐榮廷分得股息、人紅五十萬兩,蘇汰餘和其他兩位高管張松樵、姚玉堂也各分得了三十萬兩白銀。這為徐榮廷等人後來另起爐灶打下了基礎。
1921年,與徐榮廷投資白銀210萬兩,創建大興紡織股份有限公司,並在河北石家莊開設大興紗廠。次年,又投資組建裕華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在武昌建成裕華紗廠,創立“裕大華”紡織工業系統。
1927年,“大興”、“裕華”兩公司改為董事長負責制。當時,局勢極其混亂和動蕩,加上連年災荒,人民生活極度困窘,購買力大大下降,出現了“花貴紗賤”的局面。許多廠家陷入嚴重虧損,紛紛倒閉或者轉賣。裕華鄂廠同樣陷入了危機,每日產量僅僅十餘包,而工資、稅收一切開支照舊。年近七旬的公司董事長徐榮廷看著這一切心急如焚,又束手無策,決定讓位於蘇汰餘。在徐榮廷一番推心置腹的激勵下,蘇汰餘不再推辭,挑起了董事長的擔子,蘇任董事長直到1948年,前後長達20年。
1930年冬,蘇汰餘出任湖北棉業改良委員會主任委員,期間努力擴大棉種試驗場規模,派遣總技師出國深造,做了大量工作。1935年漢江突發大水,漢江中下游各縣棉產漂沒無餘。有鑒於以往改良棉種過程中之種種困難,蘇汰餘力主利用此次水災后之機會,全力推進棉種改良。經過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漢江流域的棉產改進工作取得了較明顯的成績。1936年的細絨棉年產量達到122萬市擔,皮棉苗產量達到35.5市斤,超過山東、河南、陝西等產棉大省的單產水平。到抗戰全面爆發前,漢江流域已成為國內主要的細絨棉集中產區。
1931年,開辦湖北大冶(今屬黃石市)利華煤礦,
1934年10月,蘇汰餘、徐志平親赴西安,給楊虎城將軍之父祝壽,並拜謁陝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提出在西安創建大興分廠之舉,得到楊、邵二人贊成。徐志平負責籌建大興二廠事宜。
1935年2月,大興二廠開始創建施工。4月,大興董事會決定,調大興廠長石鳳翔赴西安,主持大興二廠的建設,聘任汪文竹接替大興紗廠廠長之職。5月,蘇汰餘赴南京拜見軍政部軍需署長,謀求向軍方出售大興紗廠所產棉毯,雙方達成協議。9月,大興向軍方出售棉毯4萬條。12月,大興二廠土建工程竣工。
1936年7月,“裕華”、“大興”兩公司召開聯合董事會,討論商定兩公司聯合投資、擴建併合辦西安大興二廠,取“裕華”、“大興”兩公司名稱中各一個字,將原廠名改為“大華”,建立大華紡織股份有限公司,蘇汰餘任董事長,同時建成西安大華紡織廠。從此,武昌“裕華”、石家莊“大興”、西安“大華”三大紡織企業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合,成為裕大華紡織企業集團,被譽為舊中國民族工業的“航母巨艦”。
1936~1937年上半年四川發生空前的大旱災,蘇汰餘得知四川旱魃肆虐以後,心情非常難過,帶頭捐了1萬銀元救災款並募集到10餘萬銀元救災款送往災區。他在生活上一貫嚴謹樸素,力戒奢侈。平時自己省吃儉用,全心全意發展實業。對於社會公益和福利事業的興辦,從不吝惜,慷慨解囊。
抗日戰爭爆發后,對武漢地區工廠的拆遷,受到軍政當局最為關注的是武漢紡織業。江漢平原是我國著名棉產區,豐富的棉產量,催生了武漢紡織、染工業的發展,成為全國著名紡織業集中地。武漢拆遷的民營工廠最為重要和最為困難的是幾家著名的大型紡織廠。布匹十之八九供軍用,可見其對抗戰的重要性。由於軍事需要,早在1937年12月25日,軍政部部長何應欽上書蔣介石,要求將武漢紗、布各廠全部遷入內地。何應欽認為:北戰區之石家莊、安陽,東戰區之上海、無錫、常州各地工廠因時間倉促,主持者未能充分考慮,或因廠商自相因循,以致十分之九未能遷出,國力因之減耗,資源因之缺乏,影響抗戰前途。武漢官營、民營各廠,已如碩果僅存,不容再遭意外。“所有武漢民營紗、布各廠以及手工織機,似宜一併遷移……。以免重蹈東北兩戰區各廠之覆轍。”