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圍棋
日本圍棋
歷史悠久的圍棋藝術起源於中國,這已為世人所公認,但確切年代至今尚無定論。晉人張華所撰《博物志》云:“堯造圍棋,丹朱善之”,這不過是一種傳說,難以為信。一般認為,最早記述圍棋的文獻是《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所載:“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說文解字》曰:“弈,圍棋也”;繼《左傳》之後,《論語》曰:“不有博弈者乎?為之尤賢乎已”;《孟子》記曰:“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可見在春秋戰國時代,圍棋已經流行於中國了,而且出現了弈秋這樣的善弈國手。
圍棋
到奈良時代(公元710—794),圍棋在日本宮廷盛行起來。專門保存古物的奈良正倉院就存有聖武天皇(724—948)使用過的棋局。日本史書《續日本紀》中也有如下記載:公元738年宮中有二人名曰大伴宿彌和連東人者,於政務之閑對弈,爭論中宿彌以刀砍殺東人。值得一提的是,此時已出現職業棋師,並出入於宮中了。759年編纂的日本和歌總集《萬葉集》中就收錄了兩首棋師的作品。
日本圍棋相關書籍
日本專業棋手兼圍棋史專家中山典之,根據賴山陽所著《日本外史》統計,戰國武將中有30%—50%為圍棋愛好者,三大梟雄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都具有相當的棋力。此時,終於出現了寂光寺僧人名曰日海(1558—1623)的圍棋大家,他先後仕奉於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織田信長館覽日海精湛的棋藝后,譽稱其為“名人”;豐臣秀吉曾舉行棋會,賜予天下無敵的日海每年二百石的俸祿;秀吉死後,德川家康召日海去江戶,任初代名人棋所。所謂“棋所”,是德川幕府賜予圍棋最強手的榮譽稱號。其職責是總理圍棋事務,指導將軍弈棋,壟斷圍棋等級證書的頒發權等。德川家康每年還支付給日海祿米五百石。日海將寂光寺堂宇號為“本因坊”,自己改名稱算砂,是為本因坊鼻祖。這就是流傳至今的本因坊名勝的由來。當時因棋藝高超而享有祿米的還有另外三個嫡派,即安井家、井上家、林家,加上本因坊,合稱“棋所四家”。在當時戰亂中的日本,統治者認識到棋枰如戰場,因而酷好圍棋並對棋手大力扶植。這樣,圍棋不但沒有因戰亂而衰落,反而出現了日海這樣名垂後世的大師和四大門派爭先的圍棋盛世。1644年幕府建立了“御城棋”制度,出戰者有“棋所四家”和其它的六段棋手。名門望族也可破格參加。參加“御城棋”被看作與武士們在將軍面前比武同等高尚。不久,各家圍繞“棋所”頭銜展開了反覆激烈的爭奪戰。這一時期是日本圍棋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奪取“棋所”的最初爭霸戰是本因坊二世算悅與安井二世算知的對局。從1645年至1653年的九年間,分先對戰六局,結果是3:3成為和局。由於雙方相持不下,因而都沒能就任“棋所”。按規定,就任“棋所”需符合下列條件:
①以棋藝超群而由“四家”一致推薦;
②並在比賽中取勝;
③得到官命。
算悅死後,算知依靠官場勢力,於1668年被官命為“棋所”。然而本因坊三世道悅提出異議,要求爭棋。至1675年止,雙方酣戰二十局,結果算知負十二局、勝四局、和四局而慘敗,1676年交回“棋所”。道悅將本因坊傳給弟子道策掌門,自己隱退了。這次爭棋是日本圍棋史是最激烈的對抗戰之一。1677年本因坊四世道策被推舉為“名人棋所”。使各家皆無可挑剔而被推舉為名人的只有道策,可謂空前絕後。道策被公認為“棋聖”,他一反傳統的偏於力戰的著法,開創了延續至今的重視全局協調的近代布局理論。1682年道策授四子與訪日的琉球第一名手、王子親雲上濱比賀對局,這是日本人與外國人對弈,道策精彩地大敗對手,顯示了當時日本棋壇的高水平。在日本一般認為,由此時開始,日本圍棋水平已經超過中國,但現代棋界泰斗吳清源先生指出:當時的日本圍棋著作《發揚論》、《棋經眾妙》、《死活機妙》等書,大多取材於中國的《玄玄棋經》,並認為,中國在乾隆年間是圍棋發展史上的最高峰。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曾問過吳清源先生,乾隆年間名手的實力相當於日本的幾段,吳氏答曰:已相當高了,大致不遜於日本的“名人”吧。繼道策之後,井上四世道節、本因坊五世道知先後任“名人棋所”。1727年道知去世,這以後“棋所”長期空位。因無出類拔萃之強手,棋壇曾一度蕭條。
