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茶場
趕茶場
趕茶場,指浙江省磐安茶場廟會。流傳在磐安縣玉山一帶。晉代,許遜在玉山修鍊時,為當地茶葉生產與銷售作出很大的貢獻。當地民眾為其建廟,尊祭為茶神。宋代重建茶場和茶場廟,形成以茶葉交易為中心的會市活動——春社和秋社。明清以來,逐漸演變為“趕茶場”廟會。春秋二會,在茶葉貿易的同時,有盛大祭祀茶神儀禮,孕育出一大批傳統民族民間藝術。2008年列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趕茶場”起源於宋代,流傳在浙江省磐安縣玉山鎮一帶,是具有深厚文
圖2 趕茶場是的“嶺口亭閣花燈”
“春社”時節(農曆正月十五),當地茶農盛裝打扮,趕往茶場,祭拜“茶神”真君
圖3 趕茶場上 “茶場斗戲”
一、“趕茶場”有利於豐富山區群眾文化生活,促進社會和諧。“趕茶場”活動參與人員眾多,參與面廣泛,特別是由此活動而產生的如“迎大旗”之類民間表演藝術活動,全體參與表演者需要各守其責,齊心協力(一般一面大旗需要80多人迎豎),需要“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才能迎好大旗,順利前行,這就需要極強的凝聚力和團隊精神。 “趕茶場”活動期間,參與者與不參與者(在家裡的人)都如同過大年時穿上節日盛裝,這也是山鄉群眾走親訪友的好時機。舉辦活動所在地附近的農戶都以客多為榮,一些農戶家中經常是幾桌甚至十幾桌來客吃飯,歡聲笑語,其樂融融,一派祥和的新氣象。 “趕茶場”還是山區農村青年男女相親定情的好時機。在表演民間藝術節目時,如“銅鈿鞭”、“大花鼓”等節目是由女青年表演,而“迎大旗”、“亭閣花燈”、“疊羅漢”等節目是由男青年表演,由於“趕茶場”活動把男女青年結合在一起,禁不住互生愛慕之心,更有一見鍾情的,藉此良機,成就了無數美好姻緣。
二、“趕茶場”促進欠發達地區農村的經濟發展。磐安縣玉山古茶場在10-13世紀(宋代)時就是官方茶葉管理機構,到了14-17世紀(明代),在玉山古茶場設立“巡檢司”,對茶葉商貿實施管理,茶葉等級分為“貢茶、文人茶、馬路茶”等。2002年,由於茶葉生產發展快,而且質量好,磐安被評為“中國生態龍井茶之鄉”,同時,還以“趕茶場”特色文化活動中的標誌性項目“迎大旗”的“大旗”為名成功申報了“大旗”牌茶葉品牌。從2005年起,當地又每年發展茶葉基地2000畝。該地茶葉暢銷中國各地,出口國外,每年銷售額達800多噸4500多萬元,茶葉已成了一大支柱產業,由此也帶動了藥材、制種及工業、商貿等行業的發展。另外,在建國后還以“趕茶場”活動為載體,舉辦物資交流會,已形成傳統,每年的“趕茶場”活動都有幾萬人參加,還吸引了省內外客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