蔣介石於1938年8月5日下達手令后,武昌裕華紗廠開始全廠總拆遷。為了執行蔣介石的手令,招商局有“江華”等四大江輪及“海祥”、“海瑞”、“快利”共七艘輪船,三北公司有“龍興”、“長興”輪,從8月10日到10月下旬,連續不斷搭運裕華器材,將武昌裕華紗廠紗錠3000餘噸、機料3000餘噸,共約7000噸機件器材;湖北黃石利華煤礦的800餘噸機件西遷至陪都重慶。進江海輪“英平號”在運送軍事器材外,也多次遷運裕華器材,利華煤礦的一艘大躉船,也由“江安”輪於1938年8月25日拖往宜昌。利華煤礦一批機油到漢后,由三北公司“龍興”輪運宜。同時裝出的還有裕華的1265件貨物。
1938年10月25~27日,武漢淪陷,舉家遷往四川巴縣冷水場后,出資興辦巴縣冷水場(今重慶九龍坡區華岩鎮)第一所小學——半山小學,免費或提供助學金培養貧苦兒童。該校現為重慶市重點小學。
於1939年在重慶南岸區竅角沱沙草坡、柑子壩區域購地280畝,重建新廠——重慶裕華紗廠(簡稱裕華渝廠),同年建成四川廣元大華紗廠。次年在重慶開設永利銀行。
1941年在成都建立裕華紗廠。抗日戰爭時期,蘇汰餘組織生產了大量的軍布供應前方,還組織募捐,為接濟難民,籌措不少資金、寒衣和藥品。兼任漢口孤兒院副院長。蘇主持工廠工作期間,在選派人員去國外學習、培訓人員、推廣技術、改良棉種、提高產品質量和注重營銷方面均有卓越建樹。
1943年,3月18日舉行“中國全國工業協會”成立大會,蘇汰餘、劉鴻生、胡西園、吳蘊初、吳羹梅、李燭塵胡厥文、章乃器等人當選為理事,在3月25日的第一次理事會上他們都被選為常務理事,吳蘊初被公推為理事長。
1946年,開辦了從事外貿的華年進出口貿易公司,統屬“大興”、“裕華”、“大華”三個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裕大華公司。“裕大華”紡織工業系統直接的業務,除紡織工業擁有工廠6個,紗錠約20萬枚(當時佔全國總錠數的4%),布機2000台外,發展到包括煤礦、銀行、進出口等各個方面。截止解放時止,直接經營的“裕大華”紡織工業系統的資金共達5000萬銀元。另外,蘇汰餘還投資山東棗莊中興煤礦、聚興誠銀行、四川川康毛紡織廠、重慶慶華染料廠、民生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及西安大秦毛紡織廠、秦平煙草公司等企業,均任常務董事。歷任湖北省商會會長、華商紗廠聯合會湖北分會主席、遷川工廠聯合會理事、中國全國工業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國貨廠商聯合會監事等職。
1948年,制止動用公司外匯和所訂英國紗機去台灣設廠,拒不交納蔣介石頒布的所謂“戡亂救國捐”,並走避上海。
1948年9月,蘇汰餘先生因病逝世,享年63歲。蘇汰餘遺孀傅尚信女士毅然留武漢迎接解放。新中國成立初,將蘇汰餘先生遺留的巨資創辦婦幼福利事業,除個人興辦武漢吉慶街幼兒園外,全部捐獻國家興辦幼兒園。並捐資創辦婦女文化學校,將貧困婦女培養成幼兒教師及紡織工人。1950年,傅尚信女士出席武漢市第一屆婦代會,任常委。翌年,出任武漢市婦聯婦幼福利部部長。“文化大革命”期間受盡迫害。1984年落實政策后,又向武漢兒童基金會、紅十字會、殘疾人基金會捐資。數十年來為發展中國婦幼福利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曾任湖北省政協委員、武漢市婦聯婦幼福利部部長、武漢兒童福利基金會榮譽董事長。

主要成就


創辦企業

裕大華紡織資本集團
清末民初,武漢的商業地位僅次於上海,它除了位居長江中游,九省通衢的地理優勢,還是辛亥革命的發源地和政治中心,繁華的漢口更是被譽為“東方的芝加哥”。在此,“裕大華”公司應運而生,它由裕華、大興、大華三個股份有限公司組成,簡稱“裕大華”。
