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節攻勢
復活節攻勢
復活節攻勢(The Easter Offensive),北越方面稱之為1972年春夏攻勢(The 1972 Spring - Summer Offensive ,越南語:Chiến dịch Xuân Hè 1972),這次攻勢在南越有“火紅之夏”(Red fiery summer ,越南語:Mùa hè đỏ lửa)的稱號。復活節攻勢是在1972年3月30日至10月22日間由北越人民軍(People's Army of Vietnam, PAVN)發動的一系列針對南越軍隊(Army of the Republic of Vietnam, ARVN)和駐越美軍的攻勢的統稱。
復活節攻勢規模宏大(這是自30萬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以來最大的攻勢),且這次與以往的攻勢不同,其目的不是為了贏得戰爭,而是這三個:一、搶佔更多的土地;二、儘可能地消滅南越軍隊的有生力量;三、促使美越巴黎談判達成協議。
在復活節攻勢中,北越出動了20~30萬部隊,數百輛蘇制坦克。但最終遭受了10餘萬人的傷亡,坦克部隊幾乎被全殲。但北越在南越境內佔據了一部分土地,並在後來的巴黎和談中迫使美軍全部撤出越南。
相關條目:藍山719行動
南越方面的藍山719行動失敗以後,河內的領導層在1971年初的第19次越南勞動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上討論了一個可能的進攻方案。在1971年12月以前,政治局已經決定在次年初發動一次大規模進攻。1972年是美國總統大選年,其結果可能會提升美國民眾的反戰情緒,美國政府亦可能決定從越南撤軍。如美軍真的撤走,南越武裝力量將在其長達600英里(966公里)的邊界線上被撕扯至崩潰點,從南越軍隊在入侵寮國時(藍山719行動)的拙劣表現來看,北越軍隊會取得一個輕鬆的勝利。
北越領導層
行動的核心問題是進攻的地點、方式和要達成的目標。北越方面已經利用寮國和柬埔寨的邊境向南越輸送人員和補給長達十年之久,那些地區已經成為南北越之間的的非軍事區。在非軍事區,交通線是最短的(越南國土中部較之南北部最短),北越的軍事力將集中於此,而南越方面在此的力量很弱。北越的部署是在北部發動一次進攻,以吸引南越方面的注意力和資源,於此同時發動進攻南越中部高地把南越一分為二,以及由柬埔寨向東進攻以威脅西貢。
越南民族英雄阮惠的雕像
這次戰役北越最終投入了14個師的兵力,但其目的不是取得決定性勝利,而是相當有限制;殲滅或者重創大量的南越軍事力量;迫使南越總統阮文紹(Nguyễn Văn Thiệu)的被罷黜;使美國對支持南越失去信心並宣告越南戰爭的越南化是失敗的;奪取南越的省府,並把它宣告為臨時革命政權(Provisional Revolutionary Government),這對北越來說是有誘惑力的。1972年北越的黨刊上面刊載了北越領導層的態度:“不論是立即結束或者拖延下去都無所謂,兩者都為將來埋下了伏筆,我們要做的就是等待,直到收穫的時刻(It doesn't matter whether the war is promptly ended or prolonged...Both are opportunities to sow the seeds; all we have to do is towait for the time to harvest the crop)”。
毛澤東接見基辛格
中蘇的軍援給北越帶來了大量的現代化裝備,包括400輛T-34、T-54、59式中型坦克,PT-76輕型兩棲坦克;其中包括具有熱追蹤功能攜帶型SA-7防空導彈在內的數百枚防空導彈;包括有線制導的AT-3反坦克導彈在內的反坦克導彈,以及大口徑的遠程火炮。為了駕馭這些新式武器,25,000名北越軍人為此在國外接受了特別訓練,他們當中的80%被派往蘇聯或者東歐受訓。一個高級別的蘇聯軍事代表團也隨即抵達越南,參與進攻的準備工作直到1972年3月。
