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台區

陝西省漢中市下轄區

漢台區位於陝西漢中盆地中心,是漢中市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信息中心。漢台區是陝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購物中心之一,輻射面可及周邊各縣及陝、川、甘毗鄰地區。

漢台區位於陝西省南部,秦嶺北立,巴山南卧,地處美麗富饒的漢中盆地中心,母親河漢江發源於漢中寧強縣,自西向東流經其內。下轄7個街道、7個鎮。素有“漢家之源、天府之心”和“中華漢城、天漢勝地、川陝要塞、秦巴首府”的盛譽。

漢台區還是全國文化工作先進區、全國衛生先進城市、全國科技先進區、全國體育先進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2017年12月,入選首批陝西省全民健身示範縣。

漢台區列車客運直達北京、上海、西安、成都、青島等中心城市,民航可直達西安,公路交通四通八達,108、316兩條橫貫南北、東西的國道在這裡交會,程式控制電話、無線通訊、網路通訊體系健全。

歷史沿革


名稱由來

因劉邦行宮古漢台而得名。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駐蹕漢台,築壇拜將,以此為發祥地,建立西漢王朝。明清代為漢中知府衙門駐地,解放后闢為博物館。1996年,原漢中市改為區時,以“漢台”名之。 

建置沿革

漢台區
漢台區
漢台區的前身為南鄭縣。
春秋時南鄭屬秦,秦厲共公二十六年(前451),“左庶長城南鄭”。秦躁公二年(前441),南鄭離秦屬蜀。秦惠公十三年(前387),秦伐蜀奪回南鄭。秦獻公十七年(前368)。南鄭又被蜀佔據。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秦滅蜀南鄭復歸秦。后元十三年(前312),秦楚丹陽之戰大敗楚軍,置漢中郡,治西城(今安康),南鄭為漢中郡屬縣。
秦始皇帝統一六國后,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南鄭為漢中郡屬縣。
漢高祖元年(前206),項羽封劉邦為漢王,“王巴、蜀、漢中”三十一縣,定都南鄭。漢朝建立后,南鄭為漢中郡屬縣,隸益州漢中郡。更始帝劉玄二年(24),封漢宗室大將劉嘉為漢中王,建都南鄭,旋為蜀王公孫述佔據。
東漢光武帝建武六年(30),漢中郡治所由西城(今安康)遷南鄭。此後,歷代南鄭為漢中郡(道、路、府)治所附郭首縣。漢昭帝元鳳六年(75),褒城縣改置褒中縣(今漢台區新溝橋、宗營、張寨、褒河等鄉屬之)。縣治設打鐘寺壩(今新溝橋鄉打鐘寺以南),隸漢中郡。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張魯據漢中,改漢中郡為漢寧郡,治設南鄭。
建安二十年(215),張魯降曹魏,曹魏改漢寧郡為漢中郡,郡治南鄭。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由益州攻佔漢中,自立為漢中王,南鄭歸蜀漢。蜀漢炎興元年,曹魏景元四年(263),魏滅蜀漢,南鄭歸魏。
晉武帝泰始二年(266),分益州,置梁州,州治南鄭。太康十年(289),立濮陽王之子司馬迪為漢王,改梁州為“漢國”,南鄭隸屬之。晉孝武帝寧康元年(373),梁州刺史楊亮為前秦符堅戰敗,秦將朱彤佔據漢中,南鄭屬前秦。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前秦梁州刺史潘猛棄漢中,奔長安,梁州之地(南鄭隸屬)復歸於晉。晉安帝義熙九年(413),改褒中縣為苞中縣,治南城。
南北朝(420—589)時,南鄭為州、郡治所。廢苞中縣。梁武帝天鑒三年、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504)前屬南朝,梁、秦二州刺史夏侯道遷降北魏,南鄭屬於北魏。延昌元年(512),分南鄭縣北部置武鄉縣(今漢台區武鄉鎮)。延昌中期,分縣西南部置廉水縣。均屬褒中郡。永平四年(511),復置褒中縣,同時新設褒中郡,縣、郡治設打鐘寺壩。褒中郡領褒中、武鄉、廉水三縣。
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南鄭復入於梁,梁廢廉水縣仍入南鄭縣。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551),南鄭又入於魏。西魏廢帝三年(554),改南鄭縣為光義縣。同時,改武鄉縣為白雲縣。北周改漢中郡為漢川郡,南鄭為其屬縣。
隋文帝開皇初年(581),改光義縣為南鄭縣。三年(583)撤漢川郡,留梁州,南鄭為其屬縣。煬帝大業初年廢梁州復置漢川郡,南鄭為郡治,同時併入白雲縣。大業八年(612),將縣城遷移故城西南臨漢水(即今漢台區城區)。
漢台區夜景
漢台區夜景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廢漢川郡,置梁州,南鄭為州治所。武德三年(620),又分南鄭北部置白雲縣。武德九年(626),廢白雲縣入城固縣。太宗貞觀元年(627),設山南道,南鄭為山南道梁州屬縣。貞觀三年(629),改褒內縣為褒城縣。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分山南道為東西兩道,梁州屬山南西道,道治南鄭。德宗興元元年(784)三月,德宗李適來南鄭避難,六月亂平,將返京城長安時,下詔“改梁州為興元府”,升南鄭為赤縣。又曰次畿縣,與京畿長安縣同等。《資治通鑒》載:“用帝王年號命府名始此。”南鄭為府、道治所。“興元”之名,延用至明洪武三年(1370)五月,共586年。昭宗天復二年(902),前蜀佔據興元,南鄭屬前蜀。庄宗同光三年(925)南鄭歸後唐。閔帝應順元年(934),南鄭歸后蜀。這一時期南鄭均為府、道治所。后蜀亡,南鄭歸宋。
北宋初年,南鄭為峽西路興元府轄縣,並為路、府治所。嘉祐中(1056—1063),褒城縣治由打鐘寺壩移于山河堰西(今勉縣紅廟鄉褒城村)。神宗熙寧五年(1072),分峽西路為利州、夔州兩路。南鄭為利州路,興元府治所。南宋·高宗紹興四年(1134)又分南鄭西南部置廉水縣。理宗年間廢,復入南鄭縣。高宗紹興十四年(1144),分利州路為東西兩路,東路轄興元府,南鄭縣為路、府治所。
元初,設陝西行中書省,改興元府為興元路,南鄭為路治所。此為南鄭縣劃歸陝西之始。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改興元路為漢中府。九年(1376),改陝西行中書省為陝西承宣布政使司,轄漢中府,南鄭為府治所。
清代,漢中府隸屬陝西布政使司,南鄭為府治所。
中華民國2年(1913),廢漢中府設漢中道,南鄭縣屬之。17年(1928),撤銷漢中道,南鄭縣直屬省轄。24年(1935)漢中為陝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南鄭縣城。民國38年(1949)5月18日,陝西省政府及所屬機關遷駐南鄭縣城。
1949年12月6日,南鄭解放。南鄭城關五鎮設南鄭市,市政府駐城區;農村鄉鎮為南鄭縣,縣政府駐十八里鋪。陝甘寧邊區漢中分區督察專員公署駐南鄭市城區,漢台區直屬之。
1953年6月1日,南鄭市改為省轄市。
1954年1月1日,南鄭市更名為漢中市,屬漢中專區。
漢台區胡家扁供水工程
漢台區胡家扁供水工程
1958年10月28日,省政府通知,將南鄭縣、留壩縣及褒城、黎坪部分地區併入漢中市(縣級),將柳林鄉劃歸城固縣,望江鄉劃歸漢中市(縣級)。12月,合併后的市政府對外辦公。
1961年8月29日,市縣分設,漢中市(縣級)轄城區、褒河、鋪鎮、武鄉區和石馬、漢水鄉。
1964年6月5日,撤銷漢中市(縣級),設立漢中縣。1980年8月17日,恢復漢中市(縣級),撤銷漢中縣。
1996年2月2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漢中地區,設立地級漢中市;撤銷縣級漢中市,設立漢台區。同年7月18日,召開“地級漢中市暨漢台區成立大會”,正式掛牌對外辦公。市、區機關均駐漢台城區。 
2001年3月,鑫源開發區、鑫源街道上划漢中經濟開發區(北區)。12月,改設七里鎮為七里街道。漢台區轄7個街道,7個鎮,2個鄉,下設55個居民委員會,210個村民委員會。
2011年7月,舒家營街道辦事處、龍江鎮合併為龍江街道辦事處,徐家坡鄉、望江鄉合併為徐望鎮。漢台區轄7鎮7個街道共14個鄉級政區。
2017年12月,鑫源街道辦事處劃歸漢台區。漢台區轄8個街道辦,7個鎮,下設75個居民委員會(社區),147個村民委員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漢中市漢台區位於陝西省西南部,漢台區盆地中心,漢江北岸。北緯33°02′—33°22′,東經106°51′—107°10′,東與城固縣以鴻溝河為界,南與南鄭縣以漢江為界,西與勉縣以褒河分界,北與留壩接壤。南北長約37公里,東西寬約23公里,總面積556平方公里。占陝西省總面積的0.021%,占漢中市總面積的1.9%。