“裕大華”是舊中國的一個以紡織業為主,並囊括了礦業、商業、金融業的民族資本集團,可算作一個舊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的典型。它存在時間長,自1913年租辦湖北紗布絲麻四局起,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止,有三十七年的歷史,其發展過程較為迅速平穩,從承租“四局”的楚興公司起家,到二個大型的民族資本聯合企業,只用了三十年來的時間。除了對外進行投資外,還直接開辦經營有裕華紡織公司,大興紡織公司,大華紡織公司,利華煤礦公司,華年貿易公司和永利銀行等,它一改民族資本主義企業集中於沿海的常規,將所屬企業分佈於內地各城市,開創了內地民族資本企業成功的先例。
抗戰期間,武漢“裕大華”公司先後開辦了西安大華紗廠,后改名為陝西省第十一棉紡織廠;石家莊大興紗廠,后改名石家莊第七棉紡織廠;四川廣元大華紗廠,后改名廣元市紡織廠;成都裕華紗廠,后改名成都紡織廠;重慶裕華紗廠,后改名重慶第三棉紡織廠,形成了裕大華紡織資本集團。一躍成為上世紀40年代舊中國規模最大的紡織企業集團,壟斷了大後方一半以上的紡織品市場份額。
1951年11月,裕大華紡織股份有限公司主動申請實行公私合營。“裕大華”所屬各企業實現公私合營的時間不盡相同,其中最早實現公私合營的是裕華、大華和利華公司,1951年申請,11月實現合營,大興公司則是在1954年實現合營。在社會主義改造中,裕華紗廠後來成為武漢市乃至全國輕工戰線上的一面旗幟。1956年12月,劉少奇偕夫人王光美看望武昌裕華紗廠的幹部工人。1957年9月6日下午,毛澤東主席親臨裕華視察,接待的是當時廠的女黨委書記張允一。
2009年,武漢市地鐵施工徵用武昌裕華紗廠主要生產廠房,企業按照市政府“邊改制、邊搬遷、邊尋找戰略投資者”的要求,廠房、辦公樓等全部拆毀殆盡,已經難見裕華紗廠的痕迹了。現在,“裕華紗廠”老字號得到傳承,位於武漢市蔡甸鳳凰山開發區的武漢裕大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便是這百年老廠的“子孫後代”,其產品有紗線、坯布、家紡等,老廠繼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新貢獻。
表格(一)
裕大華集團所屬主要企業
企業名稱裕華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大興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大華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利華煤礦股份有限公司
廠址武昌石家莊西安大冶
開辦時間1919192219361932
設備數
紗機43416枚
布機504台
紗機30144枚
布機500台
紗機12000枚
布機320台
年產量
棉紗41977件
棉布22萬匹
棉紗32744件
棉布29萬匹
棉紗6685件
棉布12萬匹
煤炭
187720噸
工人數209323347601838
《裕大華紡織資本集團史料》,第237頁。
表格(二)
裕大華紗布機在國內華商紗廠中所佔比重
項目1922年1930年1936年
紗機(錠)全國華商紗廠150663423450742746392
內地華商紗廠66249212139201488468
裕大華紗廠354486580885560
裕大華佔全國%2.35%2.81%3.12%
裕大華占內地%5.35%5.42%5.75%
布機(台)全國華商紗廠67671571825503
裕大華紗廠3208961324
裕大華佔全國%4.73%5.70%5.19%
《裕大華紡織資本集團史料》,第244頁。
武昌裕華紡織廠
原武昌裕華紗廠舊址
原武昌裕華紗廠舊址
