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條詞條名為張文郁的結果 展開

張文郁

中國教育學會理事

張文郁(1915—1990),筆名郁懷雲、朱力,祖籍安徽歙縣,1915年生於浙江平湖,長期從事教育學研究,主要論著有《教育學一般原理五講》、《小學地理教學法講話》、《教育哲學》、《陶行知傳略》、陳鶴琴先生與我國兒童心理研究》等。

個人簡介


張文郁(1915—1990),筆名郁懷雲、朱力,祖籍安徽歙縣,1915年生於浙江平湖。1920年入私塾,后就讀於王氏私立詒谷小學、葛氏私立稚川中學。1931年秋,考入上海中法國立工學院機電系。“九·一八事變“后,因參加上海學生的抗日請願活動,被迫退學。次年秋,考入大夏大學教育學院高等師範科。1934年6月與同學創辦《詩與散文》月刊。

個人經歷


1935年7月畢業后,張文郁任國立暨南大學文學院教育系助教、實驗學校教員。同年秋,加入“中華兒童教育社“。1936年夏,參加“國難教育社”。
抗戰爆發后,張文郁隨校南遷,先後在福州、永安等地中學和師範學校任教。1939年3月,受陶行知委託,籌建生活教育社福建分社。1939年夏,任永安改進出版社編輯,主編《現代兒童教育》(半月刊)。在《改進》半月刊上,用“朱力”筆名,發表高爾基的《哲人》、馬爾沙克的《為什麼我寫給孩子們》等譯作。1940年執教於福建省立長汀中學,任語文教師。曾被國民黨當局逮捕送至三元集中營。1942年到國立第一僑民師範學校任教。
1943年2月,張文郁應陳鶴琴之邀,出任江西泰和國立幼稚師範學校附設幼稚教育師資專修科講師,兼《活教育》編輯。1946年夏,到上海國立幼稚師範專科學校,歷任副教授、科主任,兼《活教育》總編輯。同年當選為生活教育社上海分社副理事長、上海市中等教育研究會第二屆理事會副理事長,兼任《文匯報·教育陣地》主編。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8年創辦《現代教學叢書》,為主編之一。1948年隨陳鶴琴赴菲律賓考察、講學。
1949年5月後,張文郁任國立幼稚師範專科學校校務委員、代理主任委員。同年9月,轉任復旦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兼大夏大學聖約翰大學教授。
1951年8月,張文郁任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兼任上海市第一師範學校校長。1954年夏,辭校長,專任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后歷任教育學教研室主任、教育系副主任、校務委員、校學術委員。《人民教育》1957年7月號發表了《為繁榮教育科學創造有利條件》的筆談,張文郁提出教育學的中國化問題,指出:“我國教育科學的發展方向,最迫切的是教育學的中國化問題”。
“文革“中張文郁受到批判。1979年參加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會議,主持《辭海》教育學部分的定稿工作。歷任上海市教育學會理事、副會長,中國教育學會理事,上海市高等教育研究會理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理事,上海陶行知研究會理事長,上海陳鶴琴研究會名譽理事長,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常務理事,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第二屆委員,民盟上海市委顧問。
張文郁1990年4月29日病逝,終年76歲。

個人成就


張文郁長期從事教育學研究。主要論著有:
張文郁:《教育學一般原理五講》,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張文郁:《小學地理教學法講話》,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傅統先、張文郁:《教育哲學》,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張文郁:《陶行知傳略》,《晉陽學刊》1981年第5期。
張文郁:《陳鶴琴先生與我國兒童心理研究》,《大眾心理學》,1983年第1期。
張文郁:《陶行知的鄉村教育運動:思想與實踐》,《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8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