1766年開始了本因坊九世察元與井上六世春碩的棋爭,翌年察元以五勝一和的壓倒優勢戰勝對手,即為名人,1770年被批准出任棋所。此後棋界逐步復甦,十九世紀初葉至中葉,圍棋活動步入全盛時期。此時,本因坊十一世元丈和安井八世知得棋技相當,皆難居尊,軒此二人平分秋色,同居八段准名人地位,被譽為棋界的雙璧時代。這期間還經歷了本因坊十二世丈和與井上十一世因碩就“棋所”位置而明爭暗鬥的時代。據文獻記載,1841年在日本有棋手七段以上8人,六段6人,五段10人,五段以下257人。弘化(1844—1848年)年間見於記載的棋手共有431人。
1853年美國艦隊兵臨日本,要扣關登陸,整個日本朝野震動,形勢告急。圍棋界也因此而趨向衰落。先是1862年終止了“御城棋”制度。其次本因坊十四世秀和的繼承人被稱為棋聖的秀策,在這一年染流行病夭逝。加上明治維新廢除了“棋所”制度,各家交還俸祿,棋士的生活驟然貧困。
1879年本因坊十八世村瀨秀甫聯合本因坊十二世丈和第三子中川龜三郎和東京的棋—58—士,結成了日本第一圍棋團體方圓社,致力於圍棋的復興。另一方面,去林家當養子的秀和之子本軒坊十七世秀榮目睹本因坊門的困境,便再次繼承本軒坊名號,與方圓社對峙,雙方一起推動了棋界的繁榮。黃遵憲在《日本國志》中曾記述了當時日本圍棋普及的情況,“圍棋最多高手,豪富子弟風雅士夫無不習之者,良朋夜宴酒酣興豪則楸枰羅列矣。”在《日本雜事詩》中也有詩為據“醉吸瓊漿數百杯,手攜楸局上霞台,爛柯莫管人間事,且賭瀛洲玉襪來。”而此時的中國棋界自鴉片戰爭以來,國勢衰微,棋運不振。至本世紀初日本六段棋手高部道平來華,使中國一流棋手紛紛落馬,日本圍棋水平已超過了中國。
這以後湧現出一批圍棋結社,如裨聖會、中央棋院、六華會等。經多次分化組合,終於在1925年春,整個棋界合為一體,成立了日本棋院。棋院本部設在東京,並在各地設若干分院。棋院發行圍棋雜誌、書籍,培養棋手並確立了段位制度。日本棋院的成立,結束了少數世家壟斷棋壇的圍棋門閥體系,鼓勵棋手們自由爭鋒,有力地促進了棋藝的提高。這是日本圍棋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不久若干名手退出棋院,推雁金准一為盟主,結成棋正社,並說服《讀賣新聞》社,向日本棋院提出挑戰。本因坊二十一世秀哉為棋院一方與雁金准一的決戰,使全國的圍棋愛好者欣喜若狂。以此為契機大大刺激了圍棋界,使之進一步興旺起來。廝殺結果,秀哉獲勝。其他的對戰也因棋院有一批以木谷實為首的年富力強的新秀,致使棋正社敗北。1927年《朝日新聞》社登載了大手合(日本棋院的升段賽)比賽情況,其它報紙也紛紛開設了圍棋專欄。圍棋在日本一步步紮根於一般群眾之中,確立了穩固的地位,迎來了黃金時代。
1928年只有14歲的吳清源東渡日本,1933年與59歲的秀哉名人較藝,破天荒使用了第一、三、五手下在“三三”、“星”、“天元”的新布局,這是對道策以來日本傳統布局理論的一次挑戰。這場頗有中日對抗氣氛的惡戰歷時三個月,在日本轟動一時。結果因種種非技術的原因,吳清源以一子之差負於名人。但是,除本因坊一門外,大多棋手公認吳清源應該是真正的勝者。此外吳清源打破了日本傳統圍棋理論的束縛,成為當代圍棋理論的開拓者。1937年秀哉名人引退,把本軒坊名號轉讓給《每日新聞》社,《每日新聞》社又決定捐助日本棋院,設立由全體棋手參加以實力爭奪本因坊稱號的冠軍賽。這就是現在每年一度的本因坊戰。
1939年《讀賣新聞》社籌備的“打入制十局棋”,也以木谷實與吳清源的交鋒開始了。出人意料,吳清源在第六局就以5:1一邊倒的成績擊敗了木谷實。所謂“打入制十局棋”就是雙方積分相差4時(如4:0、5:1、6:2)即使不滿十局,比賽也算結束,積分高者為勝,敗者要降低棋份。1941年雁金准一出戰吳清源,吳氏以4:1領先,到關鍵的第六局時,比賽因故中止了。