中蘇軍援
1971年末,美國和南越的情報機構對越共方面的意圖推斷含糊不清,他們認為,一場進攻已經在倒計時當中,但是地點和規模不能確定。越共曾在1968年於南越發起過武裝進攻,但那是由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Viet Cong,以下簡稱VC)發起的,進攻最終被挫敗。缺少VC在南越的支持,由北越正規軍單獨發起大規模進攻被認為是不可能的,就連北越軍隊攻破非軍事區的可能性也不存在。歷來的滲透和進攻都是由寮國、柬埔寨的領土內發起,而對非軍事區的進攻則會公然違反日內瓦協議(也叫印度支那停戰協定,Agreements on The Cessation of Hostilities in Indo-China),北越方面對此曾極力辯解。
美國的高層
美國和南越的情報機構對越共的意圖沒有達成共識。在另一方面,MACV(U.S. Military Assistance Command, Vietnam,美國軍事援助越南司令部)起了懷疑,派了幾支偵查隊到穆吉亞關口(Mụ Giạ Pass,越南中部和寮國的一個邊界關口)和班卡萊關口(Ban Karai pass ,越南中部和寮國的一個邊界關口)等地偵查,發現當地北越軍隊的人數和裝備都在增多。MACV判斷北越正準備進攻南越的中部高地和北部省份。如果進攻發起的話,首當其衝的將是南越軍隊,因為當時駐越美軍已經銳減至69,000 人,而且其中大多數單位是支援部隊,美軍的數量將在當年的11月30日前減少至27,000人。
駐越美軍總司令克賴頓·艾布拉姆斯(General Creighton W. Abrams)認為進攻是可能的,也認為進攻將在春節假期期間開始。他向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托馬斯·摩爾(Admiral Thomas Moorer)海軍上將通報道,北越方面打算”復刻一次類似1968年那樣有影響力的進攻,但規模可能會小一些,目的不是戰場上的勝利而是為了影響美國民眾的情緒(duplicate the effects of the 1968 offensive, perhaps by a limited operation aimed less at inflicting defeat on the battlefield than in influencing American public opinion)”。MACV的共識是,北越會對駐守中部高地的第二軍(II Corps)發起進攻。但是進攻並未如期發生,因此艾布拉姆斯和他的司令部被輿論大肆奚落,媒體說這是一個狼來了(crying wolf)的故事。危機的時刻似乎已經過去,到三月底,美軍及其盟友又一次努力恢復到平靜當中。美國駐南越大使埃爾斯沃思·班克(Ellsworth Bunker)去了尼泊爾,駐越美軍總司令艾布拉姆斯則帶著家人去泰國享受復活節假期。
最早遭到北越軍隊進攻的南越守軍被擊潰,包括駐守廣治省(Quảng Trị)和承天省(Thừa Thiên)的南越第1師(1st Division)和第3師(3rd Division),在更靠南部的第2師(2nd Division)也沒能逃過一劫。這些南越部隊得到了第147(147th Marine Brigade)和第258(258th Marine Brigade)兩個海軍陸戰旅、第51步兵團(51st Infantry Regiment)、南越別動軍第1突擊隊(1st Ranger Group,別動軍成員受過美軍特種部隊和遊騎兵的訓練,是一種負責到滲透敵軍防線后,進行搜索和殲滅的輕裝步兵部隊)和一些地方武裝
一共大約30,000人的支援。以上的部隊都被用作靜態防禦,缺少足夠的機動預備力量。