地形地貌

漢台區南依漢江,北偎秦嶺余脈天台山。地勢北高南低,地形大致分為三帶:南部為漢江沖積平原,占土地面積38%;中部為溝梁相間的丘陵地帶,海拔541~700米,占土地面積28%;北部屬秦嶺南坡山地,屬秦嶺東西構造帶的一部分,為中心地貌類型,地形形態受岩石性質控制,地貌特徵表現為山高、谷深、坡陡,海拔700~2000米,占土地面積34%。境內主要山脈有大光山、大屋基、圓包石、蒿坪嶺、大光山、玉皇坪、馬鬃山。最低處為鋪鎮小寨村,海拔478米;最高處為河東店鎮花果村溜石板梁,海拔2038米,南北高差1551米。 

氣候

漢台區地處亞熱帶與南溫帶交界的秦巴氣候區,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溫暖濕潤、雨熱同季、四季分明。1951年~2010年,年平均氣溫14.5℃,1月平均氣溫為2.4℃,極端最低氣溫-10.1℃(1957年1月14日);7月平均氣溫為25.7℃,極端最高氣溫38.0℃(1953年8月18日)。最低月均氣溫-1.7℃(1992年1月),最高月均氣溫33.0℃(1994年8月,2002年7月)。平均氣溫年較差23.8℃。無霜期年平均234天,最長達276天,最短為201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478.4小時,年總輻射105.1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855.3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數為123.3天。極端年最大雨量1462.8毫米(1983年),極端年最少雨量530.3毫米(1995年)。降雨集中在每年4月至10月,9月最多。 

水文

漢台區河流屬漢江流域,水系主要由漢江、褒河兩大過境河流以與境內18條較大的溝道組成。境內無大的天然湖泊,有星羅棋布的人工水庫、池塘。漢江過勉縣在漢台區孤山村入境,經龍江、北關、漢中路、東關、七里街道和鋪鎮,由鋪鎮小寨村洪溝河口入城固縣,境內流程27.4千米,年徑流量平均32.4億立方米。褒河是漢江較大的支流之一,自留壩縣青橋鋪入境,經河東店鎮、龍江街道,至龍江孤山村入漢江,區內流長27千米。1969年在距區區17千米的褒谷口修建了石門水庫,設計庫容1.1億立方米。褒河年平均徑流量為10.5億立方米,每年至少可給城區提供9000萬立方米的地表水資源。淺山及丘陵地帶有較大溝道18條,總控制面積73.9平方千米,年平均徑流量0.3億平方米。地下水類型屬孔隙水,區域地下水流向是北北西向南南東,深度在125米以上,粘土和亞粘土的單層厚度小於10米,大致以埋深70米左右的隔水層為界、70米以上屬於潛水,70米以下屬於承壓水,分層不很明顯。地下水埋深,在水量極豐富的河漫灘和一級階地約5米~10米,含水層厚度10米~70米。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漢台區境內已探明礦藏主要有錳、磷、石英岩、石灰岩、白雲岩、大理石、粘土等。 
漢台區錳礦資源儲量800萬噸,產於下寒武統地層中,與磷礦共生,為磷礦層的直接頂板。屬淺海相沉積型碳酸錳礦床。礦區產錳礦二層,下層礦為主礦層,呈層狀產出,長2860米,厚度0.07~7.7米,一般2米左右。上層礦呈透鏡狀,不連續,厚度0.4~2.9米,一般2米左右。礦石品位金屬錳含量8.9%~43.2%,一般為30%左右。 
漢台區磷礦資源總儲量5000萬噸,分佈於東起雷家山,西到瀝水溝,長約15千米的範圍內,呈近東西方向的帶狀分佈。分為雷家山—塔南坡、啞姑山、瀝水溝3個礦區,總稱為天台山磷礦。磷礦呈層狀、似層狀、透鏡狀產出。由於斷層破壞和沉積相變尖滅,共分割成23個礦體。石英岩資源儲量2億噸,分佈在天台山——瀝水溝一帶,長15千米,有大小石英岩礦體20餘條,厚度數10到百餘米。有瀝水溝、夏家溝、啞姑山3個礦段。石英岩礦呈層狀,產於下寒武統地層中,屬沉積變質礦床。 