1943年當時執黑無敗績的後起之秀藤澤庫之助(后改名為藤澤朋齋)定先與吳清源對壘。輿論預料不及十局吳清源就要敗陣,但出乎意料,到第七局,吳竟然以4:3領先,后三局藤澤連勝。當時以十局棋總比分戰勝吳清源的只有以定先6:4取勝的藤澤。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1945年5月,日本棋院被美軍炸毀,戰敗初期的棋手們再次陷入了苦難時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日本經濟的復興,圍棋人口不斷增加,新聞棋(由報社舉辦的棋賽)也得到了恢復,逐漸迎來了日本圍棋的鼎盛時期。1949年藤澤庫之助在大手合中成績優異,第一個晉陞為九段。吳清源以十局棋破橋本宇太郎和岩本熏,1950年由日本棋院贈與九段。同年9月橋本退出日本棋院,創立了關西棋院。1951年10月圍棋界盼望已久的吳清源與藤澤的十局棋為棋迷們所矚目。吳清源依然很強,以7勝、2負、1和的比分擊潰藤澤。1954年坂田榮男先相先前來討戰,結果吳氏以6:2獲勝。1956年吳氏又以擊敗當時日本的一流棋手,在日本棋壇占居絕對優勢。有人說:“吳清源如能參加本因坊戰(因國籍問題吳氏不參加本因坊戰)肯定穩操勝券”。吳氏每年要與應屆本軒坊冠軍下三局棋,這幾乎成為定例,而且總是吳氏取勝。吳清源成為高居於日本棋壇之上的超級棋士。
隨著圍棋事業的蓬勃發展,每年一屆的本軒坊戰已遠遠不能滿足棋手們的奪魁慾望。在這種形勢下,為選拔空位已久的“名人”,1962年《讀賣新聞》社舉辦了首屆由職業棋手參加的“名人戰”。這是與本因坊同等級的冠軍賽。其它職業棋手賽還有《產經新聞》社主辦、1963年開始的“十段戰”和新聞三社聯合主辦、1975年創設的“天元戰”。1977年《讀賣新聞》社又創立了獎金規格最高、薈萃群星的“棋聖戰”。再加五十年代開始的“王座戰”,1976年開始的“碁聖戰”(為區別於“棋聖”,中國一般稱其為小棋聖),合稱為日本七大頭銜。
實際上,日本圍棋與現在中國圍棋還有一些細微差異,也是反映了中國唐朝圍棋的特點,比方說黑先。明清以來中國圍棋的習慣是白先,但是從《忘憂清樂集》中的棋譜來看,唐宋圍棋以黑先為主。還有“目”這個字應該也並不是日本自創,中國的古籍中也有“目”。漢桓譚《新論》中說到圍棋時有“下者,則守邊隅,趨作目”(也有作‘罫’與目同義);梁武帝《圍棋賦》中有“方目無斜,直道不曲”,用“目”表示一個方格是中文中常見的,如“綱舉目張”。現在口語上還常常習慣把數叫做數目,目即數,點目即點數。另外,“目”和“道”、“路”一樣都是中國古代的軍事單位,“目”是最小一級軍事單位,古代軍隊中所謂的“頭目”即是“目”這個單位的頭。圍棋模仿戰爭.以軍隊的名稱借用是很正常的。唐以前多用“道”,宋以後通用“路”,唐朝時大約多用“目”和“枰”,日本圍棋傳自唐,因此不用中國在宋以後才流行的“路”。另外我們應該可以注意到《敦煌棋經》中棋寫作“碁”,而宋朝的《忘憂清樂集》中是“棊”,現代為“棋”。日本用“碁”正表明了它傳入時的特徵。
1998年我基本上是在日本度過的。其間最難忘的經歷就是一次以探尋吳清源傳奇人生為出發點的圍棋之旅。
那一年,主要與書打交道的我,在東京各大書店,親眼目睹了吳清源專著“出版熱”:誠文堂新光社開始出版《21世紀的圍棋》全10卷,河出書房新社出版了《21世紀的布局》全3卷,NHK出版社出版《21世紀的圍棋下法》,平凡社增補新裝了吳先生的《吳清源打棋全集》全4卷……一位已經84歲高齡的老人,以這樣的姿態面向新世紀,令我驚嘆不已。
中國的圍棋愛好者知道吳清源先生,大概要歸功於1982年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而上演的影片《一盤沒有下完的棋》。影片中來自中國的年輕棋聖阿明,就是以吳清源先生為原型塑造的。只是片中的阿明剛剛獲得棋聖位,就被日本憲兵槍殺了,而現實中的吳清源先生,1914年出生於中國福建,完全靠刻苦自學,13歲成為中國第一,被譽為天才少年。1928年,14歲的吳清源離開軍閥混戰多災多難的祖國東渡扶桑。剛到日本,吳清源就戰勝了當時日本圍棋界最負盛名的本因坊秀哉名人,被史無前例地“飛付三段”,一舉轟動全日本。以後便以無人可及的最高勝率獨步棋壇幾十年。1939年至1956年,日本棋界為確定誰是天下第一,一共舉辦了十期傳統的十番棋擂台大戰,無敵棋士吳清源以穩如泰山之勢,迎戰日本棋界推舉出的所有新老頂尖高手前仆後繼、傾盡全力的輪番挑戰,擊敗全部對手,並迫使所有的挑戰者都按照400年圍棋界的傳統法則,接受降低交手棋份的奇恥大辱,始終保持天下第一的地位。
我們這批伴隨著中日圍棋擂台賽中方的節節勝利步入大學校門的大學生,幾乎人人或多或少都懂些圍棋。吳清源,是我們當時津津樂道、引以為榮的大英雄。
老實說,我做夢也想不到,在同齡人中,我能如此幸運,能在日本東京親眼見到吳清源先生,並能親耳聆聽他娓娓講述他極富傳奇色彩的一生。而這份幸運的得來,竟是那樣偶然。
6月的一天,一位知道我喜好圍棋但本人對圍棋一竅不通的日本友人給我打電話,告訴我,有個叫“ごせんえん(五千元)”的棋手的經紀人給她打電話談生意,“多有意思的人名,五千元,這位日本棋手你聽說過嗎?”