最先遭到進攻的是南越第3師,該師在1971年10月份組建,它替換撤離了的美軍,負責駐守非軍事區附近的前哨站。為了組建第3師,司令部從南越第1師(被認為是南越最好的部隊)的預備隊當中抽調第2團(2nd Regiment),又從南越第1軍(I Corps)的預備隊中抽調第11裝甲騎兵團(11th Armored Cavalry),這兩支都是經驗豐富、訓練有素、裝備精良、指揮有方的部隊。除了以上的部隊,第3師編製里還有兩個團,分別是第56(56th Regiment)和第57團(57th Regiment),這兩個團的士兵來自捕獲的逃兵、監獄里釋放的犯人和一些地方民兵,指揮崗位由一些被其他單位解僱的軍官和士官擔任。跟那個時候其他很多南越部隊一樣,第3師飽受缺乏美軍顧問之苦,因為後者只服務於南越的團、旅、師三級的指揮部。
南越第1軍軍長黃春覽中將(左)和美軍的羅伯特森中將
南北越之間的非軍事區
主條目:第一次廣治戰役(First Battle of Quang Tri)
北越軍隊對南越第1軍的進攻
北越第304師(304th Division)和308師(308th Division)的大約30,000人在超過100輛坦克(2個裝甲團)的支援下,向靠近非軍事區的最北端的五個省內的南越軍隊發起了猛攻。308師和2個獨立團突襲了位於非軍事區以南的有“鋼鐵之環(ring of steel)”稱號的南越軍陣地。
在西面,北越的312師(312th Division )和一個裝甲團一起沿寮國的9號公路出動,經溪山(Khe Sanh),進入廣治河谷。很明顯,美國和南越的情報機構沒有能預見到如此規模和方式的進攻,北越的進攻帶來了“出人意料的震撼效果,給那些不想打仗的守軍造成極大的心理衝擊(the inestimable benefit of shock effect, a crucial psychological edge over defenders who had expected something quite different)”。
4月1日,南越守將巫文解命令第3師撤出越門河(Cửa Việt River)以南地區,以便重新整隊。次日早上,南越的裝甲部隊暫時遲滯了北越的一次進攻,與此同時南越海軍陸戰第3營(3rd Vietnamese Marine Battalion)的顧問約翰·里普利上尉(Capt. John Ripley)下令炸毀了橫跨越門河的關鍵通道QL - 1公路橋(Highway QL-1 bridge)。北越的先頭部隊得到了320B師(320B Division)和325C師(325CDivision)的加強。
同一時間,北越的324B師(324B Division)從阿肖山谷(A Sầu Valley)出動,直接向東往巴斯托涅基地(Fire Bases Bastogne)和奇克梅基地(Fire Base Checkmate)進發,這兩個基地負責防禦古都順化(Huế)的西面。
北越軍隊行動的時候恰逢季風,美國空軍在超過500英尺(152米)的空中因為雲層遮擋基本無作為。北越軍隊行動迅速,且有ZSU-57-2式自行高射炮和攜帶型SA-7防空導彈伴隨,這兩種武器對美國空軍的低空轟炸相當有威脅。
卡羅爾營地(Camp Carroll)是一個位於寮國邊界到海岸道路中部的炮兵營地,也是南越軍隊北部和西部防線的關鍵點,還是北越軍隊進入廣治市之前的最大障礙。4月2日,駐守卡羅爾營地的南越56團團長彭萬丁上校(Colonel Pham Van Dinh)帶領1500名下屬在幾乎未發一槍的情況下投降了。同一天的晚些時候,南越軍隊棄守西部防線最後一個基地梅祿(Mai Loc),北越軍隊由此得以通過位於東河(Đông Hà)以西11公里的坎露橋(Cam Lộ bridge)。至此,北越軍隊在幾乎沒有遭到抵抗的情況下推進到廣治省西部的石漢河(Thạch Hãn River)北岸地區。
北越軍隊的攻勢在接下來的三周內因為行動遲緩而被拖慢,南越軍隊趁機發起了數次反擊。在4月27日,北越軍隊捲土重來,對東河發動了多路進攻,東河於次日被攻克,北越軍隊推進至距離廣治市不足1.5公里的地方。南越第3師師長巫文解計劃從廣治市分階段撤出部隊,以便在石漢河以南鞏固防線,但是他的部隊同時從黃春覽那裡接到了相反的命令,結果被相互矛盾的命令弄得暈頭轉向的南越守軍潰散了,把大部分的廣治省和北部的廣治市讓給了敵人。4月29日,巫文解下令全體往南撤退至13公裡外的邁占河(My Chanh River)。在廣治省的美軍顧問團緊急呼叫直升機撤離,在5月1日有132名生還者從廣治省撤退,其中有80名美國軍人。
