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十二經別的結果 展開
- 經絡理論
- 中醫基礎術語
十二經別
中醫基礎術語
基礎理論名詞。指由十二正經分出的十二條“別行之正經”。
指十二正經別行深入體腔的支脈。
出《靈樞·經別篇》,十二經別為行於軀體深部的、上下直行的、有特定循行流注規律,正經部分,與絡脈不同。十二經別有離(別)、入、出、合的各該具體部位,離於十二經脈在四肢肘膝關節周圍的循行路線分支而行;入於軀幹部進入胸腹腔部位;出於胸腹至頸項表淺部;合即手足三陽經別在頭面部上合於本經主幹,而三陰經別則上合於與之相表裡的陽經經別。故而,十二經別形成“六合”。十二經別補充了十二正經循行主幹分佈之不足,加強了體腔臟腑間表裡相合關係的聯繫,並溝通陰陽經脈之間的氣血流注。並且,由於十二經別之合皆在頭面清竅部位,使“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於面而走空竅”(《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有了切實的經絡理論依據。再者,手足之陽經的經別,分別通過與之相表裡的臟,如“足少陽之別散之上肝”,更加強了聯繫和濡養作用,充分體現出經絡的“行血氣、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生理作用。
足太陽、足少陰經別從腘部分出,入走腎與膀胱,上出於項,合於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足厥陰經別從下肢分出,行至毛際,入走肝膽,上繫於目,合於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足太陰經別從脾部分出,入走脾胃,上出鼻頞,合於足陽明胃經;手太陽、手少陰經別從腋部分出,入走心與小腸,上出目內眥,合於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手厥陰經別分別從所屬正經分出,進入胸中,入走三焦,上出耳後,合於手少陽三焦經;手陽明、手太陰經別從所屬正經分出,入走肺與大腸,上出缺盆,合於手陽明大腸經。
由於十二經別從其同名經脈分出后,其陰經經別多走向陽經經別,並與之會合,從而使十二經脈表裡屬絡關係又增加了一重聯繫。同時,進入體腔以後,絕大多數經別都循行於該經脈所屬臟腑,特別是陽經經別全部聯繫到與其本經有關的臟和腑。這樣,就使體內臟腑的配合以及表裡兩經在內行部分的聯繫更加密切,也為臨床常用的表裡配穴法提供了理論依據。
在十二經脈中,循行於頭面部位的主要是陽經,陰經一般不上頭部。只有足厥陰肝經上達巔頂,手少陰心經上連目系。十二經別不僅陽經經別到達頭部,陰經經別也合於頭面。由於經別加強了十二經脈對頭面的聯繫,從而突出了頭面部經脈和穴位的重要性及其主治作用,為手足三陰經穴位之所以能治療頭面和五官疾病,以及近代發展起來的頭針、面針、耳針等奠定了理論基礎。
通過十二經別的分佈循行,使經脈對肢體、內臟各部分之間的聯繫更加趨向周密。十二經脈脈氣所沒有分佈到的某些部位和臟器,經別則把它聯繫起來,這樣使機體增加了聯繫徑路,密切了人體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如十二經脈中足陽明胃經沒有聯繫到心臟,手少陰心經也沒有循行到胃腑,而足陽明經別的循行是屬於胃,散絡於脾,又上通於心,溝通了心與胃之間的聯繫,從而為中醫“和胃氣以安心神”的治法提供了理論依據。又如足太陽膀胱經的承山穴之所以能夠治療與本經循行無直接聯繫的肛腸部位的疾患,也是因為足太陽經別“別入於肛”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