也許命中注定我不該錯過這個緣分,我當時腦子裡靈光一閃,馬上向她確認:“什麼五千元,是不是ごせんげん?那位棋手是吳清源先生吧?!”
這位友人當天下午就去了棋手經紀人那裡。我清楚記得那個下午一直下著濛濛細雨,焦急中我等到了友人在回來路上打來的電話,她興奮的大聲嚷道,真叫你猜對了,是吳清源先生,他的經紀人還送給你一本吳清源先生親筆簽名的新書呢!我正在冒著雨往回趕,哦,對了,簽名本我已經包了好幾層塑料袋。
就是這個差點失之交臂的機會,就是這本珍貴的簽名本,引出了我的圍棋之旅。
6月16日,我和朋友在吳清源先生的經紀人寺本忍先生陪同下,來到東京都四谷一條有許多寺院包圍的幽靜小巷中,訪問被尊為“天人”、“圍棋之神”、“現代圍棋之祖”、“十番棋之王”、“天下無敵第一棋士”、“世紀第一人”、“圍棋有史以來最大天才”的吳清源先生。這是我圍棋之旅的第一站。
吳清源事務所位於一幢由華僑捐建的、已有40多年歷史的公寓樓的一層,是一個普通的公寓房間,面積不大,陳設也十分簡單。就在這間樸素的房間里,吳清源先生和夫人接待了我們。
因為照顧我的原因,吳清源先生自始至終沒有講日語,而是操著流利的京腔,用地道純正的北京話和我們交談,談網上圍棋,談國際交流,談圍棋奧林匹克,談中國的《易經》和《中庸》。
展望即將到來的21世紀,吳清源說,世界在變小,文化的交流在日益擴大和加深,圍棋的國際化正在急速發展。21世紀的圍棋,就是“六合之棋”,追求東西南北天地的調和。
吳清源先生的夫人和子女士介紹說,每天上午吳先生從公寓4層的居室下樓到事務所,晚上再上樓休息,完全靠兩條腿上下樓梯,也許他身體的其他部分已經84歲了,唯有兩腿要年輕20歲。
我注意到,在許多場合,吳先生都提到,一定要活到100歲,因為,必須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不再活20年做不完。
正是出於這種考慮,吳先生對自己的身體格外在意。日本紅十字會醫院當年給昭和天皇看病的名醫為吳先生多次檢查身體,結論是:吳清源先生的身體非常好,可以說沒有任何問題,只要注意飲食量控制一些就行了。
和子夫人告訴我們,吳先生獨處的時候,不是研究《易經》、《中庸》,就是面對著棋盤,仔細檢驗上千種下法和戰術,集中力之強,連隔壁的施工噪音都聽不見。他對圍棋的用心程度,可以用一心不亂形容,對圍棋以外的東西,諸如名譽、利益等,吳先生想的極少。
家和外順,淡泊名利,純凈的心中只有永無止境的棋道,也許這就是吳先生的長壽之道。
寺本忍先生事先給我們規定的2個小時的訪問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我們只好意猶未盡地止住話題。吳清源先生和夫人愉快地和我們合影留念。視力已經十分不好了的吳清源先生還脫去西裝外套,親自理好毛筆,調好墨汁,伏在几案上,給我寫了“前途無限光明景”的題詞。
事後我才知道,吳清源先生的墨寶不光意義非同尋常,而且還相當值錢。10月27日晚上,在東京電視台第12頻道最有人氣的現場鑒定拍賣節目中,就推出了一方名家製做的日式棋盤,由於有吳清源先生早期的簽名,鑒定軍團當場給出了5000萬日元的鑒定價!