生物資源

漢台區森林覆蓋率35.2%,活立木總蓄積90.5萬立方米。野生動植物品種繁多。有野生動物71種,其中獸類17種,兩棲類2種,鳥類47種,蛇類5種,主要棲息在北部山林區。魚類資源較豐富,有魚類63種。國家珍稀魚類秦嶺細鱗鮭、川陝哲羅鮭均有分佈。有喬灌木50餘科220餘種,花卉30餘科60多個品種,中草藥1231種(其中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錄182種)。 

行政區劃


2018年,全區轄鋪鎮、武鄉、河東店、宗營、漢王、老君、徐望7個鎮,北關、東關、東大街、漢中路、中山街、七里、龍江、鑫源8個街道辦事處,共15個鄉級政區;下設75個居民委員會(社區),147個村民委員會。
1980年8月17日,轄1個鎮(城關鎮),下設4個(東大街、東關、中山街、漢中路);三個區(褒河、鋪鎮、武鄉),下設24個鄉;2個直屬鄉(石馬、漢水)。共有58個居民委員會,217個村民委員會。
1992年7月,成立興元開發區(8月改為鑫源開發區)。9月,撤消城關鎮及褒河、鋪鎮、武鄉三個區,改設7個街道(東大街、東關、中山街、漢中路、北關、舒家營、鑫源),5個鎮(褒河、鋪鎮、武鄉、宗營、龍江),4個鄉(老君、漢王、七里、望江)。下設70個居民委員會,216個村民委員會。
1996年6月,改老君、漢王、七里3個鄉為鎮,恢復徐家坡鄉。漢台區轄7個街道(東大街、東關、漢中路、中山街、北關、舒家營、鑫源),8個鎮(河東店、鋪鎮、武鄉、宗營、龍江、老君、漢王、七里),2個鄉(徐家坡、望江)。市、區機關均駐漢台城區。
2001年3月,鑫源開發區、鑫源街道上划漢中經濟開發區(北區)。12月,改設七里鎮為七里街道。漢台區轄7個街道,7個鎮,2個鄉,下設55個居民委員會,210個村民委員會。
2011年7月,舒家營街道辦事處、龍江鎮合併為龍江街道辦事處,徐家坡鄉、望江鄉合併為徐望鎮。漢台區轄7鎮7個街道共14個鄉級政區。
2017年12月,鑫源街道辦事處劃歸漢台區。漢台區轄8個街道辦,7個鎮,下設75個居民委員會(社區),147個村民委員會。區人民政府駐中山街80號。 
2019年,漢台區下轄8個街道、9個鎮。 
陝西省漢中市漢台區行政區劃
街道/鄉鎮直轄
北關街道轄人民路、前進路、興漢路、石馬路等4個居委會,黃家塘、張萬營、青龍觀、葉家營、付家巷、王觀營、焦山廟、唐家巷、武家溝、白渡、湯房等11個村委會。
東大街街道轄蓮湖、東大街、蓮花池、北街口、北大街、虎頭橋等6個居委會。
路街道轄民主街、西關街、西大街、明珠、南大街、漢中路等6個居委會,上水渡、太白、廣坪等3個村委會。
中山街街道轄鐘樓、將壇路、風景路、漢台、飲馬池等5個居委會,建國、過街樓等2個村委會。
東關街道轄陳家營、塔兒巷、北井巷、馬家巷、南團結等5個居委會,東塔、雷家巷、工農橋等3個村委會。
鑫源街道轄崔家溝居委會,趙寨、塬上、蓮花、凹口寺、大壩、千戶、八里橋等7個村委會。
龍江街道轄龍江、柏花、劉台、黃營、梧鳳、龍台、王墳、張山、竹林、桂花、西鄭營、譚堰、張碼頭、周營、唐營、孤山、新營、張營小店、河壩、舒家營、沙沿、谷邵、三里店等24個村委會。
七里街道轄新橋居委會,七里、朱家營、崔家營、汪家山、九女、吳基庄、周家灣、魏家壩、季豐、烈火、光輝、曹家營、利民、金華、金江、文家廟、馬家壩、新民寺、胡家扁、田家廟、染房營、留馬山、師家坪等23個村委會。
鋪鎮鎮轄東街、西街等2個居委會,聯豐、新橋、皂樹、劉堡、李沖、柏陽、磨橋、新安、新鋪、蘆壩、獅子、許寨、王山、大宅、大梁、陳嶺、四合、丁壩、蓮花寺、楊奄、普陀、金壩、關爺廟、張家巷、陳家營、鄭坎、安然寺、雙廟壩、王廟、回龍、劉李營、南池、楊家營、元房、賀坎、姜壩等36個村委會。
武鄉鎮轄武鄉居委會,東村、西村、曹寨、崔營、小寨、肖寨、毛寨、王家嶺、毛家堰、焦牛、曹黨、鄭庄、明光、吳庄、同力、石堰寺、宋家溝、同心、王莊、共力、邢家壩、後山等22個村委會。
河東店鎮轄褒河居委會,河東店、周寨、張寨、鄒馬、磨里、瞿魯營、花果、黎明、光明、平安、老丈溝、麻坪寺、沙河溝、馬家溝、貫溝、螞蝗溝、三娘壩等17個村委會。
宗營鎮轄上街、中街、下街、下寨、郭灣、范寨、馬王廟、范家坪、楊家山、新溝橋、新校、武家壩、打鐘寺、趙莊、二十里鋪、韓塘、曹沖等17個村委會。
老君鎮轄鄭家壩居委會,付廟、五星、四聯、金星、葉家嶺、杜家壩、新崗、五豐、金光、王道池、王家溝、拐拐店、徐家營、邰灣、金寨、慶豐、南寺院等17個村委會。
漢王鎮轄漢王、繁榮、紅星、永久、光華、群干、新豐、漢明、黑廟、白廟、七曲、五郎、大興、牛尾、玉皇等15個村委會。
徐望鎮轄草塘、劉河、俊豐、余王、望江、五郎、朱家灣、余橋、郝家溝、余家灣、汪洋吳家營、三郊、利木、邵家灣、徐家坡、徐家灣等17個村委會。