裕華紗廠創建於上世紀二十年代。1919年,徐榮廷、蘇汰餘、張松樵等共同出資在武昌上新河長江邊購置地皮,在荒灘上填土建造廠房,是為武昌裕華紗廠(裕大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前身)。裕華紗廠在數十年的發展中,不僅造就了一批馳名業界的企業家如徐榮廷、蘇汰餘、張松樵、姚玉堂、黃師讓等,在國事惟艱的年代還打造了一個龐大的“紡織帝國”,它衍生的子公司分佈於河北、陝西、四川、湖北數省,同時,它的產量和質量也一直領先於紡織業……,近年裕華紗廠拆遷至武漢市蔡甸區,舊廠區已是殘垣斷壁,滿目瘡痍,惟有一座碩大的牌樓(廠門)矗立在原址,似在向過往的人們證明它曾經的存在和歷史的輝煌。
石家莊大興紡織廠
大興紗廠是石家莊地區近代工業的先導,也是中國內地近代紡織工業發展的一個典型,它的創建是石家莊近代民族工業大規模崛起的主要標誌。
大興紗廠(石家莊棉紡七廠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於1921年籌備建廠,1922年10月竣工投產,是華北地區建廠較早、規模較大的現代化紡織企業,也是促進石家莊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企業,在石家莊城建史上有著舉足輕重地位。
大興紗廠是裕大華資本集團的企業之一。它位於我國主要棉產區河北中南部,可利用附近的井陘煤發電,又鄰近高陽、定縣等發達的手織區,有良好的市場條件。《大興紗廠史稿》詳述了它的這些“地利”條件,並從原棉採購、勞動力資源、生產成本、銷售方式上作了分析。也研究了內地辦廠的諸種困難,其中最重要的當屬軍閥混戰的破壞、捐稅勒索、交通屢斷等封建勢力的鉗制。本來,原楚興公司是靠租辦湖北官布局起家的,1922年因湖北“將軍團”奪走布局遂再創辦裕華和大興;“九一八”事變后,大興陷於危機,因而在西安創辦分廠(即後來的大華),“以舒石廠之困”;抗戰前夕,大興一度籌劃賣廠,而抗戰後不久,即遭日寇劫管。大興的歷史,一如整個民族工業,是一部辛酸史。但裕大華資本集團在此過程中,力排眾難,并力求發展,它也確實得到發展,並以餘利開發利華、廣元煤礦以及運輸、植棉、貿易以至銀行事業。在這方面,集團主事人的決策和企業家精神是不容忽視的,而它的內地辦廠的工業化路線則更值得我們研究。裕大華所走的道路在當時是一條中國式的工業化道路,它的特徵即在於不僅是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而且立足於本土,充分利用中國傳統經濟中的能動因素,形成工農結合和以農村為基礎的格局。它與那種移植西方的、以條約口岸為基地的工業化路線形成強烈的對比。
西安大華紡織廠
西安大華紗廠是陝西最早的現代紡織企業,始建於1935年,其前身是石家莊大興紡織廠。“九·一八”事變之後,石家莊大興紡織厂部分遷到西安稱為大興紡織廠第二廠。這是當時陝西規模最大的一家棉紡廠。1936年8月,更名為長安大華紡織廠,受大華紗廠影響,陝西一度成為全國重要的棉紡織工業基地。1954年1月公私合營,后改名為陝西省第十一棉紡織廠。
上世紀80年代,陝西省第十一棉紡織廠開始虧損,最終在2008年因為經營不善而申請政策性破產。作為陝西省具有代表性的工業遺產,其舊址已入選了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百大新發現”之一。大華紗廠如今被“改造”為西安第一個工業遺產博物館(大華工業遺產博物館)。
重慶裕華紡織廠
位於重慶市南岸區彈子石竅角沱,北瀕長江與嘉陵江匯合口。1919年始建,名私營漢口裕華紡織廠,1938年內遷現址。1951年後,貴陽615廠、南岸織布廠、維昌紗廠等併入,1954年更名公私合營裕華紡織廠。1975年改今名——重慶第三棉紡織廠。佔地34公頃,建築面積16萬餘平方米。重棉三廠是擁有七萬紗錠、兩萬線錠,2000檯布機(其中含108台噴氣織機),並具有進出口經營權的國營企業。
廣元大華紡織廠
廣元大華紗廠(今廣元市紡織廠前身)素有“棉半城”之說。“大華紗廠用地寬,漢壽鎮里佔半邊。職工宿舍在華北,華運華西和華南。”這是當年坊間流傳的一首民謠。