我圍棋之旅的第二站是訪問位於東京都豐島區駒込的寺本先生事務所。
寺本忍先生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有兩個。一是對吳先生的尊重。他總是說在台上的只有吳先生,他只願待在台下、幕後。我們第一次去吳清源先生家,就是67歲的寺本先生親自駕車。這段路對寺本先生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可我們還是比約定時間提前20分鐘到達。寺本先生一定要我們和他一同在車上、在離吳先生家幾百米、吳宅的人看不到的地方等候,並告訴我們他每次都這樣,早到但不提前進去。整個訪問過程中,寺本先生一直默默坐在房間一角,除了偶爾拍照,幾乎感覺不出他的存在。我更注意到所有他幫助吳先生整理出版的文字和音像作品中,都沒有他的名字。二是寺本先生對中國的深厚感情。那次在驅車前往新宿的路上,寺本先生始終把“中國”、“上海”掛在嘴邊。
寺本先生和吳先生一樣謙和。一位是那麼不可思議地偉大而不自誇,一位是默默做了那麼多工作而不自顯。
如果不是別人告訴我寺本先生在吳先生身邊非同一般的作用,如果不是吳先生幾次親口告訴我他完全信任寺本,寺本是他的全權代表,我可能只會把寺本先生當作一個可愛的老頭兒,而不會像現在這樣對他所從事的工作肅然起敬。
寺本先生事務所辦公室是一個大房間。任何一位來訪者都會被房間的兩樣東西所吸引。一是擺放在一排櫃中的30方名貴的日式榧木棋盤,關於它們的價值,寺本先生說出了一個讓日本工薪階層瞠目結舌的數字;一是裝滿一排柜子的錄像帶,寺本先生說,這些,沒有價!
引退後吳先生多次表示不想再工作了。這就意味著吳先生要將屬於他自己,也屬於整個圍棋界、整個人類的博大精深的圍棋文化財產帶到另一個世界去。果真如此的話,那將是一個多麼大的損失啊!
於是寺本先生這位業餘五段棋手向吳清源九段展開了思想進攻。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1993年“吳清源錄像講座”第一盤製成。以後每月製成一盤,每盤一小時。此外事務所還為每月兩次的吳清源研究會(全部是專業棋手參加)製作了150盤共300小時的錄像帶,記錄下了吳先生近40萬步下法和對圍棋精闢的分析、明快的解說。
寺本先生告訴我們,在日本,能留下如此豐富圍棋財富的,只有吳先生一人,因為他的棋有永恆的價值,會永久流傳。他還自豪地宣稱,能做成如此規模錄像講座的,全日本只他一家。
當我問起為什麼寺本先生對中國有這麼深厚的感情時,寺本先生告訴我,他的父親當年就因為堅決反對日本發動侵華戰爭,被宣布為賣國賊,於1939年逐出日本,後來去了中國上海,在上海結識了許多中國朋友。寺本先生也就在那時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
在岩波書店出版的《挫折的昭和史》一書中,我注意到寺本先生父親的名字是作者山口昌男在整部書中提到最多的。
寺本先生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他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由於戰時家庭受迫害使他失去了同齡其他日本學生所擁有的修學旅行的權利。談到最大的願望,寺本先生眼中充滿了孩子般天真的憧憬:我要周遊古老的中國,要去特洛伊古城看看,要沿著亞歷山大的進軍路線走走。
可是,吳清源錄像講座的工作讓他走不開——“吳先生說他一定要活過百歲,否則必須留給後世的東西交待不完。看來,我的修學旅行要等到九十歲以後了。”
我圍棋之旅的第三站是看望《吳清源傳》的作者江崎誠致先生。
在我所接觸過的日本名人中,江崎誠致不算最知名者。這位年已76歲著名老作家,獲得過日本文學界的兩項大獎(芥川獎和直木獎)之一的直木獎。在他已經出版的60多部著作中,有關圍棋的就有15部,是日本當代最權威的圍棋報道家。他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一頭銀髮整齊地向後梳著,一絲不亂。老先生孤身一人住在東京,每天除了休息和到街上隨便吃兩餐飯以外,他的其他時間都用來寫作。
從1985年起,江崎誠致先生每年都以團長身份率領“日本文化界圍棋訪中團”到中國訪問。其中第三次和第八次吳清源也去了。他和吳清源有著近半個世紀的友誼。他說,吳清源已經超過了近代圍棋的開創者本因坊道策(1645-1702)。如果說道策的棋是三次元的,那麼今天的棋士下的棋就是二次元的,而吳清源的棋則四次元的。他還說,吳清源的強大在於他所具備的素質非同一般,所以常人根本無法與之抗衡。吳清源對圍棋的思考已經超出了圍棋本身。這一點是目前活躍於棋壇、只重對局勝負的其它棋士所望塵莫及的。