人口民族


2018末,轄區總人口56.67萬,城鎮化率61.13%。總人口中,男性28.32萬人,佔50%;女性28.35萬人,佔50%;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人口出生率10.77‰,人口死亡率6.08‰,人口自然增長率4.69‰。
2019年,漢台區戶籍人口為57.0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5.57萬人。全年出生人口5411人,出生率為9.51‰;死亡人口2587人,死亡率為4.55‰,全年凈增人口419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96‰,年末總戶數21.87萬戶,戶均人口2.61人。常住人口54.04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74.4%。
2021年5月,漢中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發布,漢台區常住人口數為618204。

政治


區長:鄭清春
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徐紅菊
區委常委、副區長:鄭雪梅
副區長:楊剛、王鋒、鄧宏均、高瑞、吳興旺

經濟


綜述

2018年,實現生產總值322.5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10.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53億元,同比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152.12億元,同比增長11.3%;第三產業增加值155.89億元,同比增長9.2%。三次產業結構為4.5:47.2:48.3。人均生產總值59677元;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為57.17%;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12.6%。
2019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簡稱GDP)376.0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8.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03億元,同比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146.46億元,同比增長9.8%;第三產業增加值213.57億元,同比增長7.5%;人均生產總值69605元。 

第一產業

漢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是水稻、小麥、油菜等高產區,被譽為“米糧川”,為陝西省糧油基地縣區(區)之一。
1950—1957年,經過反霸減租、土地改革和合作化,糧食總產達6511萬公斤,比1949年解放時的4259萬公斤增長52.88%。1958年後,由於指導上的失誤和嚴重自然災害,1960年糧食總產下降到4415萬公斤。1962年,貫徹“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調整了部分生產關係,到1965年,總產回升到8130萬公斤。十年“文化大革命”,產量時進時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實行經濟體制改革,農村推行家庭承包責任制,農林牧業發展較快。至1989年,糧食總產1.52億公斤,交售8207萬公斤,佔總產53.64%;出售食油330.4萬公斤,佔總產74.16%;交售蠶繭47噸,柑桔等水果2656噸,肉類總產量7603噸,蛋1925噸,奶1295噸。擁有拖拉機等各種農用機械8000多台(件),5.58萬馬力。每畝耕地施化肥77.06公斤。農業產值8900多萬元,是1965年的1.7倍。1949年的3.73倍。
1976年引進雜交水稻和1981年示範“兩段育秧”技術后,耕作制度更新,作物布局合理,糧食產量上升,從1984年起,水稻畝產連續5年超過500公斤,小麥畝產200公斤,油菜畝產140公斤。1989年,農村人均佔有糧食由1965年的291.8公斤上升到570公斤。1950年開始植樹造林,至1989年,漢台區累計造林5.12萬畝,“四旁”植樹875萬株。
1989年,農業總產值8901.3萬元,比1978年增長15.3%,其中農業5923萬元,佔66.54%;畜牧業2087萬元,佔23.5%;林副業736萬元,佔8.2%;漁業155萬元,佔1.76%。農、牧、林副和漁業分別比1978年增長11.6%、30.6%、78.3%、90.7%。漢台區農村人均收入551元,比1978年增4.13倍。
2012年,漢台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4.87億元。糧食種植面積26.66萬畝,糧食產量10.35萬噸;油料種植面積9.46萬畝,油料產量1.57萬噸,均與2011年基本持平;蔬菜種植面積9.68萬畝,產量18.55萬噸。
2018年,全區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15.36億元,同比增長3.9 %。糧食種植面積24.78萬畝,同比下降2.7 %;糧食產量11.33萬噸,同比增長2.4 %;油料種植面積8.54萬畝,油料產量1.38萬噸,同比分別下降2.6 %和0.9 %;蔬菜種植面積9.62萬畝,產量23.56萬噸,同比分別增長2.6 %和5.4 %。新發展蔬菜、柑桔、獼猴桃6000畝,栽培食用菌420萬袋;新建規模養殖場1個;新增“三品一標”產品5個、省級龍頭企業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1家、家庭農場20個,新認定職業農民148人,成祥米業列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
生豬、家禽、牛羊年出欄量分別達到11.84萬頭、129.75萬隻和0.75萬頭;肉類、禽蛋、鮮奶產量分別達1.16、0.82和0.48萬噸。
全年水產品總產量達0.75萬噸,同比增長6.4%。
全年農用化肥施用實物量4.34萬噸;農村用電量6706萬千瓦小時,同比增長21.2 %。

第二產業

漢台區先民在5000年前,已能製作石器、骨器、陶器、玉器和編織魚網等。漢代,漢台區設鐵官專司採礦冶鍊事宜。城內鐵匠爐增多,生產兵器、農具、工具等。至清代,手工業已擴及鑄制銅、錫、鐵器和棉紡、絲織、造紙、染色、製革、漆器、金銀首飾、釀酒、製糖、米面加工、糕點、醬貨、磚瓦石灰、竹木棕藤器等方面。
辛亥革命后,官府和民間借漢江水運輸入少量手搖機器,如印刷機、縫紉機、織布機以及製革、火柴、石印等生產設備和技術。1936年後,寶漢、漢白公路相繼建成通車,交通逐漸方便。抗日戰爭爆發后,淪陷區一些工廠和文教單位內遷,新工藝隨著傳入,如修車、修鐘錶、鐵皮器皿、機捲煙、小五金、日用化工等。為軍需民用,縫紉業得以大發展。還有歐亞五金廠,“工合”鐵工廠等小型工業在漢台區興建。1939年漢台區電廠建成發電后,促進小型工業的發展,鐵工廠、機米廠等36戶使用電力。1949年,全區手工業和工業企業1591戶,從業人員3530人,產值255.24億元(舊幣)。
解放后,從1953年開始,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至1956年,按行業組建合作社、組66個,職工2638人,年產值556萬元。國營經濟約佔64%,集體經濟佔22%,公私合營經濟佔13%,私營經濟佔1%。1958年,全區興辦大小工廠149個,全民職工由1957年的8760人增至14095人。重工業產值由1957年377萬元增至678萬元;輕工業產值由1957年2599萬元降為1810萬元。70年代,內遷工廠逐步建成,鐵路通過漢台區,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傳入漢台區,推動了漢台區工業的發展。至1978年,全區工業企業276個,其中:水泥、化肥、日用化工、繅絲、服裝、橡膠、造紙、食品等生產初具規模。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改革開放,發展商品經濟,工業結構日趨合理,門類逐步齊全。
至1989年,全區工業以機械、建材、輕紡為主體,並擁有電子、化工、醫藥、食品、縫紉、皮革、造紙等30個工業門類,364個工業企業。職工56210人,固定資產(原值)86442萬元,工業產值75863萬元,佔全區社會總產值70.24%,是1949年的117倍。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1.23萬元。其中:區屬工業企業321個,職工26491人,固定資產21592萬元,工業總產值32419萬元,實現利稅3411萬元,全員勞動生產率1.07萬元。工業產品已達400餘種,三分之一以上產品行銷全國。有8類50餘種產品出口歐、美、東南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創外匯448萬美元。24種產品被評為省優質產品,20種產品獲省優秀新產品獎,14種產品獲國家及省行業評比第一名。主要產品質量穩定提高率達85%,工業標準化覆蓋率達95%以上。
2012年,漢台區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41.34億元,比上年增長21.8%,其中規上企業實現增加值為34.97億元,增長23.7%。全區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57家,完成工業總產值106.77億元,增長26.2%,其中漢台區企業完成總產值100.05億元,增長26.3%。規上工業完成銷售產值104.62億元,同比增長28.8%,其中漢台區企業完成銷售產值98.55億元,同比增長29.6%。全年工業產銷率為98.0%,比2011年增長了2.1個百分點,其中漢台區企業產銷率98.5%,比2011年增長了2.6個百分點。
2018年,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92.87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為87.4億元,同比增長11.4%。全區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124家,完成工業總產值274.95億元,同比增長12.7 %;完成銷售產值265.7億元,同比增長11.8 %;產銷率達96.6 %,比去年下降0.8個百分點。其中區屬企業完成總產值182.85億元,同比增長17.2 %;完成銷售產值174.91億元,同比增長16.6 %;產銷率達95.7%,比去年下降0.5個百分點。全區年產值過億企業達57戶。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綜合能源消費量23.43萬噸/標準煤;規上企業用電量29919.53千瓦小時,原煤消費13.97萬噸。
2018年,全區資質以上建築企業76個,較上年增加10戶,全年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82.86億元,同比增長25.7 %;實現增加值58.13億元,同比增長19.9 %。房屋簽訂合同282.32億元,同比增長7.9%;房屋新開工面積500.3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3.3%。