廣元市紡織廠的鼎盛時期,當屬上世紀的八十年代末期,年總產值4256.58萬元,約佔廣元建市之初工業產值的十分之一,最高達到1.52億元,實現利稅最高達到1147萬元。擁有職工家屬10000多人,紗線錠6.46萬枚,布機882台,年產棉紗9800噸,棉布2500萬米,被列為全國253家大中型紡織企業之一,廣元市十戶重點企業及全市納稅大戶。
一個大華紗廠,半部廣元工業史。大華紗廠是廣元乃至四川最早最大的近代工業企業,它把近代工業的火種帶到了廣元,是廣元工業時代發軔的象徵,為廣元的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可以說,因為有了它,才有了廣元工業發展的濫觴,其60年發展歷程,本身就是一部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史的縮影,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和社會意義。
成都裕華紡織廠
1941年建於成都市東門外三官堂,是解放前成都地區紡織工業中規模較大、歷史較久的企業,也是湖北武昌裕大華紡織股份有限公司下屬6個紡織廠中建立最晚、規模最小的。抗戰開始后,裕大華公司將武昌廠的全部設備拆遷至重慶,在南岸區竅角沱建立了重慶裕華紗廠,1941年將遷川尚未裝完的機器撥出紗機5000錠、布機100台運往成都設立成都裕華紗廠。由芮廷玉任經理,蘇先勤任副經理。為了儘快取得利潤,當時採取邊建築、邊安裝、邊生產的辦法,有紡紗和織布兩個車間,工人約600多人。兩個車間均分班生產,生產的棉紗商標為“金飛鳥”牌,棉布商標為“天馬”牌。1947年,經理改由黃魚門擔任,副經理改由范敬存擔任。由於資金雄厚、調度靈活,產品質量過硬,該廠在時局動蕩狀況下,一直保持穩定發展。解放后發展成為頗具規模的國營成都棉紡廠。
湖北利華煤礦
湖北境內多山,礦產繁多,惟因財力所限,無法全部開採,產量不豐,運輸不便,以致武漢一帶時有煤荒之虞。到1933年,全省計有較大規模的民營煤礦11家,年均煤產量48萬餘噸。此外尚有五、六十處民營小煤礦。“但皆無甚設備,且時作時輟,資本及產額均難確定。”這一時期較為重要的是利華煤礦生產規模的顯著增長。該礦最初由柯潤時創辦於1924年,經理為留美學生王季良。煤質雖尚佳,但出煤需繞過黃荊山運至江邊,因交通不便而使成本偏高;且用土法開採,運煤皆為人力,發展受限,時有虧損。1931年大水后,該礦因資金髮生困難,為圖發展,重新招股,改為股份有限公司。由裕大華公司主要股東參股50萬元,后增至120萬元,作為擴充生產規模和更新設備之用。公推王季良、羅可成駐礦負責一切工程進行。1932年5月召開股東會議,通過了《大冶利華煤礦股份有限公司章程》,選舉蘇汰餘、徐榮廷、黃師讓、張松樵等人為第一屆董事會董事。設董事會及總公司於武漢,設辦事處於原大冶縣的石灰窯鎮,公司重組后,相繼擴建東井,新建西井,並在提升、排水、通風三方面均使用機械。1934年7月,為解決越山運煤至長江碼頭困難,購置安裝複線式空中索道4500米,運量每小時可達50噸,每掛桶裝重630公斤,是為國內之首創。“開車運煤,成績甚佳,沿途圍觀者,萬人空巷,見其爬山越嶺,毫無阻滯,咸驚異之。”該礦煤產量自此逐漸增加,成本下降,獲利頗豐,在原煤市場競爭中逐漸處於優勢地位。
1937年,位於陽新縣韋源口的福東煤礦和鄰近的德和、裕鄂、四維、興華、裕利、匯通等6個小型煤礦,在市場競爭中無法維持,陸續宣告倒閉。利華煤礦公司先後將其作價16.87萬元,收買礦權及設備。其中,將福東煤礦改稱為“利華二礦”,其它6小礦合併,改稱“利華一礦”。至此,利華煤礦的固定資產及物資器材等流動資產已達420萬元,煤炭年產量已突破20萬噸,主要銷往長江下游及沿海各城市。
永利銀行
成都分行
永利銀行為裕大華紡織資本集團附屬金融機構,前身為漢口裕大華紗廠的錢莊,1940年改為銀行,總行設重慶。1943年在成都南新街設分行,解放后自行停業。
民生銀行辦公樓(原為永利銀行漢口分行)​
民生銀行辦公樓(原為永利銀行漢口分行)​
漢口分行(現為武漢市中國民生銀行辦公樓)
現址:武漢市江漢路步行街20號