他還告訴我,日本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寫過大量吳清源對局的“觀戰記”,與吳清源相交甚厚,川端康成最了解吳清源博大精深的圍棋思想。可惜這位名作家早已不在人世,人們現在只能從川端康成的不朽著作中讀到幾十年前他留給後人的關於吳清源非凡天才的溢美之詞。
見我已經注意到他的會客室里擺放著棋具,江崎誠致先生來了興緻,主動拉開儲物櫃的門,哇,裡面竟還有那麼多棋盤、棋盒以及跪墊,老先生眉飛色舞地說,他家定期舉辦棋友聚會,多準備棋具可以讓到來的棋手同時捉對廝殺,棋手願意留宿也沒有問題。
和寺本忍一樣,江崎誠致先生也對中國很有感情,我國著名八段棋手孔祥明就是他家的常客。對我,他也一樣友好,不光給了我一個下午的寶貴時光,而且還贈給我自己著作的簽名本。
可惜,江崎誠致先生已經過世了。
我有三次乘飛機飛往日本東京的經歷。只要空中小姐通知可以看見富士山了,那麼也就是說你的目的地東京就要到了。每到這時,我總是先找到富士山,然後以它為坐標找到相模灣,最後再仔細辨認濱臨相模灣的小田原和平冢。小田原是吳清源先生住的地方,在那裡,他有一處一千多平方米的宅院。而平冢,則是另一位昭和大棋士木谷實先生生前居住的地方。
木谷實先生年長吳清源先生五歲,綽號“怪童”,是昭和棋界另一位劃時代的人物。
據說,吳清源先生剛到日本的時候曾飽嘗木谷實的厲害,那時棋壇對兩位棋壇頂尖高手的的提法是“木谷實—吳清源”。
為了確立誰是天下第一的地位,日本棋界根據木谷實在平冢家中的提議策劃推出了吳清源對木谷實的十番棋擂台大戰。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法西斯的戰火從亞洲燒到歐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吳清源開始了與木谷實的“鎌倉十番棋”之爭。
翻開日本番棋戰的歷史,血腥之氣撲面而來,有多少人都是押上自己的身家性命和一生令譽作孤注一擲,又有多少人在這種絕地決鬥般殘酷的對局中口吐鮮血甚至當場戰死!本來頂尖高手之間為爭奪天下第一的名譽在世人注目之下一決輸贏已屬生死攸關,更何況戰敗的一方要被迫接受降低交手棋分的奇恥大辱!
結果,這場被日本媒體炒作為“不見血,不罷休”的“武藏與小次郎的對決”,前六局吳清源就五勝一負,以凈勝四局的絕對優勢迫使自己的老大哥木谷實降低交手棋分為“先相先”。在第—局的殊死血戰中出現了木谷實投下第57手即鼻中流血、倒地不支的慘烈場面。萬籟寂靜的古衫林包圍的建長寺,成了書寫歷史新篇章的地方,木谷實從此走上背運之路,直到引退也沒有獲得一項大的頭銜,而棋壇“木谷實—吳清源”的提法也顛倒了過來。
離開棋盤上的廝殺,吳清源與木谷實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相交甚密,吳清源一直把木谷實當哥哥看待。1933年,19歲的吳清源和木谷實一起來到地獄谷溫泉——木谷夫人的家鄉,合著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名著《圍棋革命——新布局法》(該書1934年1月出版,到第二年8月就已再版7次,印數高達10萬部),從根本上改變了長久以來統治日本圍棋界的傳統觀念。地獄谷溫泉因此被稱為“圍棋新布局”的誕生地。
木谷實最早在平冢的家,在1945年7月的一場大空襲中燒毀了。我從東京兩次前往平冢,都在努力尋訪木谷實先生在平冢的足跡。在日本棋界,真正盡心盡責的好老師極為少見。像木谷實那樣在戰後靠養羊開荒艱難供養二十幾個少年圍棋英才的例子,絕無僅有。深受世人景仰的“木穀道場”一共培養了54位弟子,其中有23位九段。中國圍棋愛好者耳熟能詳的“超一流大棋士”,如大竹英雄、加藤正夫、石田芳夫、小林光一、武宮正樹、趙治勳、小林覺等,都出自木谷門下。
後來我又了解到,木谷實先生在我居住的北區滝野川也生活過。
10月27日下午,我作為特邀客人參加了吳清源研究會的研討聚會。
