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
棍種
同屬棍種。棒長約五尺,以堅韌白蠟木製之。棒身兩端粗細不一,一端粗可盈把,此端是握手處。往上愈細,頂端粗為八寸。棒的種類較多,僅《武經》記載即有鉤棒、抓子棒、狼牙棒、杵棒、桿棒、大棒、夾鏈棒七種。
棒 bàng形聲。字從木從奉,奉亦聲。“奉”意為“植物生長到(接近)高度極限”。“木”與“奉”聯合起來表示“小樹生長高度接近到頂”。
本義:用成材的小樹樹榦做成的棍杖。
辨析:“棍”與“棒”:前者強調長度和直徑一致,是一批“制式”木棒,多取材於大樹枝杈。後者取材於小樹主幹,本義不強調長度和直徑一致,而是以結實和體形粗大見長,是一種特形的棍杖。
在甲骨文里,讚美女子稱好;讚美男子稱棒。現代演變,讚美別人,統稱好棒。
![木棒](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3/7/m378f4f236a6366bba8545e8e85a44da4.jpg)
木棒
![桿棒](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3/9/m391728d234f21e680dd483758fc43658.jpg)
桿棒
![杵棒](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d/1/md15127c37caf62b8715461ab7c7afd8b.jpg)
杵棒
![狼牙棒](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f/0/mf08af821965bc2da4ab4db3928238376.jpg)
狼牙棒
![鐵鏈棒](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7/1/m71e1461aa02b6e182d34da1491b265ff.jpg)
鐵鏈棒
![金箍棒](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d/0/md090d2e290fcbc1a5d24b776835bb132.jpg)
金箍棒
棒1 [bànɡ ㄅㄤˋ]
[《廣韻》步項切,上講,並。]
1.棍,杖。晉崔豹《古今注·輿服》:“漢 朝執金吾,金吾亦棒也,以銅為之,黃金塗兩末,謂為金吾。”《魏書·尒朱榮傳》:“人馬逼戰,刀不如棒。”宋孔平仲《續世說·方正》:“魏 高道穆 為御史中尉,帝姊壽陽公主行犯清路,執赤棒卒呵之不止。”魯迅 《吶喊·阿Q正傳》:“不料這禿兒卻拿著一支黃漆的棍子--就是 阿Q 所謂哭喪棒--大踏步走了過來。”
2.用棍棒擊打。《北齊書·琅玡王儼傳》:“魏氏 舊制,中丞出,清道,與皇太子分路行,王公皆遙住車,去牛,頓軛於地,以待中丞過,其或遲違,則赤棒棒之。”宋 孔平仲 《續世說·方正》:“道穆 令卒棒破其車,公主深恨,泣以訴帝。”
3.方言。好,恰當。老舍 《龍鬚溝》第二幕:“那太棒了!多少年你受屈含冤的,現在民教館都請你去,你不是彷彿死了半截又活了嗎?”老舍 《女店員》第一幕:“問的棒!再這麼問!”瑪拉沁夫 《鹿的故事》:“白祿山 騎著一匹黃膘馬,雖說個頭不高,但是耐力、速度都很棒。”
4.方言。強;高超。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裡》第四章:“常飛 活靈活現地說:‘ 老祁 是很棒啊!站在橋頭,挽起袖子,指揮工人工作喊得好凶啊!’”浩然《艷陽天》第九二章:“脫穀機那玩藝可棒啦!一個就頂百八十人。”
6.方言。堅硬;不柔軟。參見“棒硬”。
7.玉米穗。王老九《王保京》詩:“他爸聽說是縣長,嚇得心跳臉皮黃:‘莫非為玉米沒結棒,來找麻煩把臉傷。’”
8.量詞。表示藉助“棒”來實現的動作或事情所經過的段落。《水滸傳》第九九回:“只聽得一棒鑼聲向處,林子背後山坡腳邊撞出一彪軍來。”如:在接力賽中,我跑第一棒。
【棒子】1.棍子。朋斯克《千里姻緣》:“沒有棒子,沒有套馬杆子,連根小馬鞭子都沒有,用什麼抵擋這個草原上叱吒風雲的龐然大物呢?”2.方言。玉米。魏巍《山雨》:“秋季,穀子黃了,高粱紅了,棒子拖著長須。”張志民 《死不著》詩:“二畝租地的棒子沒見黃,劈回家來鍋底上炕。”3.方言。瓶子。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二部八:“郭全海 聽了這話,又打聽 杜 家大小子好喝燒酒。他上合作社,從酒簍里舀出兩棒子酒,又買了一斤豆腐。”4.舊時婦女髮飾的一種。《兒女英雄傳》第三五回:“他可斷斷在屋裡圈不住了,忙忙的勻了勻粉面,刡了刡油頭,又多帶了幾枝簪子棒子,另換了幾件衫兒襖兒,從新出來。”
【棒子手】方言。強盜。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十九:“我早料到,鬍子非敗不可,扎古丁的棒子手,還能打過咱們 蕭隊長?”