撤退的南越軍隊混入成千上萬逃離戰場的難民一起逃跑,往南的1號公路因此擁擠不堪,這成了北越炮兵的絕佳目標。北越步兵也很快加入戰鬥,他們從側翼進攻人潮,南越軍隊則在一無指揮二無建制的情況下根本不能組織起來抵抗。巴斯托涅基地和奇克梅基地也失守了,但南越守軍憑藉頑強抵抗和B-52轟炸機的密集轟炸給北越軍隊造成了大量傷亡。
投擲炸彈的B-52轟炸機
繼任南越第1軍軍長吳光長中將
北越B-4前線(B-4 Front)指揮官陳文光中將(Lieutenant General Trần Văn Quang)希望打破北線僵局,他從4月1日帶領324B師自阿肖山谷向順化進攻,攻勢被南越第1師擋住,隨後實際進度就跟日程有了偏差。
4月28日和29日,北越第803團(803rd Regiment)奪取了順化西側最堅固的據點巴斯托涅基地。此舉使得奇克梅基地難以支撐下去,於是守軍在夜間撤離。兩個基地的失守使得北越軍隊可以沿547號公路(Route 547)可以不受阻攔地直抵順化。5月2日,北越軍隊開始嘗試包圍順化城。
南越在北部的防線
主條目:第二次廣治戰役(Second Battle of Quang Tri)
到了5月中旬,吳光長認為手上的已經積攢了足夠的實力,為了使局勢向己方傾斜以及擴大己方在順化外圍的防線,使敵人失去機動的時間和空間,他策劃發動了一系列有限的進攻、並輔以佯攻和代號為海嘯(raids codenamed Song Than(Tsunami))的突襲行動。在5月15日至20日期間,巴斯托涅基地和奇克梅基被南越軍隊收復。
北越軍隊在5月21日發起一次旨在佔領順化城的進攻,結果在過程中損失了18輛坦克和大約800人。
5月25日,北約軍隊發起第二次進攻,意圖跨過邁占河進入順化城,但是遭到南越守軍的激烈抵抗,北越軍隊被迫在5月29日後退,這是北越軍隊最後一次嘗試攻城。美軍少將弗雷德里克·J·克羅森(Major General Frederick J. Kroesen)當時是南越第1軍的高級顧問,他認為廣治省的陷落就意味著順化城的陷落,但是北越方面沒有能夠抓緊時間擴大優勢。克洛森評價道:“他(北越指揮官)沒能完全的抓住時機乘勝而進,這可以被歸類為廣治戰役當中又一個重大失誤(That he failed completely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moment must be classed as another great blunder of the Quảng Trị campaign.)”。
南越第1軍的高級顧問弗雷德里克·J·克羅森少將
吳長光於6月28日發起“藍山72”行動(Operation ''Lam Son 72''):南越第1師繼續向西往寮國方向推進;空降師、海軍陸戰師、別動軍第1突擊隊以及第7裝甲騎兵團(7th Armored Cavalry)向北推進收復廣治省。空降師負責依靠空中機動開路,他們慢慢地把北越守軍調離防禦陣地。空降師在10天之內推進到了廣治市的外圍,吳長光計劃繞過廣治市,隨後快速推進到柯越河(Cua Viet River),以期孤立廣治市的北越守軍。但阮文紹總統干預了行動。阮決定要儘快奪回廣治市,並將該城視為任內的“一個象徵和挑戰(a symbol and a challenge)”。
時任南越總統阮文紹
廣治市的城防和有圍牆的城堡被北越軍隊讓給了後備部隊和民兵。一個親歷者回憶道:“那些新兵在黃昏時抵達,還沒到第二天的凌晨就死了…沒有時間去了解他們從哪裡來的,或者誰負責指揮他們。”其他一些人描述稱,這種防禦是“毫無意義的犧牲(senseless sacrifice)”,而廣治市成了“漢堡市(Hamburger City,編者註:那些充當炮灰的新兵成了被北越軍隊和南越軍隊夾在中間,就像夾在漢堡兩片麵包之間的肉餅)”。無論如何,北越軍隊在城堡之內很好地構築了工事,並且佔有地利和炮兵支援。南越軍隊沒法像早先那樣輕易取勝了,戰鬥一直非常激烈地繼續著。
