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厚文
杜厚文
杜厚文,男,四川省樂山市人,1938年7月13日生。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投資環境研究會理事,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學術委員。
1956-1960年 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經濟學系學習
1960-1968年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任教
杜厚文
1978-1981年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任教
1981-1983年 在聯邦德國漢堡大學經濟系訪問學者
1983-1992年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任教,擔任國際經濟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2-2000年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主管教學、科研,兼任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社長,中國人民大學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院長
2000-至今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世界經濟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6年12月
2.《當代資本主義:結構、特徵、走向》(參與協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
3.《關稅及貿易總協定與企業應變指南》(主編)中國金融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
4.《世界經濟學:理論、機制、格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
5.《世界經濟一體化、集團化研究---及關於歐洲經濟一體化的特例分析》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6.《世界貿易組織規則與中國戰略全書》(三卷本),新華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7.《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中關村經濟》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9.《通貨緊縮下的經濟增長》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10.《歐元的世紀: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理論與實踐》法律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1.“警惕世界性通貨緊縮”(上)經濟參考報 1998年3月13日
2.“警惕世界性通貨緊縮”(中)經濟參考報 1998年3月14日
3.“警惕世界性通貨緊縮”(下)經濟參考報 1998年3月16日
4.“通貨緊縮逼近,遊戲規則要改” 《世界知識》1998年10月16日
5.“全球性通貨緊縮正在逼近”經濟參考報1998年10月16日
6.“通貨緊縮與金融動蕩”光明日報 1998年10月30日
7.“中國經濟如何面對歐元”經濟參考報 1998年12月25日
8.“全球經濟會步入大蕭條嗎?”中國改革報 1999年2月1日
9.“歐洲單一貨幣前景及其過渡時期存在的問題” 《世界經濟》 1998年第4期
10.歐元啟動后的前景《世界知識》1998年第3期
11.歐元啟動與世界經濟《開放論壇》(深圳)1998年12月
12.論歐元區經濟政策的內部衝突及其對歐元區匯率變動趨勢的影響《經濟評論》(武漢大學)2001.第1期
13.歐元流通意味著什麼?《安徽工作》(安徽省委刊物)2002年2月
14.西歐經濟 《1999年經濟分析與展望》(1999年經濟金皮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3月
15.西歐經濟 《1999年經濟分析與展望》(1999年經濟金皮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
16.西歐經濟 《2000年經濟分析與展望》(2000年經濟金皮書)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
17.西歐經濟 《2001年經濟分析與展望》(2001年經濟金皮書)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18.西歐經濟 《2002年經濟分析與展望》(2002年經濟金皮書)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
19.西歐經濟 《2003年經濟分析與展望》(2003年經濟金皮書)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
20.甄別新經濟,關注全球化《香港商報》2000年6月6日
22.論金融全球化與我國金融改革與開放《宏觀經濟研究》(國家計委)2001年第9期
23.對美國“新經濟”的若干思考《宏觀經濟研究》2000年第1期
24.金融全球化問題筆談《宏觀經濟研究》
25.美國股市調整與經濟周期的變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
26.2002年世界經濟形勢與中國的對策《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2年第2期
27.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幾個重要趨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北京市理論刊物)2001年第6期
28.衰退是否仍會持續---2002年世界經濟形勢展望 經濟參考報2001年12月27日
29.對世界經濟衰退的反思 經濟參考報2001年10月17日
30.對世界經濟衰退的反思《新華文摘》2002年第1期全文轉載
31.9.11事件后美國經濟預測《國際貿易問題》2002年第2期
32.世界經濟回顧與展望《中國經濟快訊》2002年1月4日
33.展望2001年世界經濟發展態勢 中國教育報2001年2月11日
34.美國經濟“U”形走勢的可能性較大 中國經濟導報2001年10月30日
35.股市泡沫破滅后的世界經濟《外交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
36.世界經濟為何復甦乏力 人民日報 2003年3月28日
37.對西方國家私有化浪潮的理論思考《教學與研究》1990年第2期
《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研究》(中歐高校合作項目)
《國有企業的改革與發展》(教育部重大社科項目)
《中關村高科技產業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研究》(北京市政府重大研究項目)
1997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面向21世紀的百餘種新教材建設