第三產業

服務業、商貿流通業和新興產業是漢台區主導產業。先後建成北城貨運區場、盛隆傢俱城、過街樓蔬菜批發區場、新時代建材批發區場、陝南電子城等各類區場50多個,在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提供產品終端服務,對財政的貢獻率也不斷提高。在此基礎上,漢台區依託城區資源,以科技、房地產、文化娛樂、信息諮詢、中介、社區服務等新型服務業提升和改造傳統服務業。以第三產業為主的非公有制經濟在全區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已經超過了45%,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分別達32710戶和659戶,從業人員達到84972人。非公有制經濟提供的稅收佔地方財政收入的26.4%。
漢台區商業貿易有史料記載可追溯至秦漢。“漢水下荊襄,棧道連秦雍”,水陸交匯構成東、南、西、北4條商路。商品輻輳鄂、川、甘、秦,自古成為著名的物資集散地。明初,漢台區為陝南茶葉輸邊易馬包裝、驗印地。清代,商品貿易額增加,沿江興隆街、南關、東關一帶店鋪林立,商品在此屯積調運。清光緒34年(1908),漢台區商會成立,區區商號毗連,成為僅次於西安的陝西第二商業都會。
民國時期,商業門類逐漸齊全,有錢莊、糧行、糧店、百貨、雜貨、藥店、服裝、旅社、飲食、服務等業。傳統輸出商品糧食、棉花、藥材、生漆、桐油、木耳、土布、色紙、毛皮等,輸入商品百貨、五金、瓷器、綢緞、鹽、糖等,逐年增加。抗日戰爭時期,淪陷區商賈湧入,商業趨於繁榮。民國33年(1944),商業同業公會達44個,會員1573人。抗戰勝利后,物價暴跌,百分之二十三的商店歇業。民國37年(1948),漢台區商戶1691家,從業人員4082人,由於通貨膨脹,貨幣貶值,購買力下降,商店冷落。
解放后,人民政府扶持發展商業。1950年,漢台區商品零售額546萬元。1952年國營商業調集糧食、棉紗、棉布等投放區場,對平抑物價、穩定民心起了重要作用。國營商業堅持“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方針,堅持“為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服務”的社會主義方向,信譽日增。1956年,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區供銷社、區商業局相繼成立,分別管理農村、城區商業,各項購銷業務迅速發展。1959年後,國營商業積極組織購銷、合理分配商品,基本保障區場供應。“文化大革命”中,供銷社與商業局合併,集區貿易關閉,流通堵塞,區場蕭條。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加強國營商業主導地位,積極發展集體商業,個體商業亦有發展,區場開始活躍。1979年,商業門店達511個,從業人員5649人。其中全民門店171個,3585人;集體222個,642人;個體93戶。漢台區商品零售總額10178萬元。1985年,供銷社恢復集體性質,國營商業深化改革,個別商店租賃、承包經營,個體商業發展較快,購銷兩旺,區場繁榮。1989年漢台區商業門店6333個,從業人員29669人,其中國營門店219個,5936人;集體1423個,16113人;個體4691個,7620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46963萬元。門店、人員和銷售額分別是1979年的8.93倍、4.75倍和4.61倍。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扣除農民對非農業居民零售額5726萬元后,其中國營商業21591萬元,佔52.35%;集體14091萬元,佔34.17%;個體5555萬元,佔13.47%。另有糧油購銷網點61個,1989年銷售糧食4747萬公斤,食油97.37公斤。
2012年,漢台區限額以上貿易業共92家,其中批發零售企業53家。2012年末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6.17億元,增長17.3%。其中批發業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31.89億元,同比增長19.2%,零售業實現零售總額45.91億元,同比增長16.8%,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總額8.37億元,同比增長12.7%。
漢中牡丹園
漢中牡丹園
2018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2.1 %。其中城鎮投資同比增長15.1%;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21.7%。工業投資同比下降1.5%,其中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140.5%。民間投資同比增長18.0%。 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長43.9 %;商品房銷售額38.4億元,同比增長92.1%。房屋待售面積26.36萬平方米,較上年減少13.10萬平方米,“去庫存”明顯。
98個區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48.1億元,占年計劃的140%,50個市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32.7億元,占年計劃的109.8%。16個工業項目完成投資5.36億元。其中燕航精工10萬台汽車電控節能變速箱生產線已建成投用,泰鑫高新技術孵化園廠房、大藍鷹高新產品研發中心主體工程完工。高新區科技統籌中心、漢江葯業高端原料葯新區開工建設。
2018年,全區限額以上貿易企業114家,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4.80億元,同比增長11.1 %。其中,批發業實現零售額44.67億元,同比增長14.6 %,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22.65億元,同比增長9.3 %,住宿業實現零售額1.44億元,同比增長6.8 %;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6.04億元,同比增長15.8 %。
2018年,全區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累計上漲2.2%,食品煙酒價格上漲2.2%,衣著價格上漲2.2%,居住價格上漲2.7%,生活用品及服務價格上漲1.1%,教育文化娛樂價格上漲3.2%,醫療保健價格上漲3.8%,其他用品和服務價格上漲2.7%,交通和通信價格下跌0.2%。
2018年,全區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實現增加10.93億元,同比增長4.6%。公路完成旅客周轉量52331萬人公里,下降2.4 %;貨運周轉量168288萬噸公里,增長8.8 %。電信業務總量50.83億元,增長179.7%;郵政業務總量2.31億元,增長24.3%。
2018年,全區財政總收入完成33.83億元,同比增長1.0 %。實現地方財政收12.9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76億元,同口徑增長15.8 %。實現地方財政支出36.58億元,同比增長14.4 %。
2018年,全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350.35億元,比年初新增49.32億元,與年初相比增長16.4 %。其中,短期貸款23.22億元,比年初新增3.93億元,與年初相比增長20.4 %;中長期貸款90.44億元,比年初新增13.36億元,與年初相比增長17.3%。全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725.04億元,比年初新增70.31億元,與年初相比增長10.7 %。其中個人存款435.31億元,比年初新增42.02億元,與年初相比增長10.7 %。