6月11日,南越海軍陸戰師在美國海軍陸戰隊的HMM-164、HMM-165兩個直升機中隊和美國第4騎兵團(U.S. Army's Troop F, 4th Cavalry)的 支援下採用機降突襲的方式對廣治市的北面和東面發起進攻,意圖切斷守軍與北越大部隊的路上聯繫,迫使北越方面不得不依靠石漢河給守軍提供支援和補給,而這種方式非常容易受到空襲。北越320B師的第48團(48th Regiment of the 320B PAVN Division)經過三天激戰後被打跨並逐出了廣治市。
6月27日,南越海軍陸戰師受命接替空降兵部隊作為先頭部隊參戰。但是由於需要逐屋爭奪以及雙方不間斷的炮擊,進展依舊緩慢。9月份,南越軍隊開始了對重兵把守的城堡的最後衝擊,並最終於9月16日拿下了它。吳光長的部隊因為數月激戰已經傷亡慘重且疲憊不堪,根本無力推進到東河,所以推進到石漢河南岸就停止了。
在7月份,美國空軍出動了2054架次的B-52轟炸機和調動了5艘航空母艦來支援南越軍隊的反擊作戰。
主詞條:祿寧戰役(Battle of Loc Ninh)、安祿戰役(Battle of An Lộc)
北越軍隊對南越第3軍的進攻
進攻由北越正規軍B-2前線(B-2 Front)所屬的擁有越共游擊隊的第5師(5th PAVN/VC Division)和第203裝甲團(203rd Armoured Regiment)自柬埔寨人的708基地(Cambodian Base Area 708)發起,沿9號公路(Highway 9 )到達祿寧地區的邊界前哨站。南越方面在那裡駐有第9團(9th Regiment)的2000人和別動軍的1個營,他們在4月7日被擊潰之前打退了北越方面的5次步兵及裝甲部隊的協同進攻。北越軍隊隨後孤立了西寧省(Tây Ninh Province)的南越第25師(25th Division),並派2個團去攻擊那裡的前哨站。
南越第3軍軍長阮文明中將(Lieutenant General Nguyễn Văn Minh)感覺安祿省首府會是北越軍隊的下一個目標,便把第5師(5th Division)部署到那裡,在4月7日增派了別動軍的兩個營,4月10日及11日又增加了兩個步兵營。原駐湄公河三角洲(Mekong Delta)的南越第21師(21st Division)奉命馳援駐守忠誠營地(Chơn Thành Camp)的南越第9師(9th Division)的一個團。上述部隊全部歸第5師師長黎文興准將(Brigadier General Lê Văn Hưng)指揮。與南越軍隊的針對性調動相巧合的是,北越軍隊也正繼續向東往安祿推進。與此同時,北越第7師(7th Division)繞過了安祿,隨後沿13號向南行進,意在阻擊從忠誠營地出發的南越援軍。北越的目標是把臨近西貢的安祿鎮宣告成臨時革命政權。可惜的是,儘管北越一時可以得手,但在隨後美國空軍的反撲下也支持不住。
在安祿戰役中使用M72 LAW反坦克火箭筒的南越士兵
北越軍隊雖遭重大傷亡但仍頑強進攻,最終殺出一條血路到達鎮里,並奪取了機場,南越防區因此減少了1平方公里。4月23日,北越的坦克部隊發起猛攻,一路突入南越防線直到被海灣所阻,隨後被南越方面的反坦克武器和直升機機炮殲滅。北越步兵曾經拿下鎮北部的大部分南越防區,並開始就地修築工事(經常和南越守軍隔街對峙)。北越坦克帶給南越部隊早先的震撼力正在快速減弱,因為南越士兵發現北越軍隊的步坦協同很差:步兵經常跟不上坦克,使得坦克很容易成為南越反坦克武器的獵物;有時候就只看見大量北越步兵在沒有坦克的支援下發起衝鋒。這種拙劣的戰術配合是北越軍隊在進攻當中的主要弱點之一,南越軍和美軍很快就利用這點來對付他們。
在安祿戰役中被美軍AH-1眼鏡蛇武裝直升機機炮擊毀的北越T-54坦克