1997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管理類通開課程的建設與完善
1997年獲北京市普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面向21世紀的百餘種新教材建設
1997年獲北京市普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管理類通開課程的建設與完善
杜厚文教授在經濟學界聲望卓著,他為建立和完善世界經濟學的學科體系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世界經濟運行中的普遍性規律,主張以科學的態度深入了解和廣泛借鑒當代西方經濟學的思想和方法,創建具有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世界經濟學,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開放和發展提供理論支持。杜厚文教授身體力行地實踐著“學問要面向現實”的治學理念。在不同時期,他對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都表現出敏銳而深刻的洞察力,關於“新經濟”和通貨緊縮的研究就充分顯示出難能可貴的預見性和判斷力,關於歐洲經濟一體化、經濟全球化和虛擬經濟的研究更是成果斐然。
杜厚文長期擔任校領導,對我校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1992年他開始主管教學工作,分管教務處、研究生院、成人教育學院、圖書館等。此時正逢南方談話發表,學校開展了深入的教學改革:一是根據社會經濟形勢飛速發展的需要重新編寫教材,當時稱“百種教材建設工程”(實際完成300多部教材)。二是進行專業調整,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新設了一大批新專業,改造了一批舊專業。三是完善教學科研秩序和制度。四是大力吸引和培養優秀人才。1994-2000年間,他主管科研和技術開發工作,分管科研處、科技開發辦公室、出版社、書報資料中心、校辦工廠等。這一時期,國家更加重視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教育部加強了對高校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視和領導。人民大學的學科建設獲得長足發展:首先,加強和重視社會科學重點基地的建設,在教育部啟動100個國家級重點社會科學基地過程中,我校批准了12個,是全國高校中最多的。我校的12個基地在本領域均取得了一大批優秀科研成果。其次,加強人才,特別是優秀中青年人才建設。在教育部、國家人事部跨世紀人才建設中,我校各批教育部、人事部跨世紀人才共26人,北京市跨世紀人才60餘人,均是高校中人數最多的學校之一。第三,組織重大科研項目的申報、結項等管理工作。第四,加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和書報資料中心建設,使其成為全國人文社會科學教材、學術專著、信息交流的重要基地。
世界經濟開始回升,最艱難時期已過是全世界的共識,但世界經濟面臨的挑戰仍然很多。這主要表現在,從今年第三季度開始,歐洲、美國、日本開始出現回升跡象,歐盟在連續五個季度下跌后經濟重新增長。然而,英國連續六個季度經濟下跌,俄羅斯的情況更加糟糕。全球經濟2009年仍為負增長,這是二戰后少有的。對於世界經濟的未來走勢,各界爭論頗多,持樂觀,悲觀,謹慎樂觀態度的人皆有之。IMF等官方組織基本持樂觀態度,杜老和大多數學者卻有不同看法。杜老認為,從表面上看,經濟已經擺脫危機,全球股市證券市場走勢強勁,與危機最嚴重時相比回升均超過60%,GDP也有明顯回升,但這次危機比人們想象得要嚴重,目前的經濟回升是非常脆弱的。
隨後,杜教授從五個方面具體闡釋了他持這一態度的理由。首先,全世界尤其是發達國家失業問題十分嚴重,美國失業率達到10.2%,為20年來的最高值,歐洲也達到9.8%,全球兩億多人失業,在這樣高的失業率下,發達經濟體的消費需求仍在萎縮。其次,各國政府都通過向市場注資刺激經濟發展,這已經造成空前嚴重的財政赤字和龐大國債,巨額債務由廣大納稅人承受,極大地削弱了納稅人的消費需求。而美國日本等國國債數額已經超過GDP總額,對這些國家的宏觀經濟形成極大隱患。再次,美國深層次的危機根源仍未消除,商業銀行呆賬壞賬數額超過200億元。一旦信貸金融任何環節發生問題,都可能爆發更加嚴重的金融危機。第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各個國家間貿易摩擦爭端不斷。不獨美國,連不少發展中國家也針對中國採取了數量眾多的貿易保護措施,這極不利於全球經濟復甦。最後,全球流動性過剩,股市樓市泡沫不斷累積。全球大部分救市資金全部流入金融機構,資產泡沫化日益嚴重,這種泡沫有可能使經濟再次陷入衰退中。
也正因為如此,杜教授認為,在目前經濟形勢下各國政府的經濟干預措施不應該倉促退場。在G20國財長和首腦會議上,各國均表示現在不是救市措施退出的時候,財政政策一旦由目前的擴張型改為緊縮型,先前的宏觀調控成果將毀於一旦,並可能導致第二次衰退。但杜教授也指出,若救市措施長期不退出,資產將繼續泡沫化,泡沫破滅的結果是更加嚴重的第二次衰退。政府事實上處於進退維谷的境地,但在相當長時間內仍要實行積極財政政策和“定量寬鬆的貨幣政策”。
針對美國總統奧巴馬到訪中國時聲稱“世界經濟不平衡即中國生產、美國消費,中國儲蓄、美國借債,是導致此次金融危機最深刻的原因”的提法,杜教授也專門予以反駁。他表示,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發達國家開始出現產業空心化,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為發達國家提供廉價產品。這使得發展中國家獲得一些外匯盈餘。這些盈餘又大多購買了發達國家的國債。杜教授形象將此描述為“窮人借錢給富人花,富人花錢無節制,出現危機卻怪窮人,這毫無道理。”
隨後杜教授談到了這場金融危機帶給人們的反思,他認為這場危機使得人們開始重新認識三對關係。首先是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市場不是萬能的,需要政府這隻手來矯正,但政府也會失靈,兩者加在一起仍然不是完美的。這是政府與市場的雙重失靈就導致了此次金融危機。其次是金融監管與金融自由化的關係。不可否認,金融自由化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沒有監管的自由化也是危險的。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國這樣對於國際貨幣體系有關鍵作用的國家不應肆無忌憚地執行擴張型財政政策。但顯然目前尚找不到合適的監管者來約束美國的行為。再次,認清經濟增長與社會進步的關係。一直以來不少人把GDP視為衡量經濟增長的最主要指標,並認為經濟增長必然會帶來社會進步。但杜教授指出,經濟增長實際上不一定會給全民帶來福利。盲目增長反而會對環境與社會帶來破壞作用。
有人說,危機發源於發達國家,所以對於中國經濟影響不明顯。杜教授認為這一觀點是不準確的,國際貿易是中國經濟重要領域,這註定全球經濟對中國經濟會產生重大影響。進出口貿易總額2008年負增長18%,對GDP貢獻率為-3.6%,這反映了金融危機帶來的巨大衝擊。去年年末,中央政府提出了保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政策目標。杜老認為從一年多的實踐來看,保增長依然實現,但是調結構成效不明顯,改革進展較為緩慢,這都還是一個長期性的過程。同時對於民生問題的關注還需要進一步加強。他認為,過去一年中一些不合理的產業結構更加凝固化,民間投資意願不夠強烈,這些問題都需要引起我們進一步的重視。杜老同時表示。解決這些問題不難,關鍵是要看政府施政方針能否落到實處,部分地方領導幹部唯GDP主義的執政思路能否及時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