文化


漢中傳統民居

陝南地區,有山坳、河沿和平壩,居民根據地勢、原料等條件,建有各種民居,傳統的住房有石頭房、竹木房、吊腳樓、三合院及四合院等。石頭房:多建於山區,鎮巴、安康、西鄉山區很普遍。顧名思義,石頭房以石為基本材料。通常是后牆靠山崖,三邊以石頭砌牆,屋頂木架上鋪以油頁石板。石頭房經風耐雨,造價低廉。 竹木房:四壁用圓木壘成,並留有門窗。屋頂用毛竹搭在木樑上,再以竹篾條結紮並以蓼葉復蓋。有的人家在橫樑上架木,上鋪密竹,抹上灰泥,成為頂樓,上置火塘,用以熾烤和存放糧食。竹木房多建於林邊及山坳,南鄭、寧強和城固等山區常見。 吊腳樓:多建於沿江集鎮。吊腳樓以木樁或磚石為支撐,上面架以樓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塗灰泥。屋頂鋪瓦或茅草。吊腳樓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樓。吊腳樓開間不大,但樓—廠可防水,樓上很涼爽。有學者指出:吊腳樓是遠古巢居的發展。 
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見於平壩城鎮。三合院有正房3間,中間為堂屋,東西為廂房2—3間。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來吃飯、歇腳。廂房開間比正房小,兩端有圍牆相連,牆中間朝南開門。四合院由正房、廂房和過門組成,中間有——天井,比三合院更講究。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磚石、木料為基本材料,大門多向南,忌朝西。

漢中年俗

農曆臘月初八,持家的主婦把黃豆、小豆、豌豆、胡豆、綠豆等五色雜糧,摻和上花生、核桃仁,和大米熬成一鍋稀飯,加了姜蔥椒鹽,濃濃香氣就順著屋頂的煙囪裊裊地飄散到村落田野。在山區,除了人喝臘八粥,有的還要拿鐮刀、斧頭在自家樹木的主幹部砍出一個“豁口”,把臘八粥灌入樹身。乞求樹木成材,果實累累。

漢調二簧

漢調二簧
漢調二簧
“漢調二簧”陝南地方戲劇,由漢水流域的山歌、民歌、小調發展而成,音調為漢中一帶發音,與湖北漢調戲相似。長於文戲,巴山氣息濃郁,音調幽雅,唱腔婉轉,道白柔和,語言風趣,表演細膩,純樸大方,唱腔及念白巴山音韻很重,以川味見長。板式有上、下調之分,上調多用於表現悲愴、凄涼、憤慨情緒;下調多表現舒暢、明快豪放情緒。本市漢台區、西鄉縣、鎮巴縣等地60年代以前多表演漢調二簧,今漸無。

漿水面

漿水面
漿水面
漢中的漿水面,其味酸,辣,清香,別具一格,它一直是漢中人民喜愛的麵食,漿水菜的菜以芥菜 (花辣菜)為佳,白菜,芹菜也可。製作時,將菜洗凈,在沸水中煮燙至蔫,取出放入瓦盆罐中,加入麵湯,一至二日待菜色變為金黃即可,再用食油,精鹽,加蒜苗炒熟,配以蒜花,薑末,花椒粉等佐料調好的豆腐丁,燴入炒熟的漿水菜作為潲子。漿水麵條要用人工擀制,使之葉寬,條長,片薄。將煮熟的麵條入碗,調上漿水菜的潲子,澆上辣椒紅油,漿水面即成。它看上去紅白黃相間,入口酸辣清香,回味無窮,並具有開胃之功效,是漢中的名小吃。

殼殼饃

殼殼饃
殼殼饃
殼饃又叫炕饃,以形狀又叫草鞋饃。就是燒餅,發麵團擀薄,塗上花生、核桃,卷好再擀圓,拉成長形,粘上芝麻, bia 的一拍在木炭火平底鰲鍋上,烙好底面再鏟下靠在下層的木炭火邊,把上皮面上烤的金黃,色香味俱全,旁邊的食客早垂涎欲滴,守著爐子吃剛出來的那種感覺 --- 咬一口中間酥脆,邊上柔軟,感情豐富的沒法。

米糕饃

米糕饃
米糕饃
米糕饃以大米為原料打漿發酵蒸制而成。味甜、柔軟易消化。還有一種以包穀米為原料磨漿加食鹼的蒸制而成的叫鹼水饃。可直接食用也可切片炒肥肉,味道頗佳。

菜豆腐

菜豆腐
菜豆腐
漢中菜豆腐傳說此菜品是為盛唐時期秦嶺南麓的一對青年夫婦首創,因其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簡便易做而流傳至今。此菜品豆腐細嫩,米香宜人,酸、辣、鮮、香、爽兼備,營養豐富,為食療佳品,久食不厭。雖是熱食,但卻有消暑解熱生津之功能,四季皆宜。

罐罐茶

罐罐茶
罐罐茶
罐罐茶是漢中略陽的傳統茶點飲食,極富民族和地方特色.用白面加上藿香、茴香、蔥頭、茶葉、生薑等,在面罐中用水熬成流體,倒入碗中再放上核桃仁、雞蛋、肉丁、豆腐丁等佐料,配以酥脆的饃片食用,其味美爽口,回味悠長,且有健脾開胃,醒腦清竅的作用。