二點整,研究會的成員們進門了。在這裡,我看到了剛剛獲得世界棋王戰冠軍頭銜的王立誠九段、前日本女子本因坊小川誠子六段、宋光復八段等有名棋士,也見到了一些新人。與我在國內見到過的許多類似聚會大不相同,雖然今天相聚在一起的棋士們平時也難得一見,但大家見面后彼此之間只是用情不自禁的微笑和歡快的眼神互相致意,沒有一個人嘩眾取寵或為顯示關係非同一般而故意做出放肆粗俗的舉動。吳先生說,會員的吸收全部由寺本先生把關,凡一心只想撈頭銜、得獎金的人,不論有多大發展前途都要拒之門外。
片刻之後,攝影設備架好,吳清源先生和今天第一位被指導者王立誠九段就已端然入座。王立誠根據記憶開始擺他的一盤棋。吳先生邊看邊細心指點。有時吳先生會中止王立誠的下一步,向他提出自己的質疑,這樣下是不是更好?個別時候,吳先生則十分不客氣地一下子拿掉王立誠剛剛擺好的子。而王立誠九段始終是畢恭畢敬。最近,王立誠九段正在與趙治勳九段爭奪第23期日本名人戰桂冠。前五局雙方戰成平手。其中第四局以“三劫一打掛”不分勝負終局,據說這種對局結果每六千局才出現—次。幾天前剛剛結束的第五局王立誠與趙治勳都有精彩發揮,王立誠力戰取勝。談到這一局,吳先生眼睛里流露出慈愛、鼓勵、讚許的目光,評論說雙方下出了“名局”,併當著新老會員的面稱讚王立誠表現出色。
吳先生指導時,不光對坐在對面的直接被指導者盡心儘力,對圍坐在一旁觀看的人也從不冷落,不時向周圍投來尋問的目光,有時還會隨機給周圍的人出個小小題目。我看到的是所有參加聚會的人,不論長幼尊卑,都得到了吳先生的長時間指導,個個心滿意足。
我注意到就連王立誠九段這樣當今最具實力的大棋士,在聽吳先生給新會員講棋時也專心致志,理由是,講解的對局本身也許並不精彩,但加進吳先生的分析、啟迪和發揮就有內容了。現世界圍棋女子排名第一的著名九段棋手芮乃偉,1993年正式拜吳先生為師,她就深有感觸:“我在和先生面封面探討的時候,對先生玄奧的下法也只能消化百分之三十,還要靠做成的錄像,便於回去反覆看好好研究領悟。”
對此,我也有同感。對於專業讀者來說,凝成文字的結晶固然可貴,但未結晶的母液更有價值。也許,吳先生的一個一閃而過的念頭、一個尚不成熟的下法,都會給專業棋士以深刻的啟發。相對於研討錄像的豐富內容來說,收入到文字書中的內容僅僅是極少的一部分。
聽棋、觀棋也是很累的。吳宅為每一位研究會成員都準備了加餐,一道是日式飲料,一道是冰淇淋,一道是咖啡。飲食三次送進來,餐具三次撤出去,都是在悄然無聲中進行的,長時間不停講棋的吳先生僅僅呷了一口咖啡。
外面不知什麼時候下起了細雨,給深秋的午後增添了一絲寒意,而吳清源事務所內卻是暖融融的。吳先生興緻極好,沒有一點老年斑的光潔臉上,泛出潤澤的光,面對一個接一個輪番上陣的年輕人,他思路敏捷,充滿天才想象力的一招一式顯得那麼遊刃有餘,沉穩瀟灑地打下一顆又一顆文蛤棋子。
整整三個小時的研討聚會結束了,此時外面天色已暗。通常研究會都是活動兩個小時,今天不知是為了關照新會員還是因為有我這位特邀客人在,活動整整延長了一個小時。和子夫人過來向大家道辛苦,並用中文問我累不累,我告訴她很累,也出了不少汗,不過是激動的,大家都笑了。我突然想起應該攙扶一下吳先生,沒想到吳先生已自己站起來並向我們走來。我驚異地發現這位84歲的老人現在與三個小時前我剛進門時見到的判若兩人,簡直是神采飛揚,意沉未盡,彷彿連續三個小時不停頓的講棋對他來說不是件累人的事,而是提神的靈丹妙藥。一位研究會會員十分感慨:這就是圍棋之神,圍棋就是他的生命,他的一切。
在輕鬆的氖氛中,吳清源先生注意到我模仿他的樣子新剃的光頭,竟像孩子似的開心地笑了。他拉著我的手,語重心長地說,請回去轉告朋友們,圍棋的前途光明,世界的前途也光明,一切都會越來越好的,所以保重身體至關重要,只要青山常在,就能看到無限光明。
望著他那飽經榮辱滄桑的臉,我很想說點什麼,來安慰安慰這位老人,可我一句話也說不出,只是強烈地感覺我此刻是在和一位仙風道骨的歷史老人在握手。這位老人沒有顯赫的頭銜,一生清貧,但歷史必將對他給予厚愛,他的名字必將與圍棋同在,在人類歷史偉大傑出人物的聖殿中,他必將成為座上嘉賓。
後來我繼續我的圍棋之旅,走訪了中日兩國許多棋土,請這些現在滿身榮耀的頭銜擁有者談談吳清源先生。我所得到的答覆驚人的相似,一,吳先生的天才、人格和戰績無人可比;二,歷史原因造成的吳先生艱難悲愴的人生令人感嘆。
曾獲得過十幾個棋賽冠軍頭銜、1950年創辦日本關西棋院的圍棋大師橋本宇太郎九段,是吳清源的同門師兄。他曾感慨他們這一代棋士生不逢時,都是在颶風濁浪中渡過艱難一生的。他說,作為日本棋手我尚有如此感受,何況是出生於動亂的舊中國,後來又久居異國他鄉的吳清源!橋本先生深為有這樣一位在那樣兇險的年代長期獨自一人迎擊全日本頂尖高手的圍追堵截而始終立於不敗之地的偉大棋士作師弟並且自己曾在十番棋擂台戰中成為他的手下敗將而感到自豪!
