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氧化酶體
過氧化酶體
可參與光合作用(光呼吸)。直徑一般0.5納米,呈圓形或卵圓形。1954年J.羅丁在小鼠腎組織中看到,僅因其體積微小而名為微體;1965年C.R.de迪夫用生化方法分析,及以後他人用方法染色,發現微體中都存在過氧化氫酶。因此有人建議改名過氧化酶體。過氧化酶體普遍存在於動植物細胞中。在哺乳動物細胞內以0.15~0.25納米的微小過氧化酶體多見。
過氧化酶體中其他酶的成分因類型、發育時期和生理狀態有別而有所不同。在同類細胞里,過氧化酶體的數目以及酶的類別也有差異。例如,酵母細胞在含糖培養基中生長過氧化酶體很少;在含甲醇的培養基中生長則形成大量能氧化這種化學物質的過氧化酶體。
在植物細胞里,還存在另一種包含乙醛酸循環酶系的過氧化酶體,特稱為乙醛酸循環體。在種子發芽時,乙醛酸循環體能使貯藏性脂肪發生β氧化生成乙醯輔酶 A,再經乙醛酸循環及磷酸烯醇丙酮酸和糖酵解途徑,轉變為糖。另一種過氧化酶體參與葉片的光呼吸作用,在代謝功能上與和有密切聯繫。
肝和腎細胞的過氧化酶體能起解毒作用。例如,酒精經過這種細胞器中酶的作用可以氧化為醛。此外,脂肪經過氧化酶體酶解后所產生的乙醯輔酶A,可以經由液泡運輸到線粒體中,供檸檬酸循環的需要,或供細胞內其他部位生物合成反應的需要。據估計,細胞內約1/4至1/2的脂肪酸是在過氧化酶體中分解的,其餘部分在線粒體中分解。
功能:含多種與過氧化氫代謝有關的酶,可以消除對細胞有害的過氧化氫。
人們早期認為過氧化酶體的發生與溶酶體類似,但現有證據表明,過氧化酶體的發生與線粒體或葉綠體類似,但在過氧化酶體中不含DNA,組成其的蛋白都在細胞核中編碼,在細胞質基質中產生,再通過信號分選進入過氧化酶體。現在已知的該細胞器的發生有兩種途徑:一是成熟的過氧化酶體經分裂增殖產生子代細胞器;另一種是細胞內的重新發生,這個過程包括三個階段的裝配過程:
Ⅰ 過氧化酶體的裝配起始於細胞的內質網,也就是由內質網出芽生成前體膜泡,然後一些過氧化酶體的膜蛋白摻入,形成過氧化酶體雛形(peroxisomal ghost),其中Pex19蛋白作為過氧化酶體膜蛋白靶向序列的胞質受體而發揮作用,簡而言之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和膜蛋白如PMP70等結合“引導”其到膜上。而Pex3和Pex16輔助過氧化酶體膜蛋白正確插入形成新的前體膜泡。在所有過氧化酶體膜蛋白都插入后,形成過氧化酶體雛形。
Ⅱ 具有PTS1和PTS2分選信號的基質蛋白,他們分別以Pex5和Pex7蛋白作為胞質受體,各自與其結合后再與膜受體Pex14結合,在蛋白複合物Pex10、Pex12和Pex2的介導下完成基質蛋白的輸入,形成成熟的過氧化酶體。
Ⅲ 成熟的過氧化酶體經分裂產生子代過氧化酶體,分裂過程依賴於Pex11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