社會


教育

宋代慶曆年間,漢台區始建廟學。元至元六年(1269),興建儒學。清乾隆四年(1739)建漢南書院。清光緒六年(1880)建天台書院。光緒三十二年(1906),漢南書院改為漢南中學堂,天台書院改為南鄭高等小學堂。民國元年(1912),南鄭高等小學堂改為南鄭縣立高等小學校。漢南中學堂改為漢台區中學,並將一年前創辦的初等實業學堂改為南鄭縣乙種農業學校。民國14年(1925)設省立第五師範學校並改南鄭高等小學為南鄭縣立初級中學校,民國7年(1928)成立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民國18年(1929)設立省立第五中學校,始有招收高中學生的完全中學。繼而在各鎮和較大的村莊普遍設立初級小學。
抗日戰爭開始后,河南第一戰時中學、山西太原平民中學、國立七中、國立二十二中、扶輪中學以及西北聯大醫學院相繼遷漢台區,對漢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1945年抗戰勝利,高等學校陸續遷走,中等學校基本留漢台區。到1949年,全區城區已有小學10所,普通中學6所,職業學校3所,師範學校1所。
解放后,全區教育事業迅速發展,到1955年,農村鋪鎮、褒河、武鄉區都設初級中學,每個鄉都有完全小學,絕大多數村都有初級小學。至1965年,全區學齡兒童入學率上升到90%。“文化大革命”期間,先是停課鬧革命,后又強調“上中學不出社,上小學不出隊”,完全小學開辦“戴帽子中學”,實行“工宣隊”和“貧宣隊”管理學校。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學校工作的重點開始轉移到教學上,教師認真教,學生勤奮學,教學質量普遍提高。
1984年,群眾集資590萬元,新建和改建校舍3560間,佔總校舍的37%,實現校校無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課桌凳,全區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9.7%,達到國家規定的普及初等教育標準,省教育廳檢查驗收,頒發了合格證書。1977—1989年向高等學校輸送學生2559人,向中等專業學校輸送學生3186人。中等專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發展較快,80年代有大學2所,中專6所,技校和幹校7所。職工和農民業餘教育進一步發展,省教育廳1988年檢查驗收為無盲區。至1989年,全區有各級各類學校339所,教學班2488個,在校學生89317人,教職員工7849人,師生員工佔全區總人口的22.1%。教育事業的發展,教育質量的提高,對政治穩定,經濟振興,人才開發起著重要作用。
2012年,漢台區高等學校在校學生2.18萬人;普通中學在校學生3.09萬人;小學在校學生3.15萬人;幼兒園在園幼兒1.6萬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學生數1.47萬人。全區高考成績再創佳績,二本以上人數1578人,較上年增加330人。
2018年,北師大漢中學校成功落地,漢台中學綜合樓主體封頂,思源實驗學校等4所學校投用,鋪鎮回龍等4所幼兒園完工,雷家巷幼兒園成功創建省級示範園,普惠性幼兒園佔比達78.95%,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基本消除“超大班額”。2018年我區高考二本文化課上線人數達2011人,一本上線1151人,體育藝術二本156人,高考二本以上上線率實現十連增。高等學校在校學生2.96萬人;普通中學在校學生2.66萬人;小學在校學生3.27萬人;幼兒園在園幼兒1.72萬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學生數0.61萬人。

科技

2018年,全社會科技研發投入1.71億元,技術合同成交總額達到1.57億元,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0家,成功創建陝西省首批創新型縣區。專利申請量1200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375件,實用新型專利申請量707件,外觀設計專利申請量118件。
秦漢時期,修建的“褒斜棧道”和“山河堰”,在提高工程技術和發展農業生產中起了重要作用,以後,鐵制農具、鍋碗灶具、絲綢棉布、金銀首飾的加工和生產技術逐步有所提高。民國28年(1939)后,小型火力、水力發電和機械加工米面的出現,漢台區的生產技術開始由手工業向半機械方面發展。漢台區科學技術的真正起步還是在解放以後。1949年到1959年間,廣大群眾投入科學普及和技術革新活動中,湧現出一批小型實用的科技成果,對生產的發展起了一定作用。同時,建立農業技術推廣站,推廣水稻良種,改進栽培技術和疫病防治,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60年代后,一些部屬、省屬企業和高等學校陸續遷漢台,帶動了漢台區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全區科技人員學習先進科學技術,革新傳統工藝,堅持生產實驗,農業方面推廣雜交水稻,對病蟲害綜合防治取得了明顯效果;工業方面建立了水泥、化肥、繅絲等區屬骨幹企業。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漢台區貫徹有利於科技事業發展的方針和政策,進一步促進科技事業的發展,科技隊伍不斷壯大,科研機構和設備不斷完善。至1991年,共取得科研成果465項,其中區屬193項,區駐區單位192項,部、省駐區單位80項。這些科技成果中,獲國家獎的10項,獲省、部獎的79項,獲漢中市獎的122項,獲區級獎的149項。科學技術的進步,對漢台區經濟建設的發展起著巨大作用。
2012年,漢台區科技研究與開發投入達到1.6億元。2012年申請專利520件,專利轉化235件,轉化率達45%。全年新增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家,全區省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8家。

圖書

2018年,建成45個村(社區)基層文化服務中心,市圖書館被國家評定為一級館。全區擁有劇場8個,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總藏量24.1萬冊,電視節目綜合覆蓋率100%,廣播節目綜合覆蓋率100%。

衛生

2018年末,全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45個(不含衛生所、醫務室、診所),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7353張,醫院、衛生院技術人員7087人。年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9.79%。

體育

2018年,建成布點學校10餘所。全面推進群眾體育工作,投入資金142萬元,完成河東店鎮級健身工程、龍江鎮鎮級工程室內健身房項目及全區30個行政村、5個社區的健身工程器材發放工作。

社會保障

2018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5157元,同比增長9.1%;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1086元,同比增長8.5%;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462元,同比增長9.1%。
全年民生類支出30.26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83%。城市低保人數7894人,發放保障金4156.64萬元;農村低保人數6368人,發放保障金2169.94萬元。養老服務機構10所,提供床位1420張。城鄉居民養老、醫療參保58萬人,城鎮職工五項保險參保19.43萬人,落實低保、高齡、殘疾人等各類補助1.44億元。城鎮新增就業2.48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95萬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8151萬元。