吳清源後期的對局已不再注重勝負得失,而致力於悟道,追求棋道的完美,力求每一局中都有創新。他提出的“調和”一說,不光是圍棋的最高境界,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境界,而這種思想的產生是以中國博大精深的儒家、道家思想為根基的。所以,他戰敗的對局,棋士們也奉若經典。現穩坐日本棋壇最高位的趙治勳九段說,他用功最勤的是打吳清源先生的棋譜,一部全集已經全部翻爛,需要再買一部。吳清源的大弟子、曾在棋壇開創“竹林時代”的“超一流”棋手林海峰九段說,先生以其超群的勝率長期獨步日本棋壇,從發表新布局起就不斷地給棋界帶來新的生命,受惠的不僅僅是他的弟子,而是整個圍棋界。何止是整個圍棋界,後世也將受益。
日本人認為吳清源就是和圍棋有緣的,因為吳清源的“吳”字與圍棋的“棋”字在日本語中讀音是一樣的。至此,我也似乎明白了為什麼日本人稱吳先生為“生涯現役”,不錯,他是當之無愧的“終身棋手”。
從這個意義上講,吳清源先生才是真正的棋聖,他是棋戰天才勝利者的永恆象徵
除上述專業棋手的比賽外,還有名目繁多的全國性業餘棋手賽。其中有:《每日新聞》社主辦的1955年恢復的“業餘本因坊戰”、《朝日新聞》社於1961年始主辦的“業餘十傑戰”、日本棋院主辦的“女子業餘冠軍賽”、全日本大學圍棋聯盟主辦的“全日本學生團體賽、個人賽、十傑賽”、全國高等學校(高等學校在日本指高中)圍棋聯盟主辦的“全日本高校冠軍賽”等等。另外,在地方報紙範圍內,由各種團體主辦的定期比賽不勝枚舉。據日本《新世紀百科辭典》和《大日本百科事典》統計,日本圍棋人口有600萬人、職業棋手400人、業餘棋手有段位者在100,000人以上,堪稱“圍棋大國”。
自70年代後期,由於中國的崛起,給日本棋界以極大的衝擊。首先是1976年聶衛平在日本颳起了一股“聶旋風”,前來迎戰的六名日本強九段棋手,只有一人倖免敗績,使日本棋界如夢初醒,但仍有一些日本棋手表示不屑一顧。及至1985年以來歷屆中日圍棋擂台賽的對陣成績,以及近年來韓國棋手的崛起,致使日本圍棋界不得不承認他們獨霸世界棋壇的時代已經不復存在了。不過,應該看到,日本在圍棋理論上的功底是很雄厚的,而且圍棋活動的普遍水平也是相當可觀的。
棋聖戰
名人戰
本因坊戰
十段戰
天元戰
王座戰
碁聖戰
新人王戰
阿含桐山杯
龍星戰
NHK賽
NEC杯
王冠賽
關西棋院第一位決定戰
中野U20
理光杯選手權
大和證券
廣島鋁製杯
產經新聞戰
鳳凰杯
幽玄杯
理光雙混賽
女子本因坊
女子名人
女子棋聖
女子最強賽
關西女子淘汰賽
大和證券女子賽
JAL新銳賽
JAL女子賽
NEC俊英
鶴聖戰
女子鶴聖戰
新銳戰
麒麟杯
JT杯
首相杯
女子選手權
最高十傑戰
日本第一戰
高松宮賞
名人快棋賽
最高位戰
竹林杯
IBM快棋賽
留園杯
JAA杯
舊名人賽
東京新聞杯
最強者決定賽
日本快棋賽
Acom杯
日本棋院選手權
日本棋院第一位
日本棋院最高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