建築史話:永利銀行漢口分行大廈於1946年始建,屬現代派建築,是解放前武漢興建的最後一座大型現代派建築,1949年建成。由六合公司施工,系鋼筋混凝土結構。1940年“裕大華”在原有錢莊基礎上成立永利銀行,1943年1月銀行在重慶正式開業,設總行及總管理處。抗戰勝利后,“裕大華”公司總部遷回漢口,即興建永利大廈,作為永利銀行總行,漢口分行及“裕大華”各部辦公處所。
裕華鄂廠遷渝
裕華、利華西遷重慶
1937年七七事變,抗戰爆發,我國華東、華北等地被日寇侵佔,緊接著南京、安慶、九江、武漢相繼失守。因為政治、經濟和地理的原因,許多國內工業企業紛紛遷移到四川,陪都重慶成為外地企業內遷的首選之地。
1938年秋,被稱為中國抗戰史上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宜昌大撤退)在湖北宜昌和重慶之間展開,由民生公司總經理盧作孚指揮船隊,冒著日軍的炮火和飛機轟炸,搶運戰時物資和人員到四川,從而保存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命脈。
“你在哪裡住?我不跟你說!楊家灣、竅角沱、裕華紗廠做工作。”這首民謠,曾在重慶彈子石地區極為流行,民謠雖短,通過一問一答,表達了幾層意思。一是點出了地名。二是點出了廠名。末尾一句,據傳原為“裕華紗廠求生活”,“求生活”改為“做工作”,紗廠女工的心境情愫一下子凸現出來,是為妙句鳳尾也!
楊家灣是地處王家沱與竅角沱之間的一個小地名,從大概念大地名而言,屬於竅角沱地區範圍。過了楊家灣,與之相連的那個長街古鎮便是竅角沱了。竅角沱的又新絲廠創辦於1902年,那是日本人辦的。還有竅角沱鐵廠、復興麵粉廠規模都不大。惟有裕華紗廠廠子大、女工多,名氣響,是重慶彈子石地區最大的一座現代工廠。
裕華紗廠的老員工,湖北人較多,該廠是抗戰時從湖北遷來,不少人便以為裕華紗廠是湖北人創辦的。這說法實乃訛傳,裕華紗廠的老闆並非湖北人而是地地道道的重慶人,此人便是著名實業家蘇汰餘先生。
蘇汰餘生於1886年,早年在其父塾館讀書,學成後步入商界,奔走於重慶與湖北之間。1921年,與鄂軍大都督黎元洪的拜把兄弟徐榮廷,集資白銀210萬兩,創建大興公司。次年,又投資組建裕華公司,在武昌創立“裕大華”紡織系統。1927年,大興,裕華兩公司合二為一,蘇汰餘出任董事長。
“七七事變”后,蘇汰餘於1938年8月10日~10月下旬,將裕華紗廠共約7000噸機件器材;利華煤礦的800餘噸機件全部裝箱運往宜昌,擬雇船遷運重慶。因內遷物資堆積如山,裕華紗廠的物資囤存碼頭不能運出,在日機空襲中,500件棉紗起火,燃燒三日方熄。幸得盧作孚的民生輪船公司鼎力相助,餘下物件方才安全抵渝。
蘇汰餘在重慶南岸竅角沱沙草坡、柑子壩區域購地280畝,重建新廠——重慶裕華紗廠(簡稱裕華渝廠)。1939年7月1日,裕華渝廠開出錠子10000枚,正式復工了。至是年底,共產出粗、細棉紗2500餘件,投放市場,銷售頗豐。
抗戰時的重慶,名為大後方,日機空襲卻十分頻繁。1940年8月22日,裕華廠中彈數枚。1941年8月11日,日機分兩批再度空襲裕華,廠區房屋,炸毀較多,所幸機器受損較輕。經奮力搶修,歷時三月,恢復舊貌,生產正常。
不屈不撓的蘇汰餘,是位精明的實業家,極富開拓精神,回到家鄉,如魚得水。1939年,在穩定重慶裕華紗廠基礎上,又建成廣元大華紗廠。次年在渝開設永利銀行。在西安建成西安大華紗廠。1941年,在成都建立裕華紗廠。抗戰勝利后,他開設有裕華公司(華年興業公司)、山東棗莊中興煤礦、四川五通橋川康毛紡廠、重慶慶華染料廠、民生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大秦毛紡織廠、西安酒精廠等企業字型大小。曾任湖北省商會會長,華商紗廠聯合會湖北分會主席,遷川工廠聯合會理事,中國全國工業協會理事、中國國貨廠商聯合會監事等職。1948年,不幸因病逝世。
內遷重慶的裕華紗廠與豫豐、沙市、申新紗廠,改變了重慶棉紡織業的舊有落後面貌,在四川乃至西南舉足輕重,為抗戰作出了巨大貢獻。僅此而論,蘇汰餘老鄉的宏舉,應當為今人記取,是不該忘卻的!