4月21日的進攻失敗以後,安祿戰役變成了圍攻戰,北越部隊每天向守軍發射1200至2000發的迫擊炮彈、火箭彈及其他各種炮彈。安祿鎮已經被完全包圍,守軍只能從空運得到補給,而機場的失守使得補給變得更加困難。然而,補給工作還是完成了,靠的是美國空軍的第549軍需空運R連隊("549th QM (AD)" (QuarterMaster, Air Delivery) Rigger Company) ,這是一支4月初從沖繩島快速部署至此的部隊,在此期間執行了448架次的任務,累計空投了2693噸的食品、藥品和彈藥。
從4月22日到5月10日這段時間裡,戰鬥的雙方重複著各自先前的戰術,1972年7月5日的《巴黎競賽畫報(Paris Match)》報道說,南越第3軍稱之為“斯大林格勒戰役或者凡爾登戰役那樣的形勢(a Verdun or a Stalingrad)”。
5月11日早上,北越軍隊在炮擊后發起了進攻,在那天結束之前至少有8300枚炮彈被打到已經壓縮至僅有1000至1500碼(910至1400米)的南越防線裡面。北越軍隊再次攻入安祿,但是所有的努力在敵機狂轟濫炸面前都徒勞無功,北越方面損失了40輛坦克和超過800人。北越失敗的原因顯而易見:從5月11日凌晨5點30分開始的連續25個小時之內,美軍的B-52轟炸機每55分鐘就飛去支援南越守軍一次。在接下來的三天里,每當北越軍隊集結起來要發動進攻的時候,美軍的炸彈就會落到他們的集結地域。
安祿戰役的高潮發生在5月14日,那天北越軍隊欲直搗黃龍。美軍少校沃爾特·烏爾默(Colonel Walt Ulme)當時是南越第5師的高級顧問,他描述北越軍隊失敗的進攻時說道:“他們只是簡單地一而再,再而三地蜂擁而上,這種做法使他們損失了大量的有生力量(they were simply trying to pile on and pile on and pile on. They frittered away an awful lot of manpower)。”
南越第21師(21st ARVN Division)試圖為安祿鎮解圍,但他們最終也沒能到達那裡。該師在三個星期里一直沿13號公路(Highway 13)緩慢北進,但是他們一直被比他們規模更小的北越軍隊阻滯。但即使未能達成解圍的目的,但是南越第21師的行動還是吸引了幾乎整個北越第7師撤了圍城去對付他們,也算是無意中支援了被圍的安祿鎮。
雖然北越軍隊依舊在猛烈炮擊安祿鎮,但其攻勢的銳氣已惰。6月12日之前,最後一批北越軍隊被從安祿鎮及其周邊地區逐出,超過1000名南越傷兵也因此得以撤離火線。受到重大損失的北越軍隊交替掩護下緩慢地向北和向西撤退。6月18日,南越第3軍司令部宣布安祿圍攻戰結束。西貢政府宣布有在安祿戰役中南越軍隊的傷亡為12,500人。根據美軍的統計,北越正規軍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NLF)在安祿戰役中的傷亡為25,000人,但這個數據從未得到(北越方面的)確認。
主詞條:昆嵩戰役(Battle of Kon tum)
圖片:北越軍隊對南越第2軍的進攻
北越軍隊的122mm火炮在昆嵩省前線
約翰·保羅·范恩(正中間白衣者)和他的部下在波來古司令部
為了應對可能來自西面的威脅,區俞部署了第22師(22nd Division)的兩個團到壇燦(Tân Cảnh Base Camp)和達蘇(Đắk Tô Base Camp)兩個基地,又派了兩個裝甲中隊去本赫特基地(Ben Het Camp)。4月12日,北越B-3前線的第2師、第203坦克團一部(elements of the 203rd Tank Regiment)及其他幾個獨立團攻擊了南越軍隊在壇燦的前哨站和附近的達蘇基地。南越裝甲部隊在離開本赫特基地前往達蘇時,於半路上被設伏殲滅。南越軍隊的潰敗使得昆嵩西北側的防線瀕臨崩潰,亦將南越第3軍軍長置於左右為難的境地。南越第22師的殘部布滿了海岸,只有一小股部隊留下來守衛昆嵩省首府。