【棒子骨頭】方言。附著玉米粒的穗瓤子。楊朔《亂人坑》:“他們吃的是高粱面、黑豆面、芸豆面,磨面時奸商還給帶上棒子骨頭、高粱帽子,摻進沙土、木渣、樹皮、山藥梗子,以及雜七雜八的東西。”
【棒子糊塗】玉米面粥。周立波 《磚窯和新房》:“有一天黃昏,王壽山下班回家,喝了點棒子糊塗,就坐在床沿,逗他小孩扣子玩。”
【棒子麵】玉米面。老舍 《駱駝祥子》四:“在這裡,要飯也能要到葷湯臘水的,鄉下只有棒子麵。”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七章:“姑母做飯,道靜 燒火,吃了一頓棒了麵餅子、小米粥之後,姑母才告訴 道靜 說:‘我給你找了個老財家裡去教學。’”楊朔《海市》:“當時船主常到大連去裝棒子麵,來往做生意。”
【棒打鴛鴦】喻用強硬手段拆散別人夫妻、情人等。明孟稱舜《鸚鵡墓貞文記·死要》:“他一雙兒女兩情堅,休得棒打鴛鴦作話傳。”
【棒冰】方言。冰棍。參見“冰棍”。
【棒杖】棍棒。晉葛洪《抱朴子·酒誡》:“於是白刃抽而忘思難之慮,棒杖奮而罔顧乎前後。”
【棒法】用棒的套路招式。武術的一種。《金石萃編》卷四一引 清林侗《來齋金石刻考略》:“今少林寺僧以棒法擅天下,在 隋 之世已能助秦王抗王世充。”
【棒毒】用棒毒打。宋曾慥《高齋漫錄》:“長官發惡,雜職棒毒,無足怪也。”
【棒香】用細竹棍或細木棍做芯子的香。
【棒客】幫會組織之一。亦指土匪、強盜。粟戡時《保路運動》:“四川 準備已甚充足,以袍哥、棒客為基礎,人數眾多,遍布全 川。”巴金《家》三三:“現在水災、兵災、棒客、糧稅樣樣多。”巴金 《秋》四三:“這幾個月到處都在打仗,棒客沒人管,又凶起來了。”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三部分六:“爹爹今天遭了棒客的搶,連雲片糕都遭搶走了。”
【棒殺】用棍棒打死。《三國志·魏志·武帝紀》“遷頓丘令”裴松之注引《曹瞞傳》:“有犯禁者,不避豪彊,皆棒殺之。”
【棒球】1.球類運動之一,規則和用具都像壘球而稍有不同。場地比壘球的大。2.棒球運動使用的球,較壘球小而硬。
![川菜棒棒雞](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2/5/m25e3bb0fcf50f0080414d373f654f72f.jpg)
川菜棒棒雞
【棒棰】1.捶打用的木棒。多在洗衣時用以捶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二回:“說聲未了,早跑出四五個鴉頭,手裡都拿著門閂棒棰,打將出來。”2.方言。指人蔘。《東北人民抗日歌謠·早把鬼子打回東洋去》:“小妹妹,小妹妹,咱倆上山挖棒棰……咱們的棒棰多麼好,吃了渾身長力氣。”大群 《小礦工》:“我聽說他在二十歲那年,一怒把蒙奸住的蒙古包,給縱火燒掉了,跑到山裡挖‘棒棰’,後來就參加了抗 日。”
【棒硬】堅硬。張天民《創業》第三章:“秦發憤 跪在冰涼棒硬的鋼板上,用一團棉紗使勁地擦著機器和地板。”
【棒喝】佛教禪宗用語。禪師接待初機學人,對其所問,不用言語答覆,或以棒打,或以口喝,以驗知其根機的利鈍,叫“棒喝”。相傳棒的使用,始於德山宣鑒 與 黃檗希運;喝的使用,始於臨濟義玄,故有“德山 棒、臨濟 喝”之稱。以後禪師多棒喝交施,無非藉此促使人覺悟。宋王安石《答張奉議》詩:“思量何物堪酬對,棒喝如今揔不親。”《續傳燈錄·繼成禪師》:“茫茫儘是覓佛漢,舉世難盡閑道人。棒喝交馳成藥忌,了忘葯忌未天真。”后因以稱警醒人們的迷誤為“棒喝”。清李漁《比目魚·駭聚》:“這幾句話竟是當頭的棒喝,破夢的鐘聲。”郭沫若 《少年時代·初出夔門》:“他的聲音並不嚴厲,態度也依然是和緩,但僅此已經是對於我的一個棒喝,我到這時候才知道我實在是太孟浪了。”
【棒喝主義】即法西斯主義。因“法西斯”一詞在義大利語和拉丁語中與古 羅馬 的“束棒”、“權標”有關,故亦譯為“棒喝主義”。魯迅 《<三閑集>序言》:“我當初還不過是‘有閑即是有錢’,‘封建餘孽’或‘沒落者’,後來竟被判為主張殺青年的棒喝主義者了。”陳同生 《珠江風暴》:“儘管敵人,特別是以棒喝主義者朱輝日 為首的惡棍們,不分晝夜的偵察、捉捕,我們的工作並未有絲毫的鬆懈。”
【棒喝黨】即法西斯黨。參見“棒喝主義”。
【棒槌】1.捶打用的木棒。《金瓶梅詞話》第三八回:“便取棒槌在手,趕著打出來。”清李漁《巧團圓·詞源》:“取出泥人、土馬、棒槌、鑼鼓、刀鎗、旗幟等物。”楊朔《赤道雪》:“有一種樹不長葉兒,滿樹是棒槌模樣的玩意兒,齊嶄嶄地朝上豎著。”2.方言。指人蔘。《中國民間故事選·棒槌姑娘》:“再抬頭朝岸上的石砬子上看去,光有棵棒槌,頂著一團火紅的棒槌籽兒,一動不動的長在那裡。”