(蘇汰餘與裕華紗廠2007年01月重慶商報)

集團簡介

武漢裕大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建於1919年,原名武昌裕華紗廠,迄今已達90多年歷史,是一家以棉紡織為主、集機織、針織大提花家紡裝飾與汽車裝飾於一體的跨行業,跨地區,多元化,綜合外向型的企業集團。主要子公司是武漢博奇裝飾布有限公司。現擁有先進紡紗設備4.4萬錠,寬幅、特寬幅無梭織機254台,針織電子提花大圓機28台,以及織物后整理設備。公司現有職工3748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18人。年生產各類紗線6800噸,各類面料1200萬米,其中汽車內裝飾布350萬米。

發展歷程

1919年,由徐榮廷、蘇汰餘創建裕大華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國共建了六個紗廠,武昌裕華紗廠是六大紗廠之一,即現今的武漢裕大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1956年,武昌裕華紗廠接受公私合營改造,組建為全民所有制的武漢第四棉紡織廠。
1994年,經市體改委批准,武漢第四棉紡織廠正式改組為武漢裕大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1995年,公司設立香港分公司,即:裕大華香港國際有限公司。分設了深圳、上海、南韓裕大華辦事處。
1997年,公司“天壇牌”、“維斯可牌”人棉系列紗布獲湖北省名優精品稱號。2000年,2003年又兩次複評合格。
1999年,公司投資武漢第一針織廠,組建了武漢裕大華金鹿服飾有限公司
2000年,公司投資武漢冰川集團組建武漢博奇汽車裝飾布有限公司。
2001年,經過中質協質保中心審核認證,我公司一次性認證通過ISO9000質量體系標準。
2002年,成立武漢裕大華進出口有限公司。
2003年,公司投資武漢市蔡甸區,購買450畝地作為公司新的生產基地,現已實現部分投產。
2004年,公司進行國有體制改制。

取得成就

1998年被評為湖北工業企業綜合實力500強。
1998年“唯斯可”牌人造棉布獲第五屆優秀漢貨獎。
2000年獲得武漢市外經貿先進企業。
2000年被評為年度紡織行業設備管理優秀單位。
2008年博奇牌高檔汽車裝飾面料獲湖北省名牌產品證書。
2008年天壇牌人造棉系列產品被認定為湖北名牌產品。
2001年企業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2001年新一代防火阻燃裝飾布得到國家檢測中心頒發的等級標識授權使用證書
2003年汽車裝飾布產品通過TSI6949汽車行業質量體系認證。
2005年榮獲湖北省分行業十強企業稱
2005年市政府頒發"科技進步獎"
2006年至2007年度工業經濟運行先進企業。
2008年度武漢地區創名牌突出企業。
2008年度湖北省重點工程項目五一勞動獎狀。
2009年度"武漢市五一勞動獎狀"。
2009年度武漢市第六屆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十佳單位。
2010年第七屆(2009年度)武漢市地區創名牌突出貢獻企業。
2011年度第十七屆湖北省優秀企業(金鶴獎)。
2011年武漢市第一批“武漢老字號”稱號。

後世紀念


湖北文史資料(工商經濟史料專輯)
湖北文史資料(工商經濟史料專輯)
湖北文史資料(工商經濟史料專輯)
1993年第2輯總第43輯
【主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
【作者】蘇先勤(愛國實業家、曾任裕大華紡織集團經理)、蘇先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