不可思議的是,向南的北越軍隊突然停止推進達三個星期之久,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當北部的危局緩解后,南越第2軍軍長區俞卻開始崩潰了,他越來越難以做決定。范恩見狀,也不管這位南越軍長找的任何借口,直接取而代之,並開始發布命令。范恩把守衛昆嵩市的任務交給第23師師長李松柏上校(Colonel Ly Tong Ba, commander of the 23rd Division)。范恩用大批B-52轟炸機把北越軍隊擋在一臂之遙(at arm's length),在削減敵人數量的同時也試圖尋找其他部隊來鞏固防線。
5月14日之前,北越軍隊已經抵達昆嵩市並對其發動重點進攻。北越第320師、第2師的第1和第141團(the 1st and 141st Regiments )及第203坦克團一部從昆嵩市的西、北、南三個方向發起進攻,當時昆嵩市的守軍只有南越第23師和幾支別動軍突擊隊。北越軍隊耽誤的三個星期現在來報復他們了:在5月14日之前南越第1軍和第3軍的慘烈戰事均已告一段落,大批的B-52轟炸機得以抽身來支援中部高地的戰鬥。在北越軍隊的攻勢下,南越第44團和第45團(44th and 45th ARVN Regiments)被擊潰,但是布置得當的B-52轟炸機群直接把炸彈丟在北越軍隊的突破點上。次日,當南越軍隊毫無阻攔地回到先前陣地時,發現了400具屍體和7輛被擊毀的坦克。
在范恩的堅持下,阮文紹總統通過人事調動來振奮南越第2軍,他用阮文全少將(Major General Nguyễn Văn Toàn)接替了區俞的職務,阮文全是個看起來充滿自信並且富有主見的人,這兩點跟區俞完全相反。在接下來的兩周里,昆嵩地區戰鬥的特點是,首先是大批北越軍隊發起進攻,隨後是B-52轟炸機和直升機機炮對準北越的攻擊部隊狂轟亂炸,最後由南越守軍出擊把北越軍隊剩餘的進攻能力徹底打垮。5月26日,北越的四個團在裝甲部隊的支援下在南越防線上打開一個突破口,但擴大戰果時被美軍直升機火力和新式的陶式導彈阻止了。在接下的三天里,有24輛北越T-54坦克被陶式導彈擊毀,突破口也由此被封住。
在美國和南越的空中支援下,儘管受到一些損失,南越軍隊還是設法在餘下的戰事里守住了昆嵩市。和安祿戰役一樣,昆嵩市的空運補也給由美軍的第549軍需空運R連隊負責。在6月初,北越軍隊向西敗退,他們在戰場上留下了超過4000具屍體。根據美國情報機構估計,北越軍隊在中部高地的戰鬥當中共計傷亡20,000至40,000人。范恩沒有太多機會去品味這場勝利,因為他在6月9日乘直升機去西貢的途中因墜機身亡。
主詞條:自由列車行動(Operation Freedom Train)、後衛行動(Operation Linebacker)
北越方面選擇的進攻時機相當巧妙,因為那段時間剛好是每年東季風結束的時候,雲層很低並伴有雨天。這些氣象條件都很好地保護了北越軍隊在發動攻勢的時候免受美國和南越聯軍的空襲。在那種情況下,只有全天候的戰鬥機和轟炸機可以發動空襲,因為那些飛機可以用指向雷達或者遠距離無線電導航系統(LORAN)來穿透雲層以保證其武器的命中率。
部署在泰國北欖坡空軍基地(上)和呵叻空軍基地(下)的美軍戰機
參加空襲的美軍航母
在偽裝發射架上的SA-2制導防空導彈
在南越第1軍在北越剛開始進攻不久就丟掉了北部的基地,使得美國海軍的艦炮對該地區進行炮火支援。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炮火觀察員乘飛機到達目標上空,為軍艦提供海岸目標的坐標。在北越的攻勢高潮期間,美軍有3艘巡洋艦和38艘驅逐艦提供了炮火支援。
時任美國總統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
4月4日,為了應對北越的猛攻,尼克松總統授權對從非軍事其往北至北緯18度線之間的北越狹長地區發動戰術空襲。這次空中阻滯行動是繼1968年滾雷行動(Operation Rolling Thunder)之後對北越發動的首次系統性轟炸。4月5日,秘密代號為自由列車的行動(Operation Freedom Train)開始,旨在空襲北緯20度線以北地區。4月10日,第一批B-52轟炸機參與了上述行動。隨後尼克松決定把空襲行動擴大至河內和海防(Haiphong)。從5月1日至6月30日,B-52轟炸機、戰鬥轟炸機和炮艇機對北越執行了18,000架次的空襲任務,期間損失了29架飛機。