旅遊


漢台區環城市旅遊休閑度假景區
漢台區環城市旅遊休閑度假景區
漢台區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石門十三品被譽為國之瑰寶、書法寶庫。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拜將壇飲馬池、明珠橋、漢台區府文廟、寶峰寺、天台山漢南書院。有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歷史文化名城紀念地8處。現存古遺址有褒斜棧道、山河堰、古漢台、拜將壇、飲馬池、瑞王府等;古建築有東塔、漢台區府文廟、漢台區府城隍廟琉璃照壁、明珠橋、虎頭橋等;風景名勝有天台山、啞姑山磨子橋等;有興元湖、蓮花池及天台山森林公園三座公園。
漢台區是劉邦稱王、平定三秦、成就漢室基業的發祥地,諸葛亮六伐曹魏的戰略大後方,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里。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著名的歷史文化古遺有古漢台、拜將壇、張良廟、蔡倫墓、武侯墓、古褒斜棧道、石門十三品、靈崖寺摩崖石刻等,是西漢、三國文化旅遊熱線,其中列入國家教文的保護單位的有武侯墓、褒斜道石門及其石刻,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18處。 

拜將壇

拜將壇
拜將壇
拜將壇位於漢中市城南風景路中段,屬於著名的“西漢三遺址”之一,是漢中市博物館重要組成部分。它集遺址保護、文物收藏、保管研究、展示教育、園林景觀、文化旅遊於一體,是漢中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最核心的組成部分,是國家二級博物館、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陝西省文明單位、陝西省首批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也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科普教育和國防教育基地,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拜將壇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將的古壇場,拜將壇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拜將壇遺址為核心的拜將壇館區歷經多次大規模修繕,目前年均接待遊客10萬人次。館區內開闢有“天漢古韻—漢中歷史文物展”、韓信生平事迹展、書畫臨展等專題展覽,是一處以拜將壇遺址為核心,集仿古建築群、文化展示、園林景觀、尋古覽勝、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的高品位漢文化展示區。

褒河石門棧道

褒河石門棧道
褒河石門棧道
河石門棧道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交通隧道之一,是古代溝通軍事要衝。人們常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自春秋戰國以來,古人為了翻越秦嶺天險,沿河谷懸崖鑿孔,橫木為梁,立木為柱,上鋪木板、裝上欄桿形成棧道。車馬懸空行走,極為壯觀,它南起漢中褒谷口,北到眉縣斜峪關,故稱之為褒斜棧道。
“褒斜道”是我國歷史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一條棧道,是與萬里長城、大運河齊名的古代交通大動脈。二千多年前的傑出創舉,是人類道路史上的一大奇迹!

褒河森林公園

褒河森林公園
褒河森林公園
陝西省褒河森林公園位於秦嶺南麓,褒河下游,距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漢中市北郊15公里。316國道由北至南橫穿公園全境。公園總面積3312公頃,森林覆蓋率92%,海拔550~2037米,年均氣溫14.3度。公園內森林茂密,種類繁多,有種子植物1500餘種,其中珍稀植物有楠木、雀柏、五角楓等20餘種;有野生動物200餘種,屬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有:羚羊、金錢豹、斑羚、大鯢、大靈貓、錦雞等20餘種。
褒河森林公園屬於典型亞熱帶北緣濕潤季風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宜人、景色各異。春季山花爛漫、百花爭艷、清香襲人;夏季滿山蒼翠、鬱鬱蔥蔥、綠蔭送涼;秋季滿山紅葉、紅果墜枝、萬壑流丹;冬季銀裝素裹、玉樹瓊花、美不勝收。

花果山風景區

花果山風景區
花果山風景區
花果山風景區是依託褒河蜜橘苑現代農業園區和美麗鄉村建設相融合而打造成的3A級景區。該景區規劃面積7.5平方公里,涵蓋花果、河東店等四個村。核心建成區為4.5平方公里,景區內主要有以褒河蜜橘和桃李杏等小雜果為主的釆摘體驗園200餘個、近8000餘畝;有農家樂120餘戶,年接待能力可達100萬人次。景區內已建成有櫻花園300畝、梅花園100畝、薰衣草園50畝。“四季有花、三季有果”成為景區最大的特色。此外,還有登山旅遊環線3條、自行車賽道1條;有古褒國城牆、農耕文化廣場、詩詞文化牆等人文景觀。目前,該景區已發展成為集休閑觀光、餐飲住宿、戶外運動、科普教育、農事體驗等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是觀光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發展的典範。

漢中市博物館

漢中市博物館
漢中市博物館
漢中市博物館是依託著名的“西漢三遺址”之古漢台、拜將壇、飲馬池建立的集遺址保護、文物收藏、保管研究、展示教育、園林景觀、文化旅遊有機結合的組團群落式市級博物館,是漢中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最核心的組成部分,是國家二級博物館、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陝西省文明單位、市級園林單位,也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科普教育和國防教育基地,國家AAA級旅遊景區。現有館藏文物4807件,其中一級文物45件,尤以“石門十三品”馳名中外。 

代表人物


徐毓泉(1926—2005),男,字靜清,號拙廬。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1956年8月榮獲省政府頒發的先進教育工作者稱號。其書作和榜書匾聯,被省內外廣泛收藏或刻石,併流傳日本、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香港、台灣等地,2000年為漢中世紀大鐘書寫銘文。作品先後入選《中國美術書法界名人名作博覽》,《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當代中國書法藝術大成》等,與人合編出版《王世鏜先生翰墨》,出版《徐毓泉書法集》。八十年代初在漢中倡導成立漢中市書法家協會,先後擔任副主席、代主席、顧問等,1988年至2005年擔任漢台區書法家協會主席。
黃應瑞(1927—2005),男,原陝西省黃埔軍校同學會理事、漢中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漢中市、漢台區政協委員、漢中市第三中學退休高級教師。
張萬春(1906—1965),鋪鎮鄉人。1935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四方面軍發動“陝南戰役”,張萬春即參加工農紅軍,先當炊事員,後到炮兵連當戰士。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延安。1937年8月,張萬春加入中國共產黨,隨部隊開赴山西抗日前線,轉戰于山西、河北,參加攻打官頭鎮、石峽、棧坊城等地的戰鬥。抗戰八年,他先後7次身負重傷,19處傷眼,兩次榮獲“殺敵英雄”稱號,榮立戰功數十次。歷任炮兵戰士、班、排、連、營長、團後勤部主任。1946年,他被派往國民黨129師11旅作地下工作。後來在解放區一個農業局任副主任。1958年,擔任鋪鎮農業合作社監察主任。1960年4月擔任漢中市農械廠黨總支書記。

獲得榮譽


2017年12月,入選首批陝西省全民健身示範縣 。
2020年11月25日,入選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2021年1月14日,入選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公布的第三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名單。
2021年1月18日,漢台區入選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