【棒瘡】受棒刑或被棒擊后引起的瘡傷。《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長老令人山後搭一草舍,教 可常 將息棒瘡好了,著他自回鄉去。”《水滸傳》第八回:“林沖初吃棒時,倒也無事,次後三兩日間,天道盛熱,棒瘡卻發。”《紅樓夢》第三四回:“姐姐也自己保重些兒,就是哭出兩缸眼淚來,也醫不好棒瘡。”
【棒頭】1.方言。玉米。《抗日歌謠·村村農民齊動員》:“夏日如火熱難當,棒頭熟來高粱黃。”2.棍子,棍棒。
【棒頭出孝子】謂對子女要實行嚴格的教育,才能教出成器的孩子。元 秦簡夫 《剪髮待賓》第二折:“你待要閨中養艷姝,姐姐也,我則理會得棒頭出孝子。”《續傳燈錄·徑山了明禪師》:“人言棒頭出孝子,我道憐兒不覺丑。”《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三:“又道是‘棒頭出孝子,筯頭出忤逆’。”
【棒糖】粘在小棍上的一種糖果。柯岩《娃娃店》:“一手抱個大皮球,一手拿著根棒糖,一路吃著,一路笑著,蹦蹦跳跳從側幕跑上。”胡萬春《骨肉》:“到街上買了根棒糖,到 高老闆 家去。”
![棒[棍種]](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2/6/m2641fcfd87522f99a204aa5443aa2263.jpg)
棒[棍種]
(1)
(形聲。從木,奉聲。本義:棍,杖)
(2)
同本義 [stick;club]
人馬逼戰,刀不如棒。――北齊·魏收《魏書·爾朱榮傳》
(3)
又如:棒糖;棍棒;棒打鴛鴦(以強硬手段,破壞他人的夫婦關係,或指阻撓男女的婚事)
(4)
[棒球或板球等運動中用的] 擊球物 [bat]。如:壘球棒
棒
bàng
(1)
用棍棒打 [beat with a stick]
其或遲違,則赤棒棒之。――《北齊書·琅琊王(蕭)儼傳》
(2)
又如:棒殺(用棍棒打死);棒毒(用棒毒打)。
![棒](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1/4/m14123bde4084fd69e814252e220bc384.jpg)
棒
(2)
[方]∶肌肉發達的,強健有力的 [strong]。如:棒實(健壯);棒小夥子。
(3)
[方]∶堅硬的,不柔軟的(多指食物) [hard]。如:棒硬(堅硬)。
棒棒糖
bàngbàngtáng
![棒棒糖](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d/0/md099164765feee0aac7475ca4498aa52.jpg)
棒棒糖
棒冰
bàngbīng
![棒冰](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f/f/mffca2dbd1eb58c2abce46af36701d57d.jpg)
棒冰
棒操
bàngcāo
[stick exercises] 以棒為器械的藝術體操項目,以擺動、拋接、打擊為基本動作完成各種優美造形。
棒槌
bàngchui
[battledore;wooden club used to beat clothes in washing] 洗衣或弄平衣服用的木杵或短棒。
棒喝
bànghè
[koan] 佛教禪宗祖師接待來學的人時,常常當頭一棒或大聲一喝,促其領悟。比喻警醒人們的迷悟
bàngqiú
(1)
[baseball]
(2)
又稱棍球、野球。一種由兩隊進行比賽、每隊九人的球類運動,比賽需用球、棒、手套
(3)
![棒球](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a/5/ma5e91308f01c001b537433279b380a3b.jpg)
棒球
bàngzi
(1)
[club,stick]∶短粗的棍棒
(2)
![玉米棒子](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8/6/m86431e39e42ce13846740078e6143987.jpg)
玉米棒子
棒子麵
bàngzimiàn
![棒子麵](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d/e/mde34ecbfd2a5591aa32454cb8c90db89.jpg)
棒子麵
棒
bàng ㄅㄤˋ
(1)
棍子:木~。~子(a.棍子;b.玉米的別稱)。~槌。~冰。~球。~喝(hè)。
(2)
體力強,能力大,成績好,水平高:功課~。身體~。
鄭碼:FCBI,U:68D2,GBK:B0F4
筆畫數:12,部首:木,筆順編號:123411134112
stick;club;goog;fine;
![棒](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8/4/m845fe287896919d927243ac7a73516f3.jpg)
棒