5月8日,尼克松授權發動零花錢行動(Operation Pocket Money),旨在對海防和其他北越港口進行空中佈雷。尼克松跟蘇聯賭了一把,他正執行與後者在戰略武器限制談判(Strategic Arms Limitation Talks,SALT I)時達成的相關協議,蘇聯則答應抑制自身的消極反映,以換取與西方關係的緩和。尼克松賭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亦不會對任何可能加劇與西方對抗的措施公開表態。中蘇的表態壯了尼克松的膽子,他在5月10日決定發動後衛行動(Operation Linebacker),意在對北越的交通、倉儲設施和防空系統發動系統性空襲。在行動期間,美國的海空軍及海軍陸戰隊損失了104架飛機,北越方面則損失了63架飛機。
主條目:美越巴黎和談
在南越軍隊的反攻結束時,雙方都筋疲力盡,但都認為自己贏得了勝利。南越和美國認為越南化的政策已經證實,南越內部脆弱的指揮體系在情況緊急時已有所好轉,一旦事情過去就會恢復原狀。整個攻勢期間,南越平民的傷亡超過25,000人,並有差不多1,000,000人淪為難民,其中的600,000人被政府安置於難民營里。美軍在整個1972年的戰鬥傷亡僅為300人,大部分發生在攻勢期間。
河內方面有14個師和26個獨立團參加了攻勢,共遭到了約100,000人的傷亡,其所屬的裝甲部隊亦損失殆盡(損失計有134輛T-54坦克、56輛PT-76坦克和60輛T-34坦克)。作為回報,北越方面永久地佔領了一半的南越最北部四省,包括廣治省、承天省、廣南省和廣信省。北越佔領地區都在南越第1軍和第2軍防區的西部(大約10%的南越國土)。可以確信的是,北越領導層低估了南越軍隊的戰鬥力,後者已經在1972年已經成為了世界上裝備最好的軍隊之一,而北越軍隊在常規戰鬥中又無法頂著美國空軍的毀滅性火力去消滅敵人。綜合這些戰略失誤,北越的指揮官也沒有利用他們在當地的人數優勢,去進攻那些重兵把守的地區因而招致傷亡慘重的結果。然而,根據北越方面自己估計,他們也造成了南越軍隊超過200,000人的傷亡(相當於整個南越軍隊的1/3),這是後者自開戰以來遭到的最慘重的傷亡。越共的非正規部隊(負責收集情報及配合正規軍作戰)和政治特工(負責煽動和勸降南越士兵)也借進攻的時機從南越防線的突破口滲透南越軍陣地,從而進一步將口子撕開。河內方面毫不猶疑地利用了奪來的土地。北越軍隊馬上開始拓展他們從寮國、柬埔寨通向南越的補給通道。北越軍隊佔領東河市后很快擴建了港口設施,在一年之內運往南部戰場的物資里有超過20%需從此港口經過。
在巴黎,和平談判在此期間仍在繼續,雙方都希望對方讓步。美國首席談判代表亨利·艾爾弗雷德·基辛格提出,停火,西貢政府承認越南南方共和國(由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在被北越攻佔的南越領土上建立的過渡政權),並將美軍全部撤出南越作為激勵措施。上述條件基本滿足了北越領導層在進攻前要達到的勝利標準。但唯一協議的阻礙來自南越總統阮文紹,他的政府不同意一切協議。因為阮文紹個人的不妥協(他要求美國在達成協議以後不能拋棄南越),以及河內方面又提出了新要求,和談在1972年12月停止。尼克松以此為由發動後衛2行動(Operation Linebacker II),意在轟炸北越的交通網,特別是河內和海防附近的。1973年1月27日,參會各方簽署了《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greement on Ending the War and Restoring Peacein Vietnam),確保了北越對已攻佔南越